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妙招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doc
小妙招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平时在与同事的交谈中,常听他们抱怨“我班的学生上课很沉闷,没有一点活力”。究其原因首先得从我们教师自身去找。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有趣的课堂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生命活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小妙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1、巧设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在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数学学习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数学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上到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师:你们还记得小熊吗?小熊是笔者的儿子,学生和他一起玩过,学生经常问起他生:记得。师:他现在已经5岁了,上周星期三刚过了5岁生日。那天他请了他最好的朋友丫丫学生笑起来来家里做客,你们猜猜他会买什么来招待丫丫?生:蛋糕、水果、饼干、饮料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教室里沸腾起来师:实际上那天他买了4个苹果、2瓶可乐、1个蛋糕。4个苹果分给他们两人,怎么分公平?可乐呢?蛋糕呢?生:每人一半。师:用分数怎么表示?其实那天后来又来了一个小朋友,怎么分?用分数怎么表示?如果有4个小朋友呢?5个呢?6个呢?这样设计,使学生在熟悉的过生日的情境中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2、巧用幽默。 有人说,成功的教育应当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而当学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时,从一定程度上就摆脱了苦学的烦恼。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课尾,我读了一篇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时哈哈大笑,但笑声中深藏着他们对知识的正确把握,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这何乐而不为呢。3、巧用竞争。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认为学习唯恐不及他人而赶上去,还要时常顾虑落后于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学生具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要在学习中搞竞争。在组织学生学习数学时,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常常用如下的话语激发他们:“看谁提出的问题多”、“看谁列的算式最正确”、“看谁的计算方法最简单”,这些话语对学生进行了“比一比”的暗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不是比赛的“比赛”,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学生产生了一种驱动力,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样子,一种超越别人,争创第一的欲望油然而生。这时的学生精神特别饱满,信心特别充足,一种不甘落后的氛围开始形成,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比如,在上到“多位数乘一位数”时,单纯的、枯燥的数字计算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把课本上的练习分题分类后分到各组,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各组答题的对错以及速度的情况,等到课尾算分数,哪一组获得第一名,每个成员将获得一面红旗。同学们一听,个个争先恐后,纷纷拿起笔认真计算起来,没有了平时磨磨蹭蹭的样子,而且计算完后,又自觉地去检查。 教育是一门课程,是课程我们就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教育是一门艺术,是艺术我们就应让它独具个性。愿我们上的每一节课,都能满足孩子们个体生命的需要,让每一节课都焕发生命的活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