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铰的沉降观测分析.doc
XXXX港疏港航道善后河枢纽工程S02合同段XXXX土建工程主体封铰前沉降观测分析报告XXXX公司2009年8月9日目录一 、工程概况二、监测依据的规定、规范及标准三、监测要求及观测方法四、观测数据及变形分析五、结论船闸主体封铰前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根据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进度需要,我部组织测量人员在封铰前对船闸主体底板进行了沉降观测,现将观测情况进行总结汇报。一 、工程概况XXXX工程位于江苏省XXXX市灌云县伊芦乡三川村西侧,盐河与善后河交汇处,是XXXX港疏港航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申线航道的组成部分。XXXX为III级,建设规模为23m×230m×4m(口门宽×闸室长×门槛水深),设计船型为1顶2*1000t级驳船队。1.船闸主体结构闸首采用钢筋混凝土实体底板和箱型边墩构成的整体坞式结构。闸门门型采用三角门,闸首采用大门库的空箱边墩型式。船闸采用门缝输水,闸首不设输水廊道。闸室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整体式结构,沿长度方向设沉降伸缩缝,间距布置为(10+14×15+10)m。闸室墙口宽为23.2m,净宽23m,迎水面布置100mm厚钢护木。二、监测依据的规定、规范及标准1.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1)2.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4.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 218-2005)5. XXXX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测量控制实施细则(连疏航指办工200840 号)三、监测要求及观测方法1.基准点选用根据船闸主体长度较大的特点,我部选取了两个沉降观测基点作为基准点对闸室主体进行观测。上闸首底板及闸室1#-10#底板采用基准点CJ07,下闸首底板及闸室11#-16#底板采用基准点CJ09。经多次观测,基准点CJ07和CJ09稳定可靠。2.沉降观测点布设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根据设计图纸“XXXX观测点布置图1-07037-SHHSNSG-SN-SG-04”要求,每块底板布设6个观测点,点位编号详见“XXXX船闸主体沉降观测点布置示意图”。我方对主体“上闸首1块底板+闸室16块底板+下闸首1块底板”共计18块底板均进行了沉降观测。3.监测周期根据图纸要求“闸首边墩(闸室边墙)连续10天以上每昼夜沉降速率均不大于0.1mm”,据此我方对船闸主体底板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进行了连续11天的沉降观测,每天一次。4.精度要求及所用仪器根据设计要求,船闸主体的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测量仪器为“拓普康AT-G2”水准仪+ “拓普康Omicro”测微器配合铟钢尺。观测时固定观测路线,固定测量人员,固定观测时段。所用水准仪及测微器参数如下:设备名称型号精度数量拓普康+测微器AT-G2+OmicroDSZ1级1四、观测数据及变形分析上闸首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30mm,最小累计沉降量0.18mm,平均累计沉降量0.23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23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0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6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3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3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2#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9mm,最小累计沉降量0.55mm,平均累计沉降量0.62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62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3#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55mm,最小累计沉降量0.29mm,平均累计沉降量0.43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43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4#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1mm,最小累计沉降量0.39mm,平均累计沉降量0.48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48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5#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58mm,最小累计沉降量0.32mm,平均累计沉降量0.46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46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6#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7mm,最小累计沉降量0.39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1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1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7#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1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1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2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2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8#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77mm,最小累计沉降量0.54mm,平均累计沉降量0.63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63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9#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8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7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7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7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0#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8mm,最小累计沉降量0.53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9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9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1#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3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9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7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7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2#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6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7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5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5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3#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2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5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3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3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4#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6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7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9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9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5#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5mm,最小累计沉降量0.53mm,平均累计沉降量0.60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60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闸室16#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66mm,最小累计沉降量0.48mm,平均累计沉降量0.57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57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下闸首底板:观测时间从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共11次。6个观测点中最大累计沉降量0.47mm,最小累计沉降量0.38mm,平均累计沉降量0.42mm。6个点的日均沉降量为0.042mm<0.1mm,且沉降速率逐渐变小,符合封铰要求。五、结论 通过2009年7月30日到2009年8月9日连续11天的沉降观测,以及上面对每块底板的沉降分析可以得出:每块底板的日均沉降速率均小于0.1mm,且沉降曲线逐渐趋于平缓,符合封铰要求,建议及时进行封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