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生活中的分布看日语教科书「テクレル」的导入与说明获奖科研报告.docx
-
资源ID:77360494
资源大小:15.2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语言生活中的分布看日语教科书「テクレル」的导入与说明获奖科研报告.docx
从语言生活中的分布看日语教科书的导入与说明获奖科研报告 关键词: 语言生活 日语教科书 1. 先行研究与问题提出 王燕、丁偉等人认为日语施受助动词句意义内涵丰富、用法复杂,是中国学习者学习与使用的难点。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日语教科书进行考察。杨秀娥、陈俊森考察了国内使用的4种教科书指出,日语施受表达方式的说明在:日语“内外”关系; “恩惠意识”;汉日对比;与句式的选择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说明。 范晓辉认为教科书中对日语施受表达方式的说明没有兼顾文化内涵,只重视语法形式的解说。彭广陆从文体与语体的角度出发,认为现行中国的日语教科书有与“实际的日本的语言生活”不相符的情况,应给予关注。因此,本文拟调查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的分布与使用,并与在教科书中的导入与说明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日语教科书的编写与改进提供一些参考。 2.在实际语言生活中的分布 笔者以实际搜集的语料(分为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为依据,调查使用及分布的规律。 张伯江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认为“使用频率和语体特征甚至可以改变一些词汇的属性”,是“两个重要的语用条件”。基于此,笔者即从“使用频率”与“语体特征”两个角度对进行调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从句法层面看,的句式最为丰富,使用最为自由。 笔者调查发现, 在句中,“无生物”可以担任主语,“自动词”也可以成为谓语。原田登美、王燕都曾指出这是句独有的特点。 具入、美形煮物、天、言 作.主婦夕食決 移料理。() 花咲思(桜前線) 例句中,“料理”与“花朵”均为无生物主语,谓语动词则是自动词“成为”与“开放”,也就是说,句的“利益施予方”可以是人、无生物或事件。句的“利益接受方”可以是自己、自己一方的人,或并无实际受益人,如例(2)。从句子构成要素的多样性来说,的意义层面是较为丰富的。 (2)从话语层面看,较多地参与话语行为。 在日语中,句末动词的形式通常表达句子语气,也就是说,句末动词的形式常常与话语行为相关。在笔者搜集的资料中,的句末形式为4种,为11种,而有38种变化形式,比如陈述形式“、”,疑问形式“、”,推量形式“、”,命令形式“、”等。这些形式可以参与到“感谢”“不满”“请求”“命令”等多种言语行为中。 (3)从体裁与文体看,覆盖体裁最广,在叙述语体与对话语体中均较多使用。 在笔者调查的资料中,在所有体裁中均有使用。只用于对话语体,出现在小说对话和电视剧台词中。多用于对话语体,不用于说明文。张伯江指出,“一般认为,对话语体与叙述语体是最根本的语体对立”。因此,笔者对叙述语体与对话语体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调查发现,相对于与在对话语体当中的绝对比例,在叙述语体与对话语体中的使用比例更为接近。 3.日语教科书中的导入与使用 笔者的调查对象为2000年以后出版,列入“第十一五计划、第十二五计划”的日语教科书,其出版信息如下。 (1)教科书对形式及意义的说明。 综合在第二册第18课2中导入了语法点并进行了详细说明。基础在第二册第1课5中导入了但没有详细说明,在第二册最后设置了知識窓 日本語授受表現专栏,在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二册第1课step2中进行了详细说明。综合对比考察两本教科书发现以下特点: 其一,对句中“利益接受方”并非只有“自己”这一点,两本教科书都进行了说明。