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NO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小.pptx

    • 资源ID:77383429       资源大小:3.33M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NO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小.pptx

    2023/3/141 一、竖向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1)分析规划用地的地形、坡度,为各项建设用地提供参考,包括场地的坡度、坡向、高程及纵、横剖面分析等;(2)制定利用与改造地形的方案,合理利用地形,满足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3)确定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以及道路的坡度、曲线半径等;(4)确定建筑的定位、正负零标高及室外地坪的规划控制标高;(5)结合建筑物布置、道路交通规划与工程管线敷设,确定居住区内其他用地的标高与坡度;(6)确定挡土墙、护坡等室外防护工程的类型、位置、规模;(7)估算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进行土(石)方平衡。第1页/共71页2023/3/142二、竖向规划设计的原则(1)竖向规划应与用地选择及建筑布局同时进行,使各项建设在平面上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2)竖向规划应有利于居住区建筑的布置及空间环境的规划和设计;(3)竖向规划应满足各项建设用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满足道路布置、车辆交通与人行交通的技术要求,满足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的要求;(4)竖向规划在满足各项用地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应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土石方、建(构)筑物及挡土墙、护坡等防护工程数量。第2页/共71页2023/3/143第二节 竖向规划的技术规定一、台地划分 1地面规划形式 根据居住区的规模与结构,结合自然地形,一般将地面设计为平坡、台阶、混合等三种形式。当用地平均坡度小于5时,地形较平缓,地面常设计为平坡;河岸用地常考虑低矮台阶与植被组合,形成缓坡。当用地平均坡度大于8时,地表水冲刷加剧,同时人们步行感觉不便,且单排建筑占地顺坡方向高差达15m左右时,宜采用台阶式,或台阶与平坡结合的混合式。第3页/共71页2023/3/144 2台地规划原则 居住区台地的划分,须与各类建筑与用地的规划布局相协调,将使用性质相同的用地,或功能联系密切的建(构)筑物,布置在同一台地或相邻台地内。对一般居住建筑,常采用小台地形式;而对公共建筑,台地间高差宜与建筑层高成倍数关系。第4页/共71页2023/3/145 台地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应结合地形并应满足建(构)筑物长度、宽度,以及日照、通风、道路交通、管线敷设、绿化、防护、施工操作、维修、消防等的需要。考虑挡土墙的经济、建筑物立面景观及垂直绿化的综合要求,台地高度宜为,或以其倍数递增。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建筑物长边与等高线,长度与相邻的建筑物及场地高程有关。一般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一排建筑的宽度约需要20m,每增加一排建筑应增加一个建筑进深与间距,因此台地的宽度主要依据建筑的布置确定(图921)第5页/共71页2023/3/146第6页/共71页2023/3/147二、竖向工程设施 1护坡 护坡分为草皮土质护坡和砌筑型护坡两种。砌筑型护坡指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其坡比值为。草皮土质护坡的坡比值应小于0.5。坡比值:两控制点间垂直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为了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同时利于水土保持,对护坡的坡比值要求适当减少。第7页/共71页2023/3/148 2 2挡土墙挡土墙 对于用地条件受限制或地质不良地段,可采用挡土墙。在建筑物密集、用地紧张及有装卸作业要求的台阶应采用挡土墙。人口密度大、土壤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较大的地区,不能采用草皮土质护坡,必须采用挡土墙。挡土墙适宜的经济高度为,一般不宜超过;超过时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能小于。在条件许可时,挡土墙宜以左右高度退台。退台内可形成种植带,使挡土墙形成垂直绿化界面,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挡土墙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日照和通风的要求,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其上缘与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其下缘与建筑间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m。第8页/共71页2023/3/1493 3排水排水为保证及时排除地面汇集的雨水,居住区场地排水坡度不宜小于,且场地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路面高程高出以上。第9页/共71页2023/3/1410第三节 用地竖向规划的设计方法用地竖向规划的设计方法,常见的有高程箭头法、纵横断面法、设计等高线法等。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多采用比较简单的高程箭头法。在地形较复杂的山地居住区中,可采用纵横断面法进行现状与规划场地分析。设计等高线法则常用在场地平整、土石方调配以及场地的环境设计中。第10页/共71页2023/3/1411 一、高程箭头法一、高程箭头法用高程表示规划区内场地与建筑的竖向关系,用箭头表示场地排水方向的竖向规划设计方法,叫高程箭头法。高程箭头法的工作量较小,图纸制作快,易于变动与修改,为居住区竖向规划的一种最常用方法。第11页/共71页2023/3/1412第12页/共71页2023/3/1413 采用高程箭头法进行竖向规划时,须在图中标明:1道路控制点(转折点、交叉点)的坐标与标高、道路的坡度与坡长、道路转折处的路中线半径及交叉口的路缘石半径。2道路标准横断面的组成,车行道、人行道等的宽度,道路的横坡大小以及绿化布置等。3建筑的定位。一般标明建筑物长边的两个角点坐标,或者一个角点加方位角,或者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对距离。通过这种定位,使规划建筑准确地落实到实际场地中,这种过程在施工中叫做放线。第13页/共71页2023/3/14144建筑与场地的标高。建筑正负零标高一般要结合建筑的出人口、邻近的道路与场地综合考虑。在南方多雨、潮湿地区,为保证建筑的防潮与防洪,一般居住建筑正负零标高比邻近场地的室外地坪标高高;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居住区中,甚至可以达到1215m;而公共建筑,如小区会所、超市、学校等,正负零标高比邻近场地的室外地坪标高高。室外场地的标高,一般略高于邻近道路的人行道标高,并保证场地雨水流向道路。5室外工程设施的布置。对规划区内的挡土墙、护坡、人行梯道等室外工程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包括确定其坐标、标高及尺寸。第14页/共71页2023/3/14156对场地的排水进行规划设计,在图中表明场地与道路雨水的排放方向。一般情况下,道路具有汇集规划区地面雨水的作用,场地雨水应向最近的道路排放,要避免在规划区的场地、道路上出现容易集水的低洼地带。由于采用高程箭头法表示的内容较多,在一些建筑布置复杂或地形较复杂的居住区中,可将道路竖向与场地竖向分成两张图纸。