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金属通性.docx
-
资源ID:78903591
资源大小:571.8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金属通性.docx
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金属通性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焦炭法;水煤气法;活泼金属置换法;电解法。四种方法在工业上均有应用,古代有:()火烧孔雀石炼铜;()湿法炼铜。现代有:()铝热法炼铬;()从光卤石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B()C()D()2下列关于碱土金属元素及其单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这些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有2个电子,都容易失去2个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B碱土金属性质活泼,在自然界都以化合态存在C该主族中的每一种金属元素的单质都呈亮白色,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D含钙、锶、钡等元素的物质灼烧时都会产生绚丽的颜色,可用于制造焰火3从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是近百年的事,造成这个先后顺序事实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B金属的延展性C金属的导电性D金属活泼性的差异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受外力作用时常常发生变形而不易折断,这是由于金属原子之间有较强的作用B通常情况下,金属里的自由电子会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C金属是借助自由电子的运动,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D金属的导电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弱5研究发现,在高压条件下,可以还原、等离子,得到金属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反应中,金属离子被氧化B和反应为置换反应C上述金属离子中,的氧化性最强D同理,也能还原、6有A、B两种金属放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合理的有A金属活动性A>BB生成氢气的质量A>BC反应的硫酸质量A<BD反应的金属质量A<B7我国拟定于2022年底发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首次填补时域天文观测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国际空白。X射线主探器单体结构如图,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金属铍有延展性,可作主探器的射线窗B石英对光线全反射,可作光导材料CSiO2属于原子晶体,可作耐高温材料DNaI、CsI遇光易分解,作为闪烁体8下列关于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A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B镁铝合金的硬度比镁和铝都小C在合金中加入适量的稀土金属能大大改善合金的性能D青铜、硬铝、钢都是合金9X、Y、Z、W四块金属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X、Y相连时,X为负极;Z、W相连时,电流方向是WZ;X、Z相连时,Z极上产生大量气泡;W、Y相连时,W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Y>W>Z>XBX>Z>W>YCZ>X>Y>WDX>Y>Z>W10关于金属性质和原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金属具有金属光泽是因为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吸收了可见光,又把各种波长的光大部分反射出来B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是因为金属晶体中共享了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形成了“电子气”,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是因为自由电子在受热后,加快了运动速率,自由电子通过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传递能量D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是因为金属晶体中的原子层可以通过破坏金属键以达到相对滑动二、多选题11依据下列操作、现象所得结论正确的是选项操作和现象结论A将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黑色氧化铜,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无色气体是H2BKNO3溶液从80冷却到20,有固体析出80时KNO3溶液为饱和溶液C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很快变暗金属钠易被氧气氧化D将银白色的金属锰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锰的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活泼性:锰铜AABBCCDD12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16g,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的氢气11.2L,则这种混合物可能是AMg,AlBFe,ZnCMg,CuDFe,Al13关于金属元素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B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正价C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D价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的金属性越强14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铁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B纯净的铁为光亮的银白色金属,熔沸点较高C铁的氧化物有FeO、,均为黑色D利用与铝粉的反应焊接钢轨15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和铁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B棉纱和蚕丝都属于合成纤维C玻璃和光导纤维都是硅酸盐材料D聚氯乙烯不可制成食品保鲜膜三、实验题16将金属钙置于空气中充分燃烧,然后向所得固体产物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观察到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热,并且放出有臭味的气体。对此,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探究。