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教学过程: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漂亮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闻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闻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老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闻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老师重点指导:未(wèi)遮(zh)山(sh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吹(chu)散(sàn) 水(shu)如(rú)天(tin)3、读通课文:假如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肯定会读得更好!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1、释诗题。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知的是地点;“醉书”告知我们这首诗是作者沉醉后而写下的)2、知诗人。3、明诗意。诗人沉醉于什么?(雨)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4、悟诗情。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改变快)你能将西湖变化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5、背诵。四、走出课文,拓展延长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刚好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五、作业:必做题: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许久。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非常美丽好听,惋惜。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协作音乐用来歌颂,古诗词的韵律非常美丽,而现代音乐与它完备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愿人许久这首歌的曲调比较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苏洵之子。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爽豪健,善用夸张比方,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3、今日我们就穿过时间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会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留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说明(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说明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接下去应当做什么呀?(理解诗意)比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沟通。(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信任大家肯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三、师生沟通,理解诗意。学生沟通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忙,去也匆忙),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始终都是这么聪慧,真正的聪慧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探讨:比方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3、对仗工整。讲究押韵。五、激发爱好,吟读成诵。1、师: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了呢?自己练读。(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2、品读。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说明(沉醉)六、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于老师刚才已经说过了古人写诗写词是用来吟唱的,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2、师生吟唱。3、总结学习方法。(读诗解诗赏诗唱诗)七、师生总结,扩展延长。师: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读苏轼写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睛后雨,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点。有什么学生自读。老师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3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教学打算: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留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常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状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闻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显明的浪漫主义色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黑 云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乱 入 船 . 卷 地 风 来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楼 下 / 水 / 如 天 .4、说明诗中词语。5、老师范读,强调留意停顿。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猛烈)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绽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6、学习其次句 (1)云的来势猛烈,雨也绝不温顺,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淘气……)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其次句。(6)绽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白花花雨点似珍宝乱蹦乱跳窜上船。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醉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淘气的雨却好像有意躲着人们,转瞬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改变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卷地而来一阵大风突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方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这里可加唱诗歌。五、背诵古诗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观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漂亮的景色沉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沉醉了,今日你们也被沉醉了没有呢?(沉醉了) 七、板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 墨水白雨 跳珠大风 忽 吹散 去得快湖水 水 如天 奇(景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相识驾驭生字新词。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人类探究宇宙生命的过程。3.培育学生的自读实力,合作意识及运用处理信息的实力以及培育学生酷爱科学的爱好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育爱科学、学科学的爱好和探究未知的新奇心。【教学难点】结合课文科学严谨的叙述与分析,了解人类探究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你了解地球之外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吗?你知道关于火星的状况吗?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辩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三、深化阅读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围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2.探讨沟通明确:(1)宇宙是无限的。(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呢?(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4)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觉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殊感爱好?为什么?(1)朗读相关的课文并说明理由。预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理由: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确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肯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行知的星球,所以肯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理由:依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解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解除了出去。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缘由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晰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作者依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始终被科学家们所争辩。……(2)总结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须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究宇宙的奇妙,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供应更广袤的生命空间。四、探究扩展1.沟通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2.老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板书设计】火星与地球相像点许多干燥、土壤无有机分子、表面无微生物黑色线条(运输河)环形山、斑点表面颜色随季节改变(植物颜色)风吹尘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能依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挚友间真挚的友情。【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学习难点】感受挚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学问链接】 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超群。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悟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闻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老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老师板书)如:皎皎明月 缓缓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一.激情导入,揭题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宝贵呀!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特别出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找寻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留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过渡:同学们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也读得有些古文味了,那这则文言文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注释去看看。出示课件)三、读懂课文,领悟文意。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2.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和课外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大家两人一组相互讲给对方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向老师求教。3.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故事。(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1.探究一:什么是“知音”?学生反复读课文,勾画出钟子期和俞伯牙互为知音的语句写下来。抓住关键字“善”,反复品尝。(听着琴声,钟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此时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导学生读出激烈、惊异!)大胆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美的?仿句说话: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 )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 兮像( )!”指导朗读,板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时伯牙的心境应当是 ,读出心中的激烈与高兴。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之,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板书:知音)2.探究二:为什么要“绝弦”?过渡:遇到这样的知音,那伯牙为什么还要断弦呢?(就是这样一鼓一听,一弹一和,两心相印,其乐融融。约定的一年见面时间将至,伯牙坐船抚琴而来,但与他见面的是子期的坟墓呀。所以……也可借助学生的答题话语过渡)出示语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朗读语句(此时,面对钟子期的坟墓,伯牙的心境如何?)就是这种失去知音下的哀思的心境下,读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肠寸断的状况下,读就在他哀思欲绝的心境下,读小结:可见知音难觅呀!所以我国的古诗常有提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自由读资料袋,读完袋,信任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会有更深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那份情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业】1.