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和化合物(一)--碳和碳的化合物.doc
元素和化合物(一)-碳和碳的化合物元素和化合物一-碳和碳的化合物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元素和化合物一:碳和碳的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巩固碳及碳的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C2的实验室制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 3.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CO、CO2的化学性质 .CO2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碳单质及含碳化合物性质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具: 有关CO2的实验室制法所需实验仪器和药品。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教师设问:碳的单质有哪几种?我们学过含碳化合物有哪几种?学生思考回答进入新的复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启发、引导,进入复习.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学过哪些物质能通过化学反应生成O2?并引导学生。 在思考后按要求写出有关碳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思考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归纳总结:碳及含碳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板书 教师在学生板书总结基础之上电脑展示,对比碳及碳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学会对比理解、记忆。2.CO2的制法:1实验室制法: 学生实验:制取一瓶O2,并进行检验,教师指导、检查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工业制法:略 三讨论:用化学方法区别1CO与CO2 2C与CH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法,激发求知欲,培养开放性思维 四巩固深化: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纠正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练习:见附录分层次练习,注意问题侧重知识的巩固和训练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业:P11、4巩固深化本节内容,强化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碳及碳的化合物 一、碳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二、2的制法 1.实验室制法 2工业制法 附录1-1:碳和碳的化合物部分典型例题 例题:1.实验室制取CO2,常用的原料是 .燃烧木炭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C.石灰石与硫酸反应 .煅烧石灰石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用木炭与氧气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但不便于收集,故不选A,不宜用C,因为会生成微溶物CaS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D是工业上制取CO2的方法,所以选择B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于它具有的性质是 A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C能与水反应 D.能溶于水 分析:此题的测试点为O2的用途与性质,学生需分析C2的性质和可燃物燃烧条件基础上分析。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支持燃烧,它会覆盖在可燃物上,使之与氧气隔绝,而停止燃烧,故答案:为:A、B。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要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应将气体 .通入灼热氧化铜 B通入石灰水 .通入水 D.点燃 分析:此题的测试点是O、O2的化学性质。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要除去C应选择B。因为不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也不能燃烧所以不选择A、D;2微溶于水所以水不能除尽O2,因此不能选择。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4.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会有一层白膜,该物质是_,要洗净该试剂瓶宜采取的方法是_。 分析:此题测试点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根据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可知白色固体为碳酸钙,根据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反应原理可知碳酸钙虽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所以此题答案::为: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1碳酸钙 2加入稀盐酸溶解后,再用水洗 附录-2碳和碳水化合物练习: 选择: 1.以下关于物质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符合的是 A.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金刚石硬度最大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臭剂-活性炭有吸附性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生铁-一氧化碳有可燃性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蒸发时可吸收热量2.以下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且在空气中燃烧产物相同的一组是A.H2和 .H2和O C.O和 D.CO和CO2 3.相同质量的碳酸钙,其中一份跟足量的盐酸反应,另一份充分煅烧,则所得二氧化碳的质量 .前者多 .后者多 .一样多 .无法比较填空: 1.有O2、H、C、CO、H4五种气体,其中1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气体是_。2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_。3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是_。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制取CO2与制取H的发生装置相同的原因是_。 简答: 地球表面的大气中CO的含量增多易产生温室效应,会对人类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人说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利也有弊1你的观点呢?并说明原因。2为控制温室效应的产生应采取哪些措施至少答两点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答案: 选择:1.2. 3.C 填空:1O 2O2 H、C、H44H4 2.反应物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且反应条件都不需加热。 简答:有利,原因:O2增多会促进光合作用,使一部分作物增产。 有弊,原因:由于温度升高,使很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使土地沙漠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而淹没沿海地区。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注: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以两种答案::均可 2大量植树造林研究开发太阳能等无污染新能源代替含碳矿物燃料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