青海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
-
资源ID:76734014
资源大小:45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青海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doc
青海省青海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卷能力综合练习试卷 A A 卷附答案卷附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教师就自己设计的一个教案在生物学教师论坛上征求同行的意见,其利用的资源属于()。A.社区资源B.网络资源C.学生资源D.教师资源【答案】B2、科学家艾弗里在培养肺炎链球菌时,发现接种 s 型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出现了少数粗糙型菌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肺炎链球菌中 S 型菌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B.若将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均为 S 型菌C.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相同D.长期使用抑制 S 型菌增殖的药物 Y 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 S 型菌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答案】B3、在玻璃片标本上写上 96,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是()。A.69B.69C.96D.96【答案】C4、下列课程资源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A.科学知识科普书B.动植物标本C.网络教室D.学生的生活经验【答案】D5、关于遗传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信息只能储存于细胞核,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B.同一细胞在不同时期的转录产物可以不同C.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互补配对方式都相同D.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用一套密码子,说明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答案】B6、在叶肉细胞中,CO2 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A.B.C.D.【答案】A7、洋葱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剪取洋葱根尖 23cm 制作装片B.观察质壁分离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材料C.观察叶绿体实验.不能选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细胞做材料D.观察 DNA.RNA 的分布实验.可选洋葱内表皮细胞做材料【答案】A8、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体内具有遗传功能的大分子化合物B.细胞内构成生命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C.由含氮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的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D.核酸主要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两种【答案】C9、下列生物中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A.B.C.D.【答案】D10、玉米糯质胚乳 WX 和黑绿菌基因 V 通常是连锁(即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遗传的然而一位学者发现一个品种中也能有自由组合,其原因是()。A.染色体缺失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侧位D.染色体易位【答案】D11、为了提高植物的抗病毒能力,科学家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抗体基因并成功导入植物体A.获取抗体基因所用的酶是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B.只要导入抗体基因,植物就能产生有活性的抗体C.该事例可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D.转基因植物性状的定向改变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答案】C12、患者,女性,26 岁。面部红斑,光过敏,关节肿痛,多种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尿蛋白检查阳性,激素治疗有效。A.类风湿因子检查B.ANCA 检查C.抗心磷脂抗体检查D.ENA 抗体谱检查E.血小板抗体检查【答案】D13、在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属于哪种教学评价?()A.配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答案】B14、患者,女性,26 岁。面部红斑,光过敏,关节肿痛,多种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尿蛋白检查阳性,激素治疗有效。A.过度劳累B.感冒C.近期怀孕D.吃含磷脂高的食物E.情绪激动【答案】C15、下列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能生长和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C.生物能进行呼吸D.生物都能运动【答案】D16、正常的男性体细胞的所有染色体可以表示为 44+XY,则 21 三体综合征的女患者的体细胞的所有染色体可以表示为()。A.44+XXB.44+XXYC.45+XYD.45+XX【答案】D17、从结构式看,除了()外,所有仅一碳原子都为不对称碳原子。A.酪氨酸B.甘氨酸C.脯氨酸D.甲硫氨酸【答案】B18、选择正确的实验试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能够与所用试剂对应的是()。A.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0.5gm1 的蔗糖溶液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TB(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C.叶绿体色素的分离无水乙醇D.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苏丹染液【答案】B19、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答案】B20、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细胞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内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B.生物代谢旺盛时,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C.氨基酸脱水缩合时产生的水,其中的氧来自羧基D.有氧呼吸过程中水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答案】D21、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 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答案】C22、下列因素中,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是()。A.随机交配B.基因突变C.自然选择D.染色体变异【答案】A23、我们倡导中学生物学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找出问题、开展研究,旨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研究也称为行动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课堂研究B.实验研究C.量的研究D.质的研究【答案】D24、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剂依次是()。A.B.C.D.【答案】C25、在下列选项中,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A.B.C.D.【答案】D26、PCR 技术是一种特异扩增基因片段的技术,其技术的关键点在于使用了一种耐高温的酶。这种酶是()。A.DNA 连接酶B.解链酶C.引物酶D.DNA 聚合酶【答案】D27、人体细胞中共有 46 条染色体,玉米细胞中共有 20 条染色体,要测定人类基因组和玉米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分别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数为()。A.46,20B.23,10C.22(常)+X+Y,10D.22(常)+X+Y,11【答案】C28、患者,女性,26 岁。面部红斑,光过敏,关节肿痛,多种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尿蛋白检查阳性,激素治疗有效。A.类风湿因子检查B.ANCA 检查C.抗心磷脂抗体检查D.ENA 抗体谱检查E.血小板抗体检查【答案】D29、在玻璃片标本上写上 96,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是()。