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pdf

    • 资源ID:77456661       资源大小:5.23M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4.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4.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pdf

    1.1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1)特点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标志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1760 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1882 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概念与内涵 2.1 定义: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过程、机理、和规律的科学。2.2 内涵:区域基础、产业链条、空间组织 2.3 关注重点 认识与模拟;规划与调控 2.4 当前理论研究重点(1)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地域(人地关系)复杂系统的研究(可持续发展)(2)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同等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研究(我国的东中西部差异)(3)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区域创新、劳动就业)(4)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与外部空间效应(企业的权力结构,产业集群)思 考 题 1.何谓经济地理学?2.试述 20 世纪经济地理学思想发展过程!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1 国际经济地理学流派 社会学派、自然学派、应用学派 3.2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态势 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综合发展、企业经营 第四节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1)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2)人口问题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3)环境问题 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4)贫富差异问题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思 考 题 1.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2.谈谈经济地理学当前研究重点的己见!第二章 经济活动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活动:经济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视角就从地理空间组织的角度考虑分散在地理空间上各种资源和要素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过程,并通过对这些过程和规律的认识,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的布局和发展,实现经济的可待续发展。第一节 经济活动特征 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学中被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经济活动是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活动则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经济活动的一般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相连接构成完整的经济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环节是生产,作为生产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和资源。(资源作为经济过程的操作对象,得到加工。资本用于购买设备和原料,获得利息。劳动者的劳动则把原料加工成产品,获得工资。)产品经过流通进入市场,通过购买交换转入消费,从而完成经济循环。特征:1、利益最大化:是指经济活动总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作为活动的目标,相应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也应为实现这一目标来展开。这时利益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2、生产、流通、交换、消费间统一协调:为了使经济活动协调、经济运转,必须注意经济活动各环节的协调、统一,任意一个环节出现不协调现象,都会使整个经济活动循环出现障碍,并最终导致经济活动的不经济或难以为继。3、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特征是指不同经济活动类型之间及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关系。部门分工首先表现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第二层含义表现为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数量、质量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4、经济活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分工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5、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特性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经济活动具有规模扩大的趋势。这种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同时也包括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内容。规模经济存在两种情况:一种由于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现象。另一种情形是,随引导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出现平均成本不降反升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规模不经济现象。6、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分散:经济活动的集聚特征是指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保护环境和共用基础设施而表现出的经济活动的集聚趋向特征。即通过经济活动的集聚来促进集聚经济活动在技术上、生产上、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联系。经济活动集聚现象经常发生在区域开发建设的早期,当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当集聚地区经济活动因过度集聚而出现空间集聚边际负效应时,就会产生空间扩散。例:工业开发园,优惠产业政策,良好基础设施,大量企业涌入,超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限制,从而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最终迫使部分企业转产或者迁出,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7、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由于经济活动自身生产和经营的特点及其对不同区位条件的需求,导致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组织中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具体表现为点、线、面等空间形态。8、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各种影响因素对各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表现为主要的,有些表现为次要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往往起主导作用。各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有向对经济活动最有利的区位或满足最主要条件需求的区位集聚或者靠近的特点。空间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区位指向性特征:例:原料地指向,市场指向 第二节 经济活动分类 一、按经济活动的部门分工特征分类: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信,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二、按经济活动功能特征分类:1、主导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中的一类或几类经济活动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 2、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建设发展而存在。3、基础产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4、支柱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经济活动。