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精.ppt
-
资源ID:78760517
资源大小:2.82MB
全文页数:4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精.ppt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第三次第三次第三次课课课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人际关系和人际人际关系和人际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吸引吸引吸引第1页,本讲稿共44页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的特点特点*良好良好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重要意义意义*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原则第2页,本讲稿共44页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往是人类社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前提。心理学家鲍麦斯特(会生活的前提。心理学家鲍麦斯特(Baumeister 1995)等)等人就指出:人就指出:归属的需要(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拉尔森(。拉尔森(Larson 1981)在研究)在研究了人们的时间利用时也发现人们大部分是时间与他人在一起(青了人们的时间利用时也发现人们大部分是时间与他人在一起(青少年少年74%,成人,成人71%),并且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个体表现得),并且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更快乐、警觉和兴奋。Waal(1989)对大猩猩和猴子的比较研究)对大猩猩和猴子的比较研究暗示这种亲和需求存在着生物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寻求与他人暗示这种亲和需求存在着生物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寻求与他人交往、交朋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亲密关系的倾向源于自身生存的交往、交朋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亲密关系的倾向源于自身生存的遗传特质,为了生存,人们需要和他人交往。遗传特质,为了生存,人们需要和他人交往。第3页,本讲稿共44页第一章第一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第4页,本讲稿共44页1、个体性个体性 在人际关系中,在人际关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2、直接性直接性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人际关系是人们在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可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没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不会产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人际关系一经建立,一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定会被人们直接体验到。人们在心理上的距离趋近,个体会感到心情舒畅,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如若有矛盾和冲突,则会感到孤立和抑郁。3、情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类:一类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引的情感;另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排斥分离的情感。二、人际关系的特点第5页,本讲稿共44页三、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1、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 2、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 4、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6页,本讲稿共44页1、亲和的需要、亲和的需要 人们有需要与他人相伴的倾向人们有需要与他人相伴的倾向。2、人际关系报酬、人际关系报酬 依恋: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社会融合:产生团体归属感;价依恋:得到安全感和舒适感;社会融合:产生团体归属感;价值确定:产生自己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在需值确定:产生自己有价值、有能力的感觉;可靠的同盟感:在需要的时候会有人帮助我们要的时候会有人帮助我们3、摆脱寂寞、摆脱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特征时所造成的主观不适。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特征时所造成的主观不适。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情绪性寂寞: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社会性寂寞:缺乏团体归属感。社会性寂寞:缺乏团体归属感。四、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基础第7页,本讲稿共44页五、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 1、人际关系的状态图121人际关系状态及其相互作用水平第8页,本讲稿共44页2、人际关系的深度 奥尔特曼和泰勒(Altman&Taylor,1973)用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思想来解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水平。他们认为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随着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表露自我,同时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表露他们自己。这样,自我表露的深度,就成了人们同别人的关系深度如何的重要标志。第9页,本讲稿共44页 (1.)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图12-2 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差别 第10页,本讲稿共44页 (2.)自我的分层 鲁宾等人(Rubin&Shenker,1978)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自我最表层的内容,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及其有关的内容;属于自我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人们真实的态度;我的第三层次通常是私密性更高一些的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与或个人自己对自身的真实评价;属于自我最深层次的,是我们通常称为隐私的个人生活内容。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第11页,本讲稿共44页 两位心理学家上世纪50年代(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在1955)年提出创造了一个将人们心理世界进行简单图示分类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际交往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心理认知工具,这个图示分类方法被用两位提出者名字的组合,将之命名为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图12-3 Johari window第12页,本讲稿共44页六、人际关系发展阶段1、交往定向阶段 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2、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3、感情交流阶段 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4、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第13页,本讲稿共44页七、人际关系的原则七、人际关系的原则(一)(一)真诚原则真诚原则(二)(二)交互原则交互原则(三)(三)功利原则功利原则(四)(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五)(五)情境控制原则情境控制原则第14页,本讲稿共44页(一一)、真诚原则、真诚原则 近10年来的研究一致表明,真诚是最受欢迎的人格品质。