第15页/共71页2023/3/1416 二、设计等高线法二、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多用于地形变化不太复杂的丘陵地区的居住区规划。通过设计等高线,可以较完整地将任何一块规划用地或一条道路与原来的自然地貌作比较,并反映填挖方情况,确定街区四周的红线标高及内部车行道、建筑四角的设计标高。第16页/共71页2023/3/1417第17页/共71页2023/3/1418第四节 道路与广场的竖向规划道路竖向规划是用地竖向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道路的竖向高程是确定其他用地性质及竖向规划的重要控制依据之一,亦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控制数据之一。基于道路竖向规划在整个用地竖向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道路竖向规划遵循的原则,较一般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更广泛深入。其要求既应符合城市各级道路的现行技术标准,又要满足塑造城市景观形象的要求,并与路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第18页/共71页2023/3/1419 一、车行道的纵坡与横坡一、车行道的纵坡与横坡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最小纵坡不低于0305,最大纵坡不大于79,并对大纵坡路段进行坡长限制。对居住区内部以通行小车为主的入户道路及停车库入口,道路最大纵坡可适当放宽;平原地区道路纵坡小于时,应采用特殊的排水措施,如锯齿形街沟。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规定限制坡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行道路的要求执行。道路车行道和人行道的横坡应为1020。第19页/共71页2023/3/1420二、道路交叉口与广场二、道路交叉口与广场 平面交叉时,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服从主要道路。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应小于或等于30。广场竖向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要与相邻道路和建筑物相衔接。密实性地面广场坡度应为03一30;兼作停车场的广场,坡度应为0205。第20页/共71页2023/3/1421 三、梯道三、梯道 山地居住区宜设置与机动车交通系统分离的梯道。城市人行梯道按其功能和规模可分为三级:一级梯道为交通枢纽地段的梯道和城市景观性梯道;二级梯道为连接小区间步行交通的梯道;三级梯道为连接组团间步行交通或入户的梯道。在居住区步行系统规划中,常见的梯道有小区间梯道、组团间梯道以及入户梯道。一般情况下,人行梯道的坡比值为1:1:,同时梯道每升高5m(840步)宜设置宽度大于休息平台。当二、三级梯道连续升高超过时,除应设置休息平台外,还应设转折平台,其宽度不宜小于梯道宽度。第21页/共71页2023/3/1422第五节 挖填方工程量的计算及土石方平衡一、挖填方工程数量的计算 (一)方格网法 (1)划分方格网:根据已有地形图划分方格网(一般50mX 50m、20mX20m或10mXl0m,视地形复杂程度及作图精度确定),并根据地形图高程套出方格各点的设计标高和地面标高,求出各点的施工(填、挖)标高。(2)计算零点位置,将零点连接起来成为零线(填挖分界线)。建筑场地被零线划分为挖方和填方区。(3)计算土石方量:按底面图形和体积计算每个方格内的填、挖方量。(4)汇总:将挖方区或填方区所有方格计算土方量汇总,即将该场地的挖方和填方,以纵断面和横断面分别计算所得的土方量的平均值,作为居住区的土方量(图951)。第22页/共71页2023/3/1423第23页/共71页2023/3/1424(二)纵横断面法(二)纵横断面法(1)布置断面:根据地形变化和竖向规划的情况,在居住区竖向规划图上画出断面的位置。断面的走向,一般以垂直于主要规划道路为宜。断面位置应设在地形(原自然地形)变化较大的部位。断面数量、地形变化情况对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有影响。地形变化复杂时,应多设断面;地形变化较均匀时,可减少断面。要求计算的土方量较准确时,断面应增多;作初步估算时,断面可少一些。第24页/共71页2023/3/1425 (2)作断面图:根据各断面的自然标高和设计标高,在坐标纸上按一定比例分别绘制各断面图。绘图时,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比例可以不相同,一般垂直方向放大10倍。(3)计算各断面的填挖面积断面的填挖面积,可由坐标纸上直接求得;或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计算。(4)计算填挖方量。相邻两断面间的填方或挖方量,等于两断面的填方面积或挖方面积的平均值,乘以其间的距离(图9-5-2)。第25页/共71页2023/3/1426第26页/共71页2023/3/1427二、土石方平衡与调配二、土石方平衡与调配在城市用地竖向规划中,当地形起伏、挖填方工程量较大时,应对土方进行平衡调配,使挖出土方得到利用,弃土和填土取得协调平衡。(一)土石方调配原则 挖方、填方基本达到平衡,挖方量与运距的乘积之和尽可能为最小。强度较高的土用在要求回填质量较高地区,取土和弃土不占农田或少占农田;分区调配应与全场调配相协调,避免只顾局部平衡,任意挖填而破坏全局平衡;调配应与地下建筑物的施工相结合,有地下设施的填土,应留下后填。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运输路线,使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效率得到充分发挥,土方运输无对流、乱流现象,同时施工机具调配也方便。第27页/共71页2023/3/1428(二二)编制土方调配图编制土方调配图土方平衡调配需作相应的土方调配图(图9-5-3)。(1)划分调配区。在平面图上先划出挖填区的分界线,并在挖方区和填方区适当划出若干调配区,其大小应满足土方平衡的施工要求。(2)计算各调配区的土方量,标明在图上,并确定每对调配区之间的平均运距,即挖方区土方重心至填方区土方重心的距离。(3)绘出土石方调配图。根据以上计算,标示调配方向、土方数量及运距。第28页/共71页2023/3/1429第29页/共71页2023/3/1430第十一章:居住区规划指标与规划设计成果 第一节:居住区规划指标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第30页/共71页2023/3/1431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第31页/共71页2023/3/1432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第32页/共71页2023/3/1433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第33页/共71页2023/3/1434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第34页/共71页2023/3/1435第二节:控制指标(一)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第35页/共71页2023/3/14365.0.2.1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 2小时的标准;小时的标准;(2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日日照1 1小时的标准。小时的标准。表表5.0.2-1 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建筑气候区划、VII气候区气候区、气候区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日照标准日大寒日冬至日日照时数(h)231有效日照时间带(h)816915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注:注:1 1、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 A第条的规定。第条的规定。2 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高的外墙位置。