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课题成果汇报(共9页).doc
-
资源ID:7682035
资源大小:3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课题成果汇报(共9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课题成果汇报 发表日期:2008年10月10日 出处: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新西小学 作者:张维 已经有1009位读者读过此文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课题成果汇报张维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明确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探究如何有效开展指导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我来为大家作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一、指导任务1、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准备阶段的指导、活动实施阶段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1)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2、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切实指导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2)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3)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4)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5)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6)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7)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2)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3)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在活动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4)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表现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表达自己的方式,表达的方式应当允许多样化、个性化。(5)指导学生搜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搜集保存活动的原始材料,做好活动的真实记录,记录一定要具体、客观、真实,以便如实反映他们的活动过程,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同时也是日后进行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评价的客观依据。二、指导方式(一)活动准备阶段如果说主题确立是一个活动的奠基工程,那么准备阶段无疑就是活动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就活动准备的四个阶段来谈谈。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我们的许多学科在备课时总是有诸如:激情导入、引发兴趣,谈话导入新课的形式。在我们综合实践课中,情境创设的形式是最多的、最广泛的、最丰富的,只要有用,哪个学科的形式我们都能采用。比如说我们在开展社会调查类的活动时,可以一些引人注目的资料或数据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纸、树、环境»这个题目。教师就是这样用了三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一个比一个触目惊心,震撼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迫切愿望,引导学生就从身边使用纸张的小事做起。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比如«神奇的醋»这个课题,老师先用醋去除碗上的茶垢,又将用醋泡过的鸡蛋拿到课堂上,学生看到这些难以相信的现象,对醋的兴趣油然而生。在关注我们生活类的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故事、事例或关于生活中某一问题引发的讨论来创设情境。例如:«我最喜欢的书»由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知识问答竞赛入手,引发出读书方法、读书习惯等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我粗略将创设情境分为以下几种方法:谈话导入法、声像导入法、图片导入法、实物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资料导入法等。不管用哪种方法,目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利于开展活动。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帮助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指导教师做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一定要演好这第一场戏。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机,才能为下一个环节铺平道路。2、引发思考,确立课题主题确立了,情境创设了,学生的兴趣也有了,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思考、确定活动围绕哪些小课题来搞。便于学生操作的小课题的产生很关键,地教师给学生列出来,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按我们新课程的理念,当然是学生自己提出来比较好。可是学生受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提出的问题共同性有的比较浅显,有的比较笼统,还有的可能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指导教师不能本着“捡进筐里的都是菜”这种思想全盘接受,要挑拣、选择、剔除,把好的问题留下来,进行疏理、分类,产生新的适于活动的问题。例如:还是在«纸、树、环境»这个题目中,学生提出“一棵树可以生产出多少张纸?”“一棵树一天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一棵树一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为什么树不够用?”等问题,老师帮助学生运用合并、归纳、筛选等方法提炼为“纸与环境”“树与环境”“纸与树”三个课题,这样不仅包容性强,还比较有条理。所以不管学生怎么乱,老师的思维一定要清晰、条理,要从乱中理出头绪,将学生的思绪梳理整齐。但整理过程中主动权一定要交给学生,教师就是一个字“导”。3、组成小组,制定计划有的教师前两步走得都挺好,可是到了第三步就遇到一些问题,一切都准备好了,就剩下学生分成小组来认领研究课题了,可是学生往往在这个时候和你较上真了。虽然只是在一起搞个活动,但他们特别当回事,鼻子不对,眉毛不顺的坚决不行。所以看起来容易的分组,其实暗藏着班级内部矛盾。我们一般采用的分组方法有以下几种:最没争议的就是按痤位分小组。学生没啥说的,谁让我跟他坐一起呢,就这样吧。自由结合分小组。这种方法特别映证那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瞧那坐在一起的要不是班里的精英分子扎堆,要不是捣蛋鬼凑对儿,再要不就是平时内向的那几个躲在一起,发言时都没声。这样实力非常不均衡。为了平衡实力,先产生组长,再成立小组。把班里能力较强的几个学生先选出来,委以重任,然后由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是愿去张三组,还是愿去李四组,能和谁和得来就自由选哪组,不过有人数限定,报满为止。不管怎样,最后总要剩下几个困难户,那就老师根据情况硬性安排。有时还会根据需要来分组。比如要利用节假日出去搞活动,我们会按他们的家庭住址来分小组,这样利于学生联系,方便活动开展。分好小组后,就要制定计划。如果有过制定方案的经验还比较好说,如果没有的话就需要逐一指导,提示该用什么办法,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会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情况,把这些预想到的问题想出解决的办法,并把它们写下来。