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光伏制造项目商业计划书.pdf
山西光伏制造项目 商业计划书 xx 投资管理公司 报告说明 在绿色发展的共识下,2020 年以来全球及国内光伏装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考虑到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产业链成本可降空间较大、叠加户用光伏等新能源支持政策的大力推动,“十四五”期间光伏产业有望保持良好的市场需求光伏发电作为产业链的下游,其市场需求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随着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近年来世界多国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2020 年 9 月,中国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 年 12 月,习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2030 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25%,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在此背景下,受益于度电成本不断下降,加之全球能源政策利好,光伏发电量和渗透率迅速增长,新增装机容量逐年攀升。2013202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复合增长率为 17.99%,同期中国为 26.50%,增速更为明显;其中,受 2018 年“531 新政”1 和 2019年光伏发电平价上网 2 等政策的影响,国内新增装机规模降幅较大,但 2020 年在政策利好和新冠疫情的良好管控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48.2GW,同比大幅增加 60.1%,接近历史高位。截至 2020 年末,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 760.40GW,其中国内为 252.88GW,占比由 2013年末的 13.73%提升至当年末的 33.26%,规模优势不断增强。2021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领域仍保持良好的景气态势,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 2,555.60 万千瓦,同比增幅达到 36.68%,期末累计装机容量达2.78 亿千瓦。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14124.8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784.3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35%;建设期利息 240.6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70%;流动资金 3099.7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1.95%。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279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21556.16 万元,净利润 4644.85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5.32%,财务净现值 6836.42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5.57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本项目生产线设备技术先进,即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原料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主要原材料从本地市场采购,保证了项目实施后的正常生产经营。综上所述,项目的实施将对实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期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9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9 二、项目概述.9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1 四、资金筹措方案.11 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1 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1 七、研究结论.11 八、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 第二章 市场分析.14 一、硅片行业分析.14 二、硅料行业分析.15 三、行业概述.17 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19 一、光伏电池片行业分析.19 二、行业盈利能力分析.20 三、精准聚焦“六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2 四、筑就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人才高地.24 五、项目实施的必要性.25 第四章 项目建设单位说明.27 一、公司基本信息.27 二、公司简介.27 三、公司竞争优势.28 四、公司主要财务数据.29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29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29 五、核心人员介绍.29 六、经营宗旨.30 七、公司发展规划.31 第五章 SWOT 分析说明.32 一、优势分析(S).32 二、劣势分析(W).33 三、机会分析(O).33 四、威胁分析(T).34 第六章 发展规划.37 一、公司发展规划.37 二、保障措施.38 第七章 创新发展.40 一、企业技术研发分析.40 二、项目技术工艺分析.41 三、质量管理.42 四、创新发展总结.42 第八章 运营管理模式.44 一、公司经营宗旨.44 二、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44 三、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5 四、财务会计制度.47 第九章 法人治理.52 一、股东权利及义务.52 二、董事.55 三、高级管理人员.58 四、监事.59 第十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61 一、项目风险分析.61 二、项目风险对策.62 第十一章 产品方案分析.64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64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64 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64 第十二章 建筑工程方案.66 一、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66 二、建设方案.67 三、建筑工程建设指标.68 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68 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69 一、项目进度安排.69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69 二、项目实施保障措施.69 第十四章 投资方案分析.71 一、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71 二、建设投资估算.71 建设投资估算表.73 三、建设期利息.73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73 四、流动资金.74 流动资金估算表.74 五、总投资.75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5 六、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76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76 