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最新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8902.pdf
第一章 反比例函数 第一节 反比例函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1)当路程 s 一定,时间 t 与速度 v 成反比例,即 vt=s(s 是常数)(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 a 和宽 b 成反比例,即 abS(S 是常数)2、电流 I、电阻 R、电压 U 之间满足关系式 UIR,当 U=220V 时,请你用含 R 的代数式表示 I 吗?【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 3000 米的赛马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 v(m/s)与所用时间 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3)随着时间 t 的变化,平均速度 v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平均速度 v 是所用时间 t 的函数吗?为什么?(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 x,y 之间可以表示成 y=kx(k 为常数且 k0)的形式,那么称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其中 x 是自变量,常数 k 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 2: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 v=3000/t,其中自变量 t 可以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 t 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所有 t 的取值范围为 t0.【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 P3 例题.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12cm2,它的一边是 acm,这边上的高是 hcm,则 a 与 h 的函数关系;(2)压强 p 一定时,压力 F 与受力面积 S 的关系;(3)功是常数 W 时,力 F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的函数关系(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 m 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 y(吨)与该乡人口数 x 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 y=kx(k是常数,k0)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1)a=12/h,是反比例函数;(2)FpS,是正比例函数;(3)F=W/s,是反比例函数;(4)y=m/x,是反比例函数 3.当 m 为何值时,函数 y=224mx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易求出 m 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21,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4x 4.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 V 与密度成反比例.且 V=5m3时,=198kgm3(1)求 p 与 V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求 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解:略 5.已知 yy1y2,y1与 x 成正比例,y2与 x2成反比例,且 x2 与 x3 时,y 的值都等于 19求 y 与 x 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y1 与 x 成正比例,则 y1k1x,y2 与 x2 成反比例,则 y2=k2x2,又由 yy1y2,可知,y=k1x+k2x2,只要求出 k1 和 k2 即可求出 y 与 x 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因为 y1与 x 成正比例,所以 y1k1x;因为 y2与 x2成反比例,所以 y2=22kx,而 yy1y2,所以 y=k1x+22kx,当 x2 与 x3 时,y 的值都等于 19 【教学说明】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 1.1”中第 1、3、5 题.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 5 题时,不知如何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练习.第二节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情感态度】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教学重点】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呢?一次函数有什么性质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教学说明】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 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例函数 y=6x的图象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1)列表:取自变量 x 的哪些值?x 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 x 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6,1)、(3,2)、(2,3)等(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思考:(1)观察上图,y 轴右边的各点,当横坐标 x 逐渐增大时,纵坐标 y 如何变化?y 轴左边的各点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2)这两条曲线会与 x 轴、y 轴相交吗?为什么?探究 2:反比例函数所在的象限画出函数 y=3x的图形,并思考下列问题:(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哪些象限?(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 y 随自变量 x 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归纳结论】一般地,当 k0 时,反比例函数 y=kx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 x 轴、y 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 y 随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减小.探究 3:反比例函数 y=6x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 y=6x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 y=6x与 y=6x之间的关系,画出 y=6x的图象【归纳结论】一般地,当 k0 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 k0,所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答案】C 6.下列反比例函数图象一定在第一、三象限的是()【答案】C 7.已知函数23()2mymx为反比例函数(1)求 m 的值;(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如何变化?(3)当3x12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8.作出反比例函数 y=12x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当 x4 时,求 y 的值;(2)当 y2 时,求 x 的值;(3)当 y2 时,求 x 的范围 解:列表:由图知:(1)y3;(2)x6;(3)0 x6 9.作出反比例函数 y=4x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1)当 x2 时,y 的值;(2)当 1x4 时,y 的取值范围;(3)当 1y4 时,x 的取值范围 解:列表:由图知:(1)y2;(2)4y1;(3)4x1【教学说明】为了让学生灵活的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在研究每一题时,要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性质的目的.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 1.2”中第 1、2、4 题.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了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从练习上来看,学生掌握的不够好,应多加练习.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教学重点】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我们学会了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那么你能根据一些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吗?【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 y=kx的图象经过点 P(2,4)(1)求 k 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2)判断点 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3)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 y 随自变量 x 的增大如何变化?