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犯罪学课件2教案资料.ppt

    • 资源ID:77707886       资源大小:150.50KB        全文页数:9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犯罪学课件2教案资料.ppt

    犯罪学课件2导言导言n n19世纪中叶,英国历史学家H.T.巴克尔认为气候是影响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并认定印度的贫穷落后是气候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n n在19世纪末叶,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发表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导言导言n n美国地理学家E.C.森普尔把拉采尔的观点介绍到美国,夸大和突出了环境的决定作用。其后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在他的文明与气候一书中,特别强调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n n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作用者。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导言导言n n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一、概念一、概念n n 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犯罪人实施犯罪,作为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n n 比如:山川地貌、寒暑气候、昼夜时日、生物节律等。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1、原始自然n n(1)气候:2005年美国的卡特林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市,一霎那间的堕落美国。n n思考:为什么美国人会抢劫抢夺强奸自己的同胞?为什么大量发生?为什么会与美国二百多年来所铸就与引以为傲的价值文明相悖?为什么人性一下子在灾难气候的自然环境下显现了动物与野兽的状态呢?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2)地理n n比如边境军火贸易,车臣地区、独联体的边界,海洋-索马里海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n n(3)时间n n夜深人静-走夜路男女都危险。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2、人工自然(电影“上帝之城”)n n(1)城市死角n n(2)村落结构n n(3)交通设施n n(4)亭台楼榭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二、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二、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n n1、原生性:个体无法选择、无法抗拒n n2、间接性:环境因素(自然社会)与个体因素(心理生物)n n3、具象性:与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心理原因相比第二节第二节 时间与犯罪时间与犯罪n n一、昼夜周期与犯罪n n夜间发案率高于白天(强奸,晚上,高发),但是扒窃犯罪则白天高于黑夜n n犯罪时间相关数据:n n18:00-24:00时一般晚上抢劫、盗窃比较多n n20:0024:00更多。n n 20:002:00谋杀罪,伤害罪。占全天的百分之四十五。第二节第二节 时间与犯罪时间与犯罪n n二、社会周期与犯罪(瓮安事件)n n上下班n n周n n月n n节假日n n经济危机n n战争第二节第二节 时间与犯罪时间与犯罪n n三、自然周期与犯罪 妇女月经、生物节律、月之圆缺n n四、季节周期与犯罪 春夏两季性犯罪、暴力犯罪发案高,盗窃、抢劫发生在冬季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与犯罪地理与犯罪n n一、城、乡与犯罪一、城、乡与犯罪n n城乡犯罪的规律:(1)城市犯罪率明显高于农村;(2)犯罪类型看,农村暴力犯罪率高,城市财产犯罪率高,城市的性犯罪率高;(3)白领犯罪和具备一定身份的越轨行为,为城市所独有。比如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洛克西德事件。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与犯罪地理与犯罪n n城乡犯罪差别的原因主要有:n n1、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的差别n n2、经济类型及其发展程度的差别n n3、民情风俗的差别。比如“远亲不如近邻”、“爱打抱不平”民风。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与犯罪地理与犯罪n n二、特殊空间与犯罪二、特殊空间与犯罪n n1、城市死角n n2、城乡结合部(社会控制真空地带)n n3、独居住宅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与犯罪地理与犯罪n n4、偏远矿山、工厂区n n5、人员流动频繁地区:比如商店、车站、市场、旅馆、码头等n n6、国边境地区第七章第七章 犯罪的社会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 n n第一节 概述n n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n n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n n第四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n n第五节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一、概念一、概念 犯罪社会原因,是指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1、宏观层面: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微观层面:社区、教育、家庭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二、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n n1、决定性n n(1)犯罪的定义n n(2)犯罪现象n n(3)个人与社会因素的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2、普遍性n n3、系统性n n(1)社会原因本身是一个系统n n(2)社会原因是一个动态系统n n4、间接性n n5、可控制性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经济因素与犯罪n n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n n1、生产要素的流动(劳动力市场为例)n n(1)流动人口导致管理失控n n(2)伴随的资金流动缺乏保护n n(3)人口流动有利于犯罪藏身n n2、资源优化配置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经济因素与犯罪n n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n n1、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n n2、不正当竞争引发的其他恶性犯罪n n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n n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n n2、极端个人主义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经济因素与犯罪n n四、新旧经济体制变迁中的真空与漏洞n n1、经济管理中的漏洞n n2、治安管理中的漏洞第二节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经济因素与犯罪n n五、贫困与犯罪n n1、失业、就业导致的绝对贫困n n2、贫富差距加剧导致的相对贫困n n(1)物价绝对上涨:群体对抗n n(2)社会攀比心理:心理失衡第三节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政治因素与犯罪n n一、政治冲突与犯罪n n 政治犯罪通常表现为犯罪人与现存国家政府有冲突而谋求另一个政府或国家取而代之。