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知识点梳理.pdf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一: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指适应个体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培养人们获得一定职业资格,以及继续深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二:职业教育的特点二: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三:学徒制三:学徒制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如道士、和尚、牧师、医生、工匠和商贩等职业人,就是通过学徒制在寺院、道观、店铺、工场等地所培养出来的;四:中华职业教育社四: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 年成立,继续通过集会、讲座、出版活动、职业指导、兴办职业学校等方式,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实践工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五:黄炎培五:黄炎培堪称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1926 年,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六: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六: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 年 6 月召开;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七: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七: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终身化、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职业教育全民化、职业教育办学协同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八: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八: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职业教育对政治的维护与促进作用;九: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九: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制约性、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十: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文化选择与活化功能、文化交流与融合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传递与发展企业文化的功能;十一:试理解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十一:试理解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加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有效手段、职业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职业教育促进了现代教育体系的构件与完善,加快了教育的现代步伐、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要策略;十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十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明确了通过职业教育,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规定了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方向、规定与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标准;十三: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十三: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根本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法规、现实依据: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基本依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制、学历、参考依据: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能标准、客观依据: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十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十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基础终身教育理论、社会人才结构理论、职业分析理论;十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十五: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知、技、意;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十六:如何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十六:如何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与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健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创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强化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十七:专业设置的内涵十七:专业设置的内涵专业设置是指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于调整;所谓“设立”,是指专业的新建与开设:所谓“调整”,则是指专业的变更或取消;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主要标志;十八:专业目录十八:专业目录专业目录是职业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分类目录;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了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划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行政管理和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性文件;十九:专业设置的依据十九:专业设置的依据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学科分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教育资源;二十:专业设置的原则二十:专业设置的原则需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适度超前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二十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类型二十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类型同质结构、近质结构、异质结构;二十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策略二十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策略经验演进策略、“宽窄并存、宽窄适度”策略、热点策略、边缘交叉发展策略;二十三:职业教育课程的定义二十三:职业教育课程的定义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为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及专业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提供的学习科目与活动、学校环境与氛围及其发展的进程、影响结果的总和;一类是普通教育性质的课程,一类是专业教育性质的课程;二十四: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二十四: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职业定向性、操作实践性、动态适应性、校企合作性;二十五: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二十五: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依据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论,课程模式是来自于某种课程原型并以其课程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课程模式必须具有较强的共适性,即能够适用于同级、同类学校的多种专业,甚至可适用不同级、不同类学校的多种专业;二十六: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二十六: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方法;二十七:课程开发模式二十七: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1949 年拉尔夫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起其“课程基本原理”,也称为“泰勒原理”;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过程模式:英国学家斯滕豪斯;二十八:简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二十八:简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课程导向能力化、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范围广域化、课程实施实践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管理弹性化、课程评价标准化、课程与性息技术整合化;二十九: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二十九: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三十: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三十: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以真实性评价为主;三十一:职业教育教学原则三十一:职业教育教学原则职业学原则、实践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三十二:项目教学法三十二: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常也被称为项目作业法,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典型、最有效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协作性学习的原则;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选择一个核心课题,据此为学生设计一个项目,师生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一个产品的教学方法;三十三:现场教学三十三:现场教学涵义:组织学生到工作现场,由教师现场示范,学生独立操作训练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特点: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过程:定向阶段,参与性练习阶段,自主性练习阶段;要求:目标明确,做好现场教学的准备工作、做好现场教学的示范指导工作、做好现场教学的总结工作;三十四:道德认知三十四: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好这些关系的伦理准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的心理要素之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在心理品德结构中,道德认知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思想品德的关键因素,是形成其他品德心理成分的基础;三十五:职业学校德育的特点三十五:职业学校德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特殊性、职业学校德育方法的特殊性;三十六:职业道德教育三十六: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绳、道德规范的总和;三十七:职业学校的德育原则三十七:职业学校的德育原则时代性原则、职业性原则、企业性原则、法纪行原则;三十八:职业学校德育模式三十八:职业学校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三十九:职业学校德育方法三十九:职业学校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心理辅导法、职业指导法、行为训练法、自我修养法;四十:职业指导涵义四十:职业指导涵义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培养和援助的过程;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其职业素质发展,并指导学生的职业行为,最终帮助学生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决策,即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四十一:创业指导四十一: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四十二:职业指导实施原则四十二:职业指导实施原则教育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援助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四十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四十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结构现代教育理念、思想与品德素质、文化与专业素质、教学与科研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四十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四十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所谓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通过自学、进修培训、教育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或方法,丰富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教育专业能力,提升专业道德,逐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四十五: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四十五: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开始教学,寻求适应”阶段、“目标明确,胜任教学”阶段、“自主发展、形成风格”阶段;四十六:四十六:“双师型”教师内涵“双师型”教师内涵指集普通教师素质和技术工人工程师、技术员等素质于一体的教师,是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能型教师;也就是说,他们应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统一、理论与实践并存的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