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4).doc
白杨礼赞教学目的 1、 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二、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恹恹欲睡ynyn) 虬枝(qiú)婆娑(su)秀颀(qí)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自主学习: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是“你不应该觉得他只是树。”那么是什么呢?) 2、趁机让学生读这几个句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4、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四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听写生字。 2 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 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 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 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态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参天耸立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自然段,讨论: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 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 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 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 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 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 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 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 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 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 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 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 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2、完成课后练习。三棵树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 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 教学难点: 1、 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 教学过程: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 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 那树教案教学构想:这篇散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很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和品味,然而由于笔者能力所限,不能挖掘其万一,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自己的感受,准备学习一点皮毛而已,感到不胜惶恐。 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把它当作语文教材来学习,要很好地掌握文章涉及的基础知识,例如字词的识记与运用,篇章的结构与安排,语言的生动与抒情等等,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把本文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学习。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到底该怎样与发展极缓的自然相处呢?在自然面前,人类有时是劫掠者,有时又是自然的奴仆,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带来学生的深刻的思索,这对于我们国家的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价值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以下教案,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品味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 2、情感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命运。 2、关键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 2、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教师 做好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两幅漫画导入。 在地球村,自然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许多动、植物消失了,甚至遭到人类的无情的摧残和杀戮。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人类的这种行为将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许多事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那树一文,让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这个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排雄伟的大树及标题。) 二、检查预习 在此之前,我们已要求大家预习课文,下面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展示生字生词:生字注音 三、整体感知 1、请两位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大树的生命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大树的外貌特点和自然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讨论后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在的大树。早期的大树是自然之树,近期的大树是临死之树,现在大树是悲壮之树。 2、文中记叙了大树的那些事迹,从中可以看出大树具有那些高贵的品质? 四人一小组合作讨论后明确:大树有着坚韧顽强、无私奉献、豁达宽容、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过渡:这样一棵高尚而伟大的树,为什么会被屠杀呢?直接原因是什么?是醉汉驾车出事而连累了大树。那么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大树是否就可以躲过被屠杀的命运呢?不能。这样看来,大树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研读赏析 1、找出文中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看看那些词语用得好?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明确:“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人类文明飞速发展,而自然界的生命却生长缓慢,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和谐。这一段话也暗示着古树的悲惨命运。 2、找出文中伐木工人砍伐大树的语句,并体味其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于是这一天来了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表现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3、作者写了蚂蚁搬家一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你有什么感触? 讨论后明确:动物都充满爱心,反衬出人类的无情。表达了作者的愤恨、悲哀之情(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五、拓展延伸 1、蚂蚁在离开大树时都“依依不舍”,想象一下,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论交流明确,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2、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有时是弱者,有时又疯狂地报复人类,那么人类文明与自然该怎样和谐发展呢?请谈一下你的认识。 (交流认识,畅所欲言。) 六、课堂小结 为什么作者要关心一棵树的命运呢?因为关心树木就是关心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关心地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为了人类的幸福希望人类能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你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