第三节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政治因素与犯罪n n二、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n n1、政治权力过于集中n n(1)就业的趋向:公务员n n(2)单位一把手现象n n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第三节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政治因素与犯罪n n3、权力行使缺乏监督n n(1)党内监督n n(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n n(3)舆论监督n n(4)群众个人监督n n4、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第三节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政治因素与犯罪n n5、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n n(1)干部任命机制n n(2)干部终身制度(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n n(3)干部任用考察n n(4)干部年龄界限第四节第四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社区因素与犯罪n n一、社区因素的意义一、社区因素的意义n n 社区,是指聚集在某一地域的社会成员或者群体所形成的相互交往与关联的社会共同体及其活动领域。n n 社区是人的个体、群体与社会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桥梁,是宏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发生作用的重要媒体,是人们的基本生活环境之一。第四节第四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社区因素与犯罪n n二、城市社区(街道环境)与犯罪二、城市社区(街道环境)与犯罪二、城市社区(街道环境)与犯罪二、城市社区(街道环境)与犯罪 n n1 1、地域范围有限,人口密集,活动集中,生活节、地域范围有限,人口密集,活动集中,生活节奏快,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奏快,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n n2 2、社会机构复杂,地位差异较大,人们个性突出,、社会机构复杂,地位差异较大,人们个性突出,竞争性强,容易导致攻击性心理。竞争性强,容易导致攻击性心理。n n3 3、社区的区位结构复杂,犯罪的目标和侵害对象、社区的区位结构复杂,犯罪的目标和侵害对象较多。较多。n n4 4、社会联系松散,防御犯罪能力降低,犯罪容易、社会联系松散,防御犯罪能力降低,犯罪容易被诱发。被诱发。第四节第四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社区因素与犯罪n n三、农村社区(村落环境)与犯罪三、农村社区(村落环境)与犯罪n n1、地域比较开阔,人口相对分散,人际关系相对宽松,犯罪客观诱因相对较少。n n2、村落中的家庭关系比较密切,成员间的同质性较高,道德关系约束力较强。n n3、村落对犯罪的防御功能较强。n n4、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社会接触面较窄,应对和处理矛盾的能力缺乏,特别是干群矛盾突出,容易激化犯罪。第四节第四节 社区因素与犯罪社区因素与犯罪n n四、市镇环境与犯罪四、市镇环境与犯罪四、市镇环境与犯罪四、市镇环境与犯罪 n n1 1、市镇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在地域上处、市镇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在地域上处于城乡结合部,容易形成管理上的于城乡结合部,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死角死角”。n n2 2、市镇是城乡人口和物资的集结地、聚散地,诱、市镇是城乡人口和物资的集结地、聚散地,诱发犯罪的因素较多。发犯罪的因素较多。n n3 3、市镇是城乡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交融、混、市镇是城乡文化、习俗和行为方式的交融、混合地带,各种文化、利益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时常合地带,各种文化、利益之间的矛盾与摩擦时常发生,这种差异和摩擦为一些犯罪提供可以利用发生,这种差异和摩擦为一些犯罪提供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的机会和条件。n n4 4、市镇人口复杂、流动性大,加之道德约束和管、市镇人口复杂、流动性大,加之道德约束和管理漏洞,犯罪发生率较高。理漏洞,犯罪发生率较高。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n n一、教育因素与犯罪n n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n n2、基础教育存在弊端n n(1)择校n n(2)辍学n n3、教育方式陈旧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n n二、家庭因素与犯罪n n1、家庭的意义n n(1)对个人的功能:人身的安全、心理的安全以及性的满足等。n n(2)对社会的功能:生育功能,子女的社会化,性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贡献,社会秩序的维护等等。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n n2、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作用n n(1)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n n(2)社会规范的接受;n n(3)生活目标的确立;n n(4)社会角色的养成。第五节第五节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n n3、家庭对个人犯罪的影响n n(1)不完整的家庭n n(2)不和睦的家庭n n(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溺爱型、虐待型、放任型n n(4)行为不良的家庭第八章第八章 犯罪的文化原因犯罪的文化原因n n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n n第三节 犯罪亚文化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一、文化原因的概念一、文化原因的概念n n 犯罪的文化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的诸因素及其过程。n n 比如文化变迁、文化传播及其造成的文化冲突、犯罪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移民、现代化等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1、犯罪的文化原因是一种人类精神或者知识形态的因素及其运动。n n2、犯罪的文化原因仅指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n n3、犯罪文化原因仅仅是主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文化背景。