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货币供求 (西方经济学)erkn.pptx

    • 资源ID:76824249       资源大小:338.55KB        全文页数:8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货币供求 (西方经济学)erkn.pptx

    第七章 货币供求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概述、货币需求理论(8种)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概述、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第三节第三节 货币供求均衡货币供求均衡货币供求均衡的含义、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货币失衡及其原因、从货币失衡到均衡的调整、我国对货币均衡的研究与实践第一节 货币需求 n一、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概述n(一)货币需求的涵义(一)货币需求的涵义n所谓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需求。n1、不能将货币需求仅理解为一种主观的、纯心理的占有欲望。n2、人们产生对货币需求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所具有的职能。n3、货币需求主要是一个宏观经济学问题。n4、货币需求是货币供给直接相对应的一个范畴,研究货币供给不能超越于货币需求这一范畴。(二)货币和资金 n1、什么是货币与资金n(1)什么是货币?n货币应该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的大货币,货币流通也应是包括现金和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在内的大货币流通,货币需求也应是所有为商品、劳务服务以及相关货币支付所提出的货币需求。n(2)什么叫资金?n所谓资金,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占用和周转的、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可以增殖的一定价值量。从资金的含义看,其实与资本这一概念没有多大差别。2 2、关于资金的概念通常有几种不正确的说法、关于资金的概念通常有几种不正确的说法:n(1)资金就是钱,就是货币。n其实资金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额,但不等于货币。固定资金就存在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形态上;流动资金则大量存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商品形态上,这些显然都是现实的货币。n(2)资金是物资的货币表现。n其一,从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就可以分为商品资金、货币资金和生产资金三种。其二,而且,并非凝结着价值的物体都是资金,而是已经或将要直接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流转过程中的价值物才是资金。n(3)“银行存款是资金,现金是货币”。n银行账户上的存款虽大部分是货币资金,但存款中相当部分是单纯的货币(机关、团体的经费等)并非作为资金来周转。3 3、资金紧张资金紧张 是否是是否是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 未得到满足未得到满足?n不能。正因为上述货币和资金的联系和区别,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资金紧”看作是“货币紧”。因为,对一个企业来说,为什么“资金紧”,需要作具体分析,n(1)可能是因为生产不正常造成的产品积压、滞销引起;n(2)可能是生产成本和费用降不下来所造成;n(3)也可能是企业将部分贷款用于基本建设或发放奖金;n(4)还可能是非企业主观因素所致,如财政部门应拨未拨资金,银行部门应贷末贷款项,购货单位应付未付订金等。所以,不能绝对地说企业资金紧就需要银行贷款。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现实情况多数是企业向银行贷款不少,但因为大量资金的挤占挪用而仍感到货币资金紧张。n总之,资金需求和货币需求有联系,也有区别,相互的重合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确认识它们的差异,有利于银行贷款的正常发放,从而有利于防止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的产生。(三)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 n1、名义货币需求n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一般Md表示。n2、真实货币需求n则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要量,也就是以某一不变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商品和劳务量对货币的需求。如果将名义货币需求用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物价指数(如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后,就可以得到真实货币需求,所以真实货币需求通常可记作Md/p。(四)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四)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 n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n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n2、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n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二、货币需求理论 n(一)我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n中国古代就有货币需求思想的萌芽。如二千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就有“币若干而中用的提法,意思是铸造多少钱币够用。这反映了当时治国者在制订和执行其经济政策中,已包括考虑货币需求来铸造铸币的内容。n那时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归结为:人口乘以人均所人口乘以人均所需钱币数量等于治国者所应铸造的钱币总量需钱币数量等于治国者所应铸造的钱币总量。这种按每人平均铸币多少即可满足流通中所需,一直是中国统治者控制钱币铸造数量的主要思路。(二)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二)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n1、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就模糊地提到了货币需要量的问题。n2、斯图亚特曾明确提出:“一国的货币数量,和世界上其他部分相比,不论有多大,能够留在流通中的,只能是同富者的消费和贫者的劳动几成比例的数量,而这个比例不是决定于国内实际存在的货币量。”n3、货币金属论者亚当斯密也指出:一国流通所必需的货币量,取决于该国每年所流通的商品的价值。同时他还发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可以使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减少或增加的问题。n4、货币数量论的杰出代表大卫李嘉图依据他的劳动决定价值n论提出:一国所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如果只用黄金来流通商品,其所需的数量将只等于用白银流通商品时所需白银数量的十五分之一。(三)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n1、含义n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或称货币必要量理论。n他在提出问题时,有时是问流通中有有多少货币多少货币,有时是问流通中需要需要多少货币多少货币,有时是问流通中可吸收可吸收多少货币多少货币。