第十五章 经济收益分析.78 一、经济评价财务测算.78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78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9 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79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80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1 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82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2 三、偿债能力分析.83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84 第十六章 项目总结.85 第十七章 附表.86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6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6 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87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87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88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88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89 建设投资估算表.90 建设投资估算表.90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91 流动资金估算表.92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3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3 第一章 项目总论 一、项目提出的理由 2020 年以来,光伏装机需求的快速释放带动了光伏制造行业收入规模持续攀升,但硅料等原材料价格走高以及终端降本的要求对行业盈利空间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垂直一体化程度高且拥有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2020 年疫情爆发虽对全球尤其是海外装机需求产生一定短期影响,但受益于国内双碳政策的提出、光伏平价上网以及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推行,光伏行业整体维持较高景气度,当期样本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26.26%,增速亦有所提升;14 家样本企业中的 9 家实现了 15%以上的增速,但个别企业受疫情、生产线升级改造、非光伏板块业务剥离等因素影响,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其中,6 家合计收入占比达到近 75%的头部企业 7 收入同比增长 28.18%,高于样本企业整体增幅,有一定带动作用;受益于新扩产项目投产,上机数控、京运通、隆基股份及爱旭股份当期收入增幅均达到 50%以上。2021 年前三季度,各样本企业产能均不断扩张,加之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市场需求旺盛,营业总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51.10%,增幅达到近年来高点。二、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山西光伏制造项目 2、承办单位名称:xx 投资管理公司 3、项目性质:扩建 4、项目建设地点: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5、项目联系人:谢 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 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公司满怀信心,发扬“正直、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追求卓越,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以优良的产品服务、可靠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及服务。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 29.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到 2025 年,全省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较快提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数量倍增;聚焦“六新”领域设置指向性指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产品规划方案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xx 套光伏设备/年。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14124.8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0784.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35%;建设期利息 240.6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70%;流动资金 3099.7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95%。四、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 项目总投资 14124.80 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 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9213.27 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 4911.53 万元。五、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7900.00 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21556.16 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4644.85 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5.32%。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57 年(含建设期 24 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0083.09 万元(产值)。六、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 24 个月的时间。