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速率教案设计.doc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设计连山高级中学 高二化学备课组一、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环节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环节二:讲解化学反应速率 类比物理学中速度概念,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单位环节三:小试牛刀 巩固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环节四:实验探究测定速率 通过实验探究出测定速率的方法 环节五:巩固与小结 结合实验与练习掌握速率的表示方法环节六: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二、三维目标设计: I、知识与技能(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II、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定量观察、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III、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并体会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三、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和表示方法。2、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方法:比较法、探究合作法、归纳法、讲练结合2、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投影】【思考】请同学们观看下列图片,了解化学变化过程(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进行的快慢,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作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解释现象的能力【讲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对我们很重要,不同的反应我们希望它进行的快慢程度也不相同。 明确学习目标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 【回忆】 你能仿照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给“化学反应速率”下个定义吗?回忆速度的定义思考归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板书】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 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3、表达式: 阅读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通过看书及重大讲解使学生了解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思考】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你能分析出它的单位该怎么表示吗?推导 培养善于观察能力【板书】4、单位:mol/(L·min)或mol/(L·s) 得出其单位 大胆猜想 小试牛刀 【投影】 【练习】例如: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的反应N2 + 3H2 = 2NH3 ,开始时的N2浓度为8 mol/L,H2的浓度为20mol/L,5 min后N2的浓度为6 mol/L,那么,用N2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多少?解:根据公式得V(N2)=c/t=(8-6)mol.L-1/5min=0.4mol/(L.min)答:反应的反应速率为0.4 mol/(L.min). 学生自觉进行数据分析 巩固概念【思考】如果用NH3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多少呢? 【解析】 解: N2 + 3H2 = 2NH3起始量(mol·L-1 ): 8 20 05min(mol·L-1 )后: 6 14 4变化量c(mol·L-1): 2 6 4根据公式得V(NH3)=c/t=4mol.L-1 /5 min=0.8 mol/(L.min) 运用概念计算化学反应速率;讨论并得出用不同物质所表达的速率不同的结论; 巩固“三段法”计算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不同物质表达的速率不同,培养学生表达的严谨性。【再思考】在上述反应中,用H2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多少呢?。【解析】同理:V(H2)=c/t=6mol.L-1 /5 min=1.2 mol/(L.min)【学与问】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所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据可能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思考回答【解析】引导学生分析所得数据有何内在联系,发现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得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之比的关系。如上述数据(N2):(H2):(NH3)=1:3:2得出结论: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讨论小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板书】5.同一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困惑与对话】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那么大家对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困惑吗?学生疑问速率有方向性吗?固体或纯液体浓度会改变吗?解决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投影】【小结表示速率的注意点】(1)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实际上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3)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必须注明是哪一种反应物质;(4)对于有纯液体或固体参与的化学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因为它们不存在浓度的改变;学生讨论归纳并相互补充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实验探究 【过度】 通常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为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体系中的物质,所以与反应中任何一种物质相关的性质在测量反应速率时都可以利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投影】【小结】测定方法有书P18、直接观察某些性质(如释放出气体的体积和体系压强);、科学仪器测定(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和发射、导电能力等);、溶液中,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思考】通过上述学习过程,你认为应该如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投影】【实验】【实验2-1】 按图2-1安装两套装置,在锥形瓶内各盛有2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然后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 mL 1 mol/L和40 mL 4 mol/L的硫酸,比较二者收集10 mL H2所用的时间。把实验结果填入下表: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记录实验数据】加入试剂反应时间(min)反应速率(mL/ min)1 mol/L H2SO44 mol/L H2SO4 观察实验记录数据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感悟思考】已知Zn + H2SO4 = ZnSO4 + H2 你有几种方法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参与实验的学生思考 实验感悟 【归纳】1.一定时间内收集H2的体积2.测定一段时间内溶液H+ 中浓度的变化3.测定一段时间内锌粒质量的变化 思考归纳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与问】你还能根据反应速率相关量的哪些变化来测定该反应的反应速率? 【投影】【小结】1.测定溶液中H+ 浓度的变化2.测定溶液中Zn+ 浓度的变化3.测定H2的体积或H2的质量的变化4.测定锌粒的质量的变化5.测定体系的压强的变化6.测定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变化7.测定反应体系的热量的变化 学生讨论归纳并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能力 巩固与小结【投影】【讲述】一、化学反应的速率1、定义: 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3、表达式:4、单位:mol/(L·min)或mol/(L·s)5.同一反应中,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理解记忆落实本节课内容 使知识条理化完整化促进知识落实 总结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方程式系数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其的测定方法。我们又从一个更深层次的角度再次认识了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 【布置作业】复习知识,落实概念。在书上完成课后习题。【随堂练习】1.A和B反应生成C,假定反应由A、B开始,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1molL。反应进行2min后A的浓度为0.8molL,B的浓度为0.6molL,C的浓度为0.6molL。则2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A=_,vB=_,vC=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2.在一定条件下,mA+nB=pC的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V(A)= a mol /(L·s) , V(B)= a/2 mol/(L·s) , V(C)= a mol/(L·s) ,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反应 A + 3B = 2C + 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A)=0.3mol/(L·s ) (2) (B)=0.6mol/(L·s)(3)(C)=0.4mol/(L·s) (4) (D)=0.45mol/(L·s)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检测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检测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方程式中系数的关系。在同一反应中,比较反应的快慢,应取同一参照物。八、教学设计分析在设计这一节课的时候,直接由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来引入新课,这符合化学新课标的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既然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学起来起点就比较低,容易入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速率的认识在这之前只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的更深入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着重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然后实验探究速率的测定方法,这都有利于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困惑于对话】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发言,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学生在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讨论与解决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节课安排有实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这个实验虽然不是分组进行的,但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另外,还安排有一定量的问题讨论,让全体学生都能进步,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对比能力、综合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