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专题复习解析优秀PPT.ppt
选读专题复习选读专题复习试试卷卷年年份份选选文出文出处处题题型型题题量量分分值值考考查查能力能力识记识记理解理解概括概括分析分析赏析赏析评价评价浙浙江江卷卷2009论语论语填空填空题题简简答答题题0+21+32010欧阳修朋党欧阳修朋党论论0+142011论语论语韩韩非子非子1+11+42012论语论语陆陆德明德明经经典典释释文文0+22+32013论语论语真德秀西山真德秀西山读书记读书记1+12+3考情纵览考情纵览从上面的表格分析来看,五年来,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从上面的表格分析来看,五年来,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考查,涉及对论语的考查,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填空题比两种,填空题比较少,只有较少,只有2011年和年和2013年出现了两次。除年出现了两次。除2010年是年是1道道题之外,其他年份都是题之外,其他年份都是2道题。分值从道题。分值从20092010年每年年每年都是都是4分分,从,从20112013年每年都是年每年都是5分分。考查的目标涉及。考查的目标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这五个方面。其中概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这五个方面。其中概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考情纵览考情纵览从选材特点来看,除从选材特点来看,除20092009年第一年单独取材论语,年第一年单独取材论语,20102010年从其他典籍中选取了一段材料,然后引用论语年从其他典籍中选取了一段材料,然后引用论语的内容并分析思想之外,后来三年,每一年除从论语的内容并分析思想之外,后来三年,每一年除从论语中选一小段材料之外,还从中国古代其他典籍中选取一段中选一小段材料之外,还从中国古代其他典籍中选取一段材料,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旨在扩大论语材料,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旨在扩大论语内涵的考查范围,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运用比较、迁移内涵的考查范围,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运用比较、迁移和拓展的手法,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穿,答题时不能照和拓展的手法,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穿,答题时不能照本宣科,体现了命题专家组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本宣科,体现了命题专家组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考情纵览考情纵览v传统文化经典(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的选读)的理理解解和和评价评价考纲要求考纲要求真题体验真题体验参考答案参考答案23.23.颜子(或颜回、颜渊)恶衣恶食颜子(或颜回、颜渊)恶衣恶食24.24.贫困而不埋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贫困而不埋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简洁的,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简洁的,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孔子认为处于贫困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孔子认为处于贫困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他更赞许要谦逊好礼。他更赞许“安贫乐道安贫乐道”“”“富而富而好礼好礼”这后两种人生看法。这后两种人生看法。孔子的这种贫富观值得我们借鉴,他告知孔子的这种贫富观值得我们借鉴,他告知我们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享受,贫困也好,我们精神的追求高于物质的享受,贫困也好,富贵也罢,人都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富贵也罢,人都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20112011年浙江卷)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道之以德,齐齐之以礼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论语)(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注】为吾善;自我完善。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用:使。不什数:不能用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十来计算,不用十个。23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1分)分)孔子:孔子:_ _ 韩非子:韩非子:_ 24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评析。(。(4 4分)分)牛刀小试牛刀小试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4.24.孔子认为孔子认为“法治法治”虽有确定的作用,但也虽有确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有缺陷,所以要“德治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需以法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需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互补充。v2013、2014浙江省考试说明高考样卷浙江省考试说明高考样卷v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题。(5分)分)v(1)子曰:)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v(2)子曰:)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于师。”(论语(论语卫卫灵公)灵公)v23谈谈你对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群而不党”的理解。(的理解。(1分)分)vv24孔子的孔子的“矜而不争矜而不争”与与“当仁当仁”而而“不让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冲突?试作分析。(这两种说法是否冲突?试作分析。(4分)分)v实战演练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4.24.不冲突。不冲突。“矜而不争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当仁仁”而而“不让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主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主动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动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不争”还是还是“不不让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仁义义”。真题回顾真题回顾v24.24.答案答案1 1:体现了孔子: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观点。的观点。v(误区一:没有审清题意,答非所问。)(误区一:没有审清题意,答非所问。)v答案答案2 2:孔子认为贫富都不重要,主要是自己对现状的看法。:孔子认为贫富都不重要,主要是自己对现状的看法。自己若是觉得快乐,就可以了,不必在乎他人的看法。自己若是觉得快乐,就可以了,不必在乎他人的看法。v(误区二:理解不到位,甚至误会、曲解。)(误区二:理解不到位,甚至误会、曲解。)v答案答案3 3:孔子认为贫困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是好的,同:孔子认为贫困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是好的,同时他的话也让我们明白贫困而不埋怨是很难做到的,富贵而时他的话也让我们明白贫困而不埋怨是很难做到的,富贵而不骄奢则相对比较简洁。不骄奢则相对比较简洁。v(误区三:干脆以翻译代替概括或评论,不擅长提炼概括,(误区三:干脆以翻译代替概括或评论,不擅长提炼概括,或分析不完整等。)或分析不完整等。)v答案答案4 4:孔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有自己:孔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要的原则,要“守死善道守死善道”,富贵时不能高傲,忘了自己最初,富贵时不能高傲,忘了自己最初的原则。