A.69B.69C.96D.96【答案】C30、下列是某同学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B.C.D.【答案】B31、某双链 DNA 分子中含有 200 个碱基,一条链上 A:T:G:C=1:2:3:4,则该 DNA 分子()。A.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100 种B.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120 个C.四种含氮碱基 A:T:G:C=3:3:7:7D.含有 4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答案】C3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答案】D3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的类型不包括()。A.演示强化B.语言强化C.动作强化D.活动强化【答案】A34、某动物减数分裂所产生的一个极体中,染色体数为 M 个,核 DNA 分子数为N 个。已知 MN,则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 DNA 分子数分别是()。A.M 和 NB.2M 和 2NC.2M 和 4ND.4M 和 2N【答案】B35、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D.【答案】A36、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A.B.C.D.【答案】B37、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教学中,王老师想在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前先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以展示实验现象。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王老师在装有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管里加的都是斐林试剂,导致装有蛋白质的试管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同学开始质疑:“怎么老师也不会做实验?”有个同学指出是老师试剂加错了,应该加双缩脲试剂。场面一度很尴尬,此时王老师适宜采取的处理方法是()。A.不理会学生的发言,重新做一次实验B.训斥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让他们自行实验C.表扬指出错误的学生,说自己是给大家一个错误的示范D.解释自己没错,刚才只是操作失误【答案】C38、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对此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A.碳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B.碳在自然界中含量最为丰富C.在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都含有碳D.碳链构成了有机物的基本骨架【答案】D39、下列关于传染病流行环节及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人体内的细菌都是抗原B.计划免疫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是因为采取了控制传染源措施C.传染病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D.预防天花的方法是“种痘”,这种方法是非特异性免疫【答案】C40、莱阳市是“恐龙之乡”。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就是在莱阳市的金岗口发掘的。下面关于化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C.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和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可推断出生物进化的趋势D.与鸟类化石相比,恐龙的化石出现在较早的地层中【答案】B41、促进儿童产生高自尊的因素包括()。多选A.父母能给孩子表达观点的自由B.父母要求明确但不强制性管束C.与同伴的亲密程度高D.被集体接纳的程度高【答案】A42、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估算某植物种群密度时样方多少不影响实验结果B.估算某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C.若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数量,调查期间标志物脱落则实际调查数据会偏小D.用取样器取样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答案】D43、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适宜用作()实验的材料。A.观察植物质壁分离B.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D.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答案】A44、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造成这两种细胞上述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A.tRNA 种类不同B.mRNA 碱基序列不同C.核糖体成分不同D.同种氨基酸密码子不同【答案】B45、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答案】D46、在培育转基因植物的过程中,经常把抗生素抗体基因与目的基因一起连接质粒,目的是()。A.使转基因植物更强壮,后续培养更方便B.后续可使用抗生素培养基筛选导人重组质粒的细菌C.使重组质粒与受体细胞更好融合D.食用抗生素抗体的转基因食物,人会更健康【答案】B47、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 AA 的个体占 18%,Aa 的个体占 78%,aa 的个体占 4%。则基因 A 和 a 的频率分别是()。A.36%,64%B.92%,8%C.18%,82%D.57%,43%【答案】D48、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体的过程中,从苏云金芽孢杆菌 DNA 上获取 BT,需要用到()。A.限制酶B.连接酶C.聚合酶D.NTP【答案】A49、人体反射的结构基础是()。A.感受器B.效应器C.神经元D.反射弧【答案】D50、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 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 X 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在 F1 中选择杂交的个体最好是()A.野生型(雄)突变型(雌)B.野生型(雌)突变型(雄)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答案】B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 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 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 分)。【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 1 号。)【博物馆展区 1 号欧文顿实验】展板 1 内容:1895 年,欧文顿选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包括:氨基酸结构和种类;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蛋白质分子多样性;蛋白质功能。(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种类;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尝试建立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球棍模型(模仿水平);使用球棍模型演示脱水缩合、肽链形成具有空问结构的蛋白质的过程(独立操作水平);能够利用多媒体搜集相关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初步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活动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氨基酸的结构,故设计球棍模型模拟氨基酸结构的合作探究活动。特别是要形成对氨基酸空间结构的认识,为下一步理解肽链的空间结构做铺垫。活动用具:桔红色球氢原子,黑色球碳原子,绿色球氧原子,蓝色球氮原子,小铁棍化学键弹簧棍碳氧双键。三、材料:某教师设计的“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为的是我们下节课带着问题来更好地学习“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节内容。课前我已经布置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研究,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并讨论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交流,复习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教师捎带将原生质的概念和质壁分离所发生的现象进行描述。)(一)分析学生的实验方案师:现在让我们将各小组针对不同问题的实验设计进行交流。