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通关模拟题.docx
-
资源ID:77093686
资源大小:27.9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通关模拟题.docx
姓名 :_学号 :_班级 :_学校 :_密封线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奠基(diàn) 背颂 马革裹尸(u) 死而后己B难堪(kn) 爆炸 驰骋万里(chn) 截然不同C殷红(yn) 昆仑 锋芒毕露(lù) 引人注目D署名(sh) 宰割 热泪满眶(kun) 鞠躬尽瘁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诘问竹竿粗拙茉莉B惶恐肿胀荒辟滞笨C厚道糟糕醒悟烦燥D哀悼书斋门筐降格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自认为文章写得非常好,在大庭广众之中大谈他的创作经验。B她经常自言自语,以此排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C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D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17年又有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减贫速度,在世界乃至中国史上都堪称奇迹。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C赣州市图书馆珍藏有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创办的正气日报新赣南报民国日报等古籍善本。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1)_,散入春风满洛城。(2)马上相逢无纸笔,_。(3)自古逢秋悲寂寥,_。(4)_,对镜帖花黄。(5)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 ,_。(6)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的矫健雄姿的句子:_,_。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B竟不可得 竟:竟然C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求D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指冲刷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人谋而不忠乎C一老河兵闻之 无丝竹之乱耳D乃石性坚重 乃悟前狼假寐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的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B第一段用“棹”“曳”“寻”等动词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待结果,语言简洁。C本文记叙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应该“据理臆断”的道理。D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1选文通过哪几件事来反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格?请概括。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3文章第2段引用左传和论语中的话,有何用意?4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第4段画线句是否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请具体分析。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的暮春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B“杨花榆荚无才思”诗人极力嘲讽“无才思”的“杨花榆荚”没有其他花卉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C本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D整首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六、语言表达(共10分)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在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句子。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七、作文(共40分)根据要求作文。宋濂少时家贫嗜学,历尽艰辛,终于学业有成;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在被排挤、嘲笑、打击中不绝望不沉沦,最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海伦·凯勒,一个在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摸索的少女,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正由于生命里程中有困境,我们变得更坚强;正由于成长道路上无捷径,我们走得更坚实。请以“成长路上无捷径”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到800字的文章。语句通顺,中心突出,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