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总结 -背诵.doc
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论1什么是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对开发出的软件很难满意。(2)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3)一般软件很难维护。(4)软件生产效率很低。(5)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大。(6)软件成本与开发进度难以估计。(7)软件技术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的需要。2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1.软件本身的特点:逻辑部件,不具有直观可见性;规模日趋庞大,开发与管理十分复杂性2.错误的软件开发与维护方法:忽视软件需求分析;轻视文档的重要性;忽略软件维护等3怎样克服软件危机?(1) 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各种工程项目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有效原理、概念、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吸取几十年来人类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和开发的经验教训。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努力作到良好的组织,严格的管理,相互友好的协作。(2) 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并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克服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作法。(3)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更好的软件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集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支环环境。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2假设自己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总工程师,当把图1.1给手下的软件工程师们观看,告诉他们及早发现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时,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要求在错误进入软件之前就清除它们是不现实的,并举例说:“如果一个故障是编码错误造成的,那么,一个人怎么能在设计阶段清楚他呢?”应该怎样反驳他? 反驳:发生在编码时期的故障极有可能是需求分析阶段由于操作不当产生的,所以必须及时消除错误,否则,到了后期软件运行和维护阶段再回过头来修改,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4、什么是软件工程?有哪些本质特性怎样用软件工程消除软件危机?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1) 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2) 它将管理技术与当前经过时间考验的而证明是正确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3) 它强调使用生存周期方法学和结构分析和结构技术;(4) 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围绕着实现软件优质高产这个目标,从技术到管理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软件工程学"这一新的学科。消除软件危机的措施:(1)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软件程序)(2)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件开发不是某种个体劳动的神秘技巧,而应该是一种组织良好、管理严密、各类人员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3)推广使用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技术和方法。(4)开发和使用更好的软件工具5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维护的全过程。 定义时期:问题定义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开发时期:总体设计 详细设计 编码和单元测试 综合测试维护时期:综合测试(1)问题定义:通过对系统实际用户和使用部门负责人的访问调查,明确要解决问题性质、工程目标和规模。(2) 可行性研究:导出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数据流图),并在此基础上更准确、更具体的确定工程的规模和目标;更准确的估计系统的成本和效益。(3) 需求分析:和用户密切配合,充分交流信息,以得到用户确认的系统逻辑模型(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及简要的算法表示的系统逻辑模型)。(4) 总体设计: 1)提出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并推荐出最佳方案; 2)设计软件的结构,确定软件的模块构成及模块之间的关系。(5) 详细设计: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化,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并包含必要的细节信息。 (6) 编码和单元测试:将详细设计的结果翻译成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源程序,并仔细测试编写的每一个模块。(7)综合测试:通过各类型的严格测试与调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1)集成测试:各模块装配后测试;2)验收测试:按规格说明书。(8) 软件维护:通过必要的维护工作使得系统持久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1)改正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6、 软件过程的定义? 