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被贬黄州对苏轼创作和价值观的影响.doc

    • 资源ID:79310429       资源大小:4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被贬黄州对苏轼创作和价值观的影响.doc

    被贬黄州对苏轼创作和价值观的影响摘要: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世出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赋、书法篆刻、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而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从不颓废,始终以乐观旷达的性格,优美的文学创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被贬黄冈时期,政治的失意却造就了他文学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叹。关键词:苏轼 被贬 生平 事迹 创作 价值观Summary: Su is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s not a writer who, in his poetry, prose, calligraphy, music, painting, etc. all have extensive legal scholarship, and his life has been bumpy, but never a decadent, always optimistic broad-minded personality, beautiful literary creation devolves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particular he was banished to Huanggang period, political frustration but made his literary glory, for deep sigh.Key words: Su demoted biography writing values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洒脱奔放,其词则一改唐五代以来儿女情长,离合悲愁的主题及柔媚纤巧的语言风格,以其宽阔的胸襟,雄大的才力,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开一代豪放之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胡寅题酒边词),表现出全新的面貌。一、诗词思想风格变化 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口吻自我嘲解,但这只是其思想意识的表层的东西,作为遭受迫害的逐臣,忧谗畏讥战战兢兢的心态是最难以摆脱的,“示谕武昌一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者何所不至。若大霈之后,思旨稍宽,或可图此。更希为深虑之,仍且密之为上。”(与陈造书)他那谨小慎微、惴惴不安的心情,完全流露于信的字里行间。但这种心态与苏轼独立不屈的性格必然要在思想上发生冲突,因此其必然要在思想上冲破现状,找寻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而佛老哲学“清净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很好地解脱了他来自社会也来自个人的压抑,成为他思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佛三种精神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他特有的豪迈、旷达和视险如夷的气魄。文如其人,苏轼的襟抱境界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感到自己的心情都为之振荡了。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整首词内容矛盾复杂,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然而,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虽然自然平淡,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作者此时仍抱有积极入世的勇气和信心,“愿为穿云鹘,莫做将雏鸭。”(歧亭五首之五)但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发出人生空漠、无所寄托的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在前赤壁赋中,苏轼以叙事为骨架,在描绘秋夜江景,穿插历史事迹的同时,着重以老庄阐发了人生哲理,“只用寥寥数百字,就把人在宇宙中之渺小的感觉道出,同时把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享受的大自然丰厚的赐予表明。”(林语堂苏东坡传) 在黄州期间,当地一书生马可卿替苏轼向当地官府求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这块荒地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佛老思想原以清净无为,超然外物为旨归,但在苏轼身上却起了复杂的作用,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也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之意志与超然之襟抱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超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精神。