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ppt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发展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创新n(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n(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n(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n(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一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殷实。基本特征 (1)(1)发展水平高发展水平高 (2)(2)内容更全面内容更全面 (3)(3)发展更均衡发展更均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新要求 奋斗目标:奋斗目标:(1)(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实尊重和保障。(3)(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4)(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要求:新要求:(1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3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 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1 1)基本内涵:)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社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稳定有序的社会。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稳定有序的社会。n(2)基本特征:n 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n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n 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n 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n 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n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主要措施要措施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1)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2)(2)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3)(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4)(4)坚持民主法制坚持民主法制(5)(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n主要措施:(1)(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2)(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3)(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 道德基础。道德基础。(4)(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5)(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三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论 1.1.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根本特征的社会。(2)(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2.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措施措施(1)(1)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2)(2)健全环境监管及考核体制健全环境监管及考核体制(3)(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4)(4)鼓励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5)(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四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设,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发展目标。展目标。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 (1)(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2)(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3)(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4)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 (5)(5)努力培养新型农民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6)(6)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1)(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 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2)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反哺支持力度。(3)(3)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受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受益。(4)(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体制机制。(5)(5)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分类指导。(6)(6)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内容(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价值取向 1.1.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体制改革(1978-20021978-2002)这一阶段也就是从这一阶段也就是从197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召开到2002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改革开放和现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以经济代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改革,以发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改革,以发展经济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故将这一时期展经济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故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改革的阶段。称之为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改革的阶段。(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的进程2.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2002-至今至今)n这一阶段也就是从这一阶段也就是从2002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至今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在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社会改革得以全面推进,故这一方针指导下,社会改革得以全面推进,故称之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改革的阶段。称之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改革的阶段。(二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革的主要内容n n 1.社会结构体制改革n 2.社会管理体制改革n 3.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价值取向值取向1.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2.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3.更加注重社会和谐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一)(一)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二)(二)人口与就业的主要问题人口与就业的主要问题(三)(三)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四四)环境与生态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1.贫富差距拉大的现状 (1)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农村地区为515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3.33比1,绝对差额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为12022元,达历史最高。(一)贫富差距问题一)贫富差距问题n(2)区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区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n 1999年,中国东部地区人均GDP为人民币10732元,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了2005年,东部的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为8970元。六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扩大到13230元,增加了一倍多。n 据统计,2009年中国西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四万亿元,约占中国GDP的17%;东部地区达到两兆元的省份就有三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3 3)行业之间贫富差距拉大:行业之间贫富差距拉大:n 在我国,行业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主要表现为垄断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以及新兴行业和夕阳行业之间由于效益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n 以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为例。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78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50元,年收入最低的行业是社会服务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92元,二者的绝对差额为458元,二者之比为2.17:1。据2009年福布斯中国财富排行榜统计,前400名富豪中,房地产商占154名;在前40名巨富中,房地产商占19名;在前10名超级富豪中,房地产商占5名。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中国财富的主要集中地。n 1999 1999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年收入最高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年平均工资为供应业,年平均工资为1403714037元;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农元;收入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为51235123元。