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框架,他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7、软件工程的定义: 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来指导软件的开发与维护8、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1) 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项目概要计划,里程碑计划,项目控制计划,产品控制计划,验证计划,运行维护计划。(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评审过程) 每个阶段都进行严格的评审,以便尽早发现错误。(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 实行基准配置(经过阶段评审后的软件配置成份,包括文档和程序代码)对软件的修改进行严格管理。(4)采用现代的程序设计技术 结构化分析(SA)与设计(SD) ;面向对象的分析(OOA)与设计 (OOD)。(5) 结果能清楚的审查 规定开发组织的责任和产品标准。(6) 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成员素质要好,人数不宜过多。(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必要性9、软件工程方法学定义及三要素? 通常把在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使用的一整套技术方法的集合成为(亦为范: 方法、工具、过程型)10. 软件工程方法学的包括: 简述结构化范型和面向对象范型的要点,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传统方法学(生命周期方法学/结构化范型)(1)仍然是使用十分广泛的软件工程方法学。(2)采用结构化技术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并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来支持结构化技术的运用。(3)从上而下,顺序地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阶段任务面向对象的方法学(1)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量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从而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与实现解法的解空间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2)把对象作为融合了数据及在数据上的操作行为的统一软件构件;(3)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类;(4)按照父类与子类的关系,把若干个相关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5)对象彼此间仅能通过发送消息互相联系11 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模型分类?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是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它能直观表达软件开发全过程,明确规定要完成的主要活动、任务和开发策略。 亦称为: 软件开发模型软件生存期模型 分类(1)瀑布模型 (2)快速原型模型 (3)增量模型 (4)螺旋模型(5)喷泉模型12、软件过程的模型瀑布模型:【适用领域】:用户需求清楚的表达优点:1.可强迫开发员采用规范的方法 2.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件 3.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缺点:传统的瀑布模型过于理想化,是由文档驱动的。快速原型模型:(1) 一般用于最终系统的早期用户评价,开发工期短,质量有保证(2)软件产品的开发基本是线性顺序进行的,加速软件开发,节省软件开发成本【适用领域】: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领域增量模型:【适用领域】:用户逐步需求提交产品 (1)先完成一个系统子集的开发,再按同样的开发步骤增加功能 (系统子集),如此递增下去直至满足全部系统需求。(2)系统的总体设计在初始子集设计阶段就应作出设想13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所遵循的方法和步骤开发过程一般包括:需求、设计、实现、确认等活动主要针对需求和设计的典型方法: 结构化方法 (SASD) 面向数据结构方法(OSD) 面向对象方法(OO)第二章可行性研究 1.可行性研究目的?确定在问题定义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去解,在限制条件下,问题能否解决。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1) 进一步分析和澄清问题的定义,在澄清问题的基础上,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2) 从系统逻辑模型中,选择问题的若干种主要解法,研究每一种解法的可行性,为以后的行动提出建议;(3) 如果问题没有可行的解,建议停止系统开发;如果问题有可行的解,应该推荐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并为工程制定一个初步的计划。3可行性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1)技术可行性:现有技术能否实现本系统,现有技术人员能否胜任,开发系统的资源能否满足;(2)经济可行性:经济效益是否超出开发成本;(3)操作可行性:系统操作在用户内部行得通吗?(4)法律可行性:新系统开发是否会侵犯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是否违反国家法律。4可行性研究的步骤?(1)复查系统的规模和目标;(2)研究目前正在使用的系统 (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进一步定义问题; (5)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6)推荐行动方针; (7)草拟开发计划; (8)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5、数据流图(DFD):是一种图形化技术,他描绘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变换。 有四种成分:源点或终点,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流。 6、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所有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组成:数据流、数据元素、数据存储、处理。作用:对用户来讲,数据字典为他们提供了数据的明确定义;对系统分析员来讲,数据字典帮助他们比较容易修改已建立的系统逻辑模型。 用途:a.作为分析阶段的工具,与数据流图共同来完整的描述一个系统。数据流图只描述了系统的逻辑模型,但是没有给出数据及各个加工处理过程的具体含义;而数据字典则是其有益的补充。