4、论证方案,准备活动教师要帮助学生论证探究的课题是否适合自己,活动目的是否明确,活动范围是否得当,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是否恰当,预设困难是否考虑周详等等,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二)活动实施阶段1、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规划指导内容例如: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较规范的活动方法,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我校尤为重视对学生活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在36年级的活动内容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具体如下:三年级: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四年级:调查采访设计问卷;五年级:对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六年级:指导尝试撰写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报告。再例如,我校根据3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超市确定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其中一系列的活动,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的介绍中呈现)。2、深入学生活动实践,适时把握指导时机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成功地开展只凭学生的热情是不够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如果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就采用传统的教授方式,又达不到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适时把握指导时机,以达到让学生主体发展的目的。最常用的是顺势指导:(1)先指导,后操作。(2)操作后给予评价指导。(3)边操作,边指导。(4) 我们还采用逆势指导.也正如我们这位老师所说:“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乎最后的作品和成果,注重的是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注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种种体验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与他人效和合作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尝试,使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平时好动的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3、努力扩展互动合作,力求丰富指导形式互动合作式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师生合作互动的实施形式及策略。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是互动式的基本特征。互动合作式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是多元的,即结合不同的主题和方法协助学生获取有关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态度、价值观,并鼓励学生身体力行,通过日常生活和社会行动去实践。教师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扮演不同角色,以配合不同的情景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我校综合实践中心组在这方面曾做过多种尝试。(1)促成生生间的交流指导形式比如:2004年9月,在太原市第一届综合实践年会展示课中,常媛老师组织三年级和六年级两个不同年级同学进行交流,让高年级有活动经验的同学将活动中的经历、感受以及得失讲给初次参加活动的低年级同学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指导低年级同学的活动,获得现场专家的一致好评。(2)开发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形式再比如,窦雅丽和常媛两位老师各带两组同学到超市完成一个主题中的四个不同任务,在回来总结汇报时她们尝试同时组织教学活动,协调好各组之间的交流。这节课,我们请省教科院郭晚盛院长、牛忠老师到现场观摩。由于初次尝试,课中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思路,也的确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3)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模式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实践。经过上一次的失败,两位老师在半年之后,又推出了一堂课,她们将更多的教师和其他班的学生带到综合实践的课堂上听取本班学生的种种做法、观点,并提出质疑或肯定,为推动学生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创设了更加开阔的空间。这次尝试,使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角度、参与角度发生了变化,与学生多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使学生与活动环境、学生相互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更主动、更协调,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获得积极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4、建设学生活动基地,多方搭建指导平台我们的思路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学生自选活动主题,一条是学校活动主题“走进超市”“走进超市”是我校的主打实践活动,如今已先后开发了天客隆超市、沃尔玛超市两大活动基地,并开展了多次不同范围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我校根据3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超市确定了不同的活动内容。经过摸索确定的一系列活动,切合学生年龄特点,而超市这一基地的充分使用,为我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构建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实践平台。5、整合各科课程学习,随时调整指导策略与课程内容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将综合实践作为其它学科的引申活动例:与语文学科的整合。05年11月12月,我校五年级开展了“遨游汉字王国”专题活动。活动分为“收集有关资料”“进行错别字的收集、调查”“我与汉字的故事”三个阶段。此次活动,学生投入了大量精力,查找的资料丰富多样,进行了从周围的广告、标牌中,从自己的作业本中找错别字,“调查报告”真实实用,从自己与汉字的故事中吸取教训,“我与汉字的故事”动情感人。活动从正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欣赏汉字文化,增强对汉字的认识,同时在活动中,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将综合实践作为其它学科的辅助活动例:五年级科学课在上学期有一个教学内容是“种子发芽实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五、六年级的八个班由一位教师带课,一周有十六节课,而这个实验的周期较长,课内时间无法完成,实验进度不是很一致,教师监管力度小。如何能化解这一矛盾呢?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其辅助活动。科学教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互相沟通,了解这次实验的目的,知道这次实验的必要条件、程序,由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帮助监控,使这一教学内容完成好,从而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将信息技术课贯穿活动始终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我们本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运用校园e网,组织学生统一查阅资料,制作小报和演示文稿,为各项活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将综合实践作为学校大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05年暑假期间,我们学校要对学校环境进行全面修整。为了配合学校这项工作,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我爱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全体老师、学生甚至家长在放假前就被动员起来:设计校门,搜集名言、警句,进行主题绘画、书法,摘录教育小故事,设计室内布置,设计展板利用假期返校,我们将各项作品收回,经过评审组的评比,对于优秀参与者给予了表彰。通过这次活动,学校的教学楼内形成了一张德育网:三组楼梯由东向西分别组成教师、家长寄语,短信平台(教育小故事),我的格言(学生)三个不同主题的教育长廊;四层教学楼分别是学校概况,班级展示(二、三层)和教学研讨三个展示平台。