贫贱也没什么好丢脸的,不要因为穷而有怨言。的原则。贫贱也没什么好丢脸的,不要因为穷而有怨言。v(误区四:没有联系所给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不着边(误区四:没有联系所给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不着边际;或者东拉西扯,不知所云。)际;或者东拉西扯,不知所云。)v(误区五:语言表达不规范,或缺乏条理等。)(误区五:语言表达不规范,或缺乏条理等。)考生答案呈现考生答案呈现v误区一:没有审清题意,答非所问。误区一:没有审清题意,答非所问。v误区二:理解不到位,甚至误会、曲解。误区二:理解不到位,甚至误会、曲解。v误区三:干脆以翻译代替概括或评论,或概括分误区三:干脆以翻译代替概括或评论,或概括分析不完整等。析不完整等。v误区四:没有联系所给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误区四:没有联系所给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不着边际;或者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不着边际;或者东拉西扯,不知所云。v误区五:语言表达不规范,或缺乏条理等。误区五:语言表达不规范,或缺乏条理等。v误区六:要求发表看法的题没有观点,或者观点误区六:要求发表看法的题没有观点,或者观点模棱两可。模棱两可。v误区七:要求联系实际的题没有切身的体会,套误区七:要求联系实际的题没有切身的体会,套话连篇,架空作答。话连篇,架空作答。v误区警示误区警示v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审清题意,明确要求v结合材料,联系整合结合材料,联系整合v评析得当,针对性强评析得当,针对性强v语言规范,表达完整语言规范,表达完整解题指津解题指津v2012年浙江卷年浙江卷v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5分分)v论语论语乡党:乡党:“厩焚。子退朝,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伤人乎?不问马。不问马。”v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伤人乎?不。不。问马。问马。”v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看法。马的看法。(2分分)v24.比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比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法。(3分分)巩固训练巩固训练1 1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4.“24.“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孔子的,孔子的“仁爱仁爱”对象是人类,对象是人类,并且还不是无条件无差别的并且还不是无条件无差别的“爱爱”,(它既不是佛,(它既不是佛家的家的“博爱博爱”、墨家的、墨家的“兼爱兼爱”,也不是现代社会,也不是现代社会的的“万物同等万物同等”,)而是把,)而是把“孝悌孝悌”视为根本,主视为根本,主见在此(见在此(“尊尊尊尊”、“亲亲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基础上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爱。而后一种句读将孔子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爱。而后一种句读将孔子的“仁爱仁爱”推广到了推广到了“马马”,这明显有悖于孔子的仁,这明显有悖于孔子的仁爱观,体现的是后儒对孔子的推崇。爱观,体现的是后儒对孔子的推崇。v或:或:24.24.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仁”并并非兼爱,他主见在非兼爱,他主见在“亲亲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的基础上推己及人。v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23-24题。(题。(5 5分)分)v 曾子曰: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论语语v 子曰: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论语论语v 定公问: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孔子对曰: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论语v “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董仲舒)(董仲舒)v2424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忠君观”。(。(4 4分)分)巩固练习巩固练习2 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4.24.孔子认为君主与臣子都要各守本分,君主孔子认为君主与臣子都要各守本分,君主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同时认为以忠事要以礼待臣,臣以忠事君,同时认为以忠事君,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看法来侍奉国君,是指以忠于职守的行为和看法来侍奉国君,体现的是一种诚信与尽责,是一种主动君,体现的是一种诚信与尽责,是一种主动的行为看法,与干脆的忠于君主本人的行为的行为看法,与干脆的忠于君主本人的行为不同。(不同。(2 2分)而董仲舒则认为分)而董仲舒则认为“忠忠”只有一只有一种说明,只能一心一意忠于种说明,只能一心一意忠于“上上”(皇上),(皇上),不论是非曲直,唯君主的意愿是从,否则为不论是非曲直,唯君主的意愿是从,否则为“患患”(”(祸害祸害),这是一种愚忠、盲忠,不值,这是一种愚忠、盲忠,不值得提倡。(得提倡。(2 2分)分)v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5 5分)分)子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论语)语)子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之,不处也。”(论语(论语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韩非子)子)v23.23.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从上面三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利观。(1 1分)分)孔子:孔子:;韩非子:韩非子:。v24.24.对这两种义利观进行简要对这两种义利观进行简要评析评析。(。(4 4分)分)巩固练习巩固练习3 3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4.24.孔子承认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反对的孔子承认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反对的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韩非子认为是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韩非子认为人受利欲的主宰,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人受利欲的主宰,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不存在道义关系。(以上不存在道义关系。(以上“析析”)“重义轻重义轻利利”和和“重利轻义重利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是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各有偏颇,应当强调义利的统一,反对式,各有偏颇,应当强调义利的统一,反对以利害义和以义害利。(以上以利害义和以义害利。(以上“评评”)(分)(分析析2 2分,评价分,评价2 2分)分)v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问题。子曰:子曰:“躬自厚躬自厚【注】【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矣!”!”(论语(论语 卫灵公)卫灵公)孟子曰: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注】厚:重,与“薄薄”相对。相对。(2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什么不同?请简析简析。(。(4 4分)分)巩固练习巩固练习4 4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 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指责别人,从而)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指责别人,从而避开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假如避开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假如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找寻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找寻缘由。