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二十五章-“新教育”思想.pptx

    • 资源ID:77582709       资源大小:149.06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二十五章-“新教育”思想.pptx

    西方教育思想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第六编20世纪前半期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前半期第六编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在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领域中,以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为标志的“传统教育”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致使教育上的形式主义盛行。无论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组织形式,还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欧美国家的许多教育家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各自的教育实验活动,兴起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在欧洲称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则称为“进步教育”运动。在这场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产生了“新教育”思想、实验教育思想、“自由教育”思想、劳作教育思想、“进步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都是作为以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为标志的“传统教育”派理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一般通称为“现代教育”派理论。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前半期第六编在欧洲,“新教育”思想在20世纪前半期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潮。它反对主知主义教育,反对忽视现代社会生活需求的传统课程,反对形而上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反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从而促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僵化的学校教育模式开始发生深刻的变革。至于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实验教育思想、以强调儿童个性自由发展为特征的“自由教育”思想以及提倡劳作科目和劳作训练的劳作教育思想,就它们的思想实质来说,也可以归入“新教育”思想的范畴。应该说,它们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影响的。在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在20世纪前半期也成为一种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逃脱它的影响。它强调个性的培养和表现,强调自由活动,强调从经验中学习,试图改革整个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与此同时,以杜威为代表人物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既与“进步教育”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不是完全等同的。杜威曾经批评进步教育家在“进步教育”运动中所采取的一些极端的做法。在西方教育思想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无疑是一个最系统的和最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尽管它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但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应该指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20世纪前半期第六编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教育家开始批判“现代教育”派理论。于是,产生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想。尽管以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为代表人物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想强调“社会中心”而不是“儿童中心”,强调“社会改造”而不是“个人生长”,重视学校教育在“危机时代”的使命,但在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它一般被看作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思想的分支。20世纪20年代,在德国产生了以斯普朗格和李特为代表人物的文化教育学思想。它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角度去研究教育问题,强调“教育是文化的过程”和“文化陶冶”。在教育理论和方法上,文化教育学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无疑也是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产生了以克鲁普斯卡娅(又译“克鲁普斯卡雅”)、卢那察尔斯基为代表人物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和以马卡连柯为代表人物的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普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联系;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强调集体的作用以及集体教育。这两种教育思想对当时苏维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方教育思想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第二十五章“新教育”思想本章内容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01“新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02“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03“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04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新教育”思想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英国产生,后来又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巴德利、怀特海、沛西能,以及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和瑞典教育家爱伦凯等。其中,雷迪被称为“新教育之父”。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国家开办“新学校”,进行教育革新试验。“新教育”思想从多方面批判旧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反对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学校”,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联系。在20世纪前半期,它成为一种遍及欧洲各国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思潮。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一节“新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19世纪后半期,尤其是在19世纪最后30年里,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多。