、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高的外墙位置。(二)日照标准第36页/共71页2023/3/14375.0.2.2 5.0.2.2 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5.0.22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系数换算。表2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方位015(含)1530(含)3045(含)4560(含)60折减值1.0L0.9L0.8L0.9L0.95L注:注:1 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 2、L 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m)。3 3、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第37页/共71页2023/3/1438(三)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根据2002年版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2002)的规定:1规划总用地范围的确定 (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他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第38页/共71页2023/3/1439 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合理间距指住宅前后左右必不可少的用地,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前后的界线一般以日照间距为基础,各按日照间距的12划定计算;左右的界线一般以消防要求为条件(多层板式住宅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有侧窗的住宅考虑视觉因素,适当加大间距)。如住宅与公共绿地相邻,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的12高度计算,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m计算。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边界为界;如公共服务设施无明确的界限时,则按住宅的要求进行计算。第39页/共71页2023/3/1440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线来划定。(1)当其有明显界线时(如围墙等),按其界线计算;(2)当无明显界线时,应按建筑物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四周实际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限,包括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用地。第40页/共71页2023/3/1441 4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的确定:(1)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2)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5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 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第41页/共71页2023/3/1442 6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 (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6)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用地内的专用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第42页/共71页2023/3/1443 7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1)院落式组团绿地、开敞式院落组团绿地的用地界线的划定参照下图。(2)其他集中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第43页/共71页2023/3/1444第44页/共71页2023/3/1445 8其他用地面积的确定 其他用地主要包括外围的道路、非根据该居住区居住人口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在居住区总用地范围之内,但不属于上述五类用地的用地。其计算依据为:(1)规划用地的外围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他用地,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第45页/共71页2023/3/1446(四)用地平衡表的计算技巧用地平衡表的计算,一般的思维方式是从上到下逐个计算,实际上这是一种费事费力的做法。因为居住区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的用地范围相对明确,计算简单;而住宅用地地块较多,形状各异,计算复杂,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采用如下做法:(1)逐一计算居住区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的面积(hm2)、比重()及人均指标(m2人);(2)住宅用地居住区用地一(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第46页/共71页2023/3/1447一、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m2/人)居住规模层数建筑气候区划I、II、VI、VIIIII、VIV居住区低层334730432840多层202819271825多层、高层172617261726小区低层304328402637多层202819261825中高层172415221420高层101510151015组团低层253523322130多层162315221420中高层142013181216高层811811811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人计算。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人计算。第三节:规模指标第47页/共71页2023/3/1448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 居住区配建的各级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应该与居住区的人口规模相适应,同时应该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其项目的设置及面积的确定应以表1015规定的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千人总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居住区各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与空间。分类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它用于总体上保证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基本要求,包括容量与空间。