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析.ppt

    • 资源ID:77564942       资源大小:977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析.ppt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析论析主要章节一一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地位二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三三 失去平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失去平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四四 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 经营结构经营结构一一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一)经济现代化、工业革命依存于先行的或同时进行的农业革命(二)从中国近代历史来阐述(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的宏观趋势和中心线索,不能离开传统农业而谈近代工业二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一)近代中国农业资源基本特点1、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2、资源总量大,人均资源占有少3、资源储藏量较丰富,但没有充分开发利用4、资源分布不均,土地资源西部多,东部少,而人员资源东部稠密西部稀疏二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二)倾斜型的农业地区结构 近代农业的发展是与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前半期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社会历史乃至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是受其制约的。1、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农业资源(土壤、气候、水等)则是东优于西。2、从西北到东南,形成了畜牧农耕海洋农业布局3、农耕或农业种植是近代中国农业的基础和主体。二二 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三)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人口:美国学者珀金斯估计(左表)年份人口数(亿)18504.1018733.5018933.8519134.3019335.0019535.83吴承明估计年代人口数(亿)年代人口数(亿)18404.12819234.45018504.14519334.50018733.45319434.55618833.61519495.41618933.80119535.87919134.380章有义再估计时期人口数(千)1812365447185143629918873761441912455243102819365107891949545831中国近代人口发展趋势结论:中国近代除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后一段时间外,人口一直是增加的,虽经历多次战乱饥荒而不衰。各地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重 据研究,18511949年间,中国人口由436299千人增至545831千人,增加25.1%。除华东外,各区人口均有所增加,最快的为东北,由312541547千人,增39422千人,增12.3倍。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0.7%-7.6%,约增7个百分点。其次为西南,由5912898041千人,增38913千人,增65.8%。华北人口略有增加,由3914864203千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8.9%-11.8%。华东人口减少,由168056149343千人,减18713千人,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明显降低,由38.5%-27.4%。西北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6.4%降至5.6%,中南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由31.9%降至29.6%。中国近代人口有向边疆扩散的趋势,但总的说来,还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耕地数估算 珀金斯的估计(左表)年份亿亩187312.10189312.40191313.60193314.70195716.78(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耕地数估算 吴承明的估计(左表)年份亿亩年份亿亩1812 7.9151933 14.0471873 11.4511946 14.1071887 9.4571949 14.8131893 11.8891953 16.2791913 12.679(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耕地数估算 章有义再估计(左表)年份千亩年份千亩1812 10502591914 12592691851 10768461928193614169631887 11259601949 1444400(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上述三个估计,均认为中国近代耕地面积一直是增加的这种发展趋势与人口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唯总的说来,人口增长快于耕地面积的扩大。依吴承明估计,18731933年,人口增30多,耕地增22.7%。18731949年,人口增56.9%,耕地增29.4%。(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各地区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18511949年的百年间:东北耕地占全国耕地的比重由1.7%-16.3%,提高了14.6%。西南占全国比重由7.6%-11.6%,提高了4%。西北占全国比重由6.5%-8.5%,提高了2%。以上三区占全国耕地比重约提高了21。(四)耕地的增长与区域分布的变化与此相反,华北占全国耕地的比重由18.3%-17.3%,降低1%,华东占全国比重由33.3%-23.4%,约降低10%,中南占全国比重由32.9%-22.9%,亦降10。以上三区占全国比重降低21。显然,近代中国耕地是向东北、西北、西南边区扩展的。这有利于中国耕地区域分布逐步趋于平衡。但华东、中南、华北仍占全国耕地的2/3,是全国农业经济的重心。(五)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中国近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数)年代人口密度年代人口密度184043192346185145193347188539193650189544194447190546194647191046194956世界各主要国家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人口数)1934年国别人口密度国别人口密度比利时荷兰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匈牙利葡萄牙法国印度702.7622.4508.7642.1365.2355.9259.8227.6201.7197.1195.3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中国埃及美国墨西哥苏联巴西阿根廷加拿大166.8152.8125.9105.268.241.723.820.514.211.42.8澳洲2.3中国各省人口密度相差悬殊30年代前半期中国各省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地区人口密度地区人口密度东北四省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江苏省上海市南京市浙江省全国总计25.28203.742983.3313296.6871.7449.9916.691.381.631.53336.774147.552073.47204.8938.76杭州市福建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259.5499.03153.51244.03198.24117.48121.2193.59143.0658.5892.7329.5939.130.85中国人口密度中国人口密度的这种不平衡,大体决定了东南与西北农业发展的不同方向。