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章 唐 诗 中 月 意 象 的 艺 术 特 征.doc
-
资源ID:79038636
资源大小:38.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 四 章 唐 诗 中 月 意 象 的 艺 术 特 征.doc
第 四 章 唐 诗 中 月 意 象 的 艺 术 特 征第 一 节 化 月 为 人 , 人 月 合 一诈为 一 种 意象,“月”本就是“象”与“意”的化合,是以表层之象来表现深层之意,也就是说,月意象本身就蕴涵着抒情主体的情感。但是很多情况下,唐诗中的月意象并不止于此。当诗人觉得单纯的“象”与“意”的化合已经不足以表现其深沉饱满的情感时,往往会采用“化月为人”的艺术手法,把月亮完全当作人来刻画描写,从而达到人月合一的审美效果。化月为人,就是把月人格化,赋予它以人所有的音容仪态、言谈举止、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让它和人一样地喜怒哀乐,能同人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通过这一番比附,月就成了人的化身 实质上,也就是诗人情思的化身。化月为人,就是拟人,也是移情,赋予月以人之情。如陈昭相和歌辞·昭君词:跨鞍 今 永 诀,垂泪别亲宾。汉地行将远,胡关逐望新交河拥塞路,陇首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全 诗 写 昭君辞别汉宫远赴胡地的场景。前三联为客观陈述式的描写,最后一联单写明月意象:汉地的人物景色都己经渐行渐远,只剩下一轮孤独的明月,依然跟随着伤心人,远远相送,不弃不离。“送”本是人的动作,这里却把它赋予了月亮;本是人相送,这里却是月相送,月就成了远行人漫漫出塞路上的忠实陪伴。此外,“唯”与“犹能”虽然不是直接写月具有了人的动作,但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强化了诗人将月比人的用意:送行的人都已回去了,只有月亮还能不辞远途,坚持相送。心理上早已把月当成了一个深情之人来看,亲近感不言自现。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 千 古 同一,并无新旧之分,月照也是自然现象。此诗写月为",I日时月”,写月照为“还过”,如同一个深情怀旧的故人,离开之后重又回来,发现一切己经不复原来模样,心中满是伤感却又不忍离去。诗人不把自己面对古迹时的感受说出,而是交付一轮明月,让明月来表现:明月就是一个具有深长的历史眼光、目睹古今盛衰沧桑之变的人。杂曲歌辞·伊川歌第三闻道黄花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在 这 首 诗中,没有直接表达闺里人的相思忆远之苦,而是把月亮拟人化,让它处在人的环境里,具有了人的情感。月本是无情之物,此处用“可怜”这一充满感情色彩的词来形容;“闺里”是人之所处,这里却说月在闺中;“偏”本指人的任性或执著,而此处写月“偏照”,分明是赋予了它以人的执著情意。全篇都没有人物的正式出场,而是把“可怜”、“闺里”、“偏”等表现人物感情和处所的词用来表现月亮,使“月”完全成为闺中痴情女子的化身了。这样,就使得闺里人的相思表达得既委曲,而又更为深重。如果说上引昭君词和石头城把月拟人化,但还是能把月和抒情主体区分开,那么这首伊川歌则实现了人与月的合一,赋予月的感情完全是人的感情,难分彼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李白相和歌辞·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本 是 宫 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整诗却不让人物出场。前两句写“北斗,、“西楼”、“金屋”、“萤火”客观之物,暗示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后两句点出“月光,“欲到”、“别作”给了月亮人的动作,而愁情似乎也是月光刻意所“作”,月之愁正是人之愁。此 外 , 田娥“只恐多情月,旋来照妾床。”(哎杂曲歌辞·夜夜曲)、元镇“伤心最是江头月,莫把书将上庚楼。”(凭李忠州寄书乐天)、鲍溶“何况芙蓉楼上客,海门江月亦相思。”(寄薛膺昆季)、刘元济“虚脯风惊梦,空床月厌人。”(相和歌辞·怨诗)、李白“落月低轩窥烛尽, 飞花入户笑床空。”(春怨)等等,都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以 上 所 举的诗例,运用的拟人手法都是比较明显的;唐诗中还有一些月意象,也是化月为人,但是并不是把人的动作、思想、感情等直接赋予月意象,而主要是抒情主体的一种心理和感情上的认同:在心理和感情上把月意象当成是亲近之人。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是较为隐蔽的。如前一章引过的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乍看来,两句都是写景,但细品味,就会觉得,“江清月近人”并非只是写倒映在江中的月影距离人很近,更是一种心理距离的近。“月近人”其实正是“人近月”,是人把月当成了羁旅中的知音和伴侣来亲近。王维“独坐幽草里,第四章唐诗中月意象的艺术特征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Mm川集·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也是运用了较为隐蔽的拟人手法,把月当成茫茫人世中的唯一知心人来看待。虽然 事 实 是“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戎显秋月(一题为江城夜月),从科学的角度讲,月亮只是个冰冷无情的天体,但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深沉细腻的感情。