第48页/共71页2023/3/1449第49页/共71页2023/3/1450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商业服务设施项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居民的特征(包括职业、收入、习惯、爱好等)及其需求,根据不同的地方特点,根据设施自身的经营效益,商业服务设施设置的项目会按照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但供其建设、调整与发展的空间必须予以满足,以保证居民的方便使用,这也是我国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从千人指标改变为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的主要原因。第50页/共71页2023/3/1451 三、居住面积指标三、居住面积指标(一)人口密度1、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2、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第51页/共71页2023/3/1452(二)住宅建筑套密度1、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2、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第52页/共71页2023/3/1453(三)建筑密度 1、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2、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主要因素是住宅建筑的层数和日照间距第53页/共71页2023/3/1454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的规定。第54页/共71页2023/3/1455(四)建筑面积密度1、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与居住区用地(万m)的比值表示。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第55页/共71页2023/3/1456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的规定。第56页/共71页2023/3/1457四、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质量主要反映在空地率、绿地率和停车率等指标上。(一)空地率 与住宅环境最密切的是住宅周围的空地率,习惯上以住宅建筑净密度来反映即以住宅用地为单位1,空地率1一住宅建筑净密度。居住区的空地率习惯上以建筑毛密度反映,即居住区的空地率1一建筑(毛)密度。住宅建筑净密度和建筑毛密度越低,其对应的空地率就越高,为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用地条件。第57页/共71页2023/3/1458(二)绿地率绿地率是反映居住区内可绿化的土地比率。它主要控制和体现着居住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居住区在绿化景观方面的潜力。绿地率在新区建设中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时不宜低于25。绿地率的计算公式为:绿地率总绿地面积居住用地面积()第58页/共71页2023/3/1459 1绿地内容 居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他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第59页/共71页2023/3/1460 A: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B:距房屋墙脚15m。C:对其他围墙、院墙算到墙脚。(3)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2.绿地面积的确定(1)公共绿地面积确定。(2)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届应符合以下规定:第60页/共71页2023/3/1461(三)停车率 居住区的停车包括两项:居民汽车停车位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公共停车位 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停车率不应小于10(普通标准居住区一般为30一50)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第61页/共71页2023/3/1462第62页/共71页2023/3/1463第63页/共71页2023/3/1464 (四)其他指标 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第64页/共71页2023/3/1465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建设基地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包括:选址定位、估算指标、拟定规划结构与布局形式、拟定各构成用地布置方式及类型、拟定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等。第65页/共71页2023/3/1466 一、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1分析图 (1)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包括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2)基地地形分析图: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3)规划设计分析图:包括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第66页/共71页2023/3/14672规划设计图 (1)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包括各项用地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布置及居住区中心布置、道路交通系统、停车设施以及景观及绿化布置等。(2)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各类型住宅平、立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等。第67页/共71页2023/3/1468 3工程规划设计图 (1)竖向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竖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土石方工程、地面排水。(2)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包括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的布置,在采暖区还应增设供热管线。第68页/共71页2023/3/1469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和模型 (1)全区鸟瞰或轴测图 (2)主要街景立面图 (3)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第69页/共71页2023/3/1470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1)规划设计说明:包括规划设计依据、任务要求、基地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条件;规划设计意图、特点、问题、方法等。(2)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居住区用地平衡表;面积、容积率、密度、绿地率、停车数量、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第70页/共71页2023/3/14居住区规划原理71感谢您的观看!第71页/共71页

    注意事项

    本文(NO居住区竖向规划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小.pptx)为本站会员(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