他的货币必要量理论,集中表现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n M=PT/V金币(或金属货币)流通n式中,M代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T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PT代表商品价格总额:V代表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n这一公式既表达了货币需要量的决定因素,即流通的商商品量品量、价格水平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也表达了这三个因素的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2、纸币流通问题 n马克思指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流通才能作为金的代表。由于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量是客观决定的,所以无论向流通中投入多少纸币,所能代表的也只是客观所能吸收的金量。n马克思概括的纸币流通规律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样,纸币投入越多,每一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量越少,即纸币贬值,物价就上涨。3、马克思货币需要量公式的评价 n有其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一是它揭示了决定货币需要量的本质;二是反映货币需要量的基本原理。n但应该看到,马克思是在分析货币本质时揭示这一货币需要量的著名公式的,而且又是以研究金属货币为对象,所以在现代经济的具体应用中在现代经济的具体应用中还应考虑新的变化了的情况。马克思的货币需要量计算公式,只是通过理论的概括,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公式,如果我们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套上这一公式来确定货币需要量,往往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四)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 n1、交易方程式n(1)背景。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作了最清晰的表述。费雪十分注重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因为货币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手中的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货币支出量与商品、劳务的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据此,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n(2)交易方程式:nMV=PT 交易方程式:MV=PTn式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F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n这个方程式首先旨在表示交易两个方面的恒等关系以及以纸币单位所标示的价格水平P的决定。依据恒等式,P的值自然取决于M、V、T三个变量。费雪分析,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它可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大体上也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3)货币需求的函数。n交易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M决定P,但当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这个交易方程式也就成为货币需求的函数:nM=1/V *PTn这一公式表明,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总交易量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这个比例就是1/V。换言之,要使价格保持给定水平,只有当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实现。2、剑桥方程式 n(1)背景。剑桥大学的马歇尔、庇古,及早期的凯恩斯和罗伯逊等提出了在货币需求理论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剑桥方程式。n所谓有“转折意义转折意义”,过去的经济学家主要从整个经整个经济的角度考虑货币数量济的角度考虑货币数量问题,而剑桥学派着眼点是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个人对货币持有的需求,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n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都旨在解剖货币需求分析,当然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必须看到,解析同一问题的思路有异,相对于交易方程式而言,剑桥方程式反映的思路更广,它将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推到了高一层阶梯。(2)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方程:nMd=KPYn式中,Md表示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总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K表示PY与Md的比,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由此,剑桥方程式也称为现金余额现金余额方程式方程式。n(3)剑桥方程式是交易方程式的变形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五)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n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是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早期是剑桥学派的一员,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标志着独树一帜学说的形成。n1、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动机n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是他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剖析,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利率因素引人了货币需求函数。他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个方面。(1)交易动机。n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它决定人们进行交易持有多少货币。n交易动机是建立在确认货币流通媒介职能货币流通媒介职能基础上的货币需求论。n影响交易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规模、收入与支出的时距及其规律性、支出习惯、金融制度、预期因素等。这些影响因素中,除了收入因素外,其他因素可视为在短期内不变的常量,因此,凯恩斯将交易需求看作是交易需求看作是收收 入入的函数的函数。(2)预防动机。n又称谨慎动机,指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n它的产生主要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这种意外变化而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不测。n可见,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则主要是因为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n就实质来说,预防动机预防动机和和交易动机交易动机可归入一个范围之内,两者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函数。实践中,由这两种动机形成的货币余额是难以截然分开的。(3)投机动机。