写忧愁,不直接说人如何忧愁,而偏偏说月愁;写相思,也不直接说人如何相思,而偏偏说月相思。月亮通晓人类的一切情感秘密,以人的面貌出现,是人的化身。化月 为 人 的拟人郭移情手法的运用,既使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又避免了由抒情主体之口直接呼出的直白之陋,情感委曲含蓄而又深沉凝重。体现出唐代诗人在使用月这一现成意象时,在艺术表现上所做的力求翻新的努力。第 二 节 人 (事 、 物 ) 月 对 比,况味深沉与 人 ( 物、事)进行对比,也是唐诗中月意象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特征。月时明时晦,时圆时缺,长在长生,恒久不变,是永恒的象征;而时光流逝,人生无常,历史变迁,与月的永恒产生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唐诗中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 是 人月对比。人月对比是指以月的周而复始、永恒长在来对比人生易老,不可重复。其特点是比较明显直白。朗月 照 帘 幌 , 清 夜 有徐姿.洞房怨孤枕,挟琴爱前择。置草已数叶,花复遍枝 . 去 岁草始荣,与君新相知。今年花未落,谁分生别离。代情难重论,人事好 乖 移 。合比月华满,分同月易亏。亏月当再圆,人别星陨天.吾欲竟此曲,意深 不 可 传.叹息孤莺鸟,伤心明镜前.(张渐郎月行)在进行人和月的对比时,首先写到人和月的共同之处:人的聚合好比月的圆满,而人的分离则如同月的亏缺。后面指出对比的重点所在:月亏了缺了可以再度圆满起来,而人的离别却像星星从空中陨落一样,恐怕再无相见之期。这种人不如月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心理触动。皓月 流 春 城 , 华 露 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 自老 。 (韦应物月夜)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Mm川集·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也是运用了较为隐蔽的拟人手法,把月当成茫茫人世中的唯一知心人来看待。虽然 事 实 是“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戎显秋月(一题为江城夜月),从科学的角度讲,月亮只是个冰冷无情的天体,但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深沉细腻的感情。写忧愁,不直接说人如何忧愁,而偏偏说月愁;写相思,也不直接说人如何相思,而偏偏说月相思。月亮通晓人类的一切情感秘密,以人的面貌出现,是人的化身。化月 为 人 的拟人郭移情手法的运用,既使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又避免了由抒情主体之口直接呼出的直白之陋,情感委曲含蓄而又深沉凝重。体现出唐代诗人在使用月这一现成意象时,在艺术表现上所做的力求翻新的努力。第 二 节 人 (事 、 物 ) 月 对 比,况味深沉与 人 ( 物、事)进行对比,也是唐诗中月意象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特征。月时明时晦,时圆时缺,长在长生,恒久不变,是永恒的象征;而时光流逝,人生无常,历史变迁,与月的永恒产生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唐诗中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 先 是 人月对比。人月对比是指以月的周而复始、永恒长在来对比人生易老,不可重复。其特点是比较明显直白。朗月 照 帘 幌 , 清 夜 有徐姿.洞房怨孤枕,挟琴爱前择。置草已数叶,花复遍枝 . 去 岁草始荣,与君新相知。今年花未落,谁分生别离。代情难重论,人事好 乖 移 。合比月华满,分同月易亏。亏月当再圆,人别星陨天.吾欲竟此曲,意深 不 可 传.叹息孤莺鸟,伤心明镜前.(张渐郎月行)在进行人和月的对比时,首先写到人和月的共同之处:人的聚合好比月的圆满,而人的分离则如同月的亏缺。后面指出对比的重点所在:月亏了缺了可以再度圆满起来,而人的离别却像星星从空中陨落一样,恐怕再无相见之期。这种人不如月的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心理触动。皓月 流 春 城 , 华 露 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 自老 。 (韦应物月夜)一 5 2 一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清景终若斯”,“清景”此处是月的代称,明月永远如此,以一个“终”字凸现其永恒不变;“伤多人自老”,人却自然要老去,“自”字表现出人生易老的必然性。朔风 扣 群 木,严霜凋百草.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薛耀相和歌辞·子夜冬歌)虽然诗人采用了一种问月的方式,但其真正的意图并非要问“月中人”是怎样实现长生不老的,而是暗用对比的手法,以“月中人”的不老,来引出和衬托人的必老。表面上,诗人对人生之老未作任何议论和阐述,但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通过这一手法表现出来的人生必老的无奈和伤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拜新 月 , 拜 月 出 堂 前,暗魄深笼桂,虚弓未引弦。