5、潜导产业经济活动:在现时并不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短时期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三、按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特征分类:1、资源指向型经济活动: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2、劳动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3、资金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4、技术指向型经济活动:称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5、市场指向型经济活动:指产品不宜保存、难以运输或产品运输费用占整个生产成本份额较大的经济活动。四、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1、点状经济活动:指经济活动的分布通常表现为空间点或点群这类经济活动一般用地规模不大,集约利用强度高,与其他经济活动联系紧密且在空间上接近。2、线状经济活动:指经济活动布局通常表现为空间线或网络。这类经济活动由于其线状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用地规模且对区域其他经济活动的布局具有重要影响,通常是联系相关经济活动的桥梁和纽带 3、面状经济活动:主要是指农业经济活动,当然其他部分占地规模较大的矿业、旅游业等也可归入其中。该类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的用地规模较大,集约程度相对较低;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多考虑的是区域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活动联系 一、经济活动联系的内容:经济活动联系:指经济活动之间在产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赖性、参与性、互补性等关联关系。二、经济活动联系的主要方面:产品或劳务联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每一种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其他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在经济活动间或多或少地需要相互提供产品或者劳务,这种联系就是产品或劳务联系。是经济活动间最广泛、最基本的空间联系之一。生产技术联系:每一种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技术的要求,这种生产技术的要求使其不是被动接受其他相关产业门的产品或者劳务,而是依据本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特点和产品结构特征,对相关产业的产品和劳务提出各自的产品质量的技术性能。劳动就业联系:经济活动发展时,会增加一定的劳动就业机会,而该类经济活动的发展带动的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也必然使这些相关产业增加劳动就业机会,这种各类经济活动发展在就业上的“关联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投资联系:经济活动或者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物质资本。经济联系一方面对人力资本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在投资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消费市场联系:经济活动之间由于共同的消费市场而发生的吸引和排斥关系。当某种产品或服务还处在供不应求或水平较低的状态时,共同的消费市场往往带来经济的集聚;当市场饱和状态或供大于求时,共同市场的经济活动具有排斥的现象。用地联系:是指由于不同经济活动对用地条件的特殊需求,导致这些经济活动在用地选择方面存在吸引或者排斥的现象。公共物品联系:是指经济活动之间由于对某些公共物品的共同偏好,而产生相应的经济地域联系。如大型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等经济活动对港口的共同指向性,因而存在港口布局、共用港口运输设备等多种联系。三、经济活动联系的实现形式 人流:是指经济活动区域之间劳动力要求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劳动力资源化配置的主要方式。人流一般具有方向性特点,一般由经济活动位势高的区域向低的区域流动,直接表现是劳动力工资。物流:是指经济活动间存在物质要素的流动,它是经济活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直接外在的表现形式。物流的发生一般需要借助交通网络进行,因此经济活动区域间存在交通联系是物流生的基本前提条件。信息流:信息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重要实现途径。任何经济活动都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接受其他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向外界发送相关信息。信息流的直接媒介是通信网络。第三章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区位条件:是指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是韦伯,他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节约的费用。三、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人类的活动内容或实体 (3)区位理论体系:农业区位论、工业、商业等 第二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1.指自然界中的各个自然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物等,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2.指的是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例:气候因素对经活动的影响 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热量、光照、水分条件对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对交通运输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海运与内河航运;对工业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水利枢纽建设,考虑降水量和降水强度。二、社会经济条件 指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人口与劳动力状况、信息条件、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市场条件、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例:人口劳动力资源 人,一方面是物质资源的生产者,即生产力中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充足的人口,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和资源承受能力,会延缓社会经济发展。三、技术条件 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人类正经历着技术发展异常的时期,近十来年的技术发明和发现,比过去 2000 年间的总和还多。技术从发明到获得实际推广运用,经历时限已大为缩短。蒸汽机为 80 年,激光技术仅 2 个月。第三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产业的空间布局是基于土地效益的竞争的结果。例:对农业,土地肥力;对工业,经济区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电力供应地。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资本包括流动资本(现金、有价证券等)和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尽管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储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在质和量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的不同空间分布 第四节 区位条件基本特征与规律 一、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 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区位条件最终表现为一定的场所(位置),这种场所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二维地理空间中可以唯一地由一对(x,y)坐标来表示。这个固定场所是具有一系列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不同的场所所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组织特征,即区位条件是和一定的地理位置唯一对应的。一、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 区位条件的系统性:区位条件的系统性主要由于区位条件组织的复杂性造成。区位条件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生产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具有复杂的综合的特点。分析单个要素作用的同时要考虑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整个系统的结构组成部分。区位条件的动态性:区位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的。动态性表现为各组成随时间变化,如农业区位条件的水分与光热条件,随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气候区位条件。也表现为某区位因子的变化导致区位条件的改善,如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区位条件的改善。