n n4、犯罪文化原因的作用机制包括触引与促发两种形式。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二、文化原因的特性二、文化原因的特性n n1、人文性(价值:精神文明的品格)n n2、民族性(结构:地域、种族、民族)n n3、悖逆性(功能:文化自身的异化)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n n一、文化变迁与犯罪一、文化变迁与犯罪n n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的增量与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n n 文化变迁往往是社会变迁的先导,伴随着文化的积累、融合与进化的总是急剧或者缓和的社会变迁,即社会结构及其成员规则的移易。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n n文化变迁与犯罪现象之间的关系:n n1、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外化为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冲突,进而导致犯罪。n n2、由于文化社会变迁意味着文化与社会本身的价值、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与转换,调整与转换中出现的真空导致社会失控。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n n3、文化社会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其功能层面的状态。从价值上来说,文化社会变迁虽然导致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并促发犯罪率的高升,但并不因此否定它的进步性。n n4、当发生大规模的文化社会变迁时,必须有意识的减轻社会振荡,尽量缩小社会失控的时空,减少、遏制促发犯罪的因素,消除人为制造致罪情境的失误。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n n二、文化传播与犯罪文化传播与犯罪n n 文化传播,是指不同的文化模式间文化要素的传递与扩散及其过程。n n 美国最著名的犯罪学家索尔斯坦塞林认为,移民犯罪的外在原因是:一是新旧文化的行为规范的冲突;二是从乡村迁居到城市;三是从组织良好的同质社会迁移到无组织的异质社会。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n n三、国民性格与犯罪三、国民性格与犯罪n n 国民性格,是指某一文化类型烙在其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即某一文化类型时空中的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倾向性人格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冲突与犯罪文化冲突与犯罪n n1、国民性格取向的偏斜是触引与促发犯罪的渊源n n2、国民性格的冲突是触引、促发越轨行为的渊源n n3、每一种文化类型的国民性格中的阴暗劣质,常常与反社会性直接契合,而形成推动主体实施反社会行为的合力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文化n n一、概念一、概念n n 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文化n n二、犯罪亚文化的特性和功能二、犯罪亚文化的特性和功能n n1、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n n2、联结性与同化功能n n3、畸异性与自卫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文化n n三、犯罪亚文化诸现象三、犯罪亚文化诸现象n n1、反社会意识n n2、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n n3、犯罪的非语言符号(犯罪暗语)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亚文化犯罪亚文化n n4、犯罪技巧n n5、罪犯特征n n6、文身第九章第九章 犯罪的个体原因犯罪的个体原因n n第一节 概述n n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层面n n第四节 犯罪心理原因:观念层面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一、概念n n 犯罪的个体原因,是指触引、促发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理、心理特质与观念结构等主体的内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n n1、个体原因的凝结性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2、个体原因研究源于人类认识自身的需要,特殊审视自己的身心,实现自我n n3、个体原因研究已涉及的领域:体格、人格、内分泌、基因、遗传、头盖骨、面相、年龄、性别、智力、精神状态、需要、激情、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道德观。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二、个体原因的特性n n(一)综合性n n1、个体因素与其他原因错综交织、不可分割n n2、个体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原因结构,在具体的犯罪中,难以分清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二)个体性n n1、个体因素及变量的个体性、主观性n n2、个体原因研究素材、样本的可信度n n(三)终极原因性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n n三、犯罪个体原因的学术谱系n n1、龙勃罗梭:隔代遗传、返祖现象、退化n n2、菲利:犯罪人的六大分类n n3、谢尔登:身体结构类型划分n n4、20世纪六十年代:染色体、荷尔蒙n n5、现代的DNA 研究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一、概念n n 生物、生理因素,是指导致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生物、生理特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二、性别与犯罪n n(一)男性:荷尔蒙n n(二)女性:月经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三、年龄与犯罪n n(一)青少年犯罪(美国瓦腾堡对少年的分类)n n1、团伙儿童n n2、非社会化的男孩攻击n n3、与母亲不和的犯罪少女n n4、意外少年犯罪n n5、神经症犯罪少年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二)老年犯罪n n1、孤独感n n2、心理变态(身体衰退与病痛折磨)n n3、失落感与绝望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四、智力与犯罪n n(一)智力低下与犯罪n n(二)智力障碍与犯罪(愚鲁、痴愚、白痴)n n(三)智力优异与犯罪第二节第二节 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生物、生理因素与犯罪n n五、孪生子与犯罪n n1、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n n2、外界环境有重要影响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一、概念n n 犯罪心理原因的非观念层面,是指导致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切人格、个性因素,以及个体心理过程。n n 比如情绪、情感、意志、动机、性格、气质、能力、成瘾性等等与行为密切相关的要素。