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市第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docx
-
资源ID:77358552
资源大小:25.28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广东肇庆市第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docx
广东肇庆市第四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肇庆市第四中学20172018第二学期第一次学业检测 九年级语文学科 班别:考号:姓名:总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商女不知亡国恨,_。(杜牧泊秦淮) (2)白居易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盼望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 (3)_,自将磨洗认前朝。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李煜相见欢) (5)请把陶渊明的饮酒默写完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_,_。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_,_。 【答案】(1).隔江犹唱后庭花(2).力尽不知热(3).但惜夏日长(4).折戟沉沙铁未销(5).东风不与周郎便(6).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7).采菊东篱下(8).悠然见南山(9).此中有真意(10).欲辨已忘言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戟”“销”“郎”“辨”等字词的书写。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bié(_)。 (2)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qído(_)的钟声也响了。 (3)突然间,我hungrándàwù(_),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4)在此基础上,chízhyhéng(_)地进行各种尝试。 【答案】(1).诀别(2).祈祷(3).恍然大悟(4).持之以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段落之间过度自然,前后相互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B.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治理雾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应为“过渡”。B捍卫:多指抵御外敌,防御外侵,也指捍卫真理、捍卫科学理论等,色彩较庄重。C莫衷一是: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看法。D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了。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唱着毕业的离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将“和”改为“弥漫着”) B.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删去“在”“中”) C.这篇报道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将“控诉”改为“揭露”) D.央视朗读者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删去“的缘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句为残缺宾语。在“滥杀动物”后加“的行为”。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蛋糕,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_;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摩,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_。 【答案】(1).幸福是拼搏中相互鼓励的一个微笑(2).幸福是老师一次充分的肯定 (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年且九十(_) (2)汝之不惠(_) (3)何苦而不平(_)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的答话充分说明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终能将山铲平,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使其反驳更加有力。 D.本文善用衬托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衬托出愚公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答案】6.(1).将近(2).通“慧”,聪明(3).愁 7.(1)凭借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8.B 【解析】 6.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惠”:通“慧”,聪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且”作为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7.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曾”“损”“固”“彻”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8.试题分析:B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寄托深情;而非迷信。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 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注释】赀:通“资”,钱财。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少时家贫/少时,一狼径走 B.无赀买书/即书诗四句 C.乃借贷于邻人/愿借子杀之 D.街衢铺店名号/卷卷有爷名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11.结合全文,概括李绂“性聪慧、勤学”的表现。 【答案】9.D10.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11.聪慧:“无不成诵”、“皆默识之”勤学:“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解析】选自啸亭杂录作者:昭梿年代:清 9.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D项的两个“名”都是名词,“名字”的意思。