n是指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n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三个因素:当前市场利率当前市场利率、投机者正常利率水平的目标值投机者正常利率水平的目标值以及投机者对利率变化趋投机者对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势的预期。其中第三个因素依赖于前两个因素,所以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实际上取决于当前市场利率水平与投机者对正常利率目标的取值之差。n从总体分析,如果当前市场利率水平较低,那么预期利率上升的投机者就会越多,从而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财富的投机者也就越多,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就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货币的投机性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减函数。(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nM=M1+M2=L1(Y)+L2(r)n式中,M1表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它是Y的函数;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r的函数;L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货币最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就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n这个函数式与过去所有函数式的区别关键在于:如果过去所有的函数式可以概括地表示为M=f(Y),而凯恩斯的函数式可表示为M=f(Y,r)。n(4)凯恩斯的函数曲线分析。(4)凯恩斯的函数曲线分析。)凯恩斯的函数曲线分析。n对于任何已知的价格水平,根据L1=f(Y),我们可以求出每一收入水平Y上的货币需求。同理,对于任何已知的价格水平,我们根据L2=f(r),可以求出在每一个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因此,根据L1=f(Y)和L2=f(r),我们可以求出每一个可能的收入Y和利率r上的对货币的总需求。如图(a)所示,曲线L1与利率无关,所以是一条与货币需求横轴垂直或与利率纵轴平行的直线。n但L2则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即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少;反之,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如果将L1与L2相加,则货币总需求曲线为L,如图(b)所示。rL2L1rL1+L2nnn0L0Ln图a图b(5)流动性陷讲。n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他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这就是著名的“流动性陷讲”。如图c所示,当利率降至r0时,货币需求曲线变成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在该直线部分,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得无限大。nrL(Y1)L(Y2)L(Y3)nnr0n0Ln图c(六)凯恩斯后继者的货币需求理论 1n凯恩斯后继者从两个方面推进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n(1)论证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息率的函数。通过剖析交易需求所建立的平方根法平方根法则则就是有名的一例:nM=KY1/2r-1/2n(2)凯恩斯后继者认为,投资者对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选择,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并不会简单地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全面得失,调整两者持有的比例,并且可供选择的也并不限于货币、债券两者,这样就发展了多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七)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 n1、背景。n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货币主义也叫货币学派货币学派,它是以对抗对抗凯恩斯的革命面目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n货币主义对货币需求的分析也同样以微观主体行为微观主体行为作为始点,并吸收了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家对货币需求理论的推进成果,对货币需求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货币需求函数。n2、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nM/P=f(Y,W;rm,rb,re,1/p*dp/dt;U)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个变量分析及它们对、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个变量分析及它们对货币需求的意义。货币需求的意义。n(1)Y作为收入,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也可理解为预期的平均长期收入,是相对稳定的恒久性收入恒久性收入。弗里德曼将恒久性收入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其意义在于货币需求不会随着产业周期的波动有较大的变动。n(2)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它与货币需求负相关,这是货币主义所列出的独特变量,但并未得到进一步论证。(3)rm表示货币名义收益率名义收益率。此时货币已扩展到M2,说明货币主义在考察货币的口径已大于过去各学派对货币考察的口径。n(4)rb和re分别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和非固定收益的非固定收益的证券证券(股票股票)收益率收益率。弗里德曼认为,一个人可以有几种形式的财富持有,不仅是货币,还有债券、股票和实物等。当它们增大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n(5)1/p*dp/dt是预期的物价变动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它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将它明确列入函数式,与强调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关。n(6)U为收入以外的可以影响货币效果的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八)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八)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u1、1:8公式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n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其算式是:n社会商品零售总额n流通中货币量(现金)n如果按这个算式计算的值为8,则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n这个“1:8”公式是60年代初由银行工作者根据对多年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1:8的意义与评价n应该说,选取对货币运动有决定意义的社会零售总额指标与现金这个实现商品零售运动主要工具的存量,把两者的年序数加以对比,并找出一个适当的比例作为度量标准,在方法上是成立的。所以,“1:8”经验数据用于我国我国60、70年代的货币流通状况年代的货币流通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并简便易行。