校园修整结束后,我们的后续活动继续开展,组织了以“我爱校园”为主题的绘画(1、2年级)和征文(3-6年级)比赛,并将优秀作文汇编成校本教,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学校的历史,知道学校的发展,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为学校增添光彩,为自己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和成长经历。(三)总结与交流阶段要把握指导的三个原则:1、在指导展出“结果”时,要凸显“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其“新”不仅体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多了一条育人渠道,更主要是体现在育人模式从单纯结论性教育向过程性教育转变。这一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因为只有在学生“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的过程中,新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才能得到落实,新课程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才能实现内化。有一个孩子,自选了“养花”这个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这个孩子种了三次都没有成功,第四次才种活,如果只报告“结果”“花养活了”,他的意义只局限于参与了实践,而如果凸显“过程”,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会有更大的收获,更多的启发。老师引导这位孩子描述了三次失败的经过:第一次水太多了,根烂了;第二次水太少了,叶枯了;第三次水刚好,但被热辣辣的太阳烤干了。经过三次挫折,这个孩子有些灰心了。这时,孩子的妈妈用故事给孩子鼓劲,妈妈说,用于杀虫的“六六六”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是在发明者经过了665次挫败后,并不灰心,而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在进行第666次实验时成功了。孩子听后深受启迪,鼓起勇气,准备也来它665次,结果第四次就成功了。这里的描述尽管不够曲折、生动,但这个例子,已足以说明,只有凸显“过程”,重视学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方法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心境体验,才能充分展现“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2、在指导验收“预设”时,要关注“生成”所谓“预设”就是在开展活动前,组织对活动内容进行预先的规划与设计。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展示成果,验收预设目标的实现情况,更要关注在活动过程展开中以及活动情境需要所生成的新的主题,新的目标。从主题来看,许多孩子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主题的。在活动过程中,即孩子在与教育情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出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展板设计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只是一般地设计,没有更多的创意。这时恰逢一位学生交来绘画作品«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顿时受到启示,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着手为自己班级设计了班徽。3、在指导做出 “评价”时,要明确“导向”例如:在评价“展示、交流、答辩”时,我们的导向是促进沟通,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评价“学生分工完成任务情况”时,我们的导向是促使学生为了集体利益做到团结合作,相互体谅,在研究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结论、观点”时,我们的导向是促进学生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分析和处理能力;在评价“展示方式”时,我们的导向又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潜在的智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创新能力在研究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三、怎样开此项课题研究的?(一)确立科学的整体规划是成功的开始刚刚开始启动综合实践课程时,我们的活动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无序的、散乱的状态,因为没有一种模式可借我们参考,好像瞎子出门,全靠自己摸索。要么就是撒开手让学生自己选题,导致一个班同时出现二十多个题目,老师无暇顾及;要么就是老师统的太死,学生自主活动的目的达不到;还有就是随意性太大,无论师生都不能很充分地准备、思考,没有很好地达成课程目标。逐渐,我们认识到学校应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实施规划工作,如果缺乏了这种规划意识与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很难进入规范、有序的实施中去。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校全体综合实践教师参与讨论并整理出的本学期活动计划。它包括:指导思想、各年段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校方可提供的活动资源等内容。这样一份详实的活动计划为学校推进课程发展、积累一线教学资料提供了保障。(二)开发学校教师资源是成功的基础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样学要一批有思想、有活力、有干劲的优秀教师参与。因此,参照初期活动中老师的表现,我们挑选了一批优秀教师,组建了校科研中心。科研中心组由任校长牵头,教导处负责,同时选定了一名科研组长及若干名科研教师。形成了“市中级研训班-区中心组-校中心组-全体指导教师”的三级培训模式并制定出相应的职责。我们有两名市中级研训班的教师,三名区中心组教师,九名校中心组成员和十六名指导教师,去年派市中心研训班的两名教师去北京参观学习,然后回来给我们的老师讲述人家是怎么做的,她们自己的想法、感触、打算。校级中心组以上的九名成员在日常教研活动中,轮流担当教研培训任务。他们围绕活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活动技巧、指导策略等组织大家开展学习、讨论。(三)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是成功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及专业渗透、相互交叉等特点,教师个人的能力、个性、知识等综合素质便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校的科研中心组便是提高教师们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三级培训模式着眼于校本培训,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让教师以自己的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校中心组的培训,将教师从“单打独斗”的个人教育行为提升为“协助作战”,给教师提供了近在咫尺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成为我校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四)严格的管理监控是成功的保障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这样的灵活安排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可是却加大了学校监管难度。为了能够真正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求每学期在教研组内讲一节公开课,外出活动时分管领导必须参与,每月要对活动及课题研究的进展进行跟踪量化。期末还要对教师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做出的量化并对各项工作突出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的单独表彰学校通过及时、有力的监控,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效,课题的开展更加有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教师教科研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的困惑和迷茫,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新课程实施的过程将成为每一位教师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等待和观望,是一种消极的反映,探索与实践,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如毛毛虫的成长,没有蜕变的痛,哪来蝴蝶的美?最后引用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变革未必能带来进步,但进步终究需要变革。谢谢大家!敬请指正!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