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重点试题解析.pdf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2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A迁移B动机C策略D技巧3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B学习材料特性C媒体D认知结构4根据迁移内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B正迁移与负迁移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同组迁移8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9“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A纵向迁移B侧向迁移C特殊迁移D学会学习1O由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11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A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B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C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D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12在现代迁移理论中,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是()。A桑代克B贾德C奥苏伯尔D安德森13哈洛用恒河猴作学习定势实验.猴子通过训练与学习,迁移表现是()。A通过多次尝试,学会了辨别目的物B通过尝试学会了解决辨别问题C在后继学习中,解决相似问题速度提高D通过经验积累,解决新的不同类型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D定势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16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17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接近.A形式训练说B关系转换说C产生式理论D学习定势说18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A形式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二、填空题1()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2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和()。3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4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与()转化的关键。5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6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及其()。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二个痛苦的过程。7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8“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的结果。9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10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倘若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反而可能会出现().11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12()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13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14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15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与()的过程。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2请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3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四、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心理学各流派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2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谈怎样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初等数学的学习,是典型的正迁移,又因从高等数学到初等数学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属于又是逆向的。因此,答案为B.2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因此,答案为A。3D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因此,答案为D。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重组性迁移是指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为 B。7C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因此,答案为C.8C解析:定势通常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因此,答案为 C。9B解析: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正是这种迁移.因此,答案为 B。10C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为 C.11C解析: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答案为C。12C解析: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发展而来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中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因此,答案为 C.13D解析:哈洛这个实验是证明学习定势影响迁移的经典例证.实验结果表明猴子通过多次的练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如果选出的物体受到奖励,下次再选它;如果未受到奖励,下次就选择别的物体。依据这种定势,猴子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以后的类似问题.因此,答案为 D。14A解析:桑代克等人提出共同要素说,认为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因此,答案为 A。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因此,答案为 A.18A解析:形式训练迁移说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因此,答案为 A.二、填空题1学习迁移2正迁移;负迁移3概括化;系统化4能力;品德1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3学习的方法14心理准备状态15协调;整合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答:学习迁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学习理论不仅要说明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还要说明学习结果在今后学习中是如何变化和产生影响的.学习迁移不仅涉及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变化和应用,而且它本身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2)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要通过迁移才能实现。已有经验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课题,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广泛有效地调节人的活动,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迁移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2)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个体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类化。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先前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即存在着迁移,而知识技能的类化过程也只有在学习的迁移过程中才能实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广泛迁移,从而使这些经验不断整合及类化而实现的。通过探讨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为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提供科学的依据。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品德形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品德心理结构必须通过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及迁移才能建立。对于学习迁移规律的探讨,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能力与品德,并形成科学的能力观与品德观。2请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答: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现代心理学倾向于从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来分析,将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两大类。所谓结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有关的成分;而表面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的成分。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不管是表面的还是结构的相似性,都将增加学习者对两个任务的相似程度的知觉,而知觉的相似性决定迁移量的多少,两种情境的结构相似性则决定迁移的正或负。(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教学经验也表明,对事物关系有了概括了解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理解和处理陌生的问题。(3)认知技能与策略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不能产生迁移。这是由于他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对认知活动中动作执行的控制仍然没有掌握,不会在应用知识时控制动作系列的执行顺序以及对每个动作对象及变化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没有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者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4)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当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定势能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时,定势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迁移起阻碍作用。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3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答: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2)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纵向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果能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将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越基本,则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四、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心理学各流派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答: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迁移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难记的古典语言(如拉丁语和希腊语)、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难题,是训练官能的最好材料。(2)相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所谓的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指的只是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3)经验泛化说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之中.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下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4)关系转换说“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5)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学习者需要应用他的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的内容方面的特征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这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具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即上位、下位和并列的联系.因此,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他掌握的知识的概括水平和包容范围.概括程度越高和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的知识,也就越有助于迁移。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这指个体在学习新的任务前,是否能清晰分辨其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如果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地组织好的,则他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不仅能迅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易于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倘若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正迁移),反而可能会出现干扰(负迁移)。(5)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整合的基础是概括,它是通过对不同学习中的经验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抽象以及对不同学习中的共同经验成分的综合及概括而实现的。整合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经验网络化现象.经验的整合指通过概括所获得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2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谈怎样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答: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促进学习更好的迁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由于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连续、分步构建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心理结构也是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网络结构,因此,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在选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只讲概念、原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虽然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当代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来作为学科基本内容的教材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地位,而被新的、更重要的、迁移范围更广的原理、原则代替。因此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小。怎样才能合理编排教材呢?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应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应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既要防止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互相干扰或机械重复。教材的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的联结点与联系线(联结线索),这样不仅利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整合作用,而且便于教师与学生了解以往学习中的断裂带及断裂点和今后学习中的发展带及发展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有了编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论哪一方面,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消除学生认知的矛盾。如果教学程序设计不合理,不能使学生做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就会出现不良后果。(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学习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实验技能、观察技能、解析技能等。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