分析:(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 P(2,4),即表明把 P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样能求出 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2)要判断 A、B 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 A、B 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3)根据 k 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 随 x 的值的变化情况.【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 y=kx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k 的取值范围是 k0 还是 k0.(2)因为点 A(-3,y1),B(-2,y2)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 A、B 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y2.【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若点 A(7,y1),B(5,y2)在双曲线 y=3x上,则 y1、y2中较小的是 【答案】y2 2.已知点 A(x1,y1),B(x2,y2)是反比例函数 y=kx(k0)的图象上的两点,若 x10 x2,则有()A.y10y2 B.y20y1 C.y1y20 D.y2y10【答案】A 3.若 A(a1,b1),B(a2,b2)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两个点,且 a1a2,则 b1与 b2的大小关系是()A.b1b2 B.b1=b2 C.b1b2 D.大小不确定【答案】D 4.函数 y=-1x的图象上有两点 A(x1,y1),B(x2,y2),若 0 x1x2,则()A.y1y2 B.y1y2 C.y1=y2 D.y1、y2的大小不确定【答案】A 5.已知点 P(2,2)在反比例函数 y=kx(k0)的图象上,(1)当 x=-3 时,求 y 的值;(2)当 1x3 时,求 y 的取值范围 6.已知 y=kx(k0,k 为常数)过三个点 A(2,-8),B(4,b),C(a,2)(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求 a 与 b 的值 解:(1)将 A(2,-8)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k=-16,则反比例解析式为 y=-16x;(2)将 B(4,b)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b=-4;将 C(a,2)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2=-16a,即 a=-8.7.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2)若点 A(5,m)在图象上,则点 A 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 x1 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由点 A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 m 的值,再验证点 A 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x(k0)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 x1 时,y2所以2=1k,k2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 (2)点 A(5,m)在反比例函数 y=2x图象上,所以 m=25=25,点 A 的坐标为(5,25)点 A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5,25)不在这个图象上;点 A 关于 y 轴的对称点(5,25)不在这个图象上;点 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5,25)在这个图象上;【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数学内容.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 1.2”中第 7 题.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般应告知的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2.借助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培养学生看图(象)、识图(象)能力、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函数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教学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3.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教学说明】对所学的三种函数的性质教学复习,让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系统的了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 P(-3,4),试求出它们的表达式,并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解:设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y=k1x,y=2kx,其中,k1,k2是常数,且均不为 0.由于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交于 P(-3,4),则 P(-3,4)是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点,即点P 的坐标分别满足这两个表达式.因此,4=k1(-3),4=23k解得,k1=43 k2=-12 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y=43x,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y=-12x.函数图象如下图.【教学说明】通过图象,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2.在反比例函数 y=6x的图象上取两点(1,6),(6,1),过点分别作 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 S1=;过点分别作 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 S2=;S1与 S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 y=kx(k0)中比例系数 k 的几何意义:过双曲线 y=kx(k0)上任意一点引 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 k 的绝对值.【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已知如图,A 是反比例函数 y=kx 的图象上的一点,AB 丄 x 轴于点 B,且ABO 的面积是 3,则 k 的值是()A.3 B.-3 C.6 D.-6 分析: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 S 是个定值,即 S12|k|解:根据题意可知:SAOB12|k|3,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象限,k0,则 k6【答案】C 2.反比例函数 y=6x与 y=2x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作一条平行于 x 轴的直线分别交双曲线于 A、B 两点,连接 OA、OB,则AOB 的面积为()A.12 B.2 C.3 D.1 分析:分别过 A、B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D、E,过 B 作 BCy 轴,点 C 为垂足,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 k 的几何意义分别求出四边形 OEAC、AOE、BOC 的面积,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分别过 A、B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D、E,过 B 作 BCy 轴,点 C 为垂足,由反比例函数系数 k 的几何意义可知,S四边形 OEAC=6,SAOE=3,SBOC=1,SAOB=S四边形 OEAC-SAOE-SBOC=6-3-1=2【答案】B 3.已知直线 yxb 经过点 A(3,0),并与双曲线 y=kx的交点为 B(2,m)和 C,求 k、b 的值 解:点 A(3,0)在直线 yxb 上,所以 03b,b3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3又因为点 B(2,m)也在直线 yx3 上,所以 m235,即 B(2,5)而点 B(2,5)又在反比例函数 y=kx上,所以 k2(5)10 4.已知反比例函数 y=1k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 yk2x1 的图象交于 A(2,1)(1)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2)试判断 A 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与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分析:(1)因为点 A 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把 A 点的坐标代入这两个解析式即可求出 k1、k2的值(2)把点 A 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 A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可知A是否在这两个函数图象上 解:(1)因为点 A(2,1)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所以 k1212 12k21,k21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2)点 A(2,1)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 A(2,1)把 A点的横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y=22=1,所以点 A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 A点的横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得,y213,所以点 A不在一次函数图象上 5.