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之气”的精神与佛家“当下即是”、“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同时,依靠艺术 的激情来完成心理上的宣泄,苏轼曾经自述:“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从十指出也。”也依靠佛老,保护了自己幻想中的具备完整人格的心灵世界。试看“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者甚干忙?前事既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罪,三万六千场,一叶轻舟穿淼茫。”(雨夜宿净行院)“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百步洪)履危难而处之泰然,历沧桑而洞观人生,心胸豁达,情趣潇洒,恬淡自适。 苏轼曾写到:“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当谨置之座右也。”(与章质夫三首之一)正是他人生这里的核心所指“慎静以处忧患”,他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旷达开朗性格的奥秘也就在此!故能在写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适,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后,“折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甚至把县太爷都吓了个半死,到处派人寻找,但当人们发现他之时,却“鼻鼾如雷,犹未兴矣。”只不过发发感慨,以期获得平衡和宁静罢了。 综观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内心的儒家思想已变化为儒家思想与佛老思想矛盾地并存在一起。它们是矛盾的,因为前者的主要精神是积极入世而后者则是消极出世;但它们又在苏轼身上是统一的,因为他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因而大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当他入世从政时,则主要信奉和推行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时时有佛老思想冒头),当他贬官在野时,佛老思想则成为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儒家思想也并不泯灭)。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篇)这句话可移来评论苏轼。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二、人生价值的变化(一)诗化生活,开辟独特的解脱之路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本,但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也很深。他博览两家典籍,后来又与钱道人以及参廖、佛印等许多和尚来往,养成了达观出世的人生观。特别是到了黄州以后,融会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思想风貌在他身上日益明显了。其中老庄哲学在苏轼的生活历程中,有时起着使他脱离现实的消极作用,有时又起着使他坚决抗拒流俗的积极作用。在这里可以看到,苏轼一生思想是十分矛盾的。我们知道苏轼把为仕的三分之一时间耗费在贬谪的囚徒式的生活上,过着与世人隔绝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思想、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美的历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苏一生并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1、逆境歌吟中的审美人生“心境愈自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西方哲人海德格尔这句人生名言早在中国宋代的苏轼人生历程中实现了。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大波大澜以后,他已对人生精义、世间道理通透彻悟,在他审美心灵的映照下,一切苦难、不幸都在化解,一切的美景、幸福都在呈现、升腾,甚至在别人那里原本很平常的事,他都能从中领略到深长之趣、体味到无穷之美。苏轼无论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做到热爱生活。尤为可贵的是他总是带着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审视身边的一切,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其放大,同时将自己的心神放置在这美的世界中浸泡。因此,我们便发现,苏轼无论处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他眼睛看到的是美、心里感受到的是美、灵府悟到的也是美。“乌台诗案”中他死里逃生,被贬黄州,但他在初到黄州诗里写的却是“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和“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宫家压酒囊”。“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说诗是心灵的歌吟。在此诗中,我们看不到苏轼有什么愁苦怨艾,看到的是他心里装的河山秀色和取而无偿的愧疚心情,足见苏轼超凡的情性之美。人们更不会忘记苏轼作于惠州、儋州和那些诗句:“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江风初凉春睡美,楼上啼鸦呼我起。”