东南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多种经营为主;西北部则以扩大耕地面积,发展畜牧业为主。近现代中国东南和西北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大体如此。中国东南部人口密度远大于西北部,反映了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状况,是由自然条件(地形、雨量等)、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造成的。(六)1851-1949年人均耕地面积统计年代人均耕地面积(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亩)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亩)1851191019361944194619491.793.192.963.073.102.711.883.183.704.254.253.399.4023.4918.4822.2522.3117.79中国近代每人摊得耕地面积,一般只有3亩左右,每农户平均耕地20亩左右。中国人均耕地是比较少的。一是中国人均耕地按一般标准衡量,不足以维持相当之生活水平(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伊士特估计,人类每人需要二英亩半,约合15华亩之地)。根据历史资料,近代要维持半饥半饱的生活,最少需要3.1亩或3.3亩耕地。二是中国人均耕地小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均耕地。尤其因为我国工业化程度很低,农业人口占极大比重,故每农民平均耕地面积亦最少。中国近代各省区的人均耕地相差较大中国北部人均耕地大于南部。不过南部因气温较高,雨水较多,复种指数较北方高。再加上南部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工副业生产较为发达,从而弥补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缺陷,使南北的农业经济发展较趋于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耕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状态依然存在,各地区间人均占有耕地量差别依然悬殊。据统计1979年华东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5,平均每人1.175亩,约相当于全国人均1.54亩的3/4。东北地区人口占9.1,耕地占16.6,人均2.81亩,高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的82.7。西北地区人均2.71亩。西南地区人均1.09亩。中南地区人均1.16亩。华北地区人均2.29亩。三三 失去平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失去平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第一,中国一直有公田与私田之分。两者之间不断消长。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公田占10左右,私田占90左右,这种状况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第二,“地权失平”是近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第三,各地区土地所有制结构差异较大,一般说来,南方公田所占比重大于北方。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土地更加集中再地富手中,长江中下游的一些省区,土地占有情况则有一些分散。三三 失去平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失去平衡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地价高低;政权的兴衰;灾荒、战乱,多子继承制等等。但就近代而言,最明显的是政治因素。四四 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经营结构传统与近代并存的农业制度与经营结构中国近代农业中的封建租佃制度。一般说,中国地主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而不雇工经营其土地。近代中国的地租形态、租额、租率。以实物地租(分成租制与定额租制)为主,劳役地租和货币地租为辅。押租制与预租制。农业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我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在地主经济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所谓经营地主。在农民分化过程中产生了富裕农民的雇工经营。新式农垦企业的兴起。经营地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一些地区已有一部分地主对其所有土地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采用自己雇工耕种的经营方式。这种地主经营,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有一定发展,到30年代中期,即抗战前夕,地主经营的土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左右。这种情况,直到全国解放前夕,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经营地主的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地主所使用的土地数量比较多,质量比较好;所使用的雇佣劳动数量较多,雇佣劳动在整个的农业经营中居于主要地位。经营地主收入不是地租,而是雇农的剩余价值;所使用的牲畜一般是比较多的,所使用农具比较好,在某些地区还使用改良农具和简单农业机械,在施肥方面也较其他农户多;因其经营规模比较大,其农产品的商品率也比较高。中国经营地主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富裕农民的雇工经营富农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基础上农民的分化富农所有的土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富农家庭人口和劳动力较多;拥有较多较好的生产工具和较充足的流动资金;经常依靠剥削雇佣劳动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新式农垦企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并在其后有所发展的农牧垦殖公司和农场,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新的经营方式。产生的历史条件:大量官荒存在与清末放垦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大量无地少地的农民成为主要劳动力来源;近代工商金融事业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影响。1928 1934年历年农林公司注册家数及资本额统计年历年农林公司注册家数及资本额统计(1934年数字系年数字系16月的)月的)年份家数资本额千元年份家数资本额千元192841301932213019297162919334224193062111934316019314310我国的新式农垦事业,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发展十分缓慢。据国民党农林部垦殖司统计,农垦公司、农场所有垦地仅1400余万亩,仅占当时全国总耕地面积146万8220千亩的1左右,其中官营占95,民营占5。成绩与作用:引进新式农业组织,筹集农业资金;开垦荒地千万亩以上,每年生产农作物折合粮食14亿斤,棉花700万担,可解决140万人的吃饭,7000万人的穿衣问题;安置280万流动人口就业;引进新式农机具和农业科技;培训出一些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农业资本主义成分微弱及其原因农业资本主义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抗战前夕为10左右,全国解放前夕为8.5左右。不发展原因分析,请同学们思考。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论析.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