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5篇.docx

    • 资源ID:7769432       资源大小:40.13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5篇.docx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5篇 离别,带着满满的感情踏上旅途,再回首,至少你和我有一个难忘的故事,细细咀嚼,你会发觉那酸甜苦辣咸,多么丰富的一道菜啊!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相识了当时闻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闻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挚友要告辞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定是在东面了,接着其次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季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原来就以风景漂亮而著称,特殊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明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艳羡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状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由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最终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逝,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逝。他还伫立着凝视天涯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干脆抒写感情,却更加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赞扬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孟浩然是李白特别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验。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调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 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憧憬。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逝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溢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憧憬,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值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沉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开心,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旺盛,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翱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当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溢诗意的细微环节。李白始终把挚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挚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微环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2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品赏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恋恋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孤独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来却难肯定。惜别之情,自由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知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调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当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孤独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原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原来每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孤独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缘由。“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现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按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始终到日暮还为离思所覆盖,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将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擅长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3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品赏析 【注释】: 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方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情深意重,非常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1汪伦:桃花潭旁边居民。 2踏歌: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辞诗。李白刚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刚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辞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观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明显,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采纳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许,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很多美丽的传闻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品赏析 “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终归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终归”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妙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会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美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溢剧烈色调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详细地描绘了“终归”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终点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穷无尽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呈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首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留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详细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优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特别壮丽,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概:“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优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5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品赏析 【注释】: 又作"草"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密的样子。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密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照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则,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密(“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行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扩散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气,毁灭的苦痛,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气,再生的快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成功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非常。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志向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自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假如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接着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改变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详细、生动。芳曰“远”,古原上芳香充满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扩散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复原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该是如何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支配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望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望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好像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独具匠心,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注意事项

    本文(有关离别的诗词及赏析5篇.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