前者是后者的元。前者是后者的2.742.74倍,差距为倍,差距为89148914元。元。到到20062006年,收入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年,收入最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件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4422544225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元;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渔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1197011970元。前者是后者的元。前者是后者的3.693.69倍,差距扩大到倍,差距扩大到3225532255元。元。行业的收入极值比由行业的收入极值比由19991999年的年的2.742.74:1 1扩大到扩大到20062006年的年的3.693.69:1 1。二是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位次发生。二是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位次发生变化。变化。nn 据测算,我国目前亿万富翁有1000人,百万富翁有300万人,高收入阶层年总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在最有钱的阶层中首推私营企业主,其次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4)阶层贫富差距拉大)阶层贫富差距拉大(5 5)个体贫富差距扩大)个体贫富差距扩大n20092009年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年全国城市居民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一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2.75,仅为,仅为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拥有收入的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所拥有收入的4.64.6。各占总人口。各占总人口20%20%的最高和最低收的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收入差距已达入两大群体,收入差距已达3333倍。倍。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六月的一次调查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六月的一次调查显示,占中国人口显示,占中国人口10%10%的最富有人群掌握的最富有人群掌握着国家着国家45%45%的财富,而占人口的财富,而占人口10%10%的最贫的最贫困人口只拥有国家困人口只拥有国家1.4%1.4%的财富。的财富。2.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1 1)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城乡二元结构制约(2 2)政策倾斜影响)政策倾斜影响(3 3)市场法规不健全)市场法规不健全(4 4)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3.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1 1)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2 2)完善相关政策,统筹区域发展)完善相关政策,统筹区域发展 (3 3)健全市场法制,规范市场行为)健全市场法制,规范市场行为 (4 4)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二)人口与就业的主要问题1.人口与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人口与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3.解决人口与就业问题的对策1.1.人口与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与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 1)人口基数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人口基数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02000年第五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为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为129428129428万人(数据来源于万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网)。中国统计网)。2005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为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130756万人万人,比比上年末增加上年末增加7687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21256212万人万人,占总人占总人口的口的43%;43%;乡村人口乡村人口7454474544万人万人,占总人口的占总人口的57%57%。20092009年年中国中国GDPGDP总量是总量是4910049100亿美元,人均亿美元,人均GDPGDP是是37113711美元,排美元,排名第名第9696位,人均收入位,人均收入35003500,相比之下,美国,相比之下,美国20092009年的年的GDPGDP总量是总量是141500141500亿美元,人均亿美元,人均GDPGDP是是4632046320美元。相比美元。相比之下可见中国经济在整个世界还处于落后状态。之下可见中国经济在整个世界还处于落后状态。(2 2)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发展压力)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发展压力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总人口数的10%10%或者或者65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2000年我国年我国65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8811万人,占人口总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数的6.96%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2005年底全国年底全国1%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130756万人,其万人,其中中6565岁以上人口达到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3 3)就业人口不断增大,形成巨大的就就业人口不断增大,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业压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测算表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测算表明,20092009年我国需要就业的人员超过年我国需要就业的人员超过24002400万,万,如果按照如果按照8%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总数仅约为12001200万个,供求缺口在加大。万个,供求缺口在加大。(4 4)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增加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增加城市发展压力压力 n 据全面统计,到据全面统计,到20042004年末,山东省全年末,山东省全省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省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1574.11574.1万人,比万人,比20032003年增加年增加120.3120.3万人,增长万人,增长8.3%;8.3%;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42%42%,比,比20032003年提高年提高2.92.9个百分点。其中,转移到乡外个百分点。其中,转移到乡外打工的农民增长一成多。打工的农民增长一成多。2.人口与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人口与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生育政策与观念的影响)生育政策与观念的影响(2)医疗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医疗和生活条件的影响(3)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劳动力素质的影响3.解决人口与就业问题的对策解决人口与就业问题的对策(1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 2)坚持科学发展战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坚持科学发展战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题(3 3)全面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面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4 4)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三)社会保障问题(三)社会保障问题1.1.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2.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3.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主要问题的对策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主要问题的对策1.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1 1)社会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低 2007 2007年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根据指出,根据20062006年城年城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20062006年中国农民工的年中国农民工的平均生活质量指数为平均生活质量指数为0.5320.532,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表明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全国总体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国总体水平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的53.2%53.2%。构成农。构成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住房、健民工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消费、住房、健康和就医、劳动时间、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康和就医、劳动时间、社会保障以及权益保护6 6个方面,个方面,共共1717个指标。从分类指数看,得分最低的为社会保障个指标。从分类指数看,得分最低的为社会保障指数,平均水平只有指数,平均水平只有0.2510.251。(2 2)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社会保障覆盖不全面 据统计,据统计,占全国总人口近占全国总人口近6060的农村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居民仅享用了20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仅占38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达221221。(3)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模式分割。社会保障模式分割。社会保障机制封闭运转。社会保障机制封闭运转。社会保障机构分散重叠。社会保障机构分散重叠。2.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我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 (1 1)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 (2 2)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立法滞后)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立法滞后 (3 3)二元社会保障模式局限,城乡保障分割)二元社会保障模式局限,城乡保障分割3.