【查阅资料】Mg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Mg3N2),氮化镁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有NH3生成。CaO2遇水反应生成H2O2,H2O2会分解产生一定量的O3。碘量法是最常用的臭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O3+2KI+H2O=O2+I2+2K0H(1)甲同学提出: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Ca与Mg是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推断Ca在空气燃烧时,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_。(2)乙同学提出:Ca的性质比Na活泼,在空气中燃烧也有CaO2生成,其化学方程式为:_。(3)丙同学对臭味气体的成分提出三种假设。【提出假设】假设1:产生臭味的气体只是O3;假设2:产生臭味的气体只是_;假设3:产生臭味的气体是_。【实验探究】为此,同学们对臭味气体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室提供的实验试剂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淀粉-KI试纸、蒸馏水。请按下列表格填写完成实验操作、与结论相应的预期现象:实验操作预期现象结论取少量钙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后的 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少量蒸熘水,分别用_、_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产生的气体。_假设1成立_假设2成立_假设3成立四、工业流程题17某工业废液中含有Cu2+、Mg2+、Zn2+等离子,为将其回收利用,采用了如下工艺 已知Zn(OH)2的性质与Al(OH)3相似,所用试剂在下列试剂中选择铁粉 锌粉 稀HNO3 稀H2SO4 稀HCl 稀氨水 NaOH溶液 石灰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剂1、试剂2、试剂3分别可以是_(填编号)(2)操作2依次是_ 、_ 、 _(3)操作3是_(4)加过量CO2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5)在金属冶炼方法中方法1是_方法2是_五、原理综合题18一个兴趣小组同学们在一起探究金属及金属矿物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1)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铜丝,充分作用。无明显现象在所得的溶液中,插入铁丝,充分作用。_在所得的溶液中插入铝丝,充分作用。_结论: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_。(2)小明同学将铝片、锌片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铝与稀盐酸反应较锌与稀盐酸反应快。【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快慢,除与金属的种类有关外,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盐酸的浓度有关;b.可能与反应时的温度有关;c.你的猜想是_。【设计并实验】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相同形状的铝片进行如下实验。【交流讨论】请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分析数据】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可能是:_。对比实验可知_对金属与酸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实验编号盐酸的浓度(均取20mL)温度/记录的数据5%3010%205%2010%30【拓展延伸1】小明进行铝与稀盐酸反应时,试管外壁发烫,并测得实验过程中生成氢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根据曲线归纳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_。【拓展延伸2】图丙为测得的室温下足量的铝片与20ml 10%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发现实验测得的实际值比通过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偏大,请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答两点)。_,_。【拓展延伸3】利用铝与盐酸产生的氢气来做下列实验,称取5.2g氧化铁样品,放入重48.48g的玻璃管中,按图丁装置连接,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g,计算氧化铁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拓展延伸4】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溶液。在铝与过量盐酸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现象为_(填序号)(下列图象中,纵坐标为沉淀质量,横坐标为氢氧化钠溶液质量)A B C D19元素铬(Cr)在溶液中主要以Cr3+(蓝紫色)、Cr(OH)(绿色)、Cr2O(橙红色)、CrO (黄色)等形式存在,Cr(OH)3为难溶于水的灰蓝色固体,回答下列问题:(1)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2)CrO和Cr2O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室温下,初始浓度为1.0 molL-1的Na2CrO4溶液中c(Cr2O)随c(H+)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溶液酸性增大,CrO的平衡转化率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升高温度溶液中Cr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该反应的H_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为_。(4)某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K2Cr2O7。光照下,草酸(H2C2O4)能将其中的Cr2O转化为Cr3+。某课题组为研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在25下,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一定浓度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实验设计表见表格。实验编号初始pH废水样品体积/mL草酸溶液体积/mL蒸馏水体积/mL4a103056010bc60d20测得实验和溶液中的Cr2O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上述设计表中,c=_,d=_。(5)实验和的结果表明_。(6)实验中0t1时间段反应速率v(Cr3+)=_mol/(L·min)(用代数式表示)。试卷第9页,共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详解】A. ()火烧孔雀石是采用焦炭法冶炼金属铜,对应方法,故A正确;B.