b.数据字典中包含的每个数据元素的控制信息是很有价值的。c.开发数据库的基础。8. 数据流图的用途: (1)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2)作为分析和设计的工具第三章需求分析1. 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对软件系统有哪些需求? 为了开发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首先必须知道用户的需求。 对系统的要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性处理需求、接口需求、约束、逆向需求、将来可能提出的需求。2、 逻辑模型 用数据流图、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数据字典、主要的处理算法来描述。 3、 访谈 在访谈的过程中使用情景分析技术非常有效,情景分析就是对用户将来使用目标系统解决具体的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 3.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1)访谈、分发调查表、情景分析技术(2)面向数据流自顶下下求精(3)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书(4)快速建立软件原型4访谈分类:正式的访谈、非正式的访谈5情景分析技术的用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它能在某种程度上演示目标系统的行为,从而便于用户解释,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出一些分析员目前还不知道的需求。(2)由于情景分析较易为用户所理解,使用这种技术能保证用户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始终扮演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6(1)结构化分析方法:就是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进行需求分析的方法。(2)结构化分析实质上是一种创建模型的活动。(3)根据结构化分析准则,需求分析过程应该建立3种模型:数据模型、功能模型、行为模型(4)实体-联系图(ERD)描绘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用于建立数据模型的图形。(5)数据流图描绘数据在软件中移动时被变换的逻辑过程,指明系统具有的变换数据的功能,数据流图是建立功能模型的基础。(6)状态转换图(状态图STD)指明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系统行为。状态转换图描绘系统的各种行为模式和在不同状态间转换的方式。状态转换图是行为建模的基础。7从哪些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 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有效性8. 验证软件需求的的方法: (1)验证需求的一致性:软件工具(2)验证需求的现实性:仿真或性能模拟技术(3)验证需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在用户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完成9.需求分析的描述工具有哪些?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判定表、判定树、结构化自然语言、层次方框图、Warnier图、IPO图和需求描述语言等5、 E-R图包含:实体、关系、属性。6、 层次方框图:用树形结构的、一系列多层次的矩形框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 7.系统流程图与数据流程图有什么区别?系统流程图描述系统物理模型的工具,数据流程图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系统流程图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抽象的描述系统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之间信息流动的情况。数据流程图从数据传送和加工的角度抽象的描述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和数据处理的工作状况。4(1)设计原理: 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2) 抽象(Abstraction):解决问题时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方面,不考虑与问题无关的方面。即抽出事物的本质特性而不考虑细节(3)逐步求精定义:为了能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而尽量推迟对问题细节的考虑。人类解决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基本方法,也是许多软件工程技术(例如,规格说明技术,设计和实现技术)的基础作用:帮助软件工程师把精力集中在与当前开发阶段最相关的那些方面上忽略那些对整体解决方案来说虽然是必要的,然而目前还不需要考虑的细节,这些细节将留到以后再考虑(4)信息隐蔽的含义: 有效的模块化可以通过定义一组独立模块来实现,这些模块相互之间只交流软件功能必需的信息。目的: 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减少修改或维护时的影响面。(5)信息局部化:把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物理地放得彼此靠近。优点:可维护性好、可靠性好、可理解性好5模块化(Modularity) ?模块设计的准则?是按规定的原则将一个大型软件划分为一个个较小的、相对独立但又相关的模块。准则:(1) 改进软件结构, 提高模块独立性:在对初步模块进行合并、分解和移动的分析、精化过程中力求提高模块的内聚,降低藕合。(2) 模块大小要适中:大约50行语句的代码,过大的模块应分解以提高理解性和可维护性;过小的模块,合并到上级模块中。(3) 软件结构图的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要适当。一般模块的调用个数不要超过5个。(4) 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5) 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6) 模块的作用域应在控制域之内:6模块?特征?总体设计主要考虑什么特征?(1)模块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可以单独命名且可通过名字来访问。(2)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参数传递)、功能、内部数据结构(局部变量)和程序代码四个特性。(3)概要设计主要考虑输入、输出(参数传递)和功能两个特性7.