n问题在于,“1:8”经验数据是在当时经济体制运作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必须高度稳定的严格约束条件高度稳定的严格约束条件下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这一经验数据也逐渐失去其实用价值和应有的意义。2、一个有争议但却广为流传的公式“M=Y+P”n为了取代业已过时的1:8,人们企望寻找一个简明而又易于度量的公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n M=Y+Pn即货币供给增长率M等于经济增长率Y加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P。n这个公式与“1:8”一样,旨在解决如何确定年度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问题,但与“1:8”公式相比,该公式(增长率计算法)的思路要宽阔得多,主要考虑了P的变化。所以,这一公式从80年代中期提出后流行颇广,特别是在货币供给的实际操作与对货币供给多少的概括估价中往往引以为据。n但这个公式的也有问题。公式“M=Y+P”的问题n这个公式的问题也主要在于P,具体表现在:n(1)在计划价格为主时,选用计划价格上涨率可能是适当的;但在开放价格的条件下,物价上涨率如何求证是一个复杂而不易解决的问题。n(2)不仅P的预期值难以论证,而且决定货币量还有除Y和P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叠加和消长,往往会使货币需求增长率距Y和P的算术相加值很远。n所以,运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测算货币需要量,很难得出有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结论。第七章 货币供需 第二节 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概述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三、中央货币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一、货币供给概述 n(一)货币供给的涵义n(二)货币供给包括的多重口径 n(三)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n(四)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n(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n(一)货币供给的涵义n所谓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二)货币供给包括的多重口径 n1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n 采用两个口径:货币和准货币。n“货币货币”等于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M1M1。n“准货币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n 准货币准货币”加加 货币货币,相当于各国通常采用的M2M2。n 至于各国采用的口径系列各不相同。n 2、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划分:nM0=流通中现金n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nM3=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和款 n(三)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n1、依据。n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流动性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程度较高,即在流通中周转较便利,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即周转不方便,相应地,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2、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意义n(1)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操作。如货币当局在讨论控制货币供应指标时,既要明确到底控制哪一层次的货币以及这个层次的货币与其他层次的界限何在,同时还要考虑实际可能控制到何等程度等。否则,就谈不上货币政策的制定,制定了也难以贯彻。n(2)货币当局对不同口径货币的监测和控制,也促使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相应地作出反应,积极进行创新各类金融机构相应地作出反应,积极进行创新。例如,定期存款到期前不便于流动,于是创造易于变现的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定期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自动转账制度;储蓄存款不能开支票,于是创造了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账户,等等。(四)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 n1、名义货币供给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n2、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就是指剔除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n3、若将名义货币供给记作而Ms,则实际货币供给为Ms/PMs/P。n4、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给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例如讲某年度、某季度货币量增长多少、增长率多高等,都是该时期货币名义增加量与基期存量的比较。二、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n1、原始存款。n(1)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n(2)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准备金的存在具体形式: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n(3)这笔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属法属法定准备金定准备金);二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尚未用去的部分(属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2、派生存款 n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指由专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n派生存款这一定义具体可分以下三点进行解释:派生存款这一定义具体可分以下三点进行解释:n(1)派生存款必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n(2)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内直接形成的。在实行转账结算的条件下,这就使它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n(3)以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其数量界限应是由贷款引出超过最初部份的存款。例如n例如1万元的贷款,转为1万元的存款,通过存款的派生,形成5万元的存款,这里,派生存款数应是4万元(即5万元-1万元)。n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n经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经过派生过程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n 原始存款原始存款n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比率必须保存的最低准备金比率n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可能形成的最大存款总额-原始存款额原始存款额=n 派生存款总额派生存款总额 3、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n(1)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的过程是:n当中央银行用再贷款形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这时贷款转入借款人存款账户,成为可供借款者使用的存款。