综合与基础第二册教师参考用书中都用“自己或属于自己一方的人”来指代“利益接受方”,但是对没有明确受益者的情况未有提及。 其二,句中“利益授予方”并非只有“行为人”这一点,两本教科书都没有进行说明。综合中用“别人”、“动作者(施益者)”,基础使用“他人”“施主”来指代“利益授予方”,对“利益授予方”非有情物,或为一个事件的情况未有提及。 其三,对谓语动词的使用情况没有提及。 让我们看看两套教科书在说明时使用的例句: ·来。 综合第二册第18课2 ·猫飼主疲体寄慰。 基础第二册第1课5 综合中有一例使用了自动词来做谓语,基础中有一例句子以猫作为主语,其他例句均为,“利益授予方”是“他人”,“利益接受方”是“我”。可以说,两套教科书都详细介绍了最常见用法,虽然在例句中有所展示,但是对丰富的意义内涵没有过多介绍。基础在第二册最后的知識窓 日本語授受表現指出,世界上的语言大多用一个词汇表达“给予”,而日语中表达“给予”的词汇分为了与,这是日语的特点,但是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教科书对使用情况的说明。 通过对实际语料的调查可知,参与较多样的话语行为,让我们看一下教科书对这一部分的说明。 综合在对“请求”与“表达不满”话语行为讲解时,涉及了的用法。 介绍親友対依頼表現时,指出需要明确“说话人”是“受益方”,而“听话人”具有行动的决定权,并列举常用句式与例句,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可以使用类似于“命令”的句式。 /(/)?漢字読方意味教? /助 手伝。 悪、? 第二册第10课1的“解说会话” “表达不满”的用法实际是表达本应自己得到的利益却没有得到。 気持、。 遠慮受取。 第三册第7课1的“解说会话” 基础在对讲解时,加入了对“请求”话语行为的讲解,并说明好友之间或上级对下级请求时,可以使用、。 A:洋子、取。(洋子,把你那儿的烟给我拿来。) B:嫌。(不管。) 基础教学参考书第二册第1課 step2 综合以上考察得知,虽然导入位置不同,但是两套教科书都对“请求”话语行为中常用的进行了说明,对其他话语行为没有过多涉及。 (3)教科书中的使用范围及语体。 在两套教科书中,在短文文章与会话,语法讲解与练习中均有出现。但是语法讲解与练习中的是为配合学生掌握语法点而集中设置的,本文不对调查结果进行说明。笔者统计了在两套教科书会话与文章中的分布,也就是在“对话语体”与“叙述语体”中的分布。 对比分析发现,在这两套教材中的分布呈现这样两个特征: 第一,综合中,凡是语法点中有的地方,在该课会话当中出现频率较高。如第三册第3课1语法点是“表达不满”,在这一课的会话与练习中就出现多次。 第二,基础中,第二册第1課讲解语法点时,4次出现在会话中,除此以外的基本都出现在文章中。对出现的这些文章进行统计,其中有7篇,即40%以上的文章是取自日本各类文学作品的选文。 比如第3册2課川端康成伊豆踊子选文当中出现两次;第3册3課新渡戸稲造 竹内均解説現代語読最高名著自警自分生; 第3册8課 宮本雅行人自然出会旅62;第3册8課 日中韓環境教育指導者育成会日中韓環境教育指導者用指導書 日本語版;第4册11課阿辻哲次2010漢字日本人暮等。 这一点与笔者对母语者实际语言生活的调查吻合,还是比较常用于叙述语体的文章中的,这是区别于其他施受助动词句的主要特点。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在母语者的实际语言生活中,的意义多样,用法丰富。笔者调查的两套教科书都能够对的核心意义、语法形式进行详细讲解,但是较少涉及其他用法。 其次,在实际语言生活中,表达多种语感,参与多种话语行为,教科书对最常用的“请求”用法有详细讲解,但是其他用法是否应该介绍,应如何介绍还需要我们的思考。 最后,实际语言生活中,在对话语体与叙述语体中均有使用,教科书中的选文也反映了这一点,彭广陆通过调查指出,“初级阶段的日语教学存在重视口语教学,忽视书面语教学的倾向”。并指出教授时,应该从“日语的特点与实际出发”。如何进行语体的教学,在导入语法点时关照到语体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注释: 以下简称“综合”。 以下简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