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灌南县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题.docx
-
资源ID:77090168
资源大小:28.26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灌南县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要塞(sài) 气氛(fn)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B颁发(bn) 翘首(qiáo) 诘责(jié) 悄无声息(qio)C溃退(kuì) 教诲(hu) 滞留(zhì) 颔首低眉(hàn)D轩昂(xun) 解剖(pu) 炽热(chì) 黯然失色(àn)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塞(sài) 颁发(pn) 羞愧 粗制滥造B屏息(bng) 黝黑(yu) 吹嘘 杳无消息C滞留(zhì) 沥青(lì) 宽恕 单精竭虑D烂漫(màn) 不逊(xùn) 妯娌 振耳欲聋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B他才思敏捷,写文章时,没有丝毫寻章摘句的痕迹。C李老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常常吹毛求疵。D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原创节目能否获得市场成功和良好反响,关键是能从观众观看愿望中寻找契合点。B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C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青岛的停车现状得到改善。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名句填空。(1)牧人驱犊返,_。(王绩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_。(崔颢黄鹤楼)(3)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_,_ ” 以“蓬”和“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5)鲜花是美的,白居易的春行钱塘湖,为“_,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象深深陶醉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甲乙二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舂陵俗不种菊。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及再来也,菊已无矣。徘徊旧围,嗟叹久之。谁不知菊亦芳华可赏,在药品是良药,为蔬菜是佳蔬。纵须地趋走,犹宜徒植修养,而忍蹂践至尽,不爱惜乎?呜呼!贤人,君子自植其身,不可不慎择所处,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选自元结菊圃记,有删改)注春陵:地名。纵须地趋走:就算在人来人往的地方。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念无与为乐( )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 及再来也(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停顿。舂 陵 俗 不 种 菊。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前时自远致之,植于前庭墙下。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苏轼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答两点即可)5乙文中“一旦遭人不重爱,如此菊也,悲伤奈何?”与甲文中苏轼所抒之怀的不同点是什么?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回忆我的母亲(节选)朱德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2“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3第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 )A具体生动的记叙B富有感情的描写C深沉的抒情D充满感情色彩的议论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轻车简从,经过迢迢关塞,前往边境慰问将士。B由颔联中的“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C颈联意境雄浑,壮阔深邃,“直”“圆”二字构成一幅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D这是一首纪行诗,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语言表达(共10分)班主任王老师对张明同学说:“我们班要举办一次人无信不立”的演讲活动,听说你的叔叔是大学文学院的知名教授,我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两点半到班级来做评委并演讲,你问问他能来吗?”第二天,张明见到叔叔了,他应该怎样向叔叔转述闻老师的话呢?七、作文(共40分)近期,“中华传统美食巡展”要在太原举行,“晋小二刀削面”有幸入选,现在展区需要一个图文相配的展板对刀削面进行介绍。文字部分大约200字左右。请你根据文中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完成文字介绍这一任务。要求:结构合理,内容完整,层次清晰,特点突出,语言通顺。山西刀削面提到山西,煤、醋、面可以说是山西名片的代表,而刀削面是山西面食文化的招牌,堪称“天下一绝”,有数百年的历史。“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自古以来,山西面食就以品种多样和养生健身而著称于世。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据可考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刀削面的调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再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刀削面起源于12世纪的山西太原,与抻面、拨鱼、刀拨面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更与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一同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真可谓“面食之王”。据晋食纵横·名食掌故记载:“刀削面最早出自山西,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水煮面食,为面食中的佼佼者。在山西,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特别是晋中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地,家庭主妇、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妇男都会制作。”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是“面食王中王”。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故事。元朝时,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群众造反,就没收了各家各户的金属器皿,并做出相关规定,十户用一把厨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保管。一天中午,一老者的老婆将面和成面团,就让老者去取厨刀,结果刀被人取走,老者只好回家等待。谁知老者刚出大门,被一件东西碰了脚,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块薄铁皮,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着吃面条,可是刀却没取回来,急得老者团团转。忽然,他想到怀里的铁片,就取出来,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锅台边,往开水锅里边“砍”面,片片面片落入锅里,煮熟后捞入碗,浇上打卤让家人吃,家人边吃边称赞。就这样,“砍面”的办法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三晋大地,得到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不仅家庭制作,市肆摊点也开始做,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法技艺。清康熙年间,山西刀削面的一个分支“晋小二刀削面”,与一代廉吏于成龙结缘,其技艺和配方与文化融合,发展为高度文化性的官府私房菜,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