人作为社会的动物,需要自己在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都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真诚使人们对于与自己交往的人对自己怎样行为有明确的预见性,因而更容易建立其安全感和信任感。而面对不真诚或欺骗,则意味着对方对于自己究竟会做什么是不确定的,这就意味着自己有可能受到侵害。第15页,本讲稿共44页(二)、交互原则 1、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如 Aronson&Linder,1965),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阿龙森与林德(1965)运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细致验证。第16页,本讲稿共44页2、人际交往交互性的原因 福阿夫妇(Foa,Foa,1975)认为,任何人都有着保护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及与别人的关系得到解释。这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的解释自己行为,并由此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的重要适应能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也可以作出同样的解释 。如果别人对我们作出一个友好行动,对我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我们觉得“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的心理反应会被激发,并引导我们用同样的行为方式做出回答。另一方面,当我们自己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行动,表示对别人的接纳以后,我们也会期望别人做出相应的友好应答。第17页,本讲稿共44页(三三)、功利原则、功利原则1、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所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都不只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福阿(Foa,1974)的人际交换分析 研究(Sedikides et al.,1994)对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回报与付出的探讨第18页,本讲稿共44页 “费力最小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即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具体到人际交换上,人们都希望交换或一种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无疑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想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一种人际关系,就必须使我们同别人的关系对别人而言是“值得的”,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第19页,本讲稿共44页2、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是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出的解释双赢和双输人际关系现象的概念(参见金盛华,1995)。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有些人彼此的交往不再维持交往得失的相对平衡和礼尚往来,而是出现双方都感到欠对方情谊,而希望为对方付出更多且不希望对方回报的双赢局面。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双输,即人际关系的双方都感到对方欠自己的,并期待对方为自己付出更多,并且不愿意对对方的付出做出回报。第20页,本讲稿共44页 价值取向的不同,引导着人际交往中不同的社会交换机制。对于重内在情感价值的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个人情感的卷入更多,因而有明显的重情谊、轻物质的倾向。这一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增值交换过程。对于重外在物质利益的一类人来说,他们在人际关系当中,纯粹的物质利益交换意识要多于个人情感的卷入。因而他们倾向于用物质价值来衡量自己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得失。这类人与别人的交往倾向于是减值交换过程。第21页,本讲稿共44页(四四)、自我价值保护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1、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第22页,本讲稿共44页2 2、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 阿龙森与林德阿龙森与林德19651965年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这一实验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年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这一实验发现了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减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定变化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一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一现象被称为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或得失原则(gain-loss principle)(gain-loss principle)。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吸引力新的爱更有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现象。弗里德曼等人弗里德曼等人(Freedman,1981)(Freedman,1981)的解释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第23页,本讲稿共44页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接受和赢得别人。第24页,本讲稿共44页(五五)、情境控制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1、情境控制 猴子进入新情境时的行为总是东张西望,这摸摸,那拍拍。巴甫洛夫称这种行为是“这是什么反射”。人进入新情境时,也有同样的行为表现。“这是什么反射”的真正含义,是探究环境,了解环境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从而把握环境,使我们在该环境中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定向。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对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焦虑。对于人来说,不仅对物理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会引起焦虑,对社会环境的不明确和不能把握,也同样会引起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第25页,本讲稿共44页(二)寻求平等与自由 情境控制原则的含义,是指人都需要达到对所处情境的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想使别人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我们,就必须保证别人在同我们共处的时候能够实现对情境的自我控制,保持表现自己的自由。