生(小组 1):我们的问题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是水分子从细胞内排出到细胞外还是溶液从细胞内排出细胞外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生(小组 2):我们想知道不同浓度的溶液对质壁分离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生(小组 3):我们研究的问题也是不同物质溶液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产生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实验设计是(8 分钟)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说明大家在课前的预习是有效的,但有些小组的实验设计还是有点小问题,刚才别的小组都帮你们纠正了,一会儿做实验时还要注意。师:(简要说明实验关键步骤)好!现在开始按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2 分钟)(二)学生独立实验【答案】(1)属于探究性实验。(2)准备阶段:准备好实验材料。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并确保新鲜。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实验前教师要仔细检查一遍实验设备、用具,试剂配制要严格掌握一定的浓度、纯度和数量,并注意保存;每种配好的试剂都要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和配制日期。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使用辅助教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和实验步骤的要点,辅助教具或电化教具,如 PPT、录像等。进行预试。培养小助手。在实验前培养实验小助手,上课时注意发挥小助手的积极性。教师要对本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认真考虑,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好相应的解决措施。实施阶段:精心布置实验室环境,创设实验研究的良好氛围。若是第一次学生实验,则要特别认真对待第一次实验课的教育准备工作。精心编排实验小组,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实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每组的实验情况,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的姿态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帮助,使每个小组的实验都能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和学生要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忙而不乱。四、某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的内容如下: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部分)19 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膜表面积的 2 倍。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思考与讨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2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3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都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都是疏水的。请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解释为什么为磷脂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而科学家如何从这一现象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要求:(1)确定该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0 分)。(2)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20 分)。【答案】(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教学难点:通过对细胞膜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历程,理解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体验科学探索的严谨性。(2)教学过程:复习导人引入兴趣:师:大家上节课做实验都非常认真,实验结果也很不错。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做的质壁分离实验现象。想一下,为什么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生:因为生物膜具有半透性、弹性师: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生物膜为什么具有以上的特性,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性吸收是否与其特定的结构相关细胞膜结构是怎样的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生物膜中有一些分子物质能控制物质进出。(进入探索生物膜结构历史博物馆,讲授新课)师:大家讨论非常热烈,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参观生物膜的结构历史博物馆来验证刚刚所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否符合现实。(随着历史的步伐走,教师带学生走进了博物馆 1 号。)【博物馆展区 1 号欧文顿实验】展板 1 内容:1895 年,欧文顿选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可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穿过细胞膜。问题 1:根据欧文顿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五、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答案】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站在生态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之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出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能理解并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六、(材料)材料:某教师关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一课的教学思路片段如下:为了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问题,需从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取下细胞置于培养液中培养,推测培养瓶中应该加入哪些培养物质才能让细胞活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身体里的活细胞要存活是否也需要这些物质引出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教师弓导学生查阅食物营养成分表,对比分析不同食物中共有的营养物质,据此推测细胞生活需要的营养物质。教师提供皮肤细胞培养液的配方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际培养细胞时,添加的物质和前面推测的物质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回顾摄入的食物归根结底来自组成这些生物体的细胞,使其体会细胞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具有构建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教师提供细胞各种结构成分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注意的事项。(10 分)(2)结合材料:举例分析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计划培养学生的哪些思维能力。(10 分)【答案】七、材料:“DNA 是遗传物质”的教学片段一、课件展示很早以前,大家一致认为,被视为生命中心分子的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理由是蛋白质一方面对于生命是极其重要的,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仅有二十种基本组成单位,并且形状和大小多样,简单地说,蛋白质是复杂的,这正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必要条件。直到1928 年,英国的医学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发现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为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奠定了基础。二、教师呈现问题 1.分析教材,格里菲思的实验最重要的是哪一步?为什么?2.格里菲思是否已经找到遗传物质的证据?为什么?三、教师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四、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组 1:我们认为第四组实验最重要,因为这组实验中,无毒性的 R 型菌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混合,可以转变成有毒的 S 型活菌,是本实验的最大发现。