背诵课文2.课后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 25.伯牙绝弦再无知音 子期死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6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独立识字,相识六个生字:皖、歼、郝、钮、堡、钧;2、写摘录笔记,积累好词: 豫皖苏平原 围歼战 郝副营长电钮 地堡 一触即发 向往 绚烂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和线索,知道倒叙、首尾呼应写法,学习运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1、师:同学们,灯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平常都在哪里见过它呢?2、揭示课题: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灯光。(齐读课题。)3、释题质疑:当你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师小结: 是啊,每当晚霞带走最终一抹阳光时,夜幕就悄然驾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开心读书;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间……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行缺少的挚友。4、那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师过渡:学贵有疑。同学们都很擅长思索,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可是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问,就要好好地读课文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思索问题。)2、汇报沟通:(1)指名读词语: 豫皖苏平原 围歼战 郝副营长电钮 地堡 一触即发 向往 绚烂(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1、快速阅读课文,思索: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事,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介绍倒叙)师:第1、2自然段和最终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中间写的都是往事。先说现在再回到过去,这样的叙述依次就叫倒叙。 这样写,文章条理清楚,还能吸引读者去阅读过去的事。2、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课文开头两段和最终一段,看看作者在这两部分都写了什么? (灯光)3、首尾都写灯光,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首尾呼应)4、课文除了首尾写“灯光”外,还有哪些句子也与“灯光”有关?这些句子中写到了什么光?过渡: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假如说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珍宝,那么串联这些珍宝的线索是什么呢?(灯光)师总结:这条线索就是灯光,课文围围着灯光写了“广场上的灯光火柴微弱的光给孩子照明的电灯燃烧书本的光广场上的灯光”。这电灯、这火柴光、燃烧书本的光,组成了一组激烈人心的悲壮而光辉的意象,照射着故事中的人物,也照射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使全文始终像诗一样熠熠生辉。四、作业:1、再读课文,找出三个带有“多好啊!”的句子,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登记来。2、积累好词,抄写关于描写灯光、火光的句子。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1、理解“一触即发”在课文中的意思。2.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的志向而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今日的华蜜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3、练习在理解人物时追问他是为了什么。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灯光这篇课文,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灯光,让我们循着灯光走近郝副营长,相识郝副营长。二、深化课文,感受郝副营长的崇高品质(一)出示自学提示: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811段,思索:1、郝副营长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实现没有?2、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二)汇报沟通:郝副营长的愿望是什么? (能让孩子们在灯光底下学习)1、你是哪儿知道的?2、什么缘由让他有这种想法? 什么样的图画?3、看完图画郝副营长说了什么? 什么“多好啊”?4、从这一声“多好啊”你体会到什么? (郝副营长对灯光的艳羡、渴望)5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郝副营长对灯光的艳羡、渴望吗?(师过渡:正是因为对书中孩子的艳羡,所以郝副营长才有了这个美妙的愿望,谁再来读读写郝副营长愿望的句子。)6、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美妙向往)7、指导朗读。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师过渡: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他是怎么做的呢?)PPT出示: 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1、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英勇献身)2、师:“一触即发”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一触即发”指的是什么时刻?4、为什么说这是“一触即发”的时刻?PPT出示: 在突击连与后续部队失去联系的时刻假如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 ),假如找不到突破口,我们所细心部署的安排就会( );假如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5、说说郝副营长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师过渡:这真是一触即发的时刻啊!可是,郝副营长,您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大家说这意味着什么? 郝副营长知道吗?)6、探讨郝副营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师过渡:明知道这样做会暴露自己,明知道这样做会被敌人打中,明知道这样做会有生命危急,但郝副营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怎么想?)PPT出示:为了( ),我必需这么做!7、指导朗读。(师过渡:多么崇高的志向啊!这位年轻的战友,这位宏大的战士,他带着美妙的愿望走了。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成功,换来了孩子们能在光明的灯光下学习,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华蜜生活。此时此刻,面对这位平凡而又宏大的战士,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PPT出示: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是您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您自己,您被敌人打中了。8、大家将大屏幕上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原句比较一下,你发觉了什么? 这样改动有什么不一样?(似乎和郝副营长在面对面说话;更能表达对郝副营长的崇敬之情;表达的语气更剧烈一些……)9、再次指导朗读。三、拓展升华:1、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英勇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写一写吧。2、在泱泱历史长河中,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崇高志向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不计其数。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也像郝副营长一样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怀念呢?3、探讨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师过渡: 同学们,在下课铃即将敲响之前,老师还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文为什么要以“灯光”为题?)最终,让我们再次带着无限感谢和怀念之情齐读课题:灯光再深情一些:灯光孩子们,让我们将这美妙的灯光恒久留在心中吧!四、课外拓展1、好书举荐: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金色的鱼钩或三人行。2、写写自己的感想。板书设计:灯 光美妙向往 英勇献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画、拘束、羞怯、摔跤”等词语。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3.揣摩美丽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情深意重,激发学生对草原的酷爱之情。5.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重点深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情深意重。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打算课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画”等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3.品尝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具打算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说明、草原风景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2】老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观赏。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颂出了什么地方的漂亮景色?对,是草原。你们肯定知道咱们今日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沟通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今日,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宽阔的大草原。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闻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日,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漂亮风光和淳朴热忱的民族风情。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畅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调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方夸大地形容。(3)潇洒:(言谈、举止、风格)自然,自由自在。(4)迂回:回旋,环绕。(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非常广袤的一片绿色。(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8)羞怯:有点难为情的样子。(9)天际:形容极远的地方。(10)勾画:用线条画出轮廓。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根据什么依次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读后的收获,老师巡察指导。3.小组举荐一名同学汇报沟通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老师总结。(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四、细读课文,品尝美景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细致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究竟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3.学生小组沟通自学结果,老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沟通自己的感受。4.老师依据沟通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根据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依次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景色的?老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方的生动形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羡,又叫人舒适,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秀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漂亮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五、图片展示,观赏美景【出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宽阔的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观赏了草原上的漂亮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立刻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爽的空气,去仰视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其次课时教学目标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加酷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教具打算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会了大草原的漂亮风光。这节课,我们将接着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忱与友好。二、“初入草原”,感受“潇洒”【出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潇洒”:(1)“潇洒”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自由自在……)(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非常潇洒”?(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3)老师描述,学生感受:“潇洒”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憧憬的呀!(4)指导朗读,表现“潇洒”:看谁能读出这种潇洒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三、深读感悟,体会热忱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沉醉;行车的潇洒,令人憧憬;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索: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忱好客)3.草原人民的热忱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老师指导订正。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