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阅读.ppt

    • 资源ID:78707165       资源大小:664.01KB        全文页数:3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阅读.ppt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轮)专题课件专题课件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第第1 1讲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1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考纲在线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级。考情透析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考查时常要求考生概括形象特征、分析形象意义,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情分析考情分析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_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光阴诗卷”,指的是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的老友,说明他重友情;“试春风”体现诗人的飘逸。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答:_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答案 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答:_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示例: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画的内涵。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对于第一问,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通过对四句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第第1 1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理解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概括出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1诗中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2诗人自身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显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二、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达主观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是景物形象,即“意象”。如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所谓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画面、景象)。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三、事物形象(包含意象)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中“梅花”的形象,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竹”的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四、诗歌常见意象及分类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如下: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长亭。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4)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2)鸿雁。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4)捣衣。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之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3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芭蕉。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杜鹃鸟。古诗中的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4抒怀类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梅花。古诗中梅花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郑板桥有佳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冰雪、草木。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5爱情类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1)红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3)连理枝、比翼鸟。在古代诗歌里用作对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词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2)长城。“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柳营。“柳营”指军营。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请缨。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6)羌笛。“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题型一 人物形象类【设问方式】此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人物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请简要地分析某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思路点拨】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结合诗作分点说明、概括。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指出作者抒发的感情)。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塞下曲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分析诗中塑造的诗人的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解题步骤 写的是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抒写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之情和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步骤1),通过对边关将士在恶劣环境中不畏艰苦,早起晚睡,为国杀敌的描写(步骤2),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赞美,抒写了诗人希望像边关将士那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情(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对点训练】12010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依 据 解 题 步 骤,形 成 答 案:_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独酌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形象,(步骤1)通过对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打扫的隐居生活的描写,(步骤2)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诉衷情陆 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简析上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依 据 解 题 步 骤,形 成 答 案:_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1),他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2)。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题型二 景物形象类【设问方式】鉴赏意境类: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鉴赏意象类: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摹图景类:分析这首诗的画面美;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景象的。概括作用类:请简述写景的作用。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思路点拨】找出诗中的景物,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感情?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解题步骤 山村晚景(找出诗中的景物)雨后清新、宁静(概括景象特点)的图景。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描写(描摹诗歌图景),渲染了一幅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气氛的秋天山中傍晚的纯洁美好的图景(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雨后清新、宁静的秋天山村晚景图(步骤1),通过对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浣女归舟的纯洁美好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和平安乐的气氛(步骤2),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并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对点训练】32009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依 据 解 题 步 骤,形 成 答 案:_答案 词的上片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步骤1)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步骤2)这是一首热爱田园生活的颂歌,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的思想感情。(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4200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依 据 解 题 步 骤,形 成 答 案:_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步骤1)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步骤2)表现了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题型三 事物形象类【设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意象?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思路点拨】写的是什么物象?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什么?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哪些?指出物中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 解题步骤 写的是什么物象?这首诗塑造了杏花的形象。最能体现其处境的词语是:一陂春水。最能体现它品行的词语是:花影妖娆。指出物中体现的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的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杏花形象(步骤1)。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步骤2),表达了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对点训练】5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依 据 解 题 步 骤,形 成 答 案:_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素蝶形象,(步骤1)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着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步骤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及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步骤3)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试分析这首词塑造了什么形象?依 据 解 题 步 骤,形 成 答 案:_第第1 1讲讲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芳香永存的梅花形象。(步骤1)梅花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在风雨中凋零,被践踏碾为尘土,(步骤2)作者以梅自喻,抒发了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独自为国事忧愁,遭受谗毁,仍主张抗金,坚贞自守的思想感情。