()湿法炼铜是采用金属置换法冶炼金属铜,对应方法,故B错误;C.()铝热反应是采用金属置换法冶炼金属,对应方法,故C正确;D.()从光卤石中冶炼金属镁是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对应方法,故D正确;答案选B。2A【详解】A碱土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有2个电子,都容易失去2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铍失去2个电子达到2电子稳定结构,A错误;B碱土金属性质较活泼,极易被氧化,所以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B正确;C该主族中的每一种金属元素具有金属的通性,其单质都呈亮白色,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C正确;D含钙、锶、钡等元素的物质灼烧时都会产生绚丽的颜色,可用于制造焰火,故D正确;故选A。3D【详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但铝开发利用的时间在铜、铁之后,说明金属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与地壳里金属含量无关,与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也无关,金属大规模开发、利用主要和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活动性弱的金属容易以单质形式存在,易被开发利用;活动性强的金属一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难以冶炼,因此造成这个先后顺序事实的最主要因素是:金属活泼性的差异。答案选D。4D【详解】A金属受外力作用时常常发生变形而不易折断,这是因为金属晶体中各层会发生相对滑动, A错误;B金属里的自由电子要在外电场作用下才能发生定向移动产生电流,B错误;C金属的导热性是由于自由电子碰撞金属原子将能量进行传递,C错误;D受热的自由电子的能量增大,无规则运动加剧,影响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导电能力减弱,D正确;故选D。5B【详解】A氢气与上述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氢离子和金属单质,金属离子发生了还原反应,即金属离子被还原,A项错误;B属于置换反应,B项正确;C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氧化性最强,C项错误;D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镁、铝、铁在氢之前,故氢气不能还原这些离子,D项错误;故选B。6B【详解】A图象显示,B物质与稀硫酸反应先出现拐点,说明B比A的反应快,金属活动性B>A,A错误;B完全反应后,A物质生成氢气较多,消耗的硫酸也是A多,B正确;C生成的氢气中氢离子完全来自于硫酸,A中生成氢气质量大,消耗硫酸质量多,C错误;D由于金属A、B都是未知金属,所以它们的消耗质量不能比较,D错误;故选B。7D【详解】A铍窗利用了铍的延展性,将铍做成铍片,A不选;B石英对光线全反射,传导光的能力非常强,可作光导材料,B不选;CSiO2属于原子晶体,熔点很高,可作耐高温材料,C不选;DNaI、CsI能作为闪烁体的原因是:吸收高能粒子,闪烁体中的电子被激发跃迁后又回到基态,释放光能而发光,不涉及化学变化,即不涉及NaI、CsI的分解,D选;答案选D。8B【详解】A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A正确;B镁铝合金的硬度比镁和铝都大,B错误;C在合金中加入适量稀土金属,能大大改善合金的性能,C正确;D青铜是铜合金、硬铝是铝合金、钢是铁碳合金,D正确;故选B。9B【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详解】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X、Y相连时,X为负极,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沿导线流向负极,Z、W相连时,电流方向是WZ,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W;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X、Z相连时,Z极上产生大量气泡,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Z;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W、Y相连时,W极发生氧化反应,则金属活动性顺序为WY,故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WY;故选B。10D【分析】A、金属一般具有银白色光泽与自由电子有关;B、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定向移动;C、与自由电子的运动有关;D、金属原子间的滑动。【详解】A. 金属一般具有银白色光泽是由于金属键中的自由电子在吸收可见光以后,发生跃迁,成为高能态,然后又会回到低能态,把多余的能量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缘故,故A正确;B. 金属内部有自由电子,当有外加电压时电子定向移动,故B正确;C. 金属自由电子受热后运动速率增大,与金属离子碰撞频率增大,传递了能量,故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故C正确;D. 当金属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金属原子间滑动而不断裂,所以表现出良好的延展性,故D错误;故答案选D。11CD【详解】A将无色气体通过灼热的黑色氧化铜,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说明CuO变为Cu单质,Cu被还原,说明该气体具有还原性,可能是H2,也可能是CO,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物,A错误;B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KNO3溶液从80冷却到20,有固体析出,说明20时是KNO3的饱和溶液,在80时KNO3溶液为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饱和溶液,B错误;C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很快变暗是由于金属钠还原性强,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C正确;D将银白色的金属锰投入硫酸铜溶液中,锰的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反应产生了Cu单质,证明发生了反应:Mn+CuSO4=MnSO4+Cu,说明金属的活泼性:锰铜,D正确;故答案为CD。12CD【详解】设混合物为M,相对原子质量为X,当金属混合物设定为+2价金属时,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2HClMCl2+H2,可得关系式,解得x=32,由于铝为+3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为27,当折合为+2价金属时,铝可以折合为27×=18,若两种金属都反应,且本身都是+2价金属,则必须只能有一个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32,而另一个大于32;若有一不反应,则能够反应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必须小于32,分析题给的选项:AM(Mg)24,M(Al)32,二者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可能为32,故A错误;BM(Fe)32,M(Zn)32,二者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可能为32,故B错误;CM(Mg)24,Cu与酸不反应,可看成无穷大,当Mg为12g是可生成11.2L氢气,故C正确;DM(Fe)32,M(Al)32,二者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能为32,故D正确;故选:CD。