区位条件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区位条件不对与场所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关,同时也受周围环境及其上层更大区域条件的影响,因此对区位条件的分析应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区位可包括宏观选点的国家/地区/省/市/县区位和微观选址的用地区位。二、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例:自然地理因素存在的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高原地带性分布规规律。三、区位因素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 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低的现象。距离衰减规律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区位论基本理论的出发点之一。这一规律最先是由杜能提出的。是指土地纯收入随其与城市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理想模式。除了农业外,现在已广泛用于城市、商业、交通和人口的区位分析中。第五节 区位条件的评价 一、原则 1、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对区位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以使经济活动布局到合适的区位上。如评价一条河流,落差大,蕴含的水力资源丰富,对水电建设很有利,却不利于航运。2、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影响经济活动条件因素是多方面的,主导因素对区位条件起决定性的影响 对主导因素进行重点评价。如评价作物的区位条件时,要求有适宜的土壤、地形、水分等条件。3、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进行区位评价时,要抓住区位条件及其因素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地展开具体分析。4、运用发展的观点;影响、制约区位条件的各种因素本身是变化和发展的;人们开发、利用诸条件的能力也是变化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5、运用开放的观点;区位条件受周围更大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其上层系统发生联系,即区位条件具有开放性。6、在技术可能性前提下论证经济、生态合理性。同一种区位条件在生产发展、开发利用上往往具有多宜性,有多种技术可能性,各种可能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不同的。如:南方丘陵山区可以开发经济林、用材林,也可以建成畜牧业基地,还可以建成茶园。二、评价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不同需求,从经济活动区位的各组成要素入手,开展深入的调查、分析与评价,把握这些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主要特征,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提供决策依据。1.区位条件的组成及其特征 区域条件是一定地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区位条件应从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入手。其特征包括数量(如面积大小)、质量(如土壤质量、地基承载力等)、空间(如空间形状)、时间(如区位相关条件的形成演变过程)。2.分析影响经济活动的主导和次要因素 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对经济活动布局起主导作用,另外一些则起次要作用,进行经济活动区位条件评价时分清主导因素和次要因素,对主导因素进行重点分析。3.综合分析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有利与不利方面 理清各种因素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优劣是经济活动区位评价的又一重要内容,把握区位条件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才能保证区位条件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4.分析区位条件的多宜性 一个地区的区位条件如何开发利用才最合理,需针对区位条件的多宜性设计不同的备选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址、坝高选择,达到发电、灌溉、航运、淹没损失等方面的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估计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反馈作用带来的不利后果 这种预期后果的估计是区位条件评价的进一步具体化,对开发利用区位条件的方案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避免“自然界的报复”,必须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评估。6.区位条件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 把握区位条件的现状特征的同时,要分析区域条件的发展变化历史过程,发现其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预测区域条件的未来变化趋势。7.区位条件的区位特色 区位条件本身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将区位条件放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区位条件的特色,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时安排时培育特色经济活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三、区位条件评价过程 1.划定评价单元 评价单元的划分是为了确定一定地域单元分辨率下的地域分异。单元的基本要求是单元内区位条件相对均一,单元间有较大的差异。原则: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相似性原则,评价单元边界不跨气候带、相关区划界线等的同值单元;边界完整性原则。评价单元可以是自然的地貌或土地单元,或具有相同特性的最小地域单元,也可以是计算机环境下常用的格网单元。2.评价因素的选择 评价因素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利用方式和评价目的来选取。如对农业开发或城市建设,需确定若干不同的评价因子。3.单因素评价 参照某种经济活动最优布局条件,分别确定各因素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因子进行打分,确定各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数.4.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 在确定参评因素的基础上,需根据不同因素对不同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综合方法(常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极限条件法等)得到各单元区位条件评价的作用分值。5.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校正 由于基础数据可能不准确或计算模型方法选用不当导致结果不准确,运用实地踏勘和统计检验等方法进行相关的检验和评价结果的调整。第四章经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具体的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一层是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布局区位论,即区位主体忆知,分析区位主体的可能意向,再选择最佳区位。另一层是空间内经济活动的有机组合-经营区位论,即区位空间已知,根据其特征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 1826 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 19 世纪初,德国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研究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为杜能区位理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二)目的 探索如何能够带来最大收益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杜能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基础上,因为现实中的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是在大量且极复杂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下运行的,如果不使用抽象的方法排除一切偶然及非本质的影响因素,得出普遍有效的结论,找到普遍规律,就难以达到科学的认识。(一)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 5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形成机制 根据的杜能的假设,城市所需的所有农产品皆周围农村供应,因些所有农产品都必须运到中心城市出售。以由于运费与运距和运量成正比,种植同一种作物跟城市越远,土地的收益(地租)也就越低。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 8.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读本I.东京:大明堂,1983)(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1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新鲜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空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杜能圈的空间配置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带。