当然,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必然促使欧洲国家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并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当然,随着工业革命以及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欧洲各国的学校教育在这一时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欧洲各国大多颁行了普及义务教育法令,儿童入学率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欧洲国家学校教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教育理论、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提出的新的需求,欧洲国家的学校教育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如果追溯西方教育历史的话,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法国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的、传统的经院主义教育,为西方新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自然教育”思想被称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之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又大声疾呼:“时代在进步,五十年来,一切都变动了,学校还是依然故我,这哪能培养出现代的人才,哪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应该说,这些教育家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欧洲“新教育”思想的先声。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一节“新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此外,19世纪后半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新教育”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使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儿童心理个别差异和心理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而且使人们把心理现象作为一个过程,从体系上进行综合研究,促使了科学心理学理论的诞生。这一切也就为“新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教育”思想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英国产生。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新教育”思想后来又扩展到德国、法国、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教育思潮。欧洲不同国家的新教育家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联合对传统学校教育发动了一次巨大的冲击。他们尖锐地批判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试图使学校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他们期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不仅要成功地创造教育的新秩序,而且还要形成人类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一节“新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新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使得欧洲国家在20世纪前半期出现了盛行一时的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以及新教育联谊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推动了“新教育”思想的发展。毋庸置疑,“新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运动是欧洲国家对工业化反应的一个方面,也是整个世界对工业化的更广泛反应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试图培养能够意识到经济和社会迅速变化的重要性,以及意识到表现人格之新机会的人。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二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新教育”思想具有广泛性。2.“新教育”思想尖锐地批判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一次巨大冲击。3.“新教育”思想是以“新学校”为实验室的。4.“新教育”思想的提倡者大多是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5.“新教育”思想是20世纪前半期欧美教育革新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雷迪1.1 生平和教育活动塞西尔雷迪(Cecil Reddie,18581932)是英国教育家,欧洲第一所“新学校”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创办者。从1886年冬天起,他担任了克利夫登公学的教师。在该校校长威尔逊(R.J.Wilson)的影响下,雷迪萌发了创办一所“新学校”的想法。1889年10月,他在德比郡的罗彻斯特郊外创办了一所乡村寄宿学校,只招收1118岁的男生,通称“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由于雷迪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欧洲新教育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被称为“新教育之父”。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雷迪1.2 教育思想1.2.1 学校的任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因此,雷迪把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建在面积宽广、风景美丽的乡村。为了实现使儿童协调发展的目标,学校的每日生活分成三个部分:上午主要是学术活动,下午是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傍晚是娱乐和艺术活动。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雷迪1.2 教育思想1.2.2 课程内容在学校的课程内容上,雷迪提出应该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体育活动和手工劳动。二是艺术方面的课程。三是文学和智力方面的课程。四是社会教育。五是道德和宗教教育。雷迪强调指出,在学校生活中,这五个部分是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童获得知识、力量和技能,在各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1.雷迪1.2 教育思想1.2.3 基本原则雷迪还认为,在学校的整个生活中,“合作”“和谐”和“领导”是三个基本原则。教师与儿童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各种活动中应该采取小组的形式;学校工作应该根据提供一种“全面而协调的生活”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并在活动中使儿童学习如何去领导。既要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又要重视教育的社会目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2.巴德利2.1 生平和教育活动约翰赫顿巴德利(John Haden Badley,18651967)是英国教育家、贝达尔斯学校的创办者。1889年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巴德利应雷迪的聘请担任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教师。