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二、情绪、情感与犯罪n n(一)激情与犯罪n n(二)不良情绪与犯罪: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肯定性与否定性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三、需要、动机与犯罪n n(一)相对被剥夺感n n(二)刺激与犯罪n n(三)侥幸心理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四、成瘾性与犯罪n n 所谓成瘾性,是指人在生理上或者心理上,对于一种物质或行为方式的依赖性,可分为生理依赖与心理依赖。n n1、犯罪人的动机不合理n n2、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n n3、行为人没有处心积虑地反侦查手段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五、变态心理与犯罪n n(一)心理变态因素的研究n n 1923年德国的精神病医生库尔特施奈德发表的作品心理变态的个性对此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二)变态心理的实质(二)变态心理的实质n n 1 1、按照医学标准,、按照医学标准,变态心理包括感知觉变态、变态心理包括感知觉变态、思维过程变态、情绪情感变态、意志变态与人格思维过程变态、情绪情感变态、意志变态与人格变态。变态。n n 2 2、犯罪心理学中关注的主要是人格变态。犯罪心理学中关注的主要是人格变态。n n 人格概念中的重要品质是性格与智能。性格主人格概念中的重要品质是性格与智能。性格主要与情感、意志过程的特征有关,而智能主要则要与情感、意志过程的特征有关,而智能主要则主要与认识过程有关。主要与认识过程有关。n n 人格变态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性格方面变态。人格变态在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性格方面变态。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3、人格变态n n(1)精神病后遗性人格变态n n(2)性变态:同性恋、恋童癖、性虐待n n(3)反社会变态人格:常表现为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经常无理取闹、不遵守公共规则,即龙勃罗梭所讲的“悖德狂”。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三)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特征(美国(三)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特征(美国19681968年修订年修订的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n n1 1、其行为经常与社会发生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其行为经常与社会发生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常常违反法律与社会公德常常违反法律与社会公德n n2 2、不能忠诚于任何人、团体或者社会职守、不能忠诚于任何人、团体或者社会职守n n3 3、自私、冷酷、不负责任、自私、冷酷、不负责任n n4 4、缺乏悔过感,不能从失败或惩罚中吸取教训、缺乏悔过感,不能从失败或惩罚中吸取教训n n5 5、情感极易波动,总是责备别人而为自己辩护、情感极易波动,总是责备别人而为自己辩护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四)反社会变态人格与犯罪(1964年克莱克利提出的16大特征)n n1、表面迷人,具有良好的智力;n n2、没有妄想或者其他荒谬的思维障碍;n n3、没有其他的精神病、神经症状;n n4、不可靠;n n5、不真实、不忠诚;n n6、没有悔过和自责心理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7、反社会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n n8、判断力较为贫乏,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n n9、病理性自我为中心和不能真正的爱别人n n10、缺乏主要的情感反应n n11、缺乏洞察力n n12、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不协调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13、无论是否饮酒,都出现古怪而令人讨厌的行为;n n14、很少实施真正的自杀;n n15、具有轻浮而不当的性生活;n n16、对生活没有计划和长远打算。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犯罪心理原因:非观念n n(五)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突出特征(英国的精神病学家)n n1、“无情”、“不爱”、“冷酷”;n n2、行为具有极为强烈的冲动性,缺乏深思熟虑和明确的动机。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n n一、概述n n 犯罪观念层面的心理原因,是指支配犯罪人行为的观念及其根据,犯罪人对此有明确的意识并且信守不渝。n n1、人生观n n2、价值观n n3、道德观n n4、法律观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n n二、价值观与犯罪n n 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和生活?人类生存的意义何在?人在生活中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准则?n n(一)贪利n n(二)成就意识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n n三、道德观与犯罪n n 道德观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等判断,主要包括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信念,等等。n n1、道德判断的偏离会直接导致行为失范n n2、道德情感的错位可能使人丧失最起码的羞耻感n n3、道德信念引发的道德危机,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第四节第四节 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犯罪的心理原因:观念层面n n四、法律意识与犯罪n n1、法律意识缺失n n2、法律意识扭曲第十章第十章 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 n n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概念n n一、狭义犯罪控制一、狭义犯罪控制n n狭义犯罪控制,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或者过程狭义犯罪控制,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或者过程中采取的不使犯罪行为继续发生或者再次发生,中采取的不使犯罪行为继续发生或者再次发生,并防止犯罪数量和质量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硬性并防止犯罪数量和质量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硬性抑制手段。抑制手段。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概念n n狭义犯罪控制它着眼于对犯罪场(现实场与心理场)的控制。