A:年轻;与“多”相对;B:名词,书籍;动词,书写;C:借钱;借书。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同僚选取书架上所用的书籍,任意抽取一本来难为他,没有不立刻对答上的,众人都感到很吃惊。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1.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所以:李拨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的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三) “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 在一所学校观看教师合唱团演出,发现一位先生始终金口不开,恰好身旁坐了那位先生的领导,我试探性地问道:“那位缄口先生,课教得不怎么样吧?”被问者大为惊异:“咦?你怎么这么了解他?”我笑了,心说:隔着十万八千里,我怎会了解他?我只是从他脸上那种“不值得”的表情中,看出他是一个不幸被“不值得定律”言中的人。 有很多人可能会经常这样想:“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必做好。”想想看,当我们满腹怨怼地奔赴一个赛场,当我们站在起跑线上时还在深深怀疑这场比赛的价值,怎么可能跑出最佳水平? 那惯于在职场上消极怠工的人,就是带着一颗“不值得”的心打发时光的。须知,职场向来不钟情“工资的小偷”,一天到晚磨洋工的人,在怠慢工作的同时,也怠慢了可能属于自己的机会。 据说有个修鞋匠,每次修鞋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鞋修妥了,还要用蜡封好一颗巧克力外加一张纸条,一同塞进鞋里。那纸条上写着:“任何值得一做的事,都是值得做好的事。” 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不值得追索这些“不值得”是会蔓延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不值得”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觉得某一天不值得全力去过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日子就都过不好了,最终我们收获的,恐怕只能是“不值得的人生”。 如果问你:这辈子,究竟值不值得一活,你一定会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当漫长的“这辈子”被分解成一件件琐碎的事情,你能否带着“值得”的心去将它们一一做好? 生命的长城,如果值得一筑,那么,每一方砖都值得烧好。 唱歌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地唱;烧菜的时候,就全心全意地烧;工作的时候,就不遗余力地干;修鞋的时候,就殚精竭虑地修把“不值得”丢出你的思维圈,为每件经手的事都打上漂亮戳记吧,让这戳记带上你的专属气息,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 1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值得定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么他就会逃避,不去做这一件事。 B.第段与第段鲜明对比,职场上认为“不值得做”与“值得做”产生的效果绝然不同。 C.第段中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启示我们在值得过的人生中,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D.本文充满思辨色彩,说理透彻,层层深入剖析“不值得”的危害,结尾振聋发聩,耐人寻味。 13.下面不能作为第段中画线句子论据的一项是() A.东汉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 D.一位不会游泳的小偷被人追赶跳进河里,有的人围观,有的人离开。 14.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为什么“不值得”是一句对自己的诅咒?读完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答案】12.A13.B 14.因为我们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必做好,就会消极懈怠而错失一次次机会,最终收获的恐怕只能是“不值得的人生”,所以“不值得”相当于一句诅咒,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失败。(意思接近也可得分) 收获:警惕自己不经意产生的“不值得”心理,更加竭尽全力去学习;(或者把“不值得”丢出自己的思维圈,为每件经手的事都打上漂亮的戳记等等。 【解析】 12.试题分析:A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不是“逃避不去做一件事”,而是“不会全力以赴去做好这件事”。 13.试题分析:B不能作为第段中画线句子论据。此句是刘备告诫刘婵不可轻视小事情。而第段的观点是“不值得热爱,不值得付出,不值得珍视,不值得追索这些不值得是会蔓延的”。 点睛: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 14.试题分析:一问,从“不值得”相当于一句诅咒,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和失败的角度作答即可。课分析文章中的原句作答,如“怠慢了可能属于自己的机会”“最终我们收获的,恐怕只能是不值得的人生”等。二问,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把不值得丢出你的思维圈,为每件经手的事都打上漂亮戳记吧,让这戳记带上你的专属气息,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赞叹不已”来分析整理作答。 (四) 无法喊出的爸 那次,我去外地出差。一上火车,我的座位上居然坐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男人,闭着双眼,怀里抱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孩子已经熟睡了,脸上的表情安详平静,丝毫没有因为车厢内的嘈杂和喧闹而受到影响。 列车就要开动了,我还站在拥挤的过道上。这时,从我身后挤来一位胖乎乎的女士,她低头看一下手里的车票,然后扯着男人嚷道:“起来,起来。我的座位。”男人被她一扯一嚷,赶紧揉揉眼睛,站了起来。对面座位上一中年人,也跟着站了起来,对男人说:“你抱着孩子坐吧。”说完,他伸伸懒腰,离开座位。我看到胖女士坐好了,她里面就是我的座位,我也赶紧坐好了。 男人把怀里的孩子放平,让她睡在座位上,然后脱掉身上的外套,盖在孩子瘦弱的身子上。他站起来,甩甩胳膊,扭扭脖子,在过道上来回走动。 男人隔一会就要回来看看孩子,并用手摸摸孩子的额头。大约一个小时后,孩子醒了。男人眼尖,很快抽身回来。孩子没有吭声,只用眼睛看着男人,又长又黑的睫毛眨巴眨巴的。男人什么也没有说,在行李架上扯下一个包,从包里掏出一桶大碗面。轻言细语地对孩子说:“我去接点开水啊!”孩子点点头笑了,还露出两颗洁白的门牙。这孩子长得挺可爱的,从她的笑容中我发现她是个小女孩,还是个哑女。 很快,男人手捧一碗泡面回来了。哑女拿起筷子要吃,他小声地说:“烫。等会儿再吃。”哑女望着男人,停下了伸出来的手。大概是想着哑女饿了,男人用筷子挑起几绺面,放到嘴巴前,使劲地吹着气“噗、噗”吹完,男人把筷子上的面,喂进了哑女的嘴里。哑女眼含笑意,张开嘴巴吃了起来 一会儿,哑女用手掐了掐男人的手。男人说:“吃饱了?”哑女微笑着点头。男人又说:“那我吃了?”哑女再次微笑着点头。男人用嘴唇靠近方便面的碗沿,三下五除二,“呼啦啦”一阵,把面吃完了。