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教育学] 《教育学》考点要点精要概括.doc

    • 资源ID:78782083       资源大小:287.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 《教育学》考点要点精要概括.doc

    教育学 教育学考点要点精要概括 复制链接 fujianwen fujianwen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1-9-14最后登录2012-6-1阅读权限200积分10820精华15帖子3037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0:22: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fficeffice" />2、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确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3、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任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库姆斯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代表。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4、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5、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6、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7、 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执教。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8、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9、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产婆术):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了,轻视国民教育。 法卢梭爱弥尔。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最早始于康德。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独立教育学的诞生。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赞可夫等人的教学发展思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理论等,都极大丰富了我国教育学的建设。 10、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1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相对 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12、 生产办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科学知识)13、 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1960.12 美 经 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14、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说,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是一种的文化现象。(特殊)教育与文化是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育与文化关系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事例性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价值,理想)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等等。(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石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产物。与成人相异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价值观念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具有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决定的意义。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是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意义: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心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主要标示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技能发展由成熟支配,没必要提前加以训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性质),也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按范围)。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休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以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潜能(意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人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15、 13、1416、17少年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论述:如何帮助少年起飞?(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帮助少年起飞: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意识和理想; 在身体发展方面,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自我教育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其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未来)青年期的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教育目的(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教育目的(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 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如下:(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办法。16、 1999.6,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7、 论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为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全面振兴培养一代新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8、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中学德育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68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要求(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惟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68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要求(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 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69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要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能力,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中学要求(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疛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行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19、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履行公约,同时,还有其他 的特殊法律对其权利作出了规定: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概括有(1)人身权(如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陷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2)受教育权教育活动是一种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培养人,人的集合,学生和教师)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具有发展的性与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可能,可塑,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的作用。(培养人,主导)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六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是一种职业,教师是人员。(专门,专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的职业。(促进个体社会化)20、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主要有以下同方面:(1)传道(2)授业、解惑(3)示范(4)管理(5)朋友(6)研究者角色。教师的专业素养 ?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我国学生喜欢的教师前五种品质是: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主要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人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上的、上的影响。(思想、人格)21、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侧重研究“如何教”。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 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分类:国家、地方、学校课程(从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类);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课程(课程功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课程(阶段角度);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而从一定程度来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和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课程目标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特性(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特征: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学生(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民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体差异。);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民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教学计划的主要是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我国中小学课程中科目的设置,大致包括六类: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又称课本,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简称为教材。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适用性;(4)顺序性(5)联系性(6)表达确切。 课程实施 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七个方面问题(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上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原理”四个步骤是 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 斯克里文(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课程评价的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22、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个性发展 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惟力和想像力,其中思惟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在于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学生以学习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间接,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23、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有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形成了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等传统的基本原则。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教具可分为: 和。(实物直观,模象直观)(2)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3)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和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讲授法包括、三种方式。(讲述、讲解、讲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谈话法可和两种。(复习谈话、启发谈话)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3)严格要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和。(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了解学生包括了解、等。(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可分为和。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单一课、综合课;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24、 一节好课的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25、 布置作业应遵守以下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26、 课外辅导要求: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对辅导工作总的要求,除补课外,一般是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疑难的门径,不应代替学生的独立钻研,也不应该把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延长,加重学生负担。对学习差的学生以辅导,除以教师为主进行帮助外,也可以适当吸收学习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达到互相促进并形成良好互助品质的目的,但不要占用学习好的学生过多的时间。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个别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 《教育学》考点要点精要概括.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