但由于存款的所有权属于银行,所以表现在银行账面上,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又可引申出一笔存款来。n以此类推,这些引申出来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2)派生存款转化为原始存款的过程是)派生存款转化为原始存款的过程是:n如果一笔由银行创造的货币,由甲银行贷款转入乙银行,从整个银行系统看不只是派生存款的转移,即甲银行由贷款派生的存款转移到乙银行,但从乙银行来看,有相当部分会作为存款准备金;如果由一家银行通过多存多贷促使存款不断派生,在每笔派生的存款中也须有相当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由此看出,银行在不同层次的存款派生过程中,总有数量不等的存款准备金交存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作为存款派生的基础。n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相互转化中,必须以贷款作为条件贷款作为条件。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之间的转化,使现代银行获得了在存款不断派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信贷规模的能力。(三)存款货币的创造P209 n例,设A银行收到客户甲交来一张10,000元的支票,A银行通过代收这张支票使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10,000元,同时在客户甲的存款账户上增记10,000元。再设法定准备率为20%,那么,客户如果要向在其他银行开户的客户付款而请求贷款时,可贷数额不得超过8,000元。如果贷出8,OO0元给客户乙,乙用以支付在B银行开户的丙,并使A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等额减少。这时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n资产负债n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2,000存款10,000n贷款8,000B银行资产负债表nB银行代收支票使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增加8,000元;同时增记客户丙存款8,000元。同样的道理,B银行贷款给向其他银行客户付款的金额不得额过6,400元。如果贷出了这样的金额,并使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等额减少,则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n资产负债n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1,600存款8,000n贷款6,400n如此类推,从银行A开始至银行B、银行C.银行N,持续地存款、贷款,再存款,则会产生的结果:银行 增加存款 法定准备金 增加贷款 A 10,000 2,000 8,000 B 8,000 1,600 6,400 C 6,400 1,280 5,120 D 5,120 1,024 4,096 E 4,096 819.20 3,276.80总计 50,000 10,000 40,000n如此:最初的10,000元存款是原始存款;在原始存款基础上通过发放贷款扩大出来的40,000无存款是派生存款;或与准备存款相对应的10,000元存款为原始存款,超过准备存款的40,000元存款为派生存款。乘数乘数 n如以D表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的增额,以R代表原始存款的增额,rd代表法定存款准备率,则三者关系式如下:nD=R*1/rdn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即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也即乘数乘数。一般说来,。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n K=D/R=1/rdn例子中存款的扩张倍数是5倍(1/20%)。若rd降为10%,则存款可扩至10倍;若上升至25%,则存款只可扩张4倍。法定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越小;法定准备率越低,存款扩张倍数越大。(四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n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存款货币并不是无限的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n1、法定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n按规定,各家商业银行均需按一定比率将其存款的一部分转存于中央银行,目的就在于限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例如在法定准备率为20%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如果拥有100万元的活期存款,则必须至少保持20万元的法定准备金,其他部分才可能用于放款。n根据上面的分析,已得出整个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会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的结论,其倍数与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即K=1/r。2、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n现金漏损率现金漏损率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n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由于社会经济中现金的数量同活期存款的数量之间在一定时期大致存在某种比率关系,故我们可用这种比率来表示现金在存款派生过程申的漏损率。n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因而当把现金漏损问题考虑进去后,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扩张乘数公式应修正为:nD=A*1/(r+c)3、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n银行在实际经营中所提留的准备金绝不能恰好等于法定准备金,为了应付存款的变现和机动放款的需要,事实上银行实际具有的准备金总是大于法定准备金,这种差额称为超额准备金。n从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同活期存款在数量之间也保持着某种有规律的关系,故对其可用超额准备率来表示。n在银行体系中,超额准备率的变化对于信用的伸缩影响,同法定准备率及现金漏损率具有同等作用。把超额准备金的因素也考虑进去,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扩张乘数公式应修正为:nD=A*1/(r+c+e)4、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n由于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既会持有活期存款,也会持有定期存款。当企业的活期存款被转入定期存款时,尽管不致使原持有的准备金额有何下降,但这种变动会对活期存款乘数K产生影响。n因为银行对定期存款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往往不同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Dt)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Dt/Dd时,则(rtDt)/Dd=rt*t。n这部分rt*t对活期存款乘数K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应在K的分母中加进此项数值,以作进一步的修正:nD=A*1/(r+c+e+rt*t)(五)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P212 n银行系统派生存款倍数创造原理在相反方向上也适用,即派生存款的紧缩也呈倍数紧缩过程。