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社会心理学中人类的攻击与利他精品文稿.ppt

    • 资源ID:78736727       资源大小:1M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中人类的攻击与利他精品文稿.ppt

    社会心理学中人类的攻击与利他第1页,本讲稿共28页第一节 人类的攻击性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从大规模的地区性冲突,到暴力犯罪、人际纠纷,其中都包含有对他人的攻击。第2页,本讲稿共28页一、什么是攻击行为人的攻击行为有许多非常复杂的情况,如:无端殴打他人的行为因仇恨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如各种利益纠纷中的身体和语言攻击行为警察对犯罪分子的枪击行为军人对敌对方的攻击行为父母对小孩的打骂行为妇女对企图强奸她的男人的攻击行为运动员之间的对抗行为,如击剑、拳击第3页,本讲稿共28页一般认为,那些以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可以被称为攻击行为。也被那些以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可以被称为攻击行为。也被称为侵犯行为称为侵犯行为第4页,本讲稿共28页攻击性的特征(1)攻击意图和动机的存在,它是一种有意使他人遭受伤害的行为;(2)攻击不仅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而且包括企图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辱骂诽谤、毁人名誉的行为也是攻击行为;(3)攻击行为是外显的行为,如外显的语言和行为 第5页,本讲稿共28页二、攻击行为的类型1按攻击的形式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动作攻击2、按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攻击行为:无故伤害人的打架、凶杀、抢劫、非正义战争亲社会攻击行为:为维护社会准则的攻击行为,如警察对犯罪分子的捆绑、枪击被认可的攻击行为:受到暴力威胁时的自卫反击行为第6页,本讲稿共28页3、按攻击行为本身是目的还是手段分为:目的性攻击行为:如无缘无故的杀人行为、打人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如为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自卫反击;为不使犯罪分子继续犯罪采取的攻击行为4、巴斯(美)对攻击行为的分类(见教材130页)第7页,本讲稿共28页三、人为什么具有攻击性 攻击行为的起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所有观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攻击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性动机;其二,攻击是一种后天的、习得性动机。第8页,本讲稿共28页1、本能论弗洛伊德是本能论的代表。认为生的本能代表着对生命的追求和对爱与创造的力量;死的本能代表着恨与破坏的冲动,体现了人对杀戮和死亡的原始欲望。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机,引发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如果死的本能向外表现受阻时,它就会转而退回到自我之中,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自我伤害的动因。从而引发对自己的伤害(如虐恋行为)。人能够在百万种动物中生存下来并发达起来,就是在对其他动物的杀害过程中实现的。第9页,本讲稿共28页但是,本能论并没有得到实验的一致验证第10页,本讲稿共28页2、社会学习论 (1)“社会学习说”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的。人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本能而是来源个人的后天经验。(2)模仿在社会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的人特别是儿童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当他人出现攻击行为而没有受到惩罚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就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第11页,本讲稿共28页班杜拉的实验验证:他让儿童们目睹一位模特殴打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儿童们在那里观看一步录像,一位模特攻击性地殴打一个玩偶,“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下猛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看完录像后,儿童们被放在一间有好玩的玩具的房间里,但他们不能动玩具。因此,儿童们变得愤怒和沮丧。然后,把这些儿童领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动机状态产生了。班杜拉和许多其他研究人员发现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第12页,本讲稿共28页(3)强化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心理机制,强化就是行为得到鼓励后则该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如当一个小朋友打了其他小朋友,如果成人进行“你真行”,“打得好”等言语激励时,以后这个孩子就会经常出现大人的行为;如果打小朋友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减少以后的打人行为同样观察到他人的攻击行为收到奖励,也会增加攻击行为,观察到他人受到惩罚,则会减少攻击行为。