两者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缘由。两者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都指向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凡事多从自身动身找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凡事多从自身动身找寻问题、解决冲突,才能避开问题、解决冲突,才能避开“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的消极处世看法。他们的观点都是主动的、值消极处世看法。他们的观点都是主动的、值得确定和借鉴的。(得确定和借鉴的。(4 4分)分)v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5分分)v 棘子成曰: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论语颜渊颜渊)v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韩非子解老解老)v(1)(1)子贡在反对棘子成时说子贡在反对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意在强调_的重要性。的重要性。(1(1分分)v(2)(2)依据这两段文字,请你对棘子成、韩非子的文依据这两段文字,请你对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进行简要评析。质观进行简要评析。(4(4分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1 1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2)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需良好的本质,无需文棘子成认为君子只需良好的本质,无需文饰,这种相识过于片面;饰,这种相识过于片面;(1(1分分)韩非子认为君韩非子认为君子是宠爱良好的本质而厌恶文饰的,文饰只子是宠爱良好的本质而厌恶文饰的,文饰只能掩盖本质之丑,而不能发扬其美,这种相能掩盖本质之丑,而不能发扬其美,这种相识将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根本对立起来,过识将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根本对立起来,过于确定。于确定。(2(2分分)正确的文质观应是二者相辅相正确的文质观应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成,相得益彰的。(1(1分分)v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5(5分分)v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公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v 之三子告,不行。孔子曰:之三子告,不行。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不敢不告也。”(”(论语论语宪问宪问)v 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也;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吾所谓臧者,非所谓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命之情而已矣。(庄子庄子外篇外篇骈拇骈拇)v(1)(1)孔子与庄子的人生看法是不一样的,分别用一孔子与庄子的人生看法是不一样的,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个词或短语来概括。(2(2分分)v 孔子:孔子:_庄子:庄子:_v(2)(2)针对文中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看法,谈谈针对文中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看法,谈谈你的看法。你的看法。(3(3分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2 2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2)为了维护为了维护“礼礼”,实施仁政,实现人生追,实施仁政,实现人生追求,孔子明知不行为而为之的看法,具有主求,孔子明知不行为而为之的看法,具有主动意义,但有脱离当时的客观现实之嫌。庄动意义,但有脱离当时的客观现实之嫌。庄子把依循本真、顺其自然当作人生最完备的子把依循本真、顺其自然当作人生最完备的追求而轻视仁义,有失偏颇。我们既要主动追求而轻视仁义,有失偏颇。我们既要主动用事,又要顺应自然。用事,又要顺应自然。(孔子、庄子的看法各孔子、庄子的看法各1 1分,自己的观点分,自己的观点1 1分分)v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23-24题。题。(5(5分分)v 子曰: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论语)v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通“上上”)论古之人。)论古之人。颂(通颂(通“诵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交挚友)也。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上溯与古人交挚友)也。”(孟子(孟子万章)万章)v23.23.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孔子和孟子的共同观点是什么?(1 1分)分)v24.24.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简析孔子与孟子上述观点的差异。(4 4分)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3 3参考答案参考答案v24.24.孔子认为只要从行为(所以)、阅历(所孔子认为只要从行为(所以)、阅历(所由)、爱好习惯(所安)等多方面去视察和由)、爱好习惯(所安)等多方面去视察和了解,就能够正确地相识一个人。而孟子则了解,就能够正确地相识一个人。而孟子则强调要强调要“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认为仅以,认为仅以“颂其诗,颂其诗,读其书读其书”来相识是不够的,还须要关注一个来相识是不够的,还须要关注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应当说,孔子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应当说,孔子的观点务实而可行,孟子的观点经典而深刻,的观点务实而可行,孟子的观点经典而深刻,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能够对两种观点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能够对两种观点做出确定的分析、评价,且合理、恰当即可)出确定的分析、评价,且合理、恰当即可)(4 4分)分)课课 题题孔子(儒家)思想孔子(儒家)思想具体内容具体内容1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政治思想政治思想 德治、仁政、德治、仁政、礼治;礼治;积极入世极入世2克己复礼克己复礼4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5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修身思想修身思想 仁仁爱观、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儒家价儒家价值观:重:重义崇德;崇德;义利利观、贫富富观、文、文质观、交往、交往观6君子之风君子之风8周而不比周而不比11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学习与教育思想学习与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有教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启发式教学、注重身教、式教学、注重身教、学生主体性原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教学相相长、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师生生关系、礼治思想关系、礼治思想12高山仰止高山仰止13沂水春风沂水春风14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哲学思想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持中、中庸之道:持中、稳健、健、理性、包容、理性、包容、调和;和和;和而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