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提分题.docx
-
资源ID:77072966
资源大小:29.2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云南省宣威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通关提分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xin) 此中人语云(y) 为嵁为岩(kn)B无人问津(jn) 陶后鲜有闻(xin) 卷石底(quán)C为宫室(wéi) 八分有奇(qí) 可爱者甚蕃(fán)D俶尔远逝(chù) 窈窕淑女(tio) 参差荇菜(xìng)2、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怖调零署名名人逸事B和蔼襁褓趋势挑拨离间C挚爱卑鄙绚丽豁然开朗D拙劣枯燥纳闷阳奉阴违3、下列成语中的典故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项是 ( )A刮目相看B鸡鸣狗盗C鞠躬尽瘁D三顾茅庐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研究的结果。B通过 5G 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C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D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新征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古诗文默写(1)征蓬出汉塞,_。(王维使至塞上)(2)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蒹葭萋萋,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4)过零丁洋一诗中,彰显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两句是: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唐)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本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诗人结束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水槛(jiàn):指水亭之槛,可以凭槛眺望,舒畅身心。轩楹(yíng):指草堂的建筑物。轩,长廊;楹,柱子。赊:远。【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丙】杜甫传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有删节)【注】畿(j):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踊贵:指物价上涨。薪采梠(l):野生谷物。饿殍(pio):饿死。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五品以上为佩鱼符袋。田畯(jùn)野老:泛指民间百姓。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甲】诗颔联“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所展现的画面。2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评价【甲】诗说:“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请结合此评价分析【甲】诗颈联的妙处。3【甲】【乙】两诗都是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旁草堂时所作。【甲】诗大约写于761年草堂初建的春天,【乙】诗写于公元761年的秋天,风雨破屋之后。请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所蕴含情感的不同之处。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自:从。遁:逃跑。)B自负薪采相,儿女饿殍者数人。(负:背。数:几)C严武过之,有时不冠。(过:经过。冠:戴帽子。)D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乃:于是。至:到)5把【丙】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6【乙】诗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跟杜甫所处动乱的时代及个人的坎坷遭遇有关,从【丙】文中你读出了杜甫哪些人生坎坷遭遇?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观,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诬明了电和磁是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选自瞭望有改动)【注释】画波浪部分文字选自瞭望原文,未改动。1选文第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结合选文第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于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4选文第段画波浪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5选出下列关于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丁肇中联系现实和自己的经验阐明了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有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B作者认为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C作者抨击了传统的中国教育,认为它歪曲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D“格物致知”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节“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些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节叙事,“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C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D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2两首诗歌里面均出现了“强盗”这一形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中“强盗”的异同。同:异:六、语言表达(共10分)名著阅读腰封,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请从书的内容、影响或读者反映等方面,为傅雷家书写一段腰封推荐词,50字以内。七、作文(共40分)家是快乐的源泉,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疗伤的诊所,家是游子的牵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