模块独立:的概念是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局部化概念的直接结果特点:具有特定子功能、接口简单 耦合强度依赖的因素: 一模块对另一模块的引用一模块向另一模块传递的数据量一模块施加到另一模块的控制的数量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去除模块间控制耦合的方法:(1)将被调用模块内的判定上移到调用模块中进行(2)被调用模块分解成若干单一功能模块如何降低模块间耦合度:(1) 如模块必须存在耦合,选择适当的耦合类型原则: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 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 坚决避免使用内容耦合(2) 降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 内聚性: 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的强度 耦合、内聚与模块独立性关系 耦合与内聚都是模块独立性的定性标准,都反映模块独立性的良好程度。但耦合是直接的主导因素,内聚则辅助耦合共同对模块独立性进行衡量。 第五章 总体设计 1. 总体设计包括哪两个阶段?系统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阶段。2、 总体设计的步骤 设想供选择的方案、选取合理的方案、推荐最佳方案、功能分解、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数据库、制定测试计划、书写文档、审查和复查3. 总体设计的 目标 形成软件的一种层次的可对底层结点交叉引用的模块化模型4、 设计原理 模块化就是把程序划分成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把这些模块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5. 模块的独立程度用内聚和耦合来衡量。 耦合: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数据耦合是低耦合,内容耦合是最高程度的。内聚:表示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6、 变换型数据流由哪几部分组成,及步骤?变换型结构由三部分组成:传入路径、变换中心和传出路径。 步骤:(1) 区分传入、传出和变换中心三部分,划分DFD图的分界线;(2) 完成第一级分解:建立初始SC图的框架;(3) 完成第二级分解:分解SC图的各个分支;(4) 对初始结构图按照设计准则进行精化与改进。7. 事务型数据流由哪几部分组成?事务型结构由至少一条接受路径、一个事务中心与若干条动作路径组成。 步骤:(1) 在DFD图中确定事务中心、接收部分(包含全部接收路径)和发送部分(包含全部动作路径);(2) 画出SC图框架,把DFD图的三部分分?quot;映射"为事务控制模块,接收模块和动作发送模块.一般得到SC图的顶层和第一层(如果第一层简单可以并入顶层);(3) 分解和细化接收分支和动作分支,完成初始的SC图;(4) 对初始结构图按照设计准则进行精化与改进。8、 比较层次方框图与结构图是的异同?(1) 层次方框图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 结构图描绘的是软件结构。(2) 二者都采用多层次矩形框树形结构。层次方框图的顶层矩形框代表完整的数据结构, 下面各层矩形框依次代表上个框数据的子集;结构图是在层次图的每一个方框内注明模块的名字或主要功能,方框之间的直线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用带注解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9、启发规则:(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2)模块规模应该适中(3)宽度、深度、扇出、扇入都应适当(4)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5)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6)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7)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名称解释:(1) 深度:表示软件结构中控制的层数,粗略的标志了一个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2) 宽度:软件结构内同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一般来说,宽度越大系统越复杂。对宽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模块的扇出。(3) 扇出:是一个模块直接控制(调用)的模块数模,扇出过大意味着模块过分复杂,需要控制盒协调过多的下级模块。9.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1)层次图(Hierarchy图)和HIPO图(带编号)(2)结构图(SC)10.(1) IPO图是输入、处理、输出图的简称,它是美国IBM公司发展完善起来的一种图形工具,能够方便地描绘输入数据、对数据的处理和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2)IPO图的基本形式是:A.在左边的框中列出有关的输入数据,B.在中间的框内列出主要的处理,C.在右边的框内列出产生的输出数据。 12.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1)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把信息流映射成软体结构,信息流的类型决定了映射的方法。(2)信息流的两种类型:变换流 事务流(3)事务流/事务中心完成的任务:接收输入数据 分析每个事务以确定它的类型 根据事务类型选取一条活动通路(4) 面向数据流方法的设计过程:(5) 设计步骤: 复查基本系统模型 复查并精华数据流图 确定数据流图具有变换特性还是事务特性 确定输入流和输出流的边界,从而孤立出变换中心 完成“第一级分解” 完成“第二级分解” 使用设计度量和启发式规则对第一次分割得到的软件结构进一步精化(6)设计步骤的目的:开发出软件的整体表示。即一旦确定了软件结构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复查,从而能够评价和精化软件结构(7)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的区别概要设计就是设计软件的结构,包括组成模块,模块的层次结构,模块的调用关系,每个模块的功能等等。同时,还要设计该项目的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即应用系统要存储什么数据,这些数据是什么样的结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详细设计阶段就是为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的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第六章 详细设计 1.详细设计的目的?