七、研究结论 该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建设单位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建议各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八、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19333.00 约 29.00 亩 1.1 总建筑面积 35119.67 1.2 基底面积 11406.47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54.64 2 总投资 万元 14124.80 2.1 建设投资 万元 10784.39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9147.53 2.1.2 其他费用 万元 1377.39 2.1.3 预备费 万元 259.47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240.67 2.3 流动资金 万元 3099.74 3 资金筹措 万元 14124.80 3.1 自筹资金 万元 9213.27 3.2 银行贷款 万元 4911.53 4 营业收入 万元 279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21556.16 6 利润总额 万元 6193.13 7 净利润 万元 4644.85 8 所得税 万元 1548.28 9 增值税 万元 1255.85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150.71 11 纳税总额 万元 2954.84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9720.72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0083.09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57 15 内部收益率 25.32%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6836.42 所得税后 第二章 市场分析 一、硅片行业分析 硅片是生产太阳能晶硅电池的基础材料,多晶硅材料通过铸锭、拉棒技术被加工成多晶硅锭或单晶硅棒,再通过切片技术生产成多晶或单晶硅片。硅片是光伏产业链中集中度最高的环节,绝大部分产能布局在中国。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我国硅片产量为 161.4GW,占全球总产量的 96.2%;全球硅片产能规模前十大企业均为中国企业,合计产能约为 227GW,约占全球总产能的 91.7%,合计产量约为 155.9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92.9%。近年来,随着扩产进程的加快,行业产量迅速提升,20162020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5%。截至 2020 年末,硅片产能规模前五家的龙头企业硅片产能、产量均超过 10GW,市场集中度由2018 年的 68.36%逐年升至当年的 88.10%,其中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合计产能占全球硅片总产能比重超过 55%,呈现出“双寡头”格局。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向好发展,国内硅片厂商的新一轮扩产计划纷至沓来。根据相关企业的公告进展,截至 2021 年末,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年产能分别超过 100GW 和 70GW,行业总产能有望突破 300GW。此外,以硅料为主的原材料成本占硅片生产成本的比重超过 70%,为保障原料供应的稳定,硅片企业与硅料厂商签订长单的情况较为普遍,自 2020年以来,硅片头部企业通过长单协议锁定多晶硅产量合计约 200 万吨,几乎涵盖了硅料行业的核心产能,履约期限约为 15 年。但同时,一般生产 1GW 硅片大约需要 2,7003,000 吨硅料,且硅片环节产能扩张速度相比硅料环节更快,预计短期内仍存在硅片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而有采购长单协定的企业在保障硅料供应方面更具有优势,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规模、品牌等综合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市场集中度仍将维持高位。目前硅片环节产品技术发展趋势较为确定,各家企业在降本增效的驱动下,硅片生产逐步向单晶、大尺寸、薄片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单晶硅片市场占比已超过 90%,且目前在建、拟建项目基本均为单晶产品,未来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但多晶硅片仍将在部分细分市场保持一定需求量。硅片大尺寸化可以提高单片输出功率,薄片化能够减少单片用硅量,有效摊薄单位非硅成本和人工成本。目前市场上主要有 M2(156.75mm)、G1(158.75mm)、M6(166mm)、M10(182mm)和 G12(210mm)等不同规格的单晶硅片,主流尺寸为 M6 和 G1。根据CPIA 数据,M10 和 G12 大尺寸硅片市占率将从 2020 年的不到 5%提升至2021 年的 50%左右。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等龙头企业均大力推动硅片大尺寸化趋势,截至 2021 年 6 月末 G12 硅片市场渗透率已提升至 15%,预计未来大尺寸硅片市场占比将持续提升。此外,目前单晶硅片量产度处于170180m,较早期生产阶段的 200m 硅片已有明显改进,部分企业已在薄片化方面建立了领先的技术优势,未来仍存在一定的降本空间。硅片环节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和集中度,因此头部企业议价能力较强,能够将原料端产生的成本压力传导至下游电池片环节。在 2021年硅料采购成本快速上涨的情况下,硅片价格亦呈持续上升态势;2021 年末随着硅料价格下降,硅片价格有所回落。整体来看,硅片环节在光伏产业链中的盈利能力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硅片扩产加速的大环境下,头部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原材料采购的稳定性,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和市场份额,有效增强了综合竞争能力。二、硅料行业分析 硅料供应系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之一,2021 年受供需关系及扩产周期等因素影响,现货价格短期内攀升较快,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和旺盛的下游需求或将驱动未来硅料供需仍呈现紧平衡状态;硅片环节在光伏产业链中市场集中度最高,头部企业规模优势突出、对下游议价能力较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能加速释放,企业多通过长单锁定上游硅料供应,产品逐渐向单晶、大尺寸、薄片化趋势发展,“马太效应”或将进一步显现。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硅料行业相比于其他环节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壁垒高、建设周期和资金回收期长等特点,新增产能的平均投资成本在 10 亿元/万吨左右,建设投产周期约为 1218 个月,爬坡期后实现满产则需要更长时间。因此,硅料供应属于光伏产业链的瓶颈环节之一,其产能决定了最终的光伏装机规模。截至 2020 年末,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约 56.3 万吨,其中中国多晶硅产能约 42.0 万吨;2020 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 52.5 万吨,总需求量约 54.3 万吨,其中中国多晶硅产量约 39.6 万吨,总需求量约50.9 万吨,占全球的比重分别约为 75%和 94%,国内仍面临产能不足的局面。随着下游硅片环节扩产进程的加快,2021 年以来国内逐渐呈现出硅料供应紧张的局面,光伏级多晶硅现货价格中枢从 10 美元/千克短期内快速攀升至 30 美元/千克;随着下半年进入传统装机旺季,硅料价格再度上行,10 月份现货价格已突破 35 美元/千克,达到全年峰值;2021 年末,市场上供需双方存在一定的博弈,拉晶环节的开工率有限使得硅料需求下降,现货价格有所回落。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超过 90%的产能被下游企业通过长单锁定,尽管 2022 年预计将存在新建产能集中释放的情况,或导致短期硅料价格下行,但未来一年内硅料供需仍呈现紧平衡状态,价格中枢或将保持高位。从生产技术及成本来看,改良西门子法是我国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方法,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国内采用该方法生产的多晶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97%,其工艺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未来技术进步仍将聚焦于现有工艺的改进。