在那里任教的3年里,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并受到雷迪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后来因在男女同校教育等问题上与雷迪意见不一,巴德利决心自己开办一所“新学校”。1893年1月,他在英国的苏塞克斯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由于它在各方面与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基本相似,因此,它首先是以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分支而闻名。巴德利担任贝达尔斯学校校长42年,直到1935年才退休。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2.巴德利2.2 教育思想2.2.1 教育原则为了培养有创造力的个人,巴德利提出了六条原则:一是在男女同校教育的环境中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和健全的发展。二是既注意每个儿童心智的、道德的和身体的需要,又考虑社会的需要。三是给儿童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以适合他们的创造冲动。四是举行宗教仪式活动,但不强迫儿童参加。五是提倡合作精神。六是在教师与儿童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和信任的关系。巴德利强调男女同校教育,主张男女同学应该一起上课,一起活动。他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女生以与男生同样的健康生活及同样宽广的知识训练,同时可使她们参加学校中的各种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兴趣”。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2.巴德利2.2 教育思想2.2.2 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方面,巴德利提出初级学校(411岁)、中级学校(1216岁)和高级学校(1719岁)必须有所区别。此外,巴德利也十分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他认为,在学校里,应规定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及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每个儿童都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学校在每学期末还应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并做详细的记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2.巴德利2.2 教育思想2.2.3 学校管理巴德利认为,在学校管理方面,儿童自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校的校务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应该尽量交给年龄较大的男女学生去负责。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学校参议会,每年修改校规一次,并讨论校内任何人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但巴德利指出,儿童自治主要是处理他们确实能够自己解决的事情,而不能为所欲为。巴德利最后强调指出,学校应该加强与社区的密切联系,使儿童参加社区的活动。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3.利茨3.1 生平和教育活动赫尔曼利茨(Hermann Lietz,18681919)是德国教育家,乡村教育之家创办者。1896年,由于赖因的介绍,利茨访问了英国教育家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并在那里教了一年书。此外,他在教育思想上还受到了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的影响。1898年,利茨仿照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模式,在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612岁的男生。1901年,他在图林根地区的豪宾达开办了第二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315岁的男生。1904年,他又在富尔达附近的比贝尔斯泰因建立了第三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619岁的男生。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3.利茨3.2 教育思想3.2.1 批判传统教育制度在德国教育家中,利茨最早对德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提出挑战。从对自己童年时代在农场里快乐生活的回忆中,他强调指出,农村的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为了达到“创造新时代与新民族,培养新人与德意志人”的目的,利茨认为,必须精心选择学校的地点。因为在远离喧闹和杂乱的城市的大自然环境里,儿童的身体和心灵可以得到充分的、均衡的发展。因此,他创办的乡村教育之家都设在风景优美的乡村,校舍建筑周围就是山、森林、溪流和牧场。但是,利茨也认为,学校应该有优良的设备条件,包括寝室、餐厅、会场、工场和田园等。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3.利茨3.2 教育思想3.2.2 建立乡村教育之家乡村教育之家作为一种寄宿学校的形式,利茨认为,它应该提供一种和谐友爱的家庭气氛,使教师和儿童在那里一起平等地生活。在利茨看来,乡村教育之家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儿童的乐园。利茨还认为,乡村教育之家必须注意提供各种活动。利茨指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的兴趣都建立在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之上;二是把手工活动和园艺活动作为学术活动的补充。在他看来,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儿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而且成为一个会去探索和行动的人。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3.利茨3.2 教育思想3.2.2 建立乡村教育之家为了把儿童培养成“清楚地和深刻地思考,热情地探索,以及勇敢地果断行动”的人,利茨认为,在乡村教育之家中,应该把智力活动与体育活动、社会教育和艺术欣赏协调地结合起来。利茨强调指出,要把“新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既需要领导者的创造力、判断力、勇敢精神、严密的思考力和毅力,教师的能力、真诚和献身精神,也需要学生家长的信任和了解,还需要儿童的灵敏性、接受能力和热情。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4.德摩林4.1 生平和教育活动埃德蒙德摩林(Edmond Demolins,18521907)是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罗歇斯学校的创办者。1894年8月,德摩林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暑期班与雷迪相识,后来又参观了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深受雷迪的“新教育”思想的影响;随后,德摩林又访问了巴德利的贝达尔斯学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97年,德摩林写了英国民族的优越性在哪里?一书,介绍了阿博茨霍尔姆、贝达尔斯等“新学校”。1899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诺曼底风景区创办了罗歇斯学校。这所学校的工作实际上追随了贝达尔斯学校的路线,但在只招收男生上又有点像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德摩林在1901年还写了新教育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自己对“新教育”的见解。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4.