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

    • 资源ID:79339215       资源大小:191.50KB        全文页数:6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

    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 录一、现实基础和发展机遇1(一)现实基础1(二)主要问题4(三)发展环境6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9(一)总体思路9(二)基本原则10(三)主要目标11三、重点任务14(一)优势产业科技支撑工程19(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25(三)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工程30(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37(五)社会事业科技惠民工程42(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程46(七)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工程49(八)创新体系整合完善工程53四、保障举措58(一)加强组织领导59(二)加大科技投入60(三)完善创新政策61(四)优化创新环境63(五)深化科技合作64(六)强化科技普及65 “十二五”期间,是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制订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本规划依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编制,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是宁波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的五年,2006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了宁波科技工作的方向、思路和主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宁波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宁波市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城市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50强,其中:位居中国最具创新环境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动力城市第7位、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第12位。2007至2009年宁波创新指数分别达到115.59、130.64和162.30,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15.59%、30.64%和 62.30%。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步入省科技强县(市)区行列,五年累计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我市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7项)。规划指标“十一五”规划目标 根据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1.51.6科技投入占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66.4每十万人人才数(人)1300015736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人)9001030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50210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1817.1规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按照2006年目录统计口径)1419.5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家)107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数量(家)100206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家)200500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家)3050表1:“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实施成效显著。专利创造成绩显著,授权专利总量从2005年的3985件上升到2010年的25971件,其中发明专利从157件增长到1209件。标准化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09年,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475项,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品牌培育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数量从2005年的44件增长到2009年的386件,“中国品牌之都”影响力不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62家,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119亿元(2006目录统计口径)。宁波高新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能源与照明”等8个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与节能照明、注塑机2个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从2005年的161家增加到2010年的500家,1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90来自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出自企业,1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8项由企业为主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作用增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增至50家,宁波大学获批博士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成,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全面启动,中国兵器科学院宁波分院与地方合作进一步深化。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建成34个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7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增加到16家(其中国家级6家)。科技人才支撑逐步增强。每十万人人才数从2005年的8712人增长到2010年的15736人,其中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2005年的648人上升到2010年的1030人。企业人才占人才总数的80%,新增人才的94流向各类企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工作全面推进,截至2010年,218人被评为国家、省市突出贡献专家,8个团队被认定为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6个团队被评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逐步推进,基本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创新投入稳步增加。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从2005年的7.4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27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21.4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4.93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从0.88%提高到1.50%,多元化科技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二)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是宁波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总体上看科技事业发展的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强。宁波科技创新能力与同类城市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2010年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比例仅为4.66%,低于全省5.59%、全国10.77%的平均水平。科技人力资源等软件建设相对于土地、厂房、设备等硬件建设不足,技能人才总量不到全市产业工人的40%。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创新链中低端位置,具有辐射能力的科技金融、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意营销等环节发展仍旧滞后。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虽然我市近几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但是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还相对较低,2009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50%,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此外,与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创业投资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政策对创业投资产业引导不足,对企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调动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78%,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引进的项目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较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项目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服务能力较弱,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多停留在粗放式的阶段,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明显。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不足,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偏低,内部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国家级技术中心数量偏少,缺乏在全国知名的创新龙头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的数量偏少,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不够。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周期将处于缓慢回升阶段,主要发达国家乘势淘汰落后产能,启动技术储备,力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海洋经济等领域争取国际竞争的主导权。