此外,硅烷法多晶硅生产技术在业内有着较高关注度,该方法产品以颗粒状多晶硅为主,生产效率高且具备电力成本优势,2019 年已有采用硅烷法技术的多晶硅企业实现量产,但受制于杂质问题和易燃、易爆等特点,当前在建、拟建硅料项目的生产技术仍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硅料生产的成本构成较为透明,电力、金属硅和折旧是主要组成部分,合计占总成本的 80%左右,目前技术领先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可控制在 40 元/千克以下,成本管控水平一般的企业则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未来仍需关注硅料行业不同技术发展对生产成本和效率的优化,以及企业新增产能技术路线的选择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硅料行业保持着头部企业较为集中的竞争格局。截至 2020 年末,硅料产能最大的四家企业分别为通威股份、保利协鑫、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合计约占国内硅料产能份额的 75%。上述企业目前均有扩产计划,20202021 年多处于建设阶段,产能大规模释放预计集中于 2022年。考虑到硅料扩产的投资压力和产业链供给的稳定性,2021 年在多晶硅供应出现紧缺、价格短期内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本轮新增产能项目以多晶硅生产企业和下游一体化组件龙头企业合资或参股共建模式为主。截至 2021 年末,规划建设中的合资项目新增产能超过 50 万吨,硅料企业有效绑定了下游优质客户、提高了产能消纳的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产项目的投资支出压力。此外,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在硅料企业产能的主要分布地区中,云南、新疆、青海、江苏等地能耗强度为一级预警,四川地区能耗强度为二级预警。为保证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任务,上述地区的项目审批及建设进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行业整体扩产周期或将受到影响。三、行业概述 光伏是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相结合而形成的光电转换产业,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基础和产业配套优势,且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从上游晶体硅原料的采集和硅棒、硅锭、硅片的加工制造,到中游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的制造,再到下游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和运营等的完整产业链。光伏制造产业整体具有投资规模大、技术更新快、竞争激烈且各环节集中度较高等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下游需求的增长及平价上网的推进,光伏产业进入了新一轮大规模产能扩建阶段,行业整体投资规模大,同时更低的成本诉求驱动行业技术不断更新,新产能的投入也带来了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优的产出结构,从而造成各环节均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行业竞争格局变动较大。2020 年以来,龙头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储备,不断提高优质产能,带动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目前各环节前五大企业产业集中度均在 50%以上,且产业链上游的集中度相对更高。此外,由于不同环节投产周期存在差异,阶段性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部分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拓展,布局多个环节产能,以保障出货稳定性,并提高自身议价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来看,在投资和技术研发的不断驱动下,国内光伏制造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各环节头部企业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光伏制造已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第三章 项目背景分析 一、光伏电池片行业分析 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市场竞争激烈,议价能力偏弱,龙头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将带动市场集中度将持续上行;随着电池片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不断提升,我国光伏产品在终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海外市场需求的快速拉动下,出口规模有望保持增长态势。电池片和组件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的中游,生产企业通过对硅片进行元素的掺杂扩散、丝网印刷等环节得到太阳能电池片,而光伏组件则是由电池片构成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光伏电池组合装置,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最核心部分,也是中游产业链的终端产品。根据 CPIA 数据,2020 年末全球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分别为 249.4GW 和 320.0GW,中国产能占全球比重分别为 80.7%和 76.3%;同年,全球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分别为 163.4GW 和 163.7GW,中国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分别为 134.8GW和 124.6GW,分别较上年同比增长 22.2%和 26.4%,产业规模整体进一步扩大。与行业壁垒较高的硅料、硅片环节相比,电池片和组件环节行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2020 年电池片和组件产能规模前五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分别为 53.2%和 55.1%,近三年提升幅度较大,但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受此影响,在 2021 年硅料、硅片均明显涨价的情况下,电池片和组件现货均价涨幅有限,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但从长期来看,随着龙头企业加速多环节产能布局或与其他环节签订长单锁定,与上、下游的供需关系将呈现边际改善局面,未来产业链中游环节的行业集中度仍将持续上行。电池片技术驱动属性较强,组件产品更新换代较快,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决定未来技术发展路线的关键因素。随着 PERC 技术日益普及,转换效率更高的 P 型 PERC 单晶电池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0 年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86.4%。目前,部分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已开始推动 N 型 TOPCon 电池的降本和量产规划,该项技术可基于PERC 产线进行改造,边际投资成本低;同时,国内多家光伏企业已公告异质结电池的产线规划,合计产能超 60GW,但未来仍需量产验证。此外,随着近年来持续加大技术革新和投资力度,半片、双面组件等技术日益普及,组件功率稳步提高,有效降低了下游客户的度电成本。2020 年,头部企业量产组件功率陆续突破 500W,最高达到 580W。未来随着大尺寸、高密度封装等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届时提前布局 N 型电池产能的头部企业或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组件性能亦将不断提高。在海外光伏终端市场需求的快速拉动下,我国光伏组件出口规模近年来大幅增长。