这是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生产和种植易腐难运的作物和产品,如蔬菜、果品和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些需要新鲜时肖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第二圈林业圈。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苜蓿区、黑麦区、碗豆区、黑麦区)轮作。其中耕地的 50种植谷物。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区为牧草,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部耕地的 43为谷物种植面积。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 24为谷物种植面积。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 51-80 km 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一)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二)纳瓦佛等人的微观尺度研究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中心的 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二)经济学意义 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一)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思考题 question 1 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question 2 试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若干假设前提。question 3 评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模型。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 1909 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 (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背景是:在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间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类型: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前者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识别步骤 第一步: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主要成本:A.布局场所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不动产与设备)费;B.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C.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费;D.物品的运费。第二步:一般成本因素有:布局场所的土地费;固定资产费;获取加工原料和动力燃料费;劳动成本;物品的运费;资本的利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第三步: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以及利率没有区位意义;土地费(地租)在考虑集聚、分散因素之前认为是一样的,因此不宜作为区域性区位因子;固定资产费主要反映在购入价格上,一般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因此可以排除上述成本因素中的四种,只剩下以下三种: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第四步: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是三个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第五步:出于理论研究和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1.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2.第二阶段: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 将劳动力成本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其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力成本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它使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3.第三阶段: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使得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二)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1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1)原料分类 标准:原料空间分布状况;原料生产时的质量转换状况。分类:遍在原料(纯原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则为局地原料。局地原料(损重原料)根据局地原料在生产时发生的重量转换状况,又可进一步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其全部重量的局地原料;损重原料则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最终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的局地原料。原料指数=产品质量与局地原料质量之比。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质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三)劳动费指向论 1概念 劳动费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 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 力成本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 力成本大于由此增加的运费。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 指标 1:劳动力成本指数 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标准: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指标 2:劳动系数 概念: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标准:劳动系数大,表 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也即,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 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人口稀疏的地区工业区倾向于运费指向,人口稠密的地区则倾向于劳动力成本指向。当运费率低时,即使远离运费最小地点,增加的运费的不至于很多,由此可使工业区集中在特定的劳动供给地。(四)集聚指向论 1概念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随着消除集中而使生产成本降低。2集聚的类型 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 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6集聚指向的判断 指标:加工系数 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 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 可能性就小。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以水泥工业的区位布局为例为分析如下:制造 1t 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 1.33t,煤炭 0.43和,黏土 0.35t.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局地原料时,那么原料指数为 2.11。因此,在原料产地特别是在使用重量最大的石灰石布局的话,运费最低。2原料指数小于 1 小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等。以啤酒酿造业为例:生产 1t 啤酒一般需要主要原料水 10t,大麦和啤酒花等 0.03t.啤酒酿造用水尽管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水仍可作为遍在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局地原料。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 0.03,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因而在现实中,啤酒工厂的确几乎都而已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区。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的工业。如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等。例:石油精制工业是把原油精制后生产汽油、轻油、和重油等石油产品的工业。原油是局地原料,从原料到产品其重量几乎不发生变

    注意事项

    本文(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全).pdf)为本站会员(g****s)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