拜新月,拜月妆楼上,莺镜 未 安 台,蛾眉已相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 更 长 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 垂 。 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吉中孚妻杂曲歌辞·拜新月)此诗写由“拜新月”所触引出的月犹新、人已老的哀伤。运用两重人月对比。第一重“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直接明白地写出月在圆缺更递中得以长生,而人却在月圆月缺中渐渐老去,人与月的不同表现无遗;第二重“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通过“昔年拜月” 和“如今拜月”、“众女拜月”和“阿母拜月”的对比,表现出月还是昔年所拜的那一轮新月,但拜月之人却己经红颜老去,只能空忆“红闺年少时”了。梁 日东 阳 守 , 为 楼 望越中。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江静闻山狄,川长数塞 鸿 。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崔0 题沈隐侯八咏楼)明月依旧在,而曾经为明月所映照的人却已经灰飞烟灭、无迹可寻了,“明月在”和“古人空”形成鲜明对比。六龙 冉 冉 骤 朝昏 , 魏 国贤才杳不存。唯有侯赢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胡曾 咏 史 诗·夷门)侯赢是战国时魏国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后协助信陵君救赵,起了关键作用。这里不直说侯赢已死去多年,而拈出“唯有侯赢在时月,夜来空自照夷门”一句,不仅第四章唐诗中月意象的艺术特征与前“魏国贤才杳不存”形成对应,而且“唯,、“空”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当年人月共在,而今只剩下明月独存了,对比之意鲜明而强烈。此外,碧草 已 满 地 , 柳 与 梅争春.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今日非昨日, 明 日 还复来. 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搏酒中 。 梁 王已去明月在,黄鸥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李 白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去去 何 时 却 见 君 , 悠悠烟水似天津。明年今夜有明月,不是今年看月人.(方 干 与徐温话别)才高 未 及 贾 生 年 , 何事孤魂逐逝川。萤聚帐中人已去,鹤离台上月空圆。(郑 立 之 哭林杰)等等,都是直接运用了人月对比的手法,因为有了月这一永恒之物作对比,人生多变、物是人非的感慨显得尤为深沉。人 月 对 照,多数是以月之永恒不变对比人生之短暂无常,但偶尔也有以月之变化对比人之不变的。如崔国辅相和歌辞·王昭君:一回 望 月 一 回 悲 , 望月月移人不移。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以月东生西落的变化规律来对比人心的坚定不移。这种对比方式在唐诗中的月意象中是很少见的。其次 是 事 /物月对比。与人月对比相类似,事或物与月对比主要也是以月的永恒来对比人间物事的变迁更替。所不同的是,与之作对比的不再侧重于人,而是侧重于事或者物,有时候,这种对比不是明白说出,而是要靠读者体味的。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 荒 台 杨 柳 新 , 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为吴王阖间所建。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次句点出月意象,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己化为乌有,只有悬挂夜空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是曾经繁华的历史见证。今古常新的月与曾经是繁华风流之地而今满目荒凉的姑苏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人事的变幻无常,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和古今盛衰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邀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平常事物,只要笼罩在月光之下,也会生出一种独特的境界氛围,令人遐想无限。也许正因为如此,唐诗中的月意象不少出现在诗歌的开头,起首便是一轮明月高悬夜空,遍照人间,以下的情事全都是在或朦胧或清冷的月光的笼罩下进行,“极苍苍莽莽之致”,创造出阔大深远的诗歌境界,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作用。如李白横吹曲辞·关山月:明月 出 天 山 , 苍 茫 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 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 未 应 闲。起首即是隐现在苍茫云海间的一轮明月。