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代汉语上册整理.doc

    • 资源ID:77533065       资源大小:59.5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上册整理.doc

    1.古代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一个比拟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1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根底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文言。 2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根底而形成的古白话。2.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个。3.反切: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1163个。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2?康熙字典?:是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与张自烈的?正字通?的根底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官修字书。3?经籍籑诂?:清代阮元主编,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按平水韵106韵排列。4?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与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5?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6?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被解释的537个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5.古今词义异同的表现: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这些是属于根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局部,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鸡、“牛、“大、“小等。2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与现代用的是一样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毫无联系。如“该字在上古与中古都只当“完备讲。3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如“劝在上古只有“勉励与“鼓励的意思,“劝解是汉魏以后很晚才有的。3古今词义的差异:1广度上意义的多少的差异。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丈夫在古代意义是男人,现代意义是女方的配偶。古义宽,今义窄。2词义的侧重不同。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程度不同。一些词在开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4色彩方面的差异。还有一些词在开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6.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1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2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河古义是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词义的转移: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指带辅料的水。7.偏义复词、连绵词、同义词1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2连绵词:指有2个或2个以上音节形成的不能逐字拆开解释的复音单纯词。如伶俐、踌躇、逍遥、徘徊、窈窕。3同义词形成原因:新词产生 词义演变8.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1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指由汉字的造字构造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可由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表达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2引申义在古代书面的语言范围内,从词意的一点出发,沿着本义决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展出的一系列新的意义。3假借义由文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与本义无关。9.六书及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四体二用(1)象形: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2指事:许慎的定义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3会意: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4形声:由两个局部构成,一个局部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局部大致地表音,叫声符。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璧想成。江河是也。如:江、河、杨、柳等。5假借: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事讬声。令、长是也。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一样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没有产生新字。 如:令、长、莫等。6转注: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没有独立于前四书之外,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如:考、老。10.古今字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记录,时代在前的叫古字,时代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古今字的形成: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11.异体字:异体字指读音一样,意义一样,而形体不同的文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12.繁简字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公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13.“也字句尾“也(1)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字的根本用法。(2)用在因果句的句尾,表肯定确认的语气。3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蔓难图也。4古代汉语表示命令的句子。“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句中“也1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跌宕。2有的“也字用在单句中的主语之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3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4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词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12.双宾语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2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 如“寡人将谁属国3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如“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传?可带双宾语的动词:A.告知类:语、告、示、教、问、谓 B.给予类:赐,“公赐之食;与,“吾与女璧;授;予,“多予之重器;归;贻,“贻我来麰;取;夺。C.普通动词 立,“天生民而立之君;解,“解之围。D“为字 如“不如早为之所;“厚为之礼;“为之辞;“吾不忍为之民也。13.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构造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构造。 d “奈何“假设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认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无、“未、“莫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认词构成双重否认,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强调宾语,加“是或“之复指。如:“唯利是图。 “姜氏何厌之有?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拟多见。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表示感慨的句子。如:贤哉,回也!14.动宾表示语1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从句子成分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如果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 如“辞让者三。2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15.被动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形式上无标志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古今无本质差异。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比照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那么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16.“矣字“矣字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语气词。它意味着事物的变化与开展。1句尾用“矣字,是说话人把它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如“余病矣本来好好的,现在受重伤了2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偏正复句,偏句表示一个假设,正句表示在这个条件下的后果。 如“使梁睹秦称帝之害,那么必助赵矣。 无论表示已经如此或行将如此,“矣字总是报道一种新情况。17.“焉字“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兼词。指示代词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语气词用于表达句的句尾来表示停顿。1“焉字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虢叔死在那里。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拟的对象。 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哪一种善事比这个更大。2“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由于经常在句尾,就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候,它与“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语气词性质更为突出。 如“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3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如“击之,必大捷焉。以上用法只能算是“焉字的活用法,“焉字的正常用法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18.“莫字、“或字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肯定。a 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或曰:有人说b 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 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否认性无定代词,表广泛的否认。a 假设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认,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 假设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认,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c 汉以后,“莫开展出了否认副词的用法,表示制止性的否认,相当于“不要。d 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认,相当于“不。 19.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有“谁、孰。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拟: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0.词类活用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与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使用。2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生死而肉骨:让死而生,让白骨长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吾闻而药之也:把当成药“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名词用作状语 表示处所。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与“象影子一样跟从 22.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动词用作状语:情况罕见,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且有争议。 如“生得一人23、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表达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认为鲁国变小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24.“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通常是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1在主谓构造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如“力缺乏者中道而废2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与“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4语气词“者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如“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语气词“者可与其他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如“气也者25.“所字 也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与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 1由于“所字与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如“曾西之所不为 “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如“其所爱2“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者、所:都是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者这样的词组带有名词性。3“所字常用在介词“从、“以、“为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得以实现的工具手段与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字与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如“此所以乱也; “所为见将军者等4固定构造:“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 焉 都是合音词 “于之,“于是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在这儿诸 “之于,“之乎 “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 有诸?有这件事吗?语气词表判断 也,矣;邪 表疑问耶 表感慨哉 表否认莫,不,弗,无弗:“不+之 晋人弗许不许他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欺谁 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 王者孰为为孰,为谁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 百姓足,君孰与缺乏?与谁 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认句的标志“不,无,莫居那么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与宾语一起前置唯余马首是瞻 只看我的马首 “是复指“余马首父母惟其疾之忧 只担忧他的病 “之复指“其疾子是之学之复指是 姜氏何厌之有 先君之好是继第 19 页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上册整理.doc)为本站会员(美****子)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