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兖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提分题.docx
-
资源ID:77078600
资源大小:27.6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兖州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提分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带挈(qiè) 侥幸(ro) 哭哭啼啼(tí) 惟惟连声(wéi)B盘缠(chan) 拙病(zhu) 不省人事(xn) 狗血喷头(pn)C报帖(ti) 心窍(qiào) 尖嘴猴腮(si) 一步一踱(dù)D商酌(zhuó) 星宿(sù) 喜从天降(jiàn) 万贯家私(uàn)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zhé) 伛偻(l) 投箸(zhù) 樯倾楫摧(qiáng)B忧谗(chán) 荫翳(yì) 汀兰(tng) 觥筹交错(gng)C毳衣(cuì) 沆砀(dàng) 琼楼(qióng) 拏一小舟(lá)D淫雨(yíng) 绮户(q) 野蔌(sù) 泉香酒洌(niè)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实在是各有千秋。B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C读书,不仅需要宵衣旰食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D“免费开放”的新政策,让全国各地许多博物馆从人气冷清的休眠状态变得门庭若市,甚至要提前预约才能获得参观机会。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我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B“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明互鉴的“软”助力。C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D新一代迎宾展示机器人是一款工作于室内环境,用于迎宾、讲解、接待、引领工作的智能型服务机器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默写。(1) 戍鼓断人行,_。(杜甫月夜忆舍弟)(2) 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3) 一封朝奏九重天,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 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进亦忧:在朝廷做官B休祲降于天:不祥C天下缟素:穿白色的丧服D长跪而谢之:道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B休祲降于天/万钟于我何加焉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聂政之刺韩傀也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行为,为什么呢?C我曾经追随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行为,为什么呢?D我尝试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4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的爱国主题鲜明。甲段“古仁人”忧国忧民之心常在;乙段唐雎终不辱国家使命。B选段的表达方式各异。甲段发议论抒政治情怀;乙段借语言描写塑人物形象。C选段皆运用对比。甲段将迁客骚人览物的悲与喜对比;乙段将秦王和唐雎形象对比。D选段句式各具特色。甲段“用对语诉情怀,世以为奇”;乙段运用排比,气势恢宏。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读怀疑与学问,完成文后各题。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下面的几个句子是从文中括号处抽取出来的。请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还原到文中,应该是 _(只写序号)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2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严密。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围绕顾颉刚先生的观点列出文章的提纲,体现他的论证思路。3根据顾颉刚先生这篇文章给你的启发,请你阅读【链接材料3】,就这段材料提出两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链接材料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循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错误的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二十多年,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B颔联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后继续奋进的情怀。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诗人乐观的精神,给友人以鼓舞。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怎样的哲理。六、语言表达(共10分)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几句话,使之构成排比。信念就像一根指南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绝不会置身于迷途之中;_,_,_;_,_,_。有了信念,我们才有了敢于挑战一切的勇气,进而我们才能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创造辉煌的明天!七、作文(共40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你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描写你所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