n n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消除犯罪目标,减少犯罪机会,加大犯罪的风险和代价,强化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以及一般公众对国家权威以及刑罚的威慑,促使人们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遵守与维护,从而把犯罪控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概念 n n二、狭义的犯罪预防二、狭义的犯罪预防二、狭义的犯罪预防二、狭义的犯罪预防n n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对犯罪的实现防范活动,具狭义犯罪预防,是指对犯罪的实现防范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旨在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发生体来说,就是旨在消除犯罪原因,避免犯罪发生的各种社会组织与管理、建设与发展活动。的各种社会组织与管理、建设与发展活动。n n它着眼于犯罪原因的消除,主要目的在于使犯罪它着眼于犯罪原因的消除,主要目的在于使犯罪无从发生。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无从发生。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犯罪的积极避免和主动出击,后者则是前者是对犯罪的积极避免和主动出击,后者则是对犯罪的被动防守和事后处置。对犯罪的被动防守和事后处置。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概念n n三、广义的犯罪预防三、广义的犯罪预防三、广义的犯罪预防三、广义的犯罪预防n n广义的犯罪预防,是指国家、社会(群体和组织)广义的犯罪预防,是指国家、社会(群体和组织)和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和个人所采取的旨在消除犯罪原因、减少犯罪机会、威慑和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和减少犯罪发会、威慑和矫正犯罪人,从而防止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策略与措施的总和。生的策略与措施的总和。n n犯罪预防和被害预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犯罪预防和被害预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预防的概念犯罪预防的概念n n四、犯罪预防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四、犯罪预防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四、犯罪预防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四、犯罪预防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n n1 1、犯罪预防不仅需要设定和运用刑罚、监狱等正、犯罪预防不仅需要设定和运用刑罚、监狱等正式的控制手段,而且要运用舆论、传统、风俗等式的控制手段,而且要运用舆论、传统、风俗等非正式的控制手段。非正式的控制手段。n n2 2、从本质上讲,预防犯罪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并、从本质上讲,预防犯罪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并由某种终极社会价值所引导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由某种终极社会价值所引导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实际上就是人类及其社会不断自我组织、自我它实际上就是人类及其社会不断自我组织、自我完善和自我进步这一过程本身。完善和自我进步这一过程本身。n n3 3、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看,犯罪预防是社会为获、从犯罪经济学的角度看,犯罪预防是社会为获得安宁秩序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因此,应该在经得安宁秩序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因此,应该在经济方面作成本济方面作成本效益分析。效益分析。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n n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n n 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恶行,或者说对现存社犯罪在本质上是一种恶行,或者说对现存社会是一种恶行,为此,现存社会基于共同道德情会是一种恶行,为此,现存社会基于共同道德情感,出于维护社会共同体不致毁灭以及社会统治感,出于维护社会共同体不致毁灭以及社会统治秩序免遭瓦解的需要,必然对犯罪予以防范与排秩序免遭瓦解的需要,必然对犯罪予以防范与排除。除。n n 虽然,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虽然,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 迪尔凯姆认为,迪尔凯姆认为,犯罪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规则现象,其对社会犯罪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规则现象,其对社会发展具有某种积极功能,但是这并构成对犯罪预发展具有某种积极功能,但是这并构成对犯罪预防的否定。防的否定。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n n二、犯罪预防的可能性二、犯罪预防的可能性n n1、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n n2、犯罪作为阶级社会的法律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本矛盾的解决终将消灭,但是作为一种与人类自身存在相联系的社会违规现象,将伴随人类始终。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犯罪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n n3、作为一种法律事实的犯罪现象的消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n n4、不能因预防犯罪和消灭犯罪的过程漫长和艰巨而丧失信心,因为这意味着对人类自身绝望。n n5、控制和防止犯罪可能性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和政府的决策及作为。第三节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 n n一、犯罪预防与人类自我发展相同步的原一、犯罪预防与人类自我发展相同步的原理理 n n二、社会控制适度原理二、社会控制适度原理 n n三、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举原理三、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举原理 n n四、成本四、成本效益原理效益原理 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 n n一、综合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建立一、综合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建立一、综合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建立一、综合治理模式的特征及其建立n n1 1、综合治理模式的框架与特征、综合治理模式的框架与特征n n(1 1)基本内涵和要求)基本内涵和要求n n(2 2)特征)特征n n2 2、综合治理模式的形成、综合治理模式的形成 n n19811981年中央政法委在召开京、津、沪、穗、汉五年中央政法委在召开京、津、沪、穗、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时提出来的,到大城市治安座谈会时提出来的,到19911991年年3 