(步骤3)第第1 1讲讲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一、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技法1借助意象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诗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要分析人物形象,则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这几个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的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2抓住细节描写,定格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多着重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技法点拨技法点拨比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人紧紧抓住“嗅青梅”这一动作细节,把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3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因此其形象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第第1 1讲讲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4明确诗歌题材,推知形象。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第第1 1讲讲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第第1 1讲讲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技法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2景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理解景象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第第1 1讲讲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三、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技法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2要由表及里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1)诗歌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答:_(2)这首诗表现了处士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答案(1)两联远近角度不同。二联写的是树、石、泉、沙,为一路所见,是近景;三联写的是雨中的山峰、入云的山路,为远望所见,是远景。两联展现了山居景象幽僻清静、阔大深远的特点。(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解析(1)题干中的“角度”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古代诗歌写景的角度主要有“远近”“俯仰”“点面”等几种,结合二、三联的内容,即可判断是“远近”。第二问要求回答“景物特点”,实质是要求概括意境特征,考生应从“意象”入手,先判断意象特点,再综合成意境特征。二、三联涉及的意象有“古树”“石”“急泉”“露沙”“千峰”“雨”“径”“云”,这些意象既具有古朴、自然、纯净的特征,又有宏大的特征,由此综合出所谓的意境特征。(2)应特别注意设问的对象不同,第一问实质是考查抒情主人公形象,答题时,应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概括出环境的自然、清静,然后合理推断其生活情趣;第二问考查诗人的情感,当然只能答“羡慕、渴望”等情感。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燕子矶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1)诗歌的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答:_(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答:_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答案(1)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之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鲜明对照,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任答一种,分析合理即可)(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自守的生活的向往之情。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解析(1)问颔联的表现手法,注意不要顾及全篇。答表现手法与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同,所以回答只能从局部考虑,而这种手法表达的情感,则需立足全篇。(2)主要结合前面的写景和“向夕未知还”来分析钓者的形象;寄寓的情感也需从诗歌整体上理解把握,特别是钓者形象使诗人引发的感慨。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淮村兵后宋戴复古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答:_(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答:_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答案(1)描写的是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的残破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解析(1)考查鉴赏景象,注意按步骤答题。(2)考查思想情感,注意从诗的表层情感和深层情感两方面回答。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踏莎行闲游 刘将孙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注】刘将孙: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1)词的起首三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答:_(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故国之思,试结合下片前三句具体分析。答:_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答案(1)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2)头两句点明字字句句由血泪凝成,直接表达故国愁思之深;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故都临安的日夜思念之情。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解析(1)开头三句从内容上以水边轻烟氤氲、小雨轻敲细沙、垂杨轻拂花草三幅图景写出了作者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从结构上看,呼应了题目,引发了对与此景相似的“西湖”美景的联想,进而引发故国之思。(2)下片前三句乃词作感情的高潮处,分析时应侧重它们是如何表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的,可从表现手法、形象塑造、意象构成等角度分析。“血染红笺,泪题锦句”是直述,所写诗句都是血泪之作,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感情;第三句以询问的语气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这里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以西湖为代表的故国故都,而是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春日即事二首(其二)吕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1)诗歌的首联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尾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2)诗歌的第三联描绘了怎样的春日景象?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答案(1)首联塑造了一个眷恋春光、病起探花的多情诗人的形象。尾联写池边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婀娜多姿,可是对于诗人来说,音讯不通,即使折尽柳枝,又能送给谁呢?诗人触景生情,流露出淡淡的孤独落寞和对亲朋的思念之情。(2)颈联描绘了蜂飞蝶舞、草木摇曳,既充满勃勃生机,又有些荒凉孤寂的春日景象。主要运用了拟人(移情于物)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蜂蝶、兔葵燕麦以人的感情,既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又流露出淡淡的人生孤寂之感,耐人寻味。(此联还用了对比、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答出任意一种即可)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解析(1)诗的首联写诗人病起看花,表现了对春光的眷恋;结尾写眼前池边的柳枝,随风飘荡,犹如舞女那样婀娜多姿,仿佛依依有情,勾起诗人无限思念的心绪。诗人自然会触景伤情,流露出自身的落寞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第三联写到了蝶和蜂,它们都是春天蓬勃生气的象征,但诗人触景伤情,发出一种人生孤寂的感叹。蝶与蜂虽是有生命的小动物,但写成有“情意”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尽管蜂蝶都“有意”,然而“兔葵燕麦”却“无知”,这是以无情衬托有情的手法。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南柯子忆旧仲 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仲殊:宋代僧人。(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问荷花”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2)“荷花”表现了词人清高越俗的品格。(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情。解析(1)考查是对诗歌内容思路的理解。“数声啼鸟怨年华”表面上写啼鸟怨年华,实际上写的是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2)考查对“物”象征意义的理解。“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第第1 1讲讲 训练训练VSVS检测检测第第2 2讲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2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第2 2讲讲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考纲在线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D级。考情透析诗歌中的语言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2011年上海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重庆卷、天津卷都考查了语言鉴赏,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情分析考情分析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12011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 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答: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答:_(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答:_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3)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知识。解答时首先要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优劣可辨。还要联句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时,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答案要有以下几部分:形式上要点明或修辞、或活用、或手法等等;内容上要分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效果上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分析效果表达得怎样。(2)本题考查诗歌炼句的知识。分析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骤晴”“绿”,深挖其内涵和效果。(3)本题考查诗歌构思、思路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虽说这类习题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主流的分析、专家的观点我们绝对不可弃之一边。分析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考虑。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 城刘 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海楼晚景苏 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各异,登城写的是 望海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答:_(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_第第2 2讲讲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答案(1)蒙蒙细雨(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3)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届高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阅读.ppt)为本站会员(清****)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