已知一次函数 ykxb 的图象经过点 A(0,1)和点 B(a,3a),a0,且点 B 在反比例函数的 y=3x的图象上(1)求 a 的值(2)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3)利用画出的图象,求当这个一次函数 y 的值在1y3 范围内时,相应的 x 的取值范围(4)如果 P(m,y1)、Q(m1,y2)是这个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 y1 与 y2 的大小 分析:(1)由于点 A、点 B 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 B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这些点的坐标代入相应的函数解析式中,可求出 k、b 和 a 的值(2)由(1)求出的 k、b、a 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3)和(4)都是利用函数的图象进行解题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3)从图象上可知,当一次函数 y 的值在1y3 范围内时,相应的 x 的值为:1x1(4)从图象可知,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又 m1m,所以 y1y2.或解:当 x1m 时,y12m1;当 x2m1 时,y22(m1)12m1 所以y1y2(2m1)(2m1)20,即 y1y2.6.如图,一次函数 ykx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 y=mx的图象交于 A、B 两点(1)利用图象中的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 x 的取值范围 分析:(1)把 A、B 两点坐标代入两解析式,即可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2)因为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与函数值是相对应的,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反映在图象上,自变量取相同的值时,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 【教学说明】检测题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增加了灵活性,以基础题为主,也有少量综合问题,可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 1.2”中第 6 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强调:教学反思 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求解两种函数解析式,往往用待定系数法 2观察图象,把图象中提供、展现的信息转化为与两函数有关的知识来解题 第三节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的一般过程,体会建模思想.【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情感态度】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复习回顾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3.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如何?【教学说明】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1)根据压力 F(N)、压强 p(Pa)与受力面积 S(m2)之间的关系式 p=FS,请你判断:当 F一定时,p 是 S 的反比例函数吗?(2)如人对地面的压力 F=450N,完成下表:(3)当 F=450N 时,试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当受力面积 S 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 p 是如何变化的,据此,请说出它们铺垫木板通过湿地的道理.解:(1)对于 p=FS,当 F 一定时,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p 是 S 的反比例函数.(2)因为 F=450N,所以当 S=0.005m2时,由 p=FS得:p=450/0.005=90000(Pa)类似的,当 S=0.01m2时,p=45000Pa;当 S=0.02m2时,p=22500Pa;当 S=0.04m2时,p=11250Pa(3)当 F=450N 时,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p=450/S,它的图象如下图所示,由图象的性质可知,当受力面积 S 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 p 会越来越小,因此,该科技小组通过铺垫木板的方法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地面所受压强,从而可以顺利地通过湿地.2.你能根据玻意耳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 p 与它的体积 V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K(K0),即 pV=K)来解释:为什么使劲踩气球时,气体会爆炸?【教学说明】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 P15 例题.2.一个水池装水 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 xm3的水,经过 yh 可以把水放完,那么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是 ,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y=12x;x0 3.若梯形的下底长为 x,上底长为下底长的13,高为 y,面积为 60,则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 (不考虑 x 的取值范围)【答案】y=90 x 4.某一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每人制作一个面积为 200cm2的矩形学具进行展示设矩形的宽为 xcm,长为 ycm,那么这些同学所制作的矩形的长 y(cm)与宽 x(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答案】A 5.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A.小明完成百米赛跑时,所用时间 t(s)与他的平均速度 v(m/s)之间的关系 B.长方形的面积为 24,它的长 y 与宽 x 之间的关系 C.压力为 600N 时,压强 p(Pa)与受力面积 S(m2)之间的关系 D.一个容积为 25L 的容器中,所盛水的质量 m(kg)与所盛水的体积 V(L)之间的关系【答案】D 6.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则可以反映 y 与 x 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A.y3000 x B.y6000 x C.y=3000 x D.y=6000 x【答案】D 7.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所示,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x10,则y与x的函数图象是()【答案】A 8.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100cm3,它的长是 y(cm),宽是 5cm,高是 x(cm)(1)写出长 y(cm)关于高 x(cm)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2)画出(1)中函数的图象;(3)当高是 3cm 时,求长 解:(1)y=20 x(x0);(2)图象略;(3)长为203 cm.【教学说明】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 1.3”中第 1、2、4 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在教学手段上,本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体现知识的背景材料,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动感强,直观性好,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节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过程与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问题 1:已知一矩形的长为 200cm,宽 150cm在它的中间挖一个圆,使剩余部分的面积为原矩形面积的 34,求挖去的圆的半径 xcm 应满足的方程.(取 3)问题 2: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前年该市汽车拥有量为 75 万辆,两年后增加到 108 万辆,求该市两年来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x 应满足的方程.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教学说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境,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对于问题 1:找等量关系:矩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矩形的面积3/4 列出方程:200150-3x2=2001503/4 对于问题 2:等量关系:两年后的汽车拥有量=前年的汽车拥有量(1+年平均增长率)2 列出方程:75(1+x)2=1082 2.