德摩林4.2 教育思想4.2.1 学校的目的德摩林尖锐地指出,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忽视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能力的训练,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发展。在他看来,“新学校”的特色就在于,教育内容比较广泛、教育方法比较自然、更有利于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创办学校的目的方面,德摩林认为,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训练,使每个儿童身体健康,心智得到完善的发展,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因此,学校课程应包括现代语文、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和手工劳动等。在具体安排上,一般上午应用来安排学术活动,下午用来安排户外活动、游戏、体育运动以及儿童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德摩林强调指出,儿童应享有充分的自由,在学术上不要对他们施加过分的压力。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4.德摩林4.2 教育思想4.2.2 体育运动德摩林特别重视体育运动。他认为,学校应该有良好的体育运动设施。例如,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和射击场等。罗歇斯学校规定:每个儿童每天须有一小时练习体操,每周须有三个下午用来进行体育运动。所以,有人把罗歇斯学校称为“运动学校”。4.2.3 师生关系德摩林认为,在教师与儿童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合作的密切关系。因此,在罗歇斯学校里,儿童分别组成一些“小家庭”,各占一幢楼。教师与儿童住在同一幢楼里,参与儿童的各种活动,帮助“小家庭”进行生活的改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5.德可乐利5.1 生平和教育活动奥维德德可乐利(Ovide Decroly,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隐修学校的创办者。1901年,德可乐利利用自己在布鲁塞尔的住宅开设了一所特殊儿童学校。1903年,他被任命为布鲁塞尔市的特殊教育督学。1907年,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近郊创办了一所生活学校,起名为“隐修学校”,采用与教育身心有缺陷儿童相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正常儿童的教育。这所学校后来以“德可乐利学校”著称。此后,德可乐利曾在布鲁塞尔高等师范学校、布鲁塞尔大学任教。他还积极赞助欧洲的新教育联谊会。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5.德可乐利5.2 教育思想5.2.1 从生活中学习德可乐利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主要是:过多的学术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没有充分适应儿童的年龄、兴趣、需要和能力;学习的科目是互相隔离的,根本没有考虑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儿童花费在获得书本知识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多;绐儿童自由活动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太少;等等。为了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病,德可乐利认为,关键是使儿童从生活中学习,并把儿童看成是一个正在生长并有高度发展的大脑机制的、具有广泛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生物。由此出发,德可乐利确立了“生活教育”的两条宗旨:一是“使儿童在生活中为生活而准备”;二是“组织适宜儿童发展倾向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刺激”。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5.德可乐利5.2 教育思想5.2.2 儿童的兴趣德可乐利十分注重儿童的兴趣。在德可乐利看来,兴趣可以解释为“优势倾向”或“好奇心”。兴趣一般分为四类:一是对食物的兴趣;二是寻求保护自己的基本要素的兴趣;三是防御敌人的兴趣;四是对个人或团体的工作的兴趣。德可乐利认为,儿童兴趣的核心在于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每个兴趣中心都像设计单元一样,应付一个大问题,并由此出发学习各种知识,而且每个兴趣中心都有一个中心概念贯穿全过程。但是,德可乐利又指出,兴趣中心是以儿童的基本需要为根据的。由于生活包括生物自身和生物所处的环境两个方面,因此,它也相应地分为满足个人需要的活动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活动。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5.德可乐利5.2 教育思想5.2.2 儿童的兴趣德可乐利强调指出,儿童的认识活动可以分为观察、联想和表述三个部分。具体来说,儿童在生活环境中,以观察为基础,继之以联想,最后是表达。观察指儿童个人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它分为日常的观察以及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观察两种。联想指儿童把直接的经验集合、分类和比较,使儿童认识由观察而得的经验与由回忆而起的经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它分为空间的联想、时间的联想、协调人的需要的联想和因果的联想四种。表达指把观察和联想中所得来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它分为具体的表达和抽象的表达两种。德可乐利认为,这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步骤。根据整体化和兴趣中心的原则,观察、联想和表达这三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是密切联系的,但表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而且这三个步骤都必须由儿童自己去完成。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6.爱伦凯6.1 生平和教育活动爱伦凯(Ellen Key,18491926)是瑞典作家和教育家1868年,爱伦凯全家迁居斯德哥尔摩。此后,她开始向妇女杂志理想投稿。后来又随父亲到欧洲许多国家游历。回国后,爱伦凯担任了她父亲的秘书。其间,她学习研究卢梭、达尔文和斯宾塞等的著作,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1879年后,由于她父亲在事业上的失败以及父母相继去世,爱伦凯只得独自谋生,生活颇为清贫。但是,她仍献身于瑞典民众教育工作,先后在女子学校、平民大学任教。大约从1900年起,爱伦凯放弃其他一切工作,而致力于妇女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她还出版了儿童之世纪(1900)这部举世闻名的“新教育”经典著作。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6.爱伦凯6.2 教育思想6.2.1 儿童的世纪爱伦凯尖锐地批判旧的学校制度,指出注入式教育的结果造成儿童的脑力消耗、神经衰弱、创造力受限制、进取心丧失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迟钝。从进化论观点出发,爱伦凯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具有种族的遗传素质。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儿童身上的遗传素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儿童同时又会表现出一种与种族方式不同的倾向,即个性的发展。因此,绝不能把“儿童”当作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作一个没有个性的肌体和一个可以被人们任意捏塑的东西。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6.爱伦凯6.2 教育思想6.2.1 儿童的世纪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使儿童个性的发展。具体来讲,那就是允许儿童有他自己的思想,获得他自己的知识,形成他自己的判断。