2020 年,光伏组件出口量约为 78.8GW,同比增长18.3%,约占我国组件出货量的 63.2%;2021 年以来,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传统市场仍保持较高景气度,印度、巴西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需求也开始提升,同时涌现出巴基斯坦、希腊等新兴市场,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约为 44.2GW,占同期国内组件出货量的 50%以上,全年出口规模有望再创新高。此外,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受到来自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措施的打击,如美国“双反”、201 调查和印度反倾销调查等,对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长远来看,尽管国际贸易壁垒及贸易政策变化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但未来我国光伏产品仍将处于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二、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2020 年以来,光伏装机需求的快速释放带动了光伏制造行业收入规模持续攀升,但硅料等原材料价格走高以及终端降本的要求对行业盈利空间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垂直一体化程度高且拥有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2020 年疫情爆发虽对全球尤其是海外装机需求产生一定短期影响,但受益于国内双碳政策的提出、光伏平价上网以及全球新能源革命的推行,光伏行业整体维持较高景气度,当期样本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 26.26%,增速亦有所提升;14 家样本企业中的 9 家实现了 15%以上的增速,但个别企业受疫情、生产线升级改造、非光伏板块业务剥离等因素影响,收入同比有所下降。其中,6 家合计收入占比达到近75%的头部企业 7 收入同比增长 28.18%,高于样本企业整体增幅,有一定带动作用;受益于新扩产项目投产,上机数控、京运通、隆基股份及爱旭股份当期收入增幅均达到 50%以上。2021 年前三季度,各样本企业产能均不断扩张,加之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后市场需求旺盛,营业总收入同比大幅增长 51.10%,增幅达到近年来高点。盈利能力方面,受 2020 年以来多晶硅料以及光伏玻璃、胶膜等辅材价格均持续上涨影响,加之光伏发电平价化进程推进,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毛利率均值持续下降;虽然在市场容量扩大的带动下,同期净利润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但增速较 2019 年明显下滑,2021 年前三季度个别垂直一体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出现亏损。其中,2020 年 6 家头部企业合计净利润同比增长 37.49%,占比达到84.44%,得益于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较大的业务规模,头部企业普遍拥有较强的成本和费用控制能力,同时可收到较多政府补贴,净利润表现整体优于行业平均。2021 年下半年,随着硅料市场供需矛盾的逐步缓解,硅料价格开始松动,样本企业前三季度毛利率降幅有所收窄,中游企业盈利能力或迎来边际改善。按照产业链不同环节来看,除 2018 年受多晶向单晶转型以及“531 新政”等因素影响外,2019 年以来样本企业中硅片板块毛利率均值均超过电池及组件环节平均毛利率,且差距逐年上升;同时,在硅片制造企业 2021 年业绩预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目前已有多家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披露 2021 年业绩预亏公告,盈利情况分化程度愈加显著。一方面由于组件环节受到上游硅料及光伏辅材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终端电站招标价格整体下降的共同挤压,在硅片价格跟涨时组件价格涨幅有限,毛利率承受了较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硅片环节集中度相对更高,同时电池片及组件相对较低的进入壁垒使得上述两个环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造成其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从收入的区域结构来看,由于近年来海外光伏市场需求始终较大,同时随着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向中国集中,光伏产品出口稳中有增,2020 年 14 家样本企业境外收入合计约占总收入的 50%。但较大的海外收入占比将导致行业内企业经营状况更易受到国际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政策、政治经济形势、海外疫情以及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较高的海外运输成本及可能面临的国际诉讼等亦将对企业利润水平造成一定侵蚀。光伏行业较高的景气度将继续带动市场对光伏中上游产品需求的提升,光伏制造企业收入增速有望维持;2021 年下半年以来成本压力略有缓解,但随着各个环节扩产的进行以及平价上网趋势的延续,产业链降本压力犹存,加之硅料成本下降空间有限,预计未来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仍将承压,其中电池片及组件环节承受的压力更大,未来不同环节的盈利能力或将进一步分化,而垂直一体化程度较高、尤其是拥有硅料或硅片产能的企业将具有更大优势。三、精准聚焦“六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把“六新”突破作为“蹚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抢滩占先、换道领跑的姿态,先行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打好“六新”攻坚战、决胜战。(一)超前规划布局新基建。充分发挥新基建对新经济、新动能的先行引导作用,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加强 5G 基站、大数据中心、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底座,打造环首都数据存储中心、国家重要数据资源灾备中心、中西部算力中心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标杆省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动市政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能源领域等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强化布局能源互联网、综合极端条件科学实验装置、超高速低真空磁悬浮电磁推进科学实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全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库,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到“十四五”末,新型基础设施技术短板逐步补齐,发展结构均衡合理,新基建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明显增强。(二)瞄准前沿突破新技术。把握全球技术前沿态势,体系化布局技术路线图+项目清单,促进新技术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聚焦量子信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注重从应用端发力,聚焦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立项实施一批研发攻关项目。打造和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支持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率先在重点产业集群形成新技术优势领域。到“十四五”末,一批重点领域的前沿引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技术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三)抢占先机发展新材料。