等他扔掉方便面碗筷回来时,哑女却坐立不安,焦急地用手抓着上衣。他抱起孩子,从过道走向厕所去了。 哦,原来是哑女要上厕所。哑女的所需和所求,全都是靠眼神,传递给男人的。 身边的胖女咕哝了一句:“一个男人带个哑巴还挺细的,也不知道哑巴娃的妈搞哪里去了。” 对面座位上一个四川口音的中年女人说:“这娃子没妈。那女娃子是他在医院门口捡的。出生没几天,就被亲生父母扔掉了。他看见了,就抱回家自己养着。因为这个娃子,他快30岁了,还没有结婚。走到哪里打工,就把女娃带到哪里。”接着,中年女人告诉我说她是男人的工友,他养哑女的事情,工友们都劝过要他放弃,他坚决不干。 “那他这是要去哪里呢?”胖女问。四川妇女应声回答:“他是四川人,要去武汉打工。”带着这样一个孩子咋打工呢?四川妇女看出了我的疑惑。接着说:“别人说武汉有家医院可以看这种病,他就决定去武汉打工。”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心顿时一沉。一个农民工带着一个病孩子,一边打工一边寻医,其艰难可想而知。 .正说着,男人抱着哑女从过道慢慢走了回来。 .后来,有人推着车子卖水果。我买了两份西瓜,两份草莓。一份递给男人:“给孩子吃吧!”哑女摇着头,用葡萄般黑亮的眼睛望着,浅浅地甜笑,仿佛在说:“谢谢您。阿姨,我不吃。”男人笑了一下,用手挠了挠头顶,不好意思地说;“我姑娘她只爱吃泡面,从不吃这些” .他们父女委婉地拒绝了我的怜悯。 .下了火车后,我看着他背着一个大包,把哑女架在脖子上,她用双手环绕着抱住他的额头。我忍不住,跑前几步,踮起脚拉住哑女的手,在她粉嫩的脸上摸了一下。肩上的哑女回头冲着我笑了一下。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忽闪忽闪地,好像对我说:“您不用担心我,我有爸爸照顾。” .我站在川流不息的出站口,望着那个黑不溜秋的男人瘦弱的背影,感慨万千:平凡普通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一颗善良高贵的灵魂。 15.根据文中的故事和出现的人物,用简洁的语句和词语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故事情节人物品质 男人收养哑女,细心照料,不离不弃。(_) 我(_)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哑女用眼神传递信息,与男人和我交流。(_) 中年 女人叙述哑女身世,向我解释男人打工的目的。(_) 16.文中开头和结尾都反复突出男人“黑不溜秋”的外貌,这样描写人物有什么作用? 17.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男人用筷子挑起几绺面,放到嘴巴前,使劲地吹着气“噗、噗” (2)哑女摇着头,用葡萄般黑亮的眼睛望着,浅浅地甜笑,仿佛在说:“谢谢您。阿姨,我不吃。” 18.结合全文,分析结尾句“平凡普通的外表下面却隐藏着一颗善良高贵的灵魂”的深刻含义。 【答案】15.(1).善良淳朴,灵魂高贵(2).买西瓜、草莓送给男人(3).天真纯洁可爱(4).热情淳朴,心直口快 16.“黑不溜秋”一次开头结尾反复出现,一方面突出男子是位辛勤劳作的农民工的身份,另一方面反映了男人并不富有,突出他收养女孩的不容易。“黑不溜秋”刻画了男人平凡普通的外表,与他善良高贵的灵魂形成巨大反差,彰显了男人伟大的形象。 17.(1)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男人喂孩子吃面时的动作,突出了他对哑女的悉心照顾,凸现他善良的品质。 (2)两个形容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哑女纯洁可爱的形象,也突出了她在男人的照料与熏陶下善良、懂事的品格。 18.这句富有哲理性的议论句是对善良淳朴富有爱心的男人的高度评价,文中“黑不溜秋”的男人是位普通的农民工,他宁愿自己单身,也要坚持收养并悉心照顾哑女,他富有爱心,对哑女不离不弃,火车上他拒绝了好心人的怜悯,他虽然外表普通,灵魂却很高贵,他的品格令人震撼。 【解析】 15.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含意和作用。通读全文,全盘把握后再作答。内容上:以此为题首先交代了小姑娘是哑女的事实,其次虽然是哑女但是他的养父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突出了父亲的高尚的灵魂,最后突出了父女俩感情的深厚和真挚。结构上:创设悬念,引出正文部分的故事情节,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16.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开头和结尾反复突出男人“黑不溜秋”的外貌的作用?“黑不溜秋”与他的品质明显是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他的朴实善良和高贵的灵魂。另外也是反复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男人是位辛勤劳作的农民工的身份。作答时,一定要先答出方法,然后答出作用。 17.试题分析: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1)“挑起”“放到”“吹着”是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动作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形象特征。(2)“三下五除二”是写动作麻利;“呼啦啦”拟声词,写出了男人吃面时非常快的特点。在答这两个词语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男人的动作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的男人对哑女的关爱的情感。 18.试题分析:考查描写另一个重要人物的作用。文中不厌其烦地写到一个“胖女”,可从以此来侧面烘托男主人公品质的高尚的角度,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角度,使从推动情节发展的的角度作答。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全文的情节内容。 三、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多姿多彩的生活需要浓浓的亲情、真诚的友谊;需要鼓励的掌声,安慰的话语;也需要宽容、诚实 请以“生活需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要具体,有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书写工整,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生活需要懂得品尝 在很小的时侯,就发现新华书店旁有一个老人在拉二胡二胡悠扬的声音成了我童年对书店为数不多的记忆。 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在书店门前,遇见了他老人和过去一样,坐在第二级青白色的大理石上老人身着黑装,持着二胡也许是以为二胡老旧的缘故吧,它发出的声音总觉得怪怪的听着听着,二胡声似乎有些耳熟,细细一想,才知道这是一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冥冥之中,仿佛看到了二泉玲玲作响的泉水,曲声和泉声一并而来,阿炳独自坐在泉旁,一抒内心的苦楚与惆怅。 老人每天面对着嘈杂的人群,刺耳的车鸣声,总是显得淡定与从容这里是市中心,形形色色的人从他身前走过,老人对他们并不留意尘世的浮华与喧嚣,在他的眼中只是过往浮云,而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手,自己的二胡,自己的二泉映月。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