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二十模考试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18.doc
-
资源ID:77781932
资源大小:384.5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试卷》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二十模考试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18.doc
学子之家圆梦高考 客服QQ:2496342225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二十模考试语文试题B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但在2003年,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依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年历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选自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米早在史前时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B. 我国发现的黍与西亚和欧洲的黍有传播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的发源地。C. 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测年”距今7600多年的“黍”要早得多。D. 黍曾被认为起源于西亚地区,在兴隆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和黍,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前者体现在对比粟和黍的出土时间,后者体现在把研究小米的出土时间说成“测年”。B. 文章在论述粟和黍的起源地时运用大量的数据、科学的论据分析了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传播关系。C. 文章先指出小米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意义,再论述小米的原产地,最后指出从我国传播的时间和过程。D. 文章通俗浅近,从抽象的科学研究中列举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论证思路清晰,很容易被读者接受。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北方的黍在4500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中亚并继续向西传播,西亚出土的黍有7000年历史的说法并不可靠。B. DNA研究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直接证明西亚和欧洲的黍来源于我国北方地区。C. 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和吸收存在着选择性,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没有发现黏的黍。D. 小米栽培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答案】1. D 2. C 3. C【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由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选项表述正确。A项“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选项偷换概念。B项,“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題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说法错误,根据文意可知,此问题已经得到解决。C项,山原文第二段末尾“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降沟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今7600多年”可知,选项曲解文意。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对比喻论证的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明显的比喻论证,对小米进行科学“测年”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并不是比喻论证。A项,概括了文章的论证结构,说法正确。B项,分析了本文的论证方法,说法正确。D项,整体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说法正确。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说法错误,选项属于强加因果。A项,对应原文最后一段“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选项分析正确。B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选项分析正确。D项,对应原文最后一段末尾“另外一个不黏的小米品种一一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选项分析正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要有100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我们是军舰的眼睛。我们守护的是和平。”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当了20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海子?”罗布很吃惊。“对。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B. 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C. 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肩上的杠杠一个挨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多年的军旅生涯。D.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5. 小说中“海子”和“大海”交替出现,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6.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 A 5. (1)“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2)“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了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3)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6. (1)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2)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3)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同味;(4)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因为风正下一下吹挑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这一段以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收尾,属于写景段,写景段收尾往往有意蕴悠远的效果;这一段写山顶的风、写罗布和站长海军帽子上的飘带,突出了军人的崇高形象;罗布和站长最初的梦想都是走出草原、走进外面的世界,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所想有所差距,但他们依然在这种生活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离海100多里的山头上,他们听到了“海风”,当“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他们看到了“大海”,他们在这山头的雷达站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小说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小说的标题是“山顶的海风”,结尾提到“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与标题呼应,让小说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解答本题,考生需要先明确结尾的形式,然后从人物形象、结尾特色、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作答。