能把,化成右边为 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化成下列形式:化简,整理得 x2-2500=0 化简,整理得 25x2+50 x-11=0 3.讨论: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教学说明】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后交流小组的结论,可以发现上述方程都不是所学过的方程,特点是两边都是整式,且整式的最高次数是 2 次.【归纳结论】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 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常数且 a0),其中 a,b,c 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4.让学生指出方程,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教学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 P27 例题.2.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答案】(5)3.已知(m+3)x23mx1=0 是一元二方程,则 m 的取值范围是_.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零.故 m3.【答案】m-3 4.把方程(13x)(x+3)=2x2+1 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是:5x2+8x2=0(若写成5x28x+2=0,则不符合人们的习惯),其中二次项是 5x2,二次项系数是 5,一次项是 8x,一次项系数是 8,常数项是2(因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三个单项式的和,所以不能漏写单项式系数的负号).5.关于 x 方程 mx23x=x2mx+2 是一元二次方程,m 应满足什么条件?分析:先把这个方程变为一般形式,只要二次项的系数不为 0 即可.解:由 mx23x=x2mx+2 得到(m1)x2+(m3)x2=0,所以 m10,即 m1.所以关于 x 的方程 mx23x=x2mx+2 是一元二次方程,m 应满足 m1.6.一元二次方程(x+1)2x=3(x22)化成一般形式是.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 ax2+bx+c=0(a0),对照一般形式可先去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2x7=0.【答案】2x2x7=0 7.把方程5x2+6x+3=0 的二次项系数化为 1,方程可变为()A.x2+6/5x+3/5=0 B.x26x3=0 C.x26/5x3/5=0 D.x26/5x+3/5=0【答案】C 注意方程两边除以5,另两项的符号同时发生变化.8.已知方程(m+2)x2+(m+1)xm=0,当 m 满足_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 m 满足_时,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分析:当 m20,m2 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当 m20,m2 时,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答案】m2m2 9.某型号的手机连续两次降价,每个售价由原来的 1185 元降到了 580 元,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 x,则列出方程为_【答案】1185(1x)2=580 10.当常数 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 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 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1)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解:当 a1 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 a-1,一次项系数是-b;当a=1,b0 时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说明】这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几个特征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 2.1”中第 1、2、6 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重难点的体现.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能否学好关系到日后学习的成败,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吃透内容并且要真正能消化.第二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2.1 配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3.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n)2=d(d0)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填空:(1)x26x9()2(2)x28x16()2(3)x210 x()2()2(4)x23x()2()2 2.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3.你会解方程 x26x160 吗?你会将它变成(xm)2n(n 为非负数)的形式吗?试试看如果是方程 2x213x 呢?【教学说明】学会利用完全平方知识填空,初步配方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解方程:x2-2500=0.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把方程写成 x2=2500 这表明 x 是 2500 的平方根,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 x=2500或 x=-2500 因此,原方程的解为 x1=50,x2=-50【归纳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解方程(2x+1)2=2 解:根据平方根的有意义,得 2x+1=2或 2x+1=-2 因此,原方程的根为 x1=2-12,x2=-2+12 3.通过上面的两个例题,你知道什么时候用开平方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呢?【归纳结论】对于形如(x+n)2=d(d0)的方程,可直接用开平方法解.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x+n)2=d(d0),然后直接开平方得 x+n=d和 x+n=-d,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4.解方程 x2+4x=12 我们已知,如果把方程 x2+4x=12 写成(x+n)2=d 的形式,那么就可以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来求解.那么,如何将左边写成(x+n)2的形式呢?我们学过完全平方式,你能否将左边 x2+4x 添上一项使它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请相互交流.写出解题过程.【归纳结论】一般地,像上面这样,在方程 x2+4x=12 的左边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在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这种做法叫作配方.配方、整理后就可以直接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来求解了.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作配方法.5.如何用配方法解方程 25x2+50 x-11=0 呢?如果二次项系数为 1,那就好办了!那么怎样将二次项的系数化为 1 呢?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试着写出解题过程.6.通过上面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你能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吗?【归纳结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ax2+bx+c=0;(2)把方程的常数项通过移项移到方程的右边;(3)若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 1 时,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 a;(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教学说明】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发现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一般形式的方程也能用配方法转化为可以直接开平方的形式,所以总结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n)2=d(d0)的形式.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 P33 例 3、P34 例 4.2.列方程(注:学生练习,教师巡视,适当辅导.)(1)x2-10 x+24=0;(2)(2x-1)(x+3)=5;(3)3x2-6x+4=0.解:(1)移项,得 x2-10 x=-24 配方,得 x2-10 x+25=-24+25,由此可得(x-5)2=1,x-5=1,x1=6,x2=4.(2)整理,得 2x2+5x-8=0.移项,得 2x2+5x=8 二次项系数化为 1 得 x2+5/2x=4,配方,得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