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 螳螂捕蝉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确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奇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一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知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定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相互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比照注解,译文,打算.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说明,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引,讲解.重点理解和说明”阅读思索,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精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具体讲解并描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比方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知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当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 欲得其前利 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建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微环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纳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建性复述. 2、思索: (1)按事情的发展依次给课文分层. (2)吴王起先是怎确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确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建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告,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 瞻前顾后 通盘谋划 不要 只顾眼前 顾此失彼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二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课文讲了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打算) 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知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 ) 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害”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依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沟通探讨。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害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指名沟通(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害,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 齐读“蝉、螳螂……祸害呢!” 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知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茅塞顿开,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茅塞顿开”: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 那么,吴王究竟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假如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可思议。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假如吴国攻打楚国,点击一下。那么,四周的诸侯国就会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向吴国发起进攻。也就是大臣们说的——“乘虚而入”。 假如那样的话,吴国将面临怎样的境况呢? 这样看来,大臣们一起先对吴王的劝说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说,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的想法简洁地写在旁边,各自思索后在小组内探讨沟通。 2、小结: 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事实上是——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假如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日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相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肯定都有许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 )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 )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你来编故事: 其次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争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缘由。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告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建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奇妙在哪里。 教学打算: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群雄并立,出现了很多诸侯国,它们之间常常发生斗争。这一天,吴王确定出兵攻打楚国却招来群臣的反对。那么大臣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导学生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课文1节) (1)指名朗读,思索: 从这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指导有感情的读。 (2)假如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做?会怎么想? (3)可事实上吴王是怎么说的?(出示相关句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2、结果怎样呢?(出示课文12节)指名读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茅塞顿开”。“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从这个结局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将故事的“前因后果”比照起来看:你有怎样的疑问呢? 三、研讨故事的经过 1、请同学们自由学习课文其次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劝告原委妙在何处,他说了那些话?可以圈圈画画,并简洁地写上你的感受。 2、沟通: (1)妙在少年用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图文,指导学生视察。 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特别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信任你会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学再来读,师生评析。 (2)沟通: “蝉”:高高在上,悠然、逍遥自在;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会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读一读 (3)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 沟通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说说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害又是哪些?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补上:“黄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5)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地图,假如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地图,会明白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与故事结合起来体会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这两个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蝉(捕)螳螂(啄食)黄雀(打)少年 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其他诸侯 (6)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样是劝告,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变更了办法了呢?指名沟通。(友情提示;请留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由此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2、“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吗? 3、举例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类似的现象吗?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日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相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肯定都有许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PPT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假如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六、布置拓展小练笔 (PPT出示练习) 1、我来编故事: 其次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争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2、我会演节目: 一个好办法要想胜利,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溢才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们把这个才智少年演出来吧,信任你肯定行!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捕) 螳螂 (啄食) 黄雀 (打) 少年 楚国 (攻打) 吴国 (乘虚而入) 其他诸侯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