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比如本题,考生就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文章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17年12月2日,一声令下,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这是中国首次,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支撑这次无人驾驶的,叫“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是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系统!为什么取名“阿尔法巴”?这是对美国科技“阿尔法狗”的回应。目前,已实现自动驾驶下的行人、车辆检测、减速避让、紧急停车、障碍物绕行、变道、自动按站停靠等功能,一旦万无一失,就会向所有企业开放。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无人驾驶的最终实现。百度李彦宏坐着无人驾驶汽车,从北京五环下来之后,就宣布向一汽、东风、奇瑞、长安、长城等开放无人驾驶技术;就在昨天,华为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5G商用进入倒计时;马云带着阿里云开始为全国各大城市装上智慧大脑,让人工智能去控制交通这些都是无人驾驶的前兆!(摘编自2017-12-04搜狐网)材料二:(摘编自中国大数据产业观察网)材料三: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截至6月,全球网民总数达389亿,普及率为517%,其中,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居全球第一。目前全球22%的GDP与涵盖技能和资本的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过去的十年,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40%。据估算已超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高铁、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后三项都是数字经济的佼佼者。2016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在中国盛行的同时,在国外也已掀起移动支付热潮。共享单车企业ofo和摩拜现已进军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美图秀秀广受年轻用户青睐,在巴西、印度、美国、英国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参与和有效治理。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包括个人隐私保护、数字贸易规范、网络内容管理、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等。同时,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已进入多边、多方治理并行阶段。(摘编自央视网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材料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间的融合,跨界已是大势所趋。例如未来的汽车行业也许会出现产品设计由谷歌、苹果这样的公司负责,而传统汽车厂商负责生产执行的局面,就像今天的富士康一样;新一代的医疗观,即变传统医疗的病后诊断为病前预测和干预等等。行业应及时觉醒并积极转型,强力推进实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摘编自李瑞成数字经济时代之新机遇)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09年前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还落后于美国,2011年则超过美国,2014年后更大幅抛离美国。B. 2013年之前,无论是融资规模还是投资频次,中国无人车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美国的起步早于中国。C. 从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的增长势头看,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上,目前已经大大高于美国。D. 2015年后中国无人车投资频次呈突进式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AI专利申请数2015年后大幅攀升的原因。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深圳无人驾驶巴士正式上路,百度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跑北京五环,这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进入正式运行阶段。B. 无人驾驶公交车要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道路上实现开放式的行驶,还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数字技术的配套及其进一步完善。C.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经济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正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惠及世界。D.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数字经济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日益提升,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E.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实现跨界的融合,并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9.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答案】7. B 8. BD 9. 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更开创了在开放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的先例中国A专利新申请数己大幅超越关国电商、移动攴付、共享经济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惠及世界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匕重达三成,电商交易额由占全球总额1%到如今超过40%,超过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中国无人车的融资规模和投资频次仍大大落后于美国。【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从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的增长势头看,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上,目前已经大大高于美国”错误,从文中来看,不能凭AI专利新申请数来推断人工智能的研发水平,因为数量不等于水平。实际上,我国目前的水平还不能说“大大高于美国”现代文阅读答案 2017年12月2日,一声令下,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文章现代文阅读答案 2017年12月2日,一声令下,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深圳无人驾驶巴士正式上路,百度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跑北京五环,这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有误,从材料一来看,“正式上路的”仅指无人驾驶巴士,并不包括所有汽车,同时也没有“进入正式运行阶段”,材料一说“一旦万无一失,就会向所有企业开放。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无人驾驶的最终实现”“这些都是无人驾驶的前兆”,由这些表述可知,并没有进入正式运行阶段。C项,“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正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惠及世界”有误,材料三第二段原句是“其中后三项都是数字经济的佼佼者”。E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将实现跨界的融合,并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有误,材料四说的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间的融合,跨界已是大势所趋”。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材料一说“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了!