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儿童被尊为“神圣者”的时代将会到来,因此,爱伦凯在1900年时就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的特点;二是教育者应该注意保护儿童天真纯朴的个性。但是,爱伦凯并不主张“儿童中心”的理论,因为她觉得一切都以儿童为中心就会间接地使儿童变得自私。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6.爱伦凯6.2 教育思想6.2.2 理想的学校在研究儿童个性的基础上,爱伦凯提出,应该建立适合于每一个人的理想学校。在那里,儿童能够与实际生活相接触,他们的个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和健康的发展。爱伦凯认为,这种理想学校的校舍建筑和校园环境都很漂亮。它没有教室,但设置了许多不同的作业室,并为各门科目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以便让每个儿童进行个人的独立工作。它还应该有礼堂、图书馆和运动场等,其中图书馆是校舍建筑中最大、最美丽的房子。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6.爱伦凯6.2 教育思想6.2.3 教师的使命爱伦凯认为,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儿童的个性自然发展。教师应该与儿童一起生活,了解儿童的个性并提出适当的要求,鼓励儿童学会观察人生与热爱人生,激励儿童去工作和发现。为了给理想的学校提供掌握“新教育”艺术的教师,爱伦凯还提出,必须建立新的师范学校。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7.怀特海7.1 生平和教育活动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18851910)、伦敦大学(19101924)和哈佛大学(19241936)任教。怀特海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也担任过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在伦敦大学任教期间,他曾以伦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对当地的中小学教育进行考察,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1916年,怀特海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教育讲演教育的目的,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7.怀特海7.2 教育思想7.2.1 批判传统学校教育怀特海对保守的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传统学校教育充满着学究气,墨守成规,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教学方式刻板乏味。为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怀特海认为,传统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从无活力的概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在教育的目的一书的“前言”中,他明确写道:“整个这本书,是对死的知识的一种反抗,即反对无活力的概念。”他还强调说:“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的问题,这是一切教育的中心问题。”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7.怀特海7.2 教育思想7.2.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方面,怀特海主张,不要教过多的学科,而且所教的知识应该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怀特海还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将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际生活的应用之中。新教育与旧教育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儿童能使所学习的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懂得这些概念在他自己实际生活的环境中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怀特海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法,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儿童主动地逐渐掌握知识、发展心智、组合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他明确指出:儿童的“好奇心、判断力和控制复杂的环境能力的激发,运用理论对特殊的情况有预见性所有这些能力,不是一个考试科目中所包含的一条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7.怀特海7.2 教育思想7.2.3 教育的节律原则怀特海还提出了“教育的节律”原则,主张:“学生应该在适合的时间,在他们到达恰当的心理发展阶段时,学习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他看来,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适合儿童身心的发展,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周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周期,实际上有无数阶段性的循环结构,从一个周期到另一个周期,但每次循环总有所不同。怀特海把这种循环称为“节律”,主要指在重复的结构中带有差异。由此出发,怀特海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奇异阶段,即开始理解阶段。二是准确阶段,即增长知识阶段。三是概括阶段,即综合阶段。怀特海指出,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教育的过程就是这种周期的连续不断的反复。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8.沛西能8.1 生平和教育活动沛西能(Thomas Percy Nunn,18701944)是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有的西方教育学家称他为“新教育”思想之集大成者。1886年,年仅16岁的沛西能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从布里斯托尔大学毕业后,沛西能先后在哈利法克斯、伦敦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成绩卓著。1904年,他应聘在伦敦师范学院任数学和物理教学法的讲师。次年升任该师范学院副院长。1913年,沛西能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自1922年起担任院长,直到1936年退休。从19世纪9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一批新教育家致力于教育革新活动。1920年,沛西能出版了教育原理一书,系统地论述了许多新教育家的共同思想,在英国教育界影响极大,被誉为“新教育”运动的圣经。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8.沛西能8.2 教育思想8.2.1 学校的职能沛西能批评传统学校教育已僵化成为一种封闭而停滞的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沛西能得出结论:“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能在于使学生社会化,和认为学校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个性,这两种看法毫不矛盾。”他认为,以培养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是唯一“适应自然”的教育。通过借鉴许多心理学家的学术观点,沛西能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沛西能认为,教育者不应该因为策动和记忆性在儿童身上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忽视生长作为一个真正的创造性过程的意义。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8.沛西能8.2 教育思想8.2.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沛西能认为,决定教什么的最明显标准是有用。作为学校来说,它首先不应该看作是学习某些知识的地方,而是在某些形式的活动中受到训练的地方。