为软件结构图(SC图或HC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和块内数据结构,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的描述.2.详细设计的主要任务?编写软件的“详细设计说明书”.软件人员要完成的工作:(1) 为每一个模块确定采用的算法, 选择某种适当的工具表达算法的过程,写出模块的详细过程描述.(2) 确定每一模块使用的数据结构.(3) 确定模块结构的细节,包括对系统外部的接口和用户界面,对系统内部其它模块的接口,以及关于模块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及局部数据的全部细节.(4) 为每一个模块设计出一组测试用例,以便在编码阶段对模块代码(即程序)进行预定的测试.3、详细设计工具:(1) 图形工具 (2) 表格工具 (3) 语言工具4结构程序设计?(1)完成软件模块过程设计的一种重要技术(2)所有程序都可以建立在一组已有的逻辑构成元素上,这一组逻辑构成元素强调了“对功能域的维护”。(3)这些逻辑构成元素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6、程序(过程)设计工具程序流程图 盒图(N-S图) 问题分析图(PAD)设计语言(PDL)(伪码) 判定表 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 缺点:(1)诱使程序员过早的考虑程序的控制流程,而不去考虑程序的全局结构(2)在程序流程图中用箭头表示控制流,因此控制员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不顾结构程序设计的精神,随意转移控制(3)程序流程图不易表示数据结构 盒图(N-S图) 特点:(1)功能域明确,可以从盒图上一眼就能看出来(2)不可能任意转移控制(3)很容易确定局部和全程数据的作用域(4)很容易表现嵌套关系,也可表示模块的层次结构 问题分析图(PAD图) 优点:(1)使用表示结构化控制结构的PAD符号所设计出来的必然是结构化程序 (2)PAD图所描绘的程序十分清晰 (3)用PAD图变现程序逻辑,易读,易懂,易记 (4)PAD图的符号支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方法的使用(5)容易将PAD图转换成高级语言源程序(6)即可用于表示程序逻辑,也可用于描述数据结构 过程设计语言(PDL)(伪码)特点: (1)关键字的固定语法,它提供了结构化控制结构、数据说明和模块化的特点 (2)自然语言的自由语法,它描述出来特点 (3)数据说明的手段 (4)模块定义和调用的技术,应该提供各种接口描述模式作为设计工具的优点:(1) 可以作为注释直接插在源程序中间(2) 可以使用普通的正文编辑程序或文字处理系统,很方便的完成PDL的书写和编辑工作(3) 已经有自动处理PDL的程序存在,而且可以自动有PDL生产程序代码缺点:不如图形工具形象直观,描述复杂的条件组合与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时,不如判断表清晰简单 判定表 组成:左上部列出所有条件、左下部是所有可能做的动作、右上部是表示各种条件组合的一个矩阵、右下部是和每种条件组合相对应的动作 判断树优点:形式简单到不需任何说明,一眼就可以看出其含 义,易于掌握和利用。 第七章 编码 1.软件测试的基本任务?软件测试是按照特定的规则,发现软件错误的过程;好的测试方案是尽可能发现迄今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成功的测试方案是发现迄今尚未发现错误的测试;2、.测试与调试的主要区别?(1) 测试从一个侧面证明程序员的失败;调试证明程序员的正确;(2) 测试从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从不可知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3) 测试有计划并且要进行测试设计;调试不受时间约束;(4) 测试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调试是一个推理的过程;(5) 测试执行是有规程的;调试执行要求程序员进行必要的推理;(6) 测试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设计的件下完成;调试由了解详细设计的程序员完成;(7) (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由工具支持;调试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4.什么是黑盒测试?黑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它着眼于程序的外部特征,而不考虑程序的内部逻辑结构。测试者把被测程序看成一个黑盒,不用关心程序的内部结构。黑盒测试是在程序接口处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并且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库或文件)的完整性。黑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等价分类法、边沿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和因果图等技术。5.什么是白盒测试?白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哪些?测试者了解被测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对程序的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状态与预期状态是否一致。白盒测试主要采用的技术有:路径测试技术和事务处理流程技术,对包含有大量逻辑判断或条件组合的程序采用基于逻辑的测试技术。 8.软件测试的一般步骤?单元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平行测试。9、调试路径:蛮干法、回溯法、原因排除法 第八章 软件维护1.软件维护的定义: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2.软件的维护一般分为哪几类?改正性维护:满足用户对已开发产品的性能与运行环境不断提高的要求,进而达到延长软件寿命的目的。适应性维护:对程序使用期间发现的程序错误进行诊断和改正的过程,配合变化了的环境进行修改软件的活动;完善性维护: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增加新的功能或修改已有功能的建议而进行的工作; 预防性维护:为了改善未来的可维护性或可靠性而修改软件的工作。 5.决定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1) 软件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2) 文档描述符合要求、用户文档简洁明确、系统文档完整并且标准。第十三章 软件工程管理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 产品运行:正确性、风险性、效率、完整性、健壮性和可用性;(2) 产品修改:可理解性、可维护性、灵活性、可测试性;(3) 产品转移:可移植性、可重用性和互运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