这是中国首次,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材料二中,从表格上曲线的变化来看,中国AI专利新申请数已大幅超越美国,材料三中,“目前全球22%的GDP与涵盖技能和资本的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中国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三成”“过去的十年,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40%。据估算已超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讳,以字行。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天启元年,疏请幸学不先白政府。执政者不悦,令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寻起少詹事。六年,魏忠贤以基命为杨涟同门生,落职闲住。崇祯元年,起吏部左侍郎。明年十月,京师戒严,基命请召还旧辅孙承宗,省一切浮议,仿嘉靖朝故事,增设枢臣,帝并可之。庶吉士金声荐僧申甫为将。帝令基命阅其所部兵,极言不可用,后果一战而败。袁崇焕、祖大寿入卫,帝召见平台,执崇焕属吏,大寿在旁股慄。基命独叩头请慎重者再,帝曰:“慎重即因循,何益?”基命复叩头曰:“敌在城下,非他时比。”帝终不省。大寿至军,即拥众东溃,帝忧之甚。基命曰:“令崇焕作手札招之,当归命也。”时兵事孔棘,基命数建白,皆允行。及解严,召对文华殿。帝言法纪废弛,宜力振刷。基命曰:“治道去太甚,譬理乱丝,当觅其绪,骤纷更益扰乱。”帝曰:“慢则纠之以猛,何谓纷更?”其后温体仁益导帝以操切,天下遂大乱。三年二月,工部主事李逢申劾基命欲脱袁崇焕罪,故乞慎重。基命求罢,帝为贬逢申一秩。韩火广、李标相继去,基命遂为首辅。以恢复永平叙功,并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至六月,温体仁、吴宗达入,延儒、体仁最为帝所眷,比而倾基命,基命遂不安其位矣。方崇焕之议罪也,基命病足不入直。锦衣张道濬以委卸劾之,卒三疏自引去。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 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文中“避宣宗讳”是封建社会的“国讳”,即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B. “酉”指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五点到七点;十二属相之一,“猴”。C. “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D. “手札”亦作“手剳”,犹手书,指亲笔信。“令崇焕作手札招之”中的“手札”就是此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成基命为官之路比较坎坷。天启六年,因成基命是杨涟的同门师兄弟,他被魏忠贤罢职;崇祯三年,周延儒、温体仁结党排挤他,加上张道濬弹劾他,成基命最终辞官。B. 成基命认为僧人申甫没有能力做大将,结果申甫一战而败。在处理袁崇焕的事情上,成基命认为要慎重,皇帝不听,结果祖大寿率军逃跑。C. 成基命宽厚仁慈,顾全大体。为了营救李长春、杜齐芳,成基命长时间跪在会极门;即便弹劾过自己的李逢申受到朝廷处罚时,成基命也为他进言,使皇上减轻了对他的惩罚。D. 成基命曾深得皇帝的信任。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劾成基命,结果皇上把李逢申降官一级。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基命请召还旧辅孙承宗,省一切浮议,仿嘉靖朝故事,增设枢臣,帝并可之。(2)温体仁、吴宗达入,延儒、体仁最为帝所眷,比而倾基命,基命遂不安其位矣。【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成基命请求召回以前的辅臣孙承宗,除去所有虚浮的议论,仿照嘉靖朝的旧例,增设宰辅重臣,皇帝都同意了。(2)到六月,温体仁、吴宗达升入文渊阁,周延儒、温体仁最受皇帝恩宠,结党排挤成基命,成基命就感到官位不安稳了。【解析】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C项,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来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据此推断C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十二属相之一,猴”错误,应该是“十二属相之一,鸡”。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皇上减轻了之前对他的判罚”不正确,据“以基命言得如拟”,应该是“同意了之前对他的判罚”。所以选D项。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旧辅”:“之前的辅臣,之前的内阁首辅”;“省”:“减少,省略,去除”;“故事”:“旧例”;“可”:“同意,许可,批准”。第二句关键点:“为帝所眷”:“被皇帝眷顾,受皇帝恩宠”;“比”:“朋比,结党”;“倾”:“倾轧,排挤”;“不安其位”:“不能在官位上安居,感到官位不安全”。参考译文: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来因为避宣宗的名讳,以字行于世。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司经局洗马,代理国子监司业事务。天启元年,(成基命)上书请求皇上巡幸学校时不提前告诉官府。掌权的人不高兴,令他以原来的官职回到司经局,成基命于是请求辞官回家。不久,起用为少詹事。天启六年,魏忠贤因为成基命是杨涟的同门师兄弟,罢免他的官职使他闲居。崇祯元年,起用为吏部左侍郎。第二年十月,京师戒严,成基命请求召回以前的辅臣孙承宗,除去一切虚浮的议论,仿照嘉靖朝的旧例,增设宰辅重臣,皇帝都同意了。庶吉士金声推荐僧侣申甫为将领。皇帝命令成基命检阅申甫所率领的军队,(成基命)极力说申甫不可任用,后来果然一战而败。袁崇焕、祖大寿进入京师守卫,皇帝在平台召见他们,拘捕袁崇焕交给执法官吏处置,祖大寿在旁边吓得发抖。唯独成基命两次叩头请求(皇帝)慎重考虑,皇帝说:“慎重就是因循守旧,有什么好处呢?”成基命又叩头说:“敌人正在城外,不能和其他时刻相比。”皇帝最终不省察。祖大寿回到军中,就率领军队向东溃逃,皇帝非常忧虑。成基命说:“命令袁崇焕亲自写信招引他,他应当会回来复命。”当时战事紧急,成基命数次提出建议,都被允许实行。等到解除戒严,(皇上)召成基命应对于文华殿。皇帝说法纪废弛,应该极力整肃。成基命说:“治国的大道被废弃太严重了,譬如整理乱丝,应当找到它的源头,骤然纷繁更改会更加扰乱。”皇帝说:“迟缓就用迅猛来纠正,怎么说是纷繁地更改?”在这之后,温体仁越加引导皇帝急切地行事,于是天下大乱。崇祯三年二月,工部主事李逢申弹劾成基命打算为袁崇焕开脱罪责,故意请求慎重行事。成基命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皇帝为此降低李逢申一级官职。韩火广、李标相继离去,成基命于是就成为首辅。因为收复永平记功,并加官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到六月,温体仁、吴宗达入文渊阁,周延儒、温体仁最受皇帝恩宠,结党排挤成基命,成基命就感到官位不安稳了。当袁崇焕被定罪的时候,成基命因为脚有病没有入朝值班。锦衣张道濬以推卸责任弹劾他,最终,成基命三次上书辞官而去。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都一直跪着)没有起来。皇帝情绪平静了,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处罚太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成基命)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二)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的诗:吟月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14. 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A. 首联显得气势不凡,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质地却非常凄冷。B. 颔联上句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地域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C. 颈联写了两幅画面: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漂泊江上,闻笛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倚栏出神。D. 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E. 该诗意境与春江花月夜相似,借思妇、游子、离人的月下情怀表现了“月”的思乡怀人的意蕴,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思。15. 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哪些地方?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答案】14. BD 15. 新巧之处有以下几点:(1)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2)首联一个“寒”字为全诗之骨(“诗眼”、“奠定感情基调”均可),全诗围绕这个寒字展开,情感浓郁。(3)诗中化用古代诗句,却不露痕迹,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4)全诗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是“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