纪肉批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之“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说:“一起意境阔远,倒摄四州,有神无迹。通篇情景俱包得起。”781指柳诗首句画意充沛而又境界开阔,涵容量大。这种评价同样适应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一出,不管是玉关边塞、白登道或青海湾的古来征战之地,思归心切的征夫戍客,还是他们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彻夜无眠叹息,以及对于命悬一线的忧苦,全都笼罩在一片莽莽苍苍的月色下了。月意象虽然只在诗歌开头出现了一次,但起到的作用却不仅仅是渲染背景、烘托氛围,更是包举全篇,把整首诗歌的景物、情节、情思全都包容到了一片月光之下,无形之中,月意象起到了一种链接的作用,从而使得整首诗歌意境苍茫阔大,浑溶无间。再 看 张 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 生 明 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是一首怀念远人的诗,月光笼罩全篇,为“情人”的“相思”造足了氛围。在这样的月光下,诗人敞开心扉,把思念之情娓娓道出。首联展现出一种明月升起、光照天涯的开阔境界,为以下离居两地的“情人”提供了一个阔大而又相对纯粹的空间,惹动情思。额联将光束凝定于“情人”身上,长夜漫漫,情人望月相思,通宵不眠。颈联写因喜爱圆满的月亮而灭掉了烛光。尾联则想赠对方月光而不能,只是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徒增烦恼,所以不如睡去,期待梦中欢会。全诗可以说包含着一种思人的“室内一室外一室内”的活动过程,这也是一个感情的“滋生一渐强一高潮一排解”的过程。而不管是活动过程还是感情过程,月光,无疑自始至终伴随着思人的形体和灵魂。月光千里同照,诗人利用这一特性,把海角天涯的两地情思联系在一起,形成咫尺千里之势,其间的艺术张力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在这种空间中,所有的情思都氨氯在空明澄静的月色里,而月色之中也弥漫着诗人浓烈的情思。月亮意象与诗人情感达到完美的融合,实现了其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艺术特征。张九龄的另一首对月怀人抒写幽情之作秋夕望月):清迥 江 城 月 , 流 光万 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皎洁青苔露,萧条黄 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首联中的月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自形成一种高华融澈的气象,笼罩全诗,其艺术特征与上一首可说有同工之妙。此外 ,如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晚秋夜)等等,唐代很多诗歌中的月意象都作为一个突出意象位于诗歌的开头,起着开拓境界、笼罩全诗的作用。第四节以月结尾,虚实互化中国 古 代 诗歌重视含蓄蕴藉,言近意远。吴景旭历代诗话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蕴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n 79以有限的文字,含不尽之意,蕴无限之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追求。在有月意象的唐诗中,这种追求很多都是通过月意象来实现的,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月意象多处于诗歌的结尾。唐前诗歌中的月意象很多放在开头,起衬托背景的作用,唐诗中月意象的这种易位在诗歌中形成了大片空白,产生了奇妙的审美效果,使它在营造诗歌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意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对月意象采用“化虚为实”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实现的。“虚”是指情思,“实”是指“景物,o首 先 是 “化虚为实”,即化情思为景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景结情”。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徒增烦恼,所以不如睡去,期待梦中欢会。全诗可以说包含着一种思人的“室内一室外一室内”的活动过程,这也是一个感情的“滋生一渐强一高潮一排解”的过程。而不管是活动过程还是感情过程,月光,无疑自始至终伴随着思人的形体和灵魂。月光千里同照,诗人利用这一特性,把海角天涯的两地情思联系在一起,形成咫尺千里之势,其间的艺术张力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在这种空间中,所有的情思都氨氯在空明澄静的月色里,而月色之中也弥漫着诗人浓烈的情思。月亮意象与诗人情感达到完美的融合,实现了其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艺术特征。张九龄的另一首对月怀人抒写幽情之作秋夕望月):清迥 江 城 月 , 流 光万 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皎洁青苔露,萧条黄 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首联中的月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自形成一种高华融澈的气象,笼罩全诗,其艺术特征与上一首可说有同工之妙。