如果我们增加了人们达到情境自我控制的困难,或是与人们对情境的控制不对等,使别人的自我表现受到限制,而不得不保持一定水平的自我防卫,那么,别人实际上不可能对我们有深层的接纳,我们与其关系的状况也只能停留在正式的、表层的水平。第26页,本讲稿共44页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规则人际吸引的规则*爱情爱情第27页,本讲稿共44页一、一、人际吸引规则人际吸引规则(一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二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三三)、相似规则、相似规则(四四)、互补规则、互补规则(五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第28页,本讲稿共44页(一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第29页,本讲稿共44页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第30页,本讲稿共44页2、居住环境邻近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 居住位置越近的人之间关系往往更亲密。相比之下,那些距离较远的人之间关系可能就不是那么亲密。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接近性常常和相似性联系在一起。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基于认知一致性,如果和我们住在一起或者一起工作的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焦虑。第31页,本讲稿共44页(二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1、才能 (1).才能与人际吸引 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例关系,才能越高,越受人喜欢。超出这个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2).犯错误效应仰八脚效应 1961年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试图在猪湾入侵古巴,结果计划遭到惨败。可是,令人费解的是,“猪湾惨败”非但没有使肯尼迪总统个人声誉下降,相反却大大提高了。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吸引力更增加一层。后来心理学家称这一现象为“犯错误效应”第32页,本讲稿共44页2、美貌与外在吸引力晕轮效应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拥有与外貌毫不相干的优秀品质,如健康、智力等 一般情况下美貌会产生辐射效应,但是,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第33页,本讲稿共44页3、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定和持久。在吸引人的个人品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存在着差异。男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真诚、果断、勇敢、理智、忠诚、冒险、胸襟开阔、坚强等;而女性吸引他人的品质有开朗、活泼、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待人热情、随和等。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1968)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将555 个描绘个性品质的形容词列成表格,让大学生被试评价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一个有这些特点的人。结果表明被试评价最高的品质是真诚和诚实,而评价最低的是虚伪和说谎。第34页,本讲稿共44页(三三)、相似规则、相似规则 相似性是另一个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很多种情况的相似都能引起程度不同的人际吸引,诸如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的相似都影响着人际吸引。在相似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方面,社会心理学家已经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相似会导致人际吸引。第35页,本讲稿共44页四、互补规则四、互补规则 互补性: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往往在感情较深的朋友、夫妻间发生作用。另外一种互补的情况是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自己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这不是严格意义的互补,而更是补偿作用。第36页,本讲稿共44页(五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一)相似与互补的协同 表面上,相似与互补是矛盾的,但事实上,二者有时是协同的。(二)相似与互补的不同作用 当交往双方社会地位接近或平等,社会角色作用相同时,如通常的友谊关系,决定人际吸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相似性。当互补涉及人际吸引中最关键因素或社会角色相互对应时,互补就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第37页,本讲稿共44页二、二、爱爱 情情(一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二二)、爱情与喜欢、爱情与喜欢(三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四四)、爱情与性、爱情与性第38页,本讲稿共44页(一一)、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爱情三角理论与爱情类型1、爱情的三角理论 爱情三角理论(R.Sternberg,1986):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第39页,本讲稿共44页爱情类型 加拿大社会学家约翰李(Lee)基于人们在爱情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分成六种不同的爱情类型(love sty情欲之爱(eros)游戏之爱(ludus)友情之爱(storge)现实之爱(pragama)激情之爱(mania)奉献之爱(agape第40页,本讲稿共44页(二二)、爱情与喜欢、爱情与喜欢 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喜欢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一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与喜欢不同,爱情有如下三个最重要因素:依恋。卷入爱情的恋人对伴侣有着高度的依恋感,尤其在孤独时,会特意地去寻求伴侣的伴同和宽慰,而别人不能有同样的慰藉作用。关怀与奉献。恋人之间彼此会高度关怀对方,愿意为对方不计回报地付出。同时感到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责任,并且对对方的不足表现出高度宽容。亲密。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对对方有着高度的信赖,并且也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第41页,本讲稿共44页(三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Juliet effect):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Driscoll,1972)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当人们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他们对这种选择会产生高度的抗拒心理,而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并实际上增加对自己所选择的对象的喜欢。第42页,本讲稿共44页(四四)、爱情与性、爱情与性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爱情的动力和基础是人的性欲,是延续种属的本能。人类的性行为并不仅仅是纯生物的本能的表现,而是生理、性欲和精神渴求的一种有机结合,是爱情与性欲的统一。也就是说,异性间互相吸引、情欲的产生都是性本能的反映。第43页,本讲稿共44页谢谢 谢!谢!第44页,本讲稿共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