n设整个存款货币银行体系中某一银行减少了100元准备金,比如偿还了中央银行贷款,则该银行为了维持其法定准备金水平,必须收回一笔同等数量的贷款,以弥补法定准备金出现的不足。而贷款的收回是通过自己的客户收入其他银行的客户如A银行的客户所签发的支票实现的,从而A银行将减少100元活期存款和100元准备金。其资产负债状况如下:n资产负债n准备金-100活期存款-100 如果法定准备率为20%,那么活期存款减少100元,法定准备金至多减少20元。但A银行由于准备金已被转出100元,因而法定准备金少了80元。为弥补这一短缺,A银行必须收回80元贷款并相应地使自己的准备存款增加80元。如果实现,则其资产负债状况如下:n资产负债n准备金(-100+80)-20活期存款-100n贷款-80如果A银行收回的贷款,是通过客户由B银行得来的,那么B银行的准备金和活期存款同时分别减少80元,其资产负债状况为:资产 负债 准备金 -80 活期存款 -80n同样,根据20%的法定准备率,B银行法定准备金短缺64元(80-80*20%),因而它也要收缩自己的贷款,以补足准备金,从而资产负债变为:n资产负债n准备金(-80+64)-16活期存款-80n贷款-64n显然,B银行收回64元贷款的结果,也是以减少其他银行同等数额的活期存款,从而减少其准备金为条件的。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下去,直到银行系统的活期存款变化到如下水平:n(-100元)+(-80元)+(-64元)+(-51.2元)+(-40.96元)+=-500元n可见,派生存款的倍数缩减过程与其倍数创造、扩张过程是相对称的,其原理一样。三、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n(一)基础货币n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是西方经济学中首先使用的概念。它通常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它通常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前者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通货这两者的总和。前者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基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常以下式表达础货币常以下式表达:n B=R+C n式中,B为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所以也通常以符号H代表),R为商业银行持有的存款准备金,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源与流源与流 n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虽直接受制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但首要的是视其在受信中所能获得的原始存款的数量。n而这些原始存款正是来源于中央银行创造和提供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把通货投入流通,公众用通货向银行存款,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新的原始存款;中央银行的扩大信贷,往往直接的结果就是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这也就相当于增加了它们的原始存款。n所以,基础货币及其量的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量。概括地说,概括地说,n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中央银行掌握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源头基础货币的创造与提供;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货币供给者,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从而能提供的货币数量,均建立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础之上。(三)乘数P241 n作为货币供给之源的基础货币,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货币供给量。把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就是乘数m。用Ms代表货币供给,B为基础货币,则可列出下式:nMs=m*Bn基础货币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这两者构成。通货C虽然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根据,但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力;引起倍数增加的只是存款货币D。因此,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可用图表示。nCRnCD(四)中央银行调控行为及居民、企业、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n1、中央银行调控行为n(1)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n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分配信贷指标分配信贷指标。n(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调控n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调控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2、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P288 n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持有数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会提高,反之,则降。用通货存款比率(C/D)的比率与货币供给量是负相关关系。居民持币行为对C/D产生影响的因素有:n(1)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入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即成反方向变化。n(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居民持有现金的货币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利率变动与通货比率是负相关关系。但如果储蓄存款之外的一些资产(如国库券、企业证券等等)收益率提高了,如人们的现金持有量不变,则储蓄存款由于相对收益水平下降而减少,那么通货比率就会相对提高。n(3)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n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率因而会增大。n(4)非法经济活动非法经济活动。要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n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比率为正相关关系。3、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n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在筹集运营资金和运用手中的货币资金进行投资或资产选择时,常常与居民遵循着共同的规则或规律。表现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的,是它们对资金的需求和对贷款的需求。一般说来,这主要来自两方面:n(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金,补充资金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金开始。如果企业对货币资金的投入靠的是自身的积累,这不需要补充贷款;反之,则需要追加贷款。追加贷款,就不能不影响货币供给。对贷款需求的压力加大,也意味着就对货币供给的压力加大。n(2)经营效益的高低。经营效益不好,以致出现亏损,企业不得不采取减缩经营乃

    注意事项

    本文(货币供求 (西方经济学)erkn.pptx)为本站会员(jix****n1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