此外 ,如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晚秋夜)等等,唐代很多诗歌中的月意象都作为一个突出意象位于诗歌的开头,起着开拓境界、笼罩全诗的作用。第四节以月结尾,虚实互化中国 古 代 诗歌重视含蓄蕴藉,言近意远。吴景旭历代诗话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蕴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n 79以有限的文字,含不尽之意,蕴无限之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追求。在有月意象的唐诗中,这种追求很多都是通过月意象来实现的,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月意象多处于诗歌的结尾。唐前诗歌中的月意象很多放在开头,起衬托背景的作用,唐诗中月意象的这种易位在诗歌中形成了大片空白,产生了奇妙的审美效果,使它在营造诗歌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意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对月意象采用“化虚为实”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实现的。“虚”是指情思,“实”是指“景物,o首 先 是 “化虚为实”,即化情思为景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景结情”。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徒增烦恼,所以不如睡去,期待梦中欢会。全诗可以说包含着一种思人的“室内一室外一室内”的活动过程,这也是一个感情的“滋生一渐强一高潮一排解”的过程。而不管是活动过程还是感情过程,月光,无疑自始至终伴随着思人的形体和灵魂。月光千里同照,诗人利用这一特性,把海角天涯的两地情思联系在一起,形成咫尺千里之势,其间的艺术张力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在这种空间中,所有的情思都氨氯在空明澄静的月色里,而月色之中也弥漫着诗人浓烈的情思。月亮意象与诗人情感达到完美的融合,实现了其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艺术特征。张九龄的另一首对月怀人抒写幽情之作秋夕望月):清迥 江 城 月 , 流 光万 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皎洁青苔露,萧条黄 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首联中的月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自形成一种高华融澈的气象,笼罩全诗,其艺术特征与上一首可说有同工之妙。此外 ,如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晚秋夜)等等,唐代很多诗歌中的月意象都作为一个突出意象位于诗歌的开头,起着开拓境界、笼罩全诗的作用。第四节以月结尾,虚实互化中国 古 代 诗歌重视含蓄蕴藉,言近意远。吴景旭历代诗话说:“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蕴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余味。,n 79以有限的文字,含不尽之意,蕴无限之情,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追求。在有月意象的唐诗中,这种追求很多都是通过月意象来实现的,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月意象多处于诗歌的结尾。唐前诗歌中的月意象很多放在开头,起衬托背景的作用,唐诗中月意象的这种易位在诗歌中形成了大片空白,产生了奇妙的审美效果,使它在营造诗歌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意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对月意象采用“化虚为实”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手法实现的。“虚”是指情思,“实”是指“景物,o首 先 是 “化虚为实”,即化情思为景物,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景结情”。第四章唐诗中月意象的艺术特征诗人不把想要表达的情感直接说出,而是寄托于情感内涵丰富的“月”这样一种意象。读者在诗歌的结尾处看到的只是一轮明月,诗人的情感则要在月意象的触发接引下去用心体会才能够得到·这种艺术手法类似于现代电影艺术曳的“空镜头”电影艺术中的“空镜头”是指一种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画面,这种描写性、再现性的镜头,或写景、或状物,通过烘托、渲染、比喻、象征登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人物的感情、情绪、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创造出视觉鲜明、饶有弦外之音的意境。“在诗歌的叙述描写中留下一段空白,就好像电影的空镜头一样,在无言中蕴藏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作空白成境。”