(寓居合江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贬居生活是穷寂苦闷的,瘴雨蛮烟、暑毒湿疫是让人难以忍受的,苏轼身处其间不以为念,放逸身心,转换视角,从普通日常生活的人事景物中发现愉悦心神的美。2、苏轼审美人生的最终实现与超越在逆境中,苏轼以自己特有的机制,把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道家的“任其性命之情”和“齐一万物”以及佛家的“四大皆空”、“万法平等”等易于导向消极的思想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将其作为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并借此培养了他不懈不躁、不惧不馁,率真自适而又观照现实的超然通达的人生品格。苏轼是一位智者、达者,他在悟道的同时穷究事物之理,从而将生活审美化。如果以文学史上其他作家作为参考比较的话,苏轼没有屈原那样忧愤,他决不会象屈原那样去自杀。他一生仕途坎坷,特别是晚年更遭“垂老投荒”的厄运,但他处变不惊,落地生根,这说明他是一个极坚强的人,不象屈原那样易于摧折;他也不象陶渊明那样性情恬淡与超然物外,虽然苏轼景仰陶渊明,晚年尤甚如此,但苏轼是以陶渊明作为自身的一支精神支柱,他终身从政,一辈子从未象那样归隐过,他只是被北宋政坛残酷地抛开,但他从未忘情政治,而是自始至终生活在北宋政坛纷繁的党争之中。他崇陶学陶,但那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他是一个生活的积极进取者。无论身在“高堂”,还是沦为被贬的囚徒;无论直言进谏,还是指陈时弊;无论托事以讽,还是“悲歌为黎元”,苏轼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福利,运用权力造福人民恩及君王;地方任上抗灾救荒,兴修水利。即使身为“不得签署公事”的贬官,也忘不了国计民生,行一方之政,惠一方之民,尽可能把个人的心血浇灌在祖国的大地上。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长乐,处逆境而不颓废,处顺境而不淫逸。如他看见惠州百姓的耕作技术落后,便积极推广他在湖北见过的插秧机械“秧马”。为了解决惠州百姓行路难的问题,他又积极倡导修建东、西新桥等等。正因为苏轼能把自己融入到惠州百姓当中去,便毫不计较个人之得失,就会感到眼前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美好,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惠州的山水是如此之美丽:“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惠州的百姓是如此仁义:“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一)惠州百姓对自己是如此之关怀:“我视此邦,如洙如沂。邦人劝我,老矣安归。自我幽独,倚门或挥。岂无亲友,云散莫追。”(和陶时运四首之三)由于东坡对任何一切事物都没有功利之心,故在他的眼中,任何一件细小的景物都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如东坡眼中的东江小潭:“江郊葱茏,云水蒨绚。碕岸斗入,洄潭轮转。先生悦之,布席闲燕。初日下照,潜鳞俯见。意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悠哉,玩物之变。”(江郊)这时的苏轼,可以说是已经把自己与景物融为一体了。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的那样:是我为蝴蝶?还是蝴蝶是我?已经分不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精神了,它已超越了“宠辱皆忘”的境界了,苏轼进入一种与天地并存、万物同一的内心境界。(二)直面人生,寻求灵魂足以栖息的大地“乌台诗案”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自此开始了他生平中第一次贬居生涯。来自庙堂的沉重政治打击,使他的人生思考发生变化,他必须经过痛苦的反思,来为自己重新寻求安身立命之计。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物,其价值观念中的庙堂意识不可能消除殆尽,但当自身处在被庙堂否定的境遇时,如果不甘沉沦于屈原那种抱恨终天的悲愤之中,则必要寻求另一种精神支柱,必要去创造另一种可以实现于庙堂之外的价值,比如自托于学术,寻味哲理,研究历史,并著述立言;或放浪于山水,寄情文艺;或解脱于佛老,以调养心灵,等等。凡此种种,谪居时期的苏轼都一一去做,既撰写经学著作,也创作大量诗词散文,又常常参禅悟道,炼气养身。相对于任职时期来说,佛老思想在这时要浓厚得多,甚至占据了思想的主导地位,因为以庙堂为价值指归的儒家思想在这时无所用,而传统能够提供的另外的思想资养就不能不在佛老中了。但是,苏轼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之大在于,他不曾遁入佛老的出世之路,而寻求到了另一种入世的价值。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却以庙堂为价值指归,佛老思想在理论上是肥遁于庙堂之外的,却又走向出世。苏轼受佛老思想滋养而得以超越庙堂,但不由此从其出世,却仍保持了对人生、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执著与追求,他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到了真正足以栖息的大地。“大地”的意义就是:一种入世的,却不指向庙堂的价值所寄。具体来说,他包涵了苏轼在黄州的所有行为(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参禅悟道以及对政治民瘼的依然关怀等)的价值;总体上说,则它承载起一种充满诗意的生存境况,就是一个人在天地间的“如寄”的生存。