当前各国和各地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既有扩大国家和地区科技水平差距的风险,又为我市积极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占据技术革新的前沿位置,调整经济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我市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将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加速期,面临着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我市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加快构筑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现代技术体系,支撑和引领宁波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使科技创新紧紧嵌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十二五”是宁波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将从“两个过度依赖”转变为“两个依靠” “两个过度依赖”是指“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外资和出口”。“两个依靠”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靠扩大内需。经济转型升级主要依靠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市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改变过度依赖投资、出口的需求结构,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的速度和成效取决于宁波市能否创新体制机制,集聚科技人才;能否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完成传统产业再造;能否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在产业构成的比例上,我市亟须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是宁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是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随着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向两万美元的跨越,经济增长将转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系统创新来推动。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和57%。近年来,我市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上升的制约,这就要求我市在“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系统创新,更加注重创新环境建设。为此,我市必须利用科技创新改变发展模式,融合各种科技创新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在全市范围内整合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强化经济部门、科技部门、文化与教育等部门的联动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十二五”是宁波建设国际强港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规划、以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全面实施,我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将进入一个全新时期。这既为我市参与区域科技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机遇,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工作必须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体定位,着力在发展环保节能技术提高临港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进行突破,推进临港工业高端发展;着力在综合利用现代技术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上进行创新,为加快建设国际强港奠定基础;着力在海洋技术研究上进行突破,为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主平台,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供科技保障。 “十二五”是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快速推进时期。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五年我市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科技工作必须与“智慧城市”建设紧密联动,加大在智慧城市技术标准、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成果应用方面的投入力度,为确立智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先发优势做好准备,为全面建成智慧城市提供技术保障。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 “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以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支撑和服务转型发展为主线,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继续深入推进“三三”科技发展战略“三三战略”指:培育企业、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三大创新群体,实施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三大创新工程,构筑科技研发、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三大创新基地。,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辐射,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打造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技术辐射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基地,为全面建成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全国领先的智慧应用城市提供坚实的科技创新保障。(二)基本原则服务转型,引领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十二五”经济转型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千方百计提高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努力突破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引领我市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在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紧紧结合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要素禀赋,重点在先进制造技术、智慧城市、海洋技术研究等领域进行突破,在科技服务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争取通过五年时间在若干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引领相应行业发展的高端研究成果、高层次研究机构和龙头型创新企业。集聚资源,优化配置。想方设法加大创新资源投入,着力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着力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创新领域,着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千方百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坚持各种科技创新要素和政策向企业倾斜,坚持提高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能力,坚持以公共平台建设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人为本,科技惠民。牢固树立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大力引进高层次研发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引导企业用好人才。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科技惠民理念,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普通百姓。(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资源集聚强、创新效率高、辐射影响宽、创新效益好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主要目标如下: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2.5%;市、县(市)区年度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明显高于规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授权专利总量达到3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500件;全社会R&D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30%。企业基本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一批国内相应行业创新领头企业。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15%,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6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建成功能完备的公共研发、科技信息、检测检验、孵育孵化四大平台体系,科技服务业迅速发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达到1000家。 表2:“十二五”宁波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规划指标2015年目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5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个百分点全社会R&D从业人数(人)100000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件)2500年授权专利总量(件)35000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3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100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30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20规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15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家)1000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数量(家)60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数量(家)1000三、重点任务围绕规划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重点实施“优势产业科技支撑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社会事业科技惠民工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工程”、“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工程”、“创新体系整合完善工程”八大工程,着重以23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见表3)为抓手,扎实推进宁波市“十二五”科技事业全面发展。