组 2:我们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第四组实验,因为这组实验说明已杀死的有毒性的 S 型菌体内的遗传物质还有活性。组 3:我们同意前两组的意见。同时,我们认为,R 型菌由于某种原因稳定地转化成了 S 型菌。五、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追问师:大家说的都是有道理,格里菲思当初做这个实验时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他认为已经杀死的 S 型菌里的某种因子促使 R 型菌转变成了 S 型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转化因子。格里菲思认为只要找到了构成转化因子的化学物质,也就等于找到了生物的遗传物质。他找到了吗?【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阐明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2)本课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教材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而是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并明确了问题,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进行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共同学习后的结果,即可以学习到相关知识,又能收获更多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根据上一个实验本身存在的缺陷而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就是 DNA。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自然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八、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已知在人体中基因 A(有内含子)可以表达出某种特定蛋白(简称蛋白 A)。回答下列问题:(1)某同学从人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基因 A,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蛋白 A,其原因是_。(3 分)(2)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 A 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6 分)(3)若要检测基因 A 是否翻译出蛋白 A,可用的检测物质是_(选填“蛋白 A 的基因”或“蛋白 A 的抗体”)。(3 分)(4)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3 分)【答案】(1)在基因组中获得的基因 A 含有内含子,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 A 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 A 不同(2)噬菌体;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蛋白 A 的抗体(4)外源 DNA 进入受体细胞中能正常表达(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解析:(1)从人基因组获得的基因 A 含内含子,而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切除内含子对应的 RNA 序列的机制,因此大肠杆菌中基因 A 表达出的蛋白质与蛋白 A 不同。(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染细菌,不能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所以只能选择昆虫病毒家蚕是昆虫的幼虫,故用昆虫病毒可将目的基因导人家蚕中。(3)检测是否翻译出蛋白质 A,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的方法,蛋白质 A 充当抗原选择蛋白质 A 抗体与其特异性结合。(4)艾弗里等人曾经在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培养,发现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 能使 R 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 型肺炎双球菌。从中知道转化的可能性所以启示是在特定条件下,DNA 片段能进入细胞,并且还能发挥原有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九、材料:“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教材“消化和吸收”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让学生细细咀嚼馒头,感受咀嚼中味道的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口腔里的什么使馒头变甜的”学生们各自猜想,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牙齿,牙齿咀嚼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嘴巴里有舌头,舌头的搅拌形成的,有的说是因为口腔里有唾液。然后,老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找到馒头经过咀嚼变甜的原因。问题:(1)上述材料中老师用的是什么类型的教学策略老师采用这一策略的优点有哪些(10 分)(2)教师使用这种教学策略需要注意哪些要求(10 分)【答案】(1)上述材料中教师用的是探究性教学策。探究式教学比较强调维持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科学探究有关的各种技能以及对科学概念、原则和规则的理解。该策主要有以下五个优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2)探究性学习需要结合学科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先前经验来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牢固的知识基础、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需具有以下要求:明确主题;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一十、20 世纪 50 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水通道,但水通道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是个谜。20 世纪 5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研究了不同的细胞膜蛋白,经过实验,他证明了一种被称为“水通道蛋白”的细胞膜蛋白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水通道”。如何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1)实验探究:观察:发现水分子能通过细胞膜。问题:水究竟怎样通过细胞膜假设:_。(3 分)实验: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的_细胞放在_中。(4分)结果:前者能吸水,后者_。(3 分)结论:_。(3分)(2)为了进一步验证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彼得阿格雷又制出两种人造细胞膜,分别做成泡状物,然后放在水中,结果第一种泡状物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第二种则没有变化。请指出这两种人造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的异同点:相同点:_;不同点:_。(2 分)【答案】(1)“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不含该蛋白质;蒸馏水不能吸水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相同点:都含有磷脂双分子层。不同点:一种含有水通道蛋白,一种不含水通道蛋白。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本题是验证彼得阿格雷发现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从而探究水究竟是怎样通过细胞膜的。因此,假设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在实验时,把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和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结果发现含“水通道蛋白”的正常细胞能吸水;经过处理后不含该蛋白质的细胞则不能吸水。因此,可以说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就是“水通道”。(2)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有磷脂、蛋白质和糖类,其中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或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彼得阿格雷制成的两种人造细胞膜,其中吸收了很多水而膨胀的含有水通道蛋白而没有变化的则不含水通道蛋白。但它们的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