“莫停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一个不卑屈于庙堂,又不离弃人世,安然若素,充满诗意地寓居于大地上的苏轼,正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如果说,他在第一次贬谪时,对于神宗皇帝的赏识还抱着一线希望的话,那么,贬谪惠州后,所有支持着他的生存的力量,都是来自普天之下敬仰其人格、喜爱其才华的一般士民。这些人是一如既往地尊敬他的故吏、门生;不避前嫌、不远万里赶来求教、相伴的文人学士;给他以真正的人间温暖的邻里百姓;当然还有某些正直善良的地方官,以及不少方外之交与翻脸不认人的昔日同僚相比,这些和尚、道士给了他真正的友谊。岭海时期的东坡居士,无论就其身份与生活状况,或就其精神依托、思想倾向与情感认同来说,都已从庙堂走向民间。他舍弃了端笏立朝的大臣形象,而在一般士民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然后,苏轼真正实践了他关于“水”的一种比喻:“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他已是如此地亲近着大地,在十月孟冬之际,顿感“岭南万户皆春色”,继而肯定“南来万里真良图” 了。由于以整个大地为依托,以大地上所有生民的祸福为政治责任,苏轼便能从中领悟他的人生苦难意义。作为“寄寓”者所依托的“大地”。其深层的涵义就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它引导苏轼从更为宏远的意义上思考出处问题。以“忠义”为核心的儒家政治伦理观念,是把一般人都当作“臣”来要求的,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的价值指归在庙堂。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所谓“出”无非是为君主效忠尽力,而所谓“处”也就是忍受被君主误解的痛苦,等待君主的翻悟。佛老哲学对这种政治伦理观念的补充是:一个人还可以放弃“臣”的身份和责任,心仪或者身体一种超脱世外的宗教生活。这样,三教互补实际上是以“臣”和“僧”的互补,取消了“人”的生存方式。所以,身为大臣的苏轼固然可以积极奋发,一旦被剥夺大臣身份,就只好处在漫长的等待之中,或者游心于佛老。但经过反复的徘徊出入三教之间的思想困惑,人生的苦难终于迫使他思考作为“人”的意义,从而形成了出为“臣”、处为“人”,并且最终归结到“人”的出处思想。在“忠义”之心一再被朝廷玩弄之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寄寓”者本可以无求于君主,“何至以身为子娱”,只要自己在作“臣”时“实无负吏民”,便可以问心无愧,藐视朝廷的打击和否定,断然超越政治,还归于“人”的生存境界,食芋饮水,视曾经拥有的富贵为浮云春梦,而啸傲于岭云海日间。另一方面,苏轼也终于未被仙山佛国所诱惑,而是脚踏实地做“人”。在非“臣”即“僧”的互补模式中,原也有着“穷则独善其身”或所谓“居士”的中间状态,但东坡居士却将这种中间状态的意义放大,将处于此种状态的人生之内涵体现得无比丰富:躬耕田亩、开圃种药、酿酒制羹、赏玩山水、著书立说、吟诗作文、评艺论史、广交朋友、参禅养身,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勇于为义”等等。不为“臣”不为“僧”的苏轼,其作为“人”的生存境界本甚广阔,而且,这才是一个“寄寓”者的本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世生活的肯定,到晚年,贬居海岛的苏轼常以圣人自比,就因为他确信领悟了“人”的生存价值。欲作有为之“臣”而不得的苏轼,就在反思中找到了比“臣”与“僧”更为根本的“人”的意义,从而也就为“寄寓”的人生找到了可以依托的大地。在大地上吟啸徐行的东坡居士,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苏轼形象。苏轼的伟大在于他虽然认识到人生的无意义,但他没有因逃避而逍遥世外,也没有因沉沦而泯灭众生,他在寻求一种灵魂的拯救。这种拯救看似逃避却是进取,看似沉沦却是升华。世界和人生的意义荒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存本身随之荒诞。苏轼在超越儒释道,追求审美人生,纵情醉美等方面,达到对生命的珍惜和超越,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变成对现实人生的关心,从而使灵魂找到了内在的支撑和动力。苏轼发现了人生的无意义,并努力寻找一种灵魂的拯救,他否定了人生的终极目的,并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变成现实人生的关心,从而使灵魂找到内在的支撑和动力。这在颓废、荒诞、死亡充斥东西方文坛的今天,也可以算作苏轼的一个现代意义吧。 我们的感想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这是我们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在李老师的策划组织下,我们组员参与研究了被贬黄州对苏轼创作和价值观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由于研究性课题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对这个人有研究的同学不多,因此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们都抽出时间去阅读有关资料,而且十分投入,加之此次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去总结一些前人的评价,所以我们也就更加努力和配合,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正是这种积极高昂的态度以及杨老师正确细心的指导,使我们最后的研究取得了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1、王艾赤壁赋中苏轼思想感情探微2、新浪博客苏轼被贬后人生目的阙失与灵魂拯救3、网易博客自然然淡远谈苏轼被贬黄州后诗词思想风格变化

    注意事项

    本文(被贬黄州对苏轼创作和价值观的影响.doc)为本站会员(asd****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