围绕“新特专高精尖”目标,实施产业能力提升、延链补链招商、产品应用保障三大工程,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转型发展支柱产业。以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为主平台建设研发创新核心策源地,培育一批高端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区。聚焦半导体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发展砷化镓、碳化硅等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前瞻谋划第四代半导体材料研发布局,积极建设国家半导体材料研发生产基地。聚焦高端碳材料,加快碳纤维、石墨烯产业化培育和市场化应用,发展高端碳基合成材料,打造晋东南、晋中、晋北碳基新材料集聚区。开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基高分子新型材料、仿生材料等应用技术开发,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多元化特殊钢等特种金属新材料生产及精深加工,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到“十四五”末,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四)聚焦高端打造新装备。把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产业生态培育、产业基础再造、智能绿色升级、先进集群打造、制造服务增值、央地先进产业融合六大工程,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谋划布局未来新装备,加快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向新兴领域、高精尖产业拓展,推进服务机器人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应用试点示范。培育发展高端新装备,重点开发智能煤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及新能源汽车代表性装备,打造新能源装备、通用航空、增材制造、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煤化工、重型机械、纺织机械、农机装备等传统特色新装备。到“十四五”末,打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煤机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千亿产业基地。(五)发挥优势做强新产品。聚焦“国家所需、山西所能”,加快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力争开发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探索开发量子通信卫星、数字货币、6G 天线等未来新产品。提升改造先进新产品,开发基于深紫外技术的系列产品。加快布局北斗卫星导航、煤层气高效合成金刚石等优势领域系列产品。发展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和定制化生产,做特做优轻工、绿色建材等特色新产品。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培育企业产品品牌。到“十四五”末,新产品开发项目实现快速增长,山西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六)跨界融通培育新业态。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数字山西”。培育智能制造新业态,加快制造向智造升级。加快形成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培育智慧物流新业态,开展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试点,提升物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智慧城市新业态,加快数据开放共享、应用场景拓展,依托阳泉市、晋城市等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打造一批先行区、示范区。大力发展“互联网+”新模式,培育扶持平台经济,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农业+”等新业态。健全数字规则,依法规范发展平台企业。到“十四五”末,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全面立体构建,新业态发展加速推进。四、筑就具有影响力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让各类人才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尽其才,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一)创优环境引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瞄准“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实施“万名高贤入晋行动”。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加快建设省级人才公寓,打造山西人才服务品牌。创新评审式、目录式、举荐式、合作式等引进方式,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评价自主权。大力支持企业引才聚才,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加强山西籍人才引进和省内优秀本硕博毕业生留晋工作。建立全球科技人才库。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两站”和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平台聚才作用。(二)深化改革育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育多层次立体化人才梯队。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造就高水平科学家队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培养行动和创新型管理人才培育计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探索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推广企业和高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招生招工一体化,着力培养“新工科”人才,注重培育中高端技能人才品牌。壮大青年创新人才储备,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建设,深化与省内外高校就业合作,打造大学生就业全链支持体系。(三)创新机制用才。全面深化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破除“四唯”倾向,强化结果导向,建立成果奖励、项目奖励、特殊津贴相结合的优秀人才支持激励体系。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年薪制、项目工资、股权等多种分配方式,打好激励组合拳。创新用才方式,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加大“柔性用才、项目引才”力度,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互联网咨询等方式。(四)加强人才工作服务管理。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联盟,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精准服务。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立人才服务平台,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将人才工作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实行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严格人才领域政策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