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主要问题的对策解决我国社会保障主要问题的对策(1 1)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2 2)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 3)构建多元社会保障模式,保障人民生活)构建多元社会保障模式,保障人民生活(四)环境与生态问题1.当前我国环境与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2.当前我国环境与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3.解决我国环境与生态的问题的对策1.当前我国环境与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1 1)水污染不断扩散)水污染不断扩散 2009 2009年,全国重点城市共监测年,全国重点城市共监测397397个集中式饮用水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源地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17.6217.6亿吨,亿吨,不达标水量为不达标水量为58.858.8亿吨,占亿吨,占27.0%27.0%。20092009年,全国废水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排放总量为589.2589.2亿吨,比上年增加亿吨,比上年增加3.0%3.0%。由于受水所。由于受水所困,一些地方招商引智也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当地困,一些地方招商引智也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群众因污染受损而时常上访,加深经济发展,同时,群众因污染受损而时常上访,加深了企民、干民之间的矛盾,危及社会稳定。了企民、干民之间的矛盾,危及社会稳定。(2)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大气污染较为严重n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特别是酸雨污染仍然较重。污染仍较重,特别是酸雨污染仍然较重。20092009年,全国年,全国612612个城市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个城市开展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626个(占个(占4.24.2),),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479479个(占个(占78.378.3),达),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到三级标准的城市9999个(占个(占16.216.2),劣于三),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级标准的城市8 8个(占个(占1.31.3)。)。(3)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固体废物污染逐渐增多n2009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04094.2204094.2万吨,万吨,比上年增加比上年增加7.3%7.3%;排放量为;排放量为710.7710.7万吨,比上年减少万吨,比上年减少9.1%9.1%。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接近6565亿吨,其中亿吨,其中1 15 5亿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吨垃圾露天存放,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人均年产废旧物资旧物资400400公斤,城市人均垃圾以公斤,城市人均垃圾以8 81010的速度增的速度增长,全国城市有长,全国城市有2 23 3被垃圾环带包围。城市生活垃圾被垃圾环带包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而日本的东京从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而日本的东京从19891989年至今一直是呈现垃圾负增长的状态,欧洲除了年至今一直是呈现垃圾负增长的状态,欧洲除了希腊和土耳其外全部城市都能做到垃圾负增长。原因希腊和土耳其外全部城市都能做到垃圾负增长。原因在于它们的循环经济发展得好,把垃圾变废为宝。而在于它们的循环经济发展得好,把垃圾变废为宝。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以一次性的筷子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以一次性的筷子为例,我国每年一次性卫生筷的使用量在为例,我国每年一次性卫生筷的使用量在450450亿双左右,亿双左右,消耗的木材为消耗的木材为166166万立方米,仅此一项就造成万立方米,仅此一项就造成2 5002 500万万棵树龄为棵树龄为2020年的大树被砍伐。年的大树被砍伐。(4)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n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根据计算,根据计算,20092009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年,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356.92万平方千米,占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国土总面积的37.2%37.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1.22161.22万平方千米,占国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土总面积的16.8%16.8%;风力侵蚀;风力侵蚀195.70195.7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0.4%20.4%。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2.当前我国环境与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当前我国环境与生态存在问题的原因(1 1)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水平低)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水平低 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于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于20082008年进行的全民意识调年进行的全民意识调查结果显示:被抽样的太原、沈阳、杭州、武汉、韶查结果显示:被抽样的太原、沈阳、杭州、武汉、韶关、成都、兰州关、成都、兰州7 7个城市中,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在个城市中,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在6060分分以上的分别站以上的分别站14.8%14.8%、11.3%11.3%、13.4%13.4%、14%14%、10.9%10.9%、19.2%19.2%、16.5%16.5%。而这种国民环保素质要要求人民自觉。而这种国民环保素质要要求人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进行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2)生态环保的机制不完善)生态环保的机制不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不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环境污染问题;宏观管理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环境污染问题;宏观管理制度存在障碍,缺乏独立、完善、综合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不制度存在障碍,缺乏独立、完善、综合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不科学的发展观和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政府行为非理性。科学的发展观和不正确的政绩观导致政府行为非理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不完善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长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价格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以来,由于资源的价格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格没有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化。n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机制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机制不完善 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境恶化的重要原因。n 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来完善它的环保法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来完善它的环保法制。不同于美国有着使用法律和法庭解决环境制。不同于美国有着使用法律和法庭解决环境问题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国问题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国19791979年才开始重年才开始重建一个在几十年前被完全毁掉的法律体系。中建一个在几十年前被完全毁掉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庭体系依然薄弱,法官缺乏应有的训练,国的法庭体系依然薄弱,法官缺乏应有的训练,地方政府常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对其有财地方政府常因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对其有财政利益而对法庭的审判实施干预。此外,中国政利益而对法庭的审判实施干预。此外,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常含糊不清,缺少有效的实施条的环境保护法常含糊不清,缺少有效的实施条款。款。(3)生态环保的法制不健全)生态环保的法制不健全(4 4)大力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积弊)大力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积弊n我国工业结构中,纺织、煤炭、冶金、建材、化工我国工业结构中,纺织、煤炭、冶金、建材、化工等生态环境代价较高的等生态环境代价较高的 传统产业在低水平的发展;能传统产业在低水平的发展;能源结构以效率不高、污染严重的煤炭为主;源结构以效率不高、污染严重的煤炭为主;第二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以为追求高产值,完全无暇第二产业中的一些企业以为追求高产值,完全无暇顾及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排污量大、自然资源依顾及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排污量大、自然资源依 赖程度高等问题,结果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伴赖程度高等问题,结果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伴随工业化日趋严重。随工业化日趋严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是我国发展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源环境问题,无法回避,是我国发展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源环境问题,无法回避,只能逐步治理。只能逐步治理。3.解决我国环境与生态的问题的解决我国环境与生态的问题的对策对策(1 1)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和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2 2)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 3)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机制。(4 4)加强国际合作,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加强国际合作,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