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介绍ppt学习资料.ppt
蒙古国介绍PPT简 介 蒙古国(蒙古语:),通称蒙古,外蒙,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北、俄罗斯联邦以南被中、俄两国包围的一个亚洲内陆国家。蒙古虽然不与哈萨克斯坦边境接壤,但其最西点到哈萨克斯坦的最东端只有38公里,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占全国总人口的45%。蒙古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制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我国与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基本概述 蒙古国,别称草原之国,蒙语原意: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蒙古国首都为乌兰巴托。蒙古包是蒙古人祖祖辈辈住惯了的移动房屋,是牧民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家。乌兰巴托(ulanbator),意思是“红色英雄城”,原名库伦,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的现代城市。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面积 4704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2013年)。其中70%的人口是年轻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蒙古国的春节蒙语称“白月”,蒙古国日期与中国藏历新年相同,是蒙古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以前称为“牧民节”,只在牧区庆祝。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决定,春节为全民的节日。地理位置 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属东亚,乃世界第二大内陆国(第一大为哈萨克斯坦),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为邻。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或高原,平均海拔1600米。西部为山地,阿尔泰山自西北向东南蜿蜒。位于中蒙边界上的友谊峰海拔4374米,为全国最高峰。其他埃恩赫塔伊万山海拔3905米、阿格拉山海拔3738米、尚德山海拔2825米、扎卢丘特山海拔2799米。群山之间多盆地和谷地;东部为地势平缓的高地;南部是占国土面积1/3的戈壁地区。自然气候 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促。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无霜期大约从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约120 250 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旅游景区 蒙古国主要旅游点有哈尔和林古都、库苏古尔湖、特列尔吉旅游点、南戈壁、东戈壁和阿尔泰狩猎区等。鄂尔浑峡谷曾经是13至14世纪蒙古帝国的首都所在,见证了蒙古帝国几个有意义的历史阶段,也反映了原始蒙古的游牧文化和当时蒙古商业贸易、军事、政治、宗教的发展状况。峡谷内几处宗庙的遗址反映了当时的蒙古已经受到佛教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融合的趋势。语言介绍 喀尔喀蒙古语(详见蒙古语),目前通行文字是以西里尔字母(Cyrillic,斯拉夫语系)拼音写成的蒙古文。老一辈懂俄语、新一辈懂英语。除了官方语言外,另外有15%人口说其它蒙古方言,少数民族使用土耳其语系方言,西部哈萨克族聚居的地方人们说哈萨克语。信仰忌讳 蒙古国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是喇嘛教,还有少数人信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蒙古人最厌恶黑颜色。把黑色视为不祥的色彩。蒙古人忌讳别人用烟袋或手指点他的头部,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举止。忌讳生人依坐在他的蒙古包上,腐烂这种举止有失礼貌。蒙古的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蒙古人在饮食上不吃虾、蟹、海味及“三鸟”(即鸡、鸭、鹅)的内脏,也忌讳吃鱼,因为有些地区的蒙古人视鱼为神的化身。他们不爱吃糖和带辣味的调味品;不爱吃带汁的、油炸的菜肴,不太爱吃米、面食品和青菜;他们还不爱吃猪肉及糖醋类菜肴。蒙古人最忌讳的是将自家牲畜的乳汁卖掉,认为这是一种标志贫穷的耻辱。客人来访时,忌讳将鞭子或棍杖随身带进主人的毡帐,否则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客人切忌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当主人用盛在银碗里的酸马奶来招待客人时、客人必须一饮而尽,忌讳一口一口地细细品尝。如果遇到贵宾临门,他们则以全羊款待。他们有这样的风俗,在以全羊招待贵宾时,应由主人先切肉或先吃,否则贵宾是不吃的。他们的食量一般都很大,往往所吃的大块炖牛羊肉,重约1公斤左右,他们不喝汤,不用筷子,以左手拿肉,右手用刀切着吃。餐桌上须放盐。节日习俗 蒙古国的鼻烟文化: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用富有高级油分和香味的干烟叶加入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陈化而成,以手指送少量到鼻孔。鼻烟在清朝初期传入中国,并在游牧的蒙古民族中流行起来。如今,在中国北方的近邻蒙古国,吸闻鼻烟一直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习惯,并形成特有的鼻烟文化。在蒙古国参加各种会议,总可以见到一些人拿出鼻烟壶放在桌上,不时取出少量鼻烟吸闻,甚是享受。敬献鼻烟是蒙古游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敬鼻烟壶一般是相互交换。当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做客时,行人或主人会掏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或者互相交换鼻烟壶表示尊重。蒙古国妇女有的也礼节性地使用鼻烟壶,传统上最适合妇女的是白玉鼻烟壶。同辈女性之间互换鼻烟壶,接住对方的鼻烟壶后躬身施礼,轻轻地用壶体碰一下自己的前额,然后返还。蒙古国人忌讳把鼻烟壶放到地上或者踩踏。当客人与主人谈论悲伤的事情时,互换鼻烟壶时则不打开鼻烟壶盖,用大拇指扶着鼻烟壶盖递出。而在谈到亲人病丧时,蒙古国人讲究把荷包与鼻烟壶一起递出。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风俗礼仪 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 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蒙古人以待客态度非常真诚而闻名于世。只 要他们得知宾客临门,男女主人总会恭敬地站在门口热情迎候嘉宾。宾主机见,不管过去是否相识,都要向客人问候“您好!”、“向您请安了!”等等。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要举家相送,并一再说些“再见!”、“欢迎再来”、“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敬 茶敬 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色彩喜好 蒙古国人对不同色彩有着不同的爱好:他们崇尚蓝色,认为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因此,他们习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蓝色的蒙古国”;他们珍视黄色,认为黄色是黄金与珍宝的颜色,黄色是荣华和富贵的象征;他们偏爱红色,认为红色象征着幸福、胜利和亲热;他们昵爱白色,认为白色寓意着洁净、质朴和公正。蒙古人很注意尊敬年迈的老人,也很讲究男女之间的相互平等。食 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 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 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 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饮食禁忌蒙古的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忌讳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蒙古人在饮食上不吃虾、蟹、海味及“三鸟”(即鸡、鸭、鹅)的内脏,也忌讳吃鱼,因为有些地区的蒙古人视鱼为神的化身。他们不爱吃糖和带辣味的调味品;不爱吃带汁的、油炸的菜肴,不太爱吃米、面食品和青菜;他们还不爱吃猪肉及糖醋类菜肴。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谢谢大家谢谢大家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