第13页,本讲稿共28页为了证实上述观点,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让三个组的儿童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充气娃娃的玩具,不同的是,第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踢打者受惩罚,第二组看到的是踢打者受奖励,第三组看到的是不奖不罚。然后让儿童独自和玩具留在一起,结果正如实验者所设想的那样,第一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少,第二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第14页,本讲稿共28页四、如何减少攻击行为1、宣泄当一个人具有攻击性情感时,让其从事一项对他人没有伤害的具有攻击性的活动,可以减轻攻击性情感,舒缓心理紧张如心理咨询中使用宣泄室的设施,让来访者攻击一个虚拟的目标。如拼命踢球等第15页,本讲稿共28页2、惩罚人的天生的趋利避害的倾向,使人害怕惩罚,被惩罚的行为往往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惩罚也可能增加攻击性,如受到父母惩罚的儿童有可能日后具有攻击性心理学家在电击实验中,如果告诉被试,电击和被电击的角色是要在实验中互换的,则被试会减少电击的强度和电击的时间。第16页,本讲稿共28页3、提供非攻击性的榜样米尔格拉姆在其实验中发现,当被试在录像中看到他人拒绝服从实验者的要求,而不去攻击无辜的他人。之后在实验中被试也会拒绝攻击他人第17页,本讲稿共28页4、培养对他人的感情移入攻击行为之前,攻击者在认知上往往会贬低对方,认为对方是可恶的,从而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攻击行为是合理的。因此,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心就可以减少攻击行为。5、感情净化让具有攻击性情感的人,表现出攻击性,一旦表现出来了,他的心理紧张减缓,从而降低攻击性动机。这样原来的攻击性情感被释放了,也就是经历感情净化。第18页,本讲稿共28页第二节 利他性 利他,和攻击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性行为,利他,和攻击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但是,它展现的是人类的美好方面,攻击与利他构成了人类但是,它展现的是人类的美好方面,攻击与利他构成了人类社会行为的正负两极,构成了人性这枚金币的正反两面。社会行为的正负两极,构成了人性这枚金币的正反两面。第19页,本讲稿共28页利他行为的特征:1、出自自觉的愿望,自己选择2、以利他为目标3、不附带外在回报的期望4、利他者本身有损失第20页,本讲稿共28页一、什么是利他行为人们以利他为目的,不求外在酬赏的自愿助人行为。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自愿而非被迫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外在回报对自身有一定损失第21页,本讲稿共28页二、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1、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1)该理论认为人与人的交往贯穿着一系列的社会交换,通过交换获得或失去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获得即是受益、失去即是损失(2)人的行为总是寻求受益最大而损失最小,霍曼斯认为,利他行为即使不求外在报偿,也在该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本身就是受益,这种收益超过了自己的损失。(3)利他的人在自己受益时也往往认为必须报答对方,这种偿还行为就是寻求一种交换。第22页,本讲稿共28页2、利他行为的规范化(1)认为利他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后产生的,一旦这种规范内化,即使没有外来报赏也会自觉遵守这种规范,并从中得到满足。如果违反这种规范就会产生内疚感、罪恶感。(2)利他的规范主要有:赠与的规范:如角色真空下行为,如非值班医生赶到医院抢救病人,还有社会真空下的行为,如天灾人祸时的助人行为。社会责任的规范:如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别人时的助人行为第23页,本讲稿共28页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被救助者特征第24页,本讲稿共28页(一)个人因素1、社会角色及身份特征(1)性别:需体力较大和尴尬情境下女性的助人行为少于男性,但女性更善解人意,更容易产生“移情”(2)年龄:6-12岁利他行为岁年龄增长而增加。随年龄增长,儿童行为由“自我中心”向“互惠”发展2、个性特征个性中的“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直接关系。第25页,本讲稿共28页(二)情境因素1、助人者的情绪2、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3、先前的利他经验第26页,本讲稿共28页(三)被救助者的特征1、性别:女性受助的机会大于男性,男性大多愿意帮助女性,漂亮的女性受助的机会更大2、年龄:老人和儿童受助机会较大3、相貌:人们倾向于帮助看上去正派、质朴的人,不愿帮助令人感到不正经的人第27页,本讲稿共28页(四)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社会风气:在助人却得不到赞许或反而受到委屈时,人们助人的愿望降低。第28页,本讲稿共28页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中人类的攻击与利他精品文稿.ppt)为本站会员(石***)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