13BC【详解】A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均小于4,因此只能表现出还原性(失电子),失去电子后所得的金属离子可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如Fe3+),也可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如Fe2+),故A错误;B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过程中通常失去电子呈正价,故B正确;C金属性越强的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失去电子后越难得到电子,因此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故C正确;D金属原子的金属性与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只与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如Al原子能失去3个电子,Na原子能失去1个电子,而金属性:NaAl,故D错误;综上所述,叙述正确的是BC项,故答案为BC。14BD【详解】A铁在自然界中有以化合态的形式存的,也存在单质铁,故A错误;B纯净的铁为光亮的银白色金属,熔沸点较高,有金属光泽,故B正确;C为红棕色固体,FeO、均为黑色固体,故C错误;D氧化铁与铝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够使铁熔化,该反应为铝热反应,可以用于焊接钢轨,故D正确;答案选BD。15AD【详解】A项,Cu和Fe都属于金属,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正确;B项,棉纱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都不属于合成纤维,错误;C项,玻璃是三大传统硅酸盐材料之一,属于硅酸盐材料,光导纤维为SiO2,SiO2不属于硅酸盐,属于氧化物,错误;D项,聚氯乙烯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经长时间阳光曝晒就会分解产生HCl,HCl对人体有害,聚氯乙烯不可制成食品保鲜膜,正确;答案选AD。16 氮化钙或Ca3N2 Ca+O2CaO2 NH3或氨气 O3和NH3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湿润的淀粉-KI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蓝色,淀粉-KI试纸变蓝色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淀粉-KI试纸不变蓝色 红色石蕊试纸和淀粉-KI试纸部变蓝色【详解】(1)Ca与Mg是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已知Mg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及氮气均反应,则Ca也可以,所以Ca在空气中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2CaO2 3Ca+N2Ca3N2 2Ca+CO22CaO+C,故答案为Ca3N2;(2)Ca的性质比Na活泼,在空气中燃烧也有CaO2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2CaO2,故答案为Ca+O2CaO2;(3)假设2:Ca3N2与水反应生成氨气和氢氧化钙,其反应方程式为:Ca3N2+6H2O3Ca(OH)2+3NH3,故答案为NH3;假设3:产生臭味的气体是,故答案为O3和NH3;【实验探究】已知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所以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是否含有氨气,臭氧的强氧化性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色,所以可以用淀粉-KI溶液检验是否含有臭氧,其实验操作为: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另取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将产生气体通入淀粉-KI溶液中;若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且淀粉-KI溶液不变色 则假设1成立;若红色石蕊试纸不显蓝色,且淀粉-KI溶液变蓝色,则假设2成立;若红色石蕊试纸显蓝色,且淀粉-KI溶液变蓝色,则假设3成立;故答案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湿润的淀粉-KI试纸;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蓝色,淀粉-KI试纸变蓝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淀粉-KI试纸不变蓝色;红色石蕊试纸和淀粉-KI试纸部变蓝色。【点睛】本题以Mg和Ca的性质的相似性为知识背景,考查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常见物质检验方法的掌握情况。本题的难点是【实验探究】,注意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操作。17 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过滤 在HCl的气流中加热脱水 ZnO22-+2CO2+2H2O=Zn(OH)2+2HCO3- 电解法 热还原法【分析】废液中含有Cu2+、Mg2+、Zn2+等离子,加入试剂1得到固体,且固体中加入试剂2得到Cu,则固体中含有Cu,那么试剂1是能还原铜离子的物质,结合题中信息可知,为了防止引入新的杂质,试剂1为锌粉、不可以是铁粉;试剂2是可以溶解过量锌粉且不能溶解Cu的物质,可以是稀硫酸或稀盐酸,由流程图可知最终得到盐酸盐,为不引入新的杂质,故试剂2应选择稀盐酸;操作1后的溶液中含有Mg2+和Zn2+,加入试剂3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试剂3为氢氧化钠;依据“Zn(OH)2的性质与Al(OH)3相似”得知过量的氢氧化钠与锌离子生成Na2ZnO2溶液,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氢氧化锌,氢氧化锌加热分解生成ZnO。【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试剂1、试剂2、试剂3分别可以是锌粉、稀HCl、NaOH溶液,故答案为;(2).操作2是从溶液中得到固体,则操作过程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3).由于氯化镁为强酸弱碱盐,镁离子容易水解,则应在HCl气流中加热以防止镁离子水解,故答案为在HCl的气流中加热脱水;(4).