sot美学家宗白华也说:“美感的形成在于能空。”81唐诗中很多处在结尾的月意象创造出了诗歌中的“空镜头”,以烘托、渲染、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抽象的感情化作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成为诗人们创造含蓄隽永、余味无尽的诗歌意境的重要意象。“意惬关飞初,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三十韵),诗歌结尾处,诗人把丰富饱满的情感隐藏起来,而以一轮明月出之,往往给诗歌留下很大的空白,给审美想象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使想象在月亮意象的引导下,展开无限的合理延伸,从而使诗意悠远无穷,产生“咫尺有千里之势”的效果。如王昌龄的从 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全诗最有艺术感染力的无疑是最后两句,尤其是“高高秋月照长城”句,此诗之美,也只有吟到这一句时方能真正体会到。正如黄叔灿唐诗笺注所言:“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薪,诗之最上乘也。”诗人继“撩乱边愁听不尽”点出边关愁情之后,并没有对这份愁情再作任何揭示,而是以下一句的景物描写承之,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产生无穷的韵味。再如李白玉阶怨:玉阶 生 白 露 , 夜 久 侵 罗袜 。 却 下 水 晶 帘 ,玲珑望秋月。题为“玉阶怨”,但整诗中没有一个怨字。面对一轮秋月,抒情主人公所怨者可以很多,可以怨空闺独守,可以怨美人迟暮,韶华流逝,也可以怨色衰爱弛,君恩不再,等等,但作者都没有作出任何说明,只以“玲珑望秋月”这样一个生动的画面结尾,不着一句议论和抒情,留下极大的空间容读者去做无限的深思和遐想,正是“篇终接混茫”的极好范例。一 5 8 一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 白 “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鹦鹉洲)、王维“相去千徐里,西园明月同。”(送熊九赴任安阳)、权德舆“相思不解说,明月照空房。”(相思曲)、刘希夷“空徐今夜月,长似旧时悬。”(渴汉世祖庙)、李益“只今己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统汉峰下) 等等,羁旅之苦,离别之痛,迁逝之感都可以在诗中明白地表达出来,但是诗人没有,只是把所有的感慨都托付给了一轮月亮,溶进了苍苍茫茫无边无际的月色里。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82诗人正是借助结句的月意象创造出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使人们从意象中感受到比文字表达的东西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产生了“味之者无极”的艺术效果。有 的 时 候,在某些长诗中,采用“化虚为实”艺术手法的月意象也会出现在诗歌的中间,但这个位置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诗歌的抒情或叙事告一段落的时候,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结尾的性质。如白居易“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琵琶女一曲长歌怨,激起了听者强烈的感情波澜,但诗人并未细致地描写人物是怎样地'-嘘感叹,也并未刻画心底究竟是怎样地意绪难平,只以静寂之中江心的一轮秋月涵容了一切的感情波澜。其 次 是 “化实为虚”,即化景物为情思。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痔,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n 83这种手法与“化虚为实”常常是互相纠结,难以截然分开。但仔细分辨,仍能窥见其中的不同。“化虚为实”指把抽象无形的情思附丽于具体有形的意象,主要是从作者创作构思的角度来讲的;“化实为虚”则主要从读者领悟体味的角度来讲,指读者把寄托着诗人情思的月意象再还原为情思。当然,这种还原并不能随心所欲,还要源于诗中的暗示。这也就是为什么常与“化虚为实”难以分辨的原因。周 振 甫 先 生 认 为 ,“化实为虚”通常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乏D其实单就月意象来说,副词的运用是更重要的,主要集中在“空”和“独”上。如“空徐今夜月, 长似旧时悬。”(刘希夷竭汉世祖庙)、“武u+.一夕梦不觉,十二玉楼空月明。(张枯华清宫四首之四)”、“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李益统汉峰下)、“空徐千里月,照妾两眉口。”(李娇倡妇行)、周振甫诗词例话北京:巾国青年出版利.IY79第2版193页第四章唐诗中月意象的艺术特征“独有孤明月,时照客庭寒。”(骆宾王寒夜独坐游子多怀简知己)、“昭君溪上年年月,独自掸娟色最浓。”(李涉杂曲歌辞·竹枝)、“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李白相和歌辞·长门怨二首之二)、“独有故楼月,今来亭上明。”(储光羲渭桥北亭作) 等等。从这些修饰月意象的“空”和“独”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寂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