此外,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的认识和行动往往是有机的统一。“从做中学”实际上表明,理解和行动在性质上是密切联系着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8.沛西能8.2 教育思想8.2.3 教师的作用沛西能还认为,教师是学校生活环境中的一个经常的和最重要的因素,对那些生长着的儿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既具有优秀的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又具有充分发展的人格。教师不应该特意去制造个性,而应该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尽可能具有足以形成较好个性的因素,使每个儿童的个性从他的天性中不受阻碍地发展起来。但沛西能也认为,如果少数儿童的行为破坏了学校生活的基本目的,教师就必须坚决地予以制止。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三节“新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8.沛西能8.2 教育思想在教育原理一书中,沛西能还概括了当时在欧洲国家盛行的“新教育”运动的原则。他明确指出:“这个运动的原则是:家长和教师们旧时的专横态度应该改变;应该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业进步负有更大的责任;应该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以便更好地适应很不相同的个人需要;应该更加注意个人的爱好和能力。”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四节“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自19世纪90年代“新教育”思想产生后,到20世纪前半期,它已在整个欧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许多新教育家尖锐地批判了传统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新学校”里广泛地进行了教育革新试验,试图使学校教育适应欧洲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革的需求。“新教育之父”雷迪于1889年在英国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成为欧洲各国“新学校”的典范。应该指出,“新教育”思想的产生以及“新学校”的建立,给欧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活力和新的生机。在一个共同的背景下,“新教育”思想得以在欧洲各国传播和发展,使得欧洲国家出现了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即“新教育”运动。此后,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出现了进一步联合的趋势。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四节“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1914年,一批新教育家在英国举行会议,讨论和交流“新教育”思想。在这以后,他们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并产生了建立一个国际新教育组织的想法。在费列尔的倡议和组织下,1921年夏天,来自英国和法国等14个欧洲国家的100多位代表在法国的加来开会,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决定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大会,以及出版新时代杂志。在新教育联谊会成立后,国际新学校局就与它一起工作。新教育联谊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既没有组织章程,也没有会员登记。凡是订阅新时代杂志的人,就成为新教育联谊会的会员。阐述“新教育”思想和介绍“新学校”情况的新时代杂志,深受“新学校”教师以及公众的欢迎,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各国新教育家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新教育联谊会在整个欧洲以及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还有英语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分会。这无疑也推动了“新教育”思想在欧洲各国的传播和发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四节“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为了进行合作与交流,欧洲的新教育联谊会与美国的进步教育协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美国进步教育协会领导人柯布(S.Cobb)在20世纪20年代曾出版了新教育原则及实际一书,系统地介绍了欧洲各国“新学校”的发展状况,从而扩大了“新教育”思想在美国的影响。此外,一些欧洲新教育家的理论著作,如爱伦凯的童年之世纪等,也分别被译成中文和日文,从而推动了“新教育”思想在亚洲国家中的传播。与传统学校相比,欧洲各国建立的“新学校”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新学校”作为“新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它的整个制度照顾到所有儿童,自然的学校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校设备也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一般讲,“新学校”都非常注意体育运动,增强儿童的身体健康。在那里,儿童的独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活动也特别强调儿童的兴趣和满足儿童的创造性要求。此外,学校的自治也有助于儿童养成组织社会生活的能力。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四节“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显然,“新学校”的一些做法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就促使教育者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乃至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说,“新教育”思想以及“新教育”运动的意义是颇为深刻的。如果把欧洲的“新学校”与美国的“进步学校”相比较的话,不难发现,“新学校”的一些做法没有“进步学校”那样过于偏激和极端。但是,应该指出,“新学校”的性质完全是资产阶级的,其目的是满足资产阶级国家对受过教育的、有知识的、有首创精神的高等公务员的需要,满足资产阶级对工业企业能干的领导者的需要。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在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新学校”“在很多方面是组织得合理的,但是从这种学校的目的和精神来看,它只是满足资产阶级中某些人特殊要求的学校”。另外,“新教育”思想在强调活动和儿童个性发展的同时,比较忽视系统知识和间接经验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性,这显然有失偏颇。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西方教育思想史“新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第四节“新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析然而,正如有些教育史学家所强调指出的,“新教育”思想以及“新教育”运动在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乃至世界范围的教育革新历史上的历史价值是确定无疑的。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分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M.Montessori)、英国教育家罗素和尼尔(A.S.Neill)、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

    注意事项

    本文(第二十五章-“新教育”思想.pptx)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