偏铝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碳酸氢钠,据此得出氢氧化锌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ZnO22 ,此离子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离子反应方程式为:ZnO22-+2CO2+2H2O= Zn(OH)2+2HCO3,故答案为ZnO22-+2CO2+2H2O= Zn(OH)2+2HCO3; (5).活泼金属采用电解法治炼,较活泼金属采用热还原法治炼,由于Mg很活泼,故采用电解法,Zn较活泼,采用热还原剂法,故答案为电解法;热还原剂法。18(1) 有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铝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溶液由浅绿变为无色 Al >Fe >Cu(2) 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或金属的表面积 相同时间内注射器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或注射器中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 盐酸的浓度 开始由慢变快,一段时间后,由快变慢 反应放热、使气体膨胀 氢气中混入了氯化氢气体 92.3% D【分析】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主要利用的是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来判定,能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不能反应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弱;在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要注意在多个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对比得出最后的结论,在测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盐酸的挥发性及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后是铝三角图象的考查,铝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注意其中的反应过程,盐酸过量,则开始的时候没有沉淀,中和反应结束之后产生沉淀,达最大值之后沉淀又消失,进而分析找到正确的图象。【详解】(1)铁的活动性在氢之前,能够与盐酸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生成浅绿色的氯化亚铁溶液;铝的活动性强于铁,将铝插入氯化亚铁溶液中,会发生反应,能观察到铝表面有黑色物质生成(铁粉为黑色),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无色。通过实验证明活动性:Cu小于H,通过实验证明活动性:Fe大于H,通过实验证明活动性“Al大于Fe,综上活动性顺序为Al >Fe >Cu。(2)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是盐酸的质量、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或金属的表面积等等,合理即可;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其方程式为记录的数据要能够个表明在前面的条件下的速率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相同时间内注射器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或注射器中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来测定;对比,条件为温度相同且盐酸的浓度不同,所以可以确定的是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开始的时候图象斜率大,反应速率快,到后面图象斜率小,反应速率小,所以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为:开始由慢变快,一段时间后,由快变慢;题目中提到“小明进行铝与稀盐酸反应时,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再者盐酸的挥发性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使气体体积增大;根据反应前后固体和玻璃的质量差,我们可以找到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进而算出氧化铁的质量,即使用差量法解题。设氧化铁的质量为m,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由于盐酸过量,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先发生中和反应,此时没有沉淀,中和反应结束之后,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氯化铝反应完之后,生成的氢氧化沉淀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溶液,沉淀又溶解,故沉淀的变化过程应该为,开始没沉淀,然后产生沉淀,最后沉淀又溶解,选D。19 蓝紫色溶液变浅,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然后沉淀逐渐溶解成绿色溶液 增大 小于 2C2O+2H+Cr2O+H2O 5 20 其他条件相同时,pH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1)Cr3+与Al3+的化学性质相似,在Cr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Cr3+与OH-会首先反应产生Cr(OH)3沉淀,看到溶液的蓝紫色逐渐变浅,同时有灰蓝色沉淀生成;当沉淀达到最大值后,又发生反应:Cr(OH)3+OH-=Cr(OH),看到沉淀逐渐溶解,变成绿色溶液;(2)由图可知,随着c(H+)的增大,溶液酸性增大,CrO的平衡转化率逐渐增大;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对于该溶液来说,升高温度,溶液中Cr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反应2C2O+2H+Cr2O+H2O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H0;(3)用离子方程式表示Na2CrO4溶液中的转化反应为2C2O+2H+Cr2O+H2O;(4)采用控制变量方法研究溶液pH及草酸浓度对Cr2O转化为Cr3+的影响。实验、溶液的pH不同,则其余条件应该完全相同,所以a=60 mL,b=30 mL;对于实验、是研究草酸的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因此二者溶液的pH及溶液总体积应该相同,故c=5,则d=(10+30-20)mL=20 mL;(5)溶液pH:,结合图象曲线可知,反应速率:,即溶液的pH对该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说明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则反应速率越快;(6)根据图象可知:对于实验,在0t1时间段,Cr2O的浓度减小(c0-c1)mol/L,反应速率为v(Cr2O)=mol/(L·min),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用Cr3+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Cr3+)=2v(Cr2O)=mol/(L·min)。答案第1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