3月月2 2日,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18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n n二、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二、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二、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二、综合治理的实践原则n n1 1、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n n2 2、专门机关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专门机关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n n3 3、法制原则、法制原则n n(1 1)犯罪预防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犯罪预防的任)犯罪预防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犯罪预防的任何一项措施对不应当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何一项措施对不应当破坏社会主义法制。n n(2 2)犯罪预防必须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即必须)犯罪预防必须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即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使犯罪预防成为有关单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范,使犯罪预防成为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定义务位和人员的法定义务n n4 4、党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党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n n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n n1 1、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综合治理的领导体制n n综合治理实行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办事机综合治理实行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的领构具体指导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导体制。n n2 2、综合治理委员会、综合治理委员会n n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于19911991年年3 3月月2121日,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综合治理工作的日,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机构和办事机构。地方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常设机构和办事机构。地方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对地方同级政府和党委负责。对地方同级政府和党委负责。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n n四、综合治理的力量体系四、综合治理的力量体系四、综合治理的力量体系四、综合治理的力量体系n n1 1、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机构、党和国家的中央领导机构n n2 2、地方党委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及政协机关、地方党委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及政协机关n n3 3、国家政法机关、国家政法机关n n(1 1)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及武警部队;)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及武警部队;n n(2 2)检察机关)检察机关n n(3 3)审判机关)审判机关n n(4 4)司法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司法机关、监狱、劳动教养机关n n4 4、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性自治组织、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群众性自治组织n n5 5、公民、公民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n n五、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五、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五、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五、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n n(一)分类(一)分类n n1 1、犯罪防范措施与犯罪控制措施、犯罪防范措施与犯罪控制措施n n 犯罪防范措施是指在犯罪发生以前采取的旨在犯罪防范措施是指在犯罪发生以前采取的旨在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的措施和活动。其措施指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的措施和活动。其措施指向环境和个人两个方面。向环境和个人两个方面。n n 犯罪控制措施则是指在刑事司法系统对犯罪的犯罪控制措施则是指在刑事司法系统对犯罪的事后干预和介入,它试图通过对犯罪和犯罪人的事后干预和介入,它试图通过对犯罪和犯罪人的惩罚、报应、威慑、矫正来防止犯罪人继续犯罪惩罚、报应、威慑、矫正来防止犯罪人继续犯罪和重新犯罪。和重新犯罪。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n n2 2、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n n3 3、控制模式、医疗模式、社会基因模式、控制模式、医疗模式、社会基因模式n n4 4、三级预防模式(初级、二级、三级),分别代、三级预防模式(初级、二级、三级),分别代表着减少各种犯罪诱因、对潜在犯罪人采取措施、表着减少各种犯罪诱因、对潜在犯罪人采取措施、对已经实施犯罪的人事后干预和介入。还有罪前、对已经实施犯罪的人事后干预和介入。还有罪前、罪中和罪后预防三个层次。罪中和罪后预防三个层次。n n5 5、减少犯罪机会(使人受害观点)、改善社会控、减少犯罪机会(使人受害观点)、改善社会控制(社会混乱观点)、刑事立法模式(立法观点)。制(社会混乱观点)、刑事立法模式(立法观点)。第四节第四节 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中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n n(二)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n n1、社会预防n n2、心理预防n n3、治安预防n n4、刑罚预防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犯罪学课件2教案资料.ppt)为本站会员(豆****)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