表3:“十二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序号名 称建 设 内 容建设周期1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科院材料所建设,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与先进装备制造领域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创新,建成“长三角”区域内独具特色,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技术研究机构。201020142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依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建设,侧重材料应用性研究和工程化研究,针对宁波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与宁波市企业的的技术合作,建成专门领域内军工技术、军民可用技术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研究机构。201120153宁波高等技术研究院依托宁波大学,与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共建,双方在相关重点学科建设、团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承担、人员互派等方面展开战略合作,促进双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1020154宁波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依托宁波大学现有的涉海专长学科、科研基础和综合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开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新材料、海洋信息、海洋运输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涉海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01120155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环境科学研究所建设,集中力量突破节能环保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组织行业共性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争取在三到五年内成为支撑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和平台。201120156宁波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宁波市科技信息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宁波市科技文献服务平台、宁波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新建宁波市科技咨询评估平台和宁波市模具行业云制造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个性化需求,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分析、采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科技信息挖掘和服务能力,建成服务能力强、信息资源全、辐射影响广的区域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2011-20157宁波研发园区(三期)依托宁波市研发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环境建设,强化政策激励,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充分发挥园内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施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基地。201120148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依托宁波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宁波市安监局共建,旨在集聚多种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专业门类和人才资源、技术装备及基础设施针对宁波市较大的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现状,特别是危化企业、临港工业、物流产业和海上作业等产业提供全生产技术服务和支持,为宁波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2011-20159浙江大学工研院江北公共创新平台依托浙江大学工研院建设,重点在机械、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电机、节能技术、环保、现代园艺等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开发。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20个以上专业性较强的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建15个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平台建成为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基地,形成集研发、服务、产业、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2010201510中物院宁波科技园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旨在打造军民融合的总部经济平台、产业化平台、民参军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孵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投资融资平台、创业服务平台等多功能创新平台,建成人才、科研、资本、服务高密度集聚的军民融合创新基地。2009201211宁波科学探索中心总建筑面积约5.7万平方米,展厅展示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内含6个常设展厅、1个开放展厅、1个临展厅、科技影院、开放式实验室、多功能厅、报告厅等综合设施,建成后将作为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平台和学术交流中心,争取努力打造其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现代化综合科普场馆。2010201212特种纤维产业化项目突破低成本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中的热塑性中间体制备技术、树脂与纤维预浸技术、复合材料快速模压成型技术、以及各种自动化装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形成低成本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规模制造能力并实现工程样件的制备。2009-20141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及其产业化突破百千瓦级SOFC热电联供系统的集成及其标准发电模块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实现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单体电池生产规模化,标准电堆模块制造批量化,产品将在宁波市级医院率先进行应用示范。2009-201414美丽幸福村庄建设和村镇改造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以支撑美丽幸福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房两改”工程与村镇建设科技需求为目标,组织市内外科研院校与“农房两改”试点村开展科技合作,针对村庄规划、住宅设计、农房建设、农村建材、生态环境、农村信息化、农村新能源利用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与技术集成,取得一批适合宁波推广应用、能够满足不同类型村镇建设需求的原创性技术成果,建成一批技术集成度、环境优美、且体现不同区域特色的美丽幸福新农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样板。2011201515LED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群为主线,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国际分工与合作聚集度高的LED产业链和宁波区域特色的LED产业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的LED产业化基地及其应用示范城市。2011201516200mm硅片研发与产业化及300mm硅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13µm IC用200mm硅抛光片及外延片,实现200mm硅片的大批量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对200mm硅抛光片及外延片的需求,开展300mm硅抛光片、外延片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大直径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加工检测平台和研究基地。2010201417基于生物仿生技术五轴数控模具激光强化装备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突破激光强化模具传统方法,开发基于生物仿生技术五轴数控模具激光强化装备样机,并配备完整模具激光仿生强化工艺数据库系统,达到提高模具使用寿命,节约贵重金属材料,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2011201318聚氨酯中间体生产过程氯循环利用减排技术 攻克氯化氢氧化制氯催化剂研制及反应器核心装备放大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千吨级中试工程技术到十万吨级过程放大,并率先在聚氨酯中间体MDI生产过程中实现氯资源“闭路循环”,建立技术应用推广示范,为氯碱化工、聚氨酯化工、农药化工、医药化工等领域副产氯化氢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提供支撑。2010201319甬优系列籼粳杂交超级水稻新组合选育及产业化依托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市县农业推广机构开展适宜于我国南方稻区作早稻、中稻和连作晚稻栽培的籼粳杂交超级稻新组合选育、栽培、推广和病虫害防治研究,其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同时提高其米质、抗性,推动我市水稻高产、高效。2009201520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与临床诊治技术研究开展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识别、易感人群的早期干预、疾病早期预防、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针对宁波地区发病率高、危害大、医疗负担重的冠心病开展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研究,提出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和有循证医学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和策略,面向冠心病高危人群,开展个性化防治技术研究,使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每年下降10%,病死率和致残率下降5%,显著减少再住院率,改善冠心病的总预后。2011201521特色优质农业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围绕发展生物种业和现代农业,依托科研院校与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针对蔬菜瓜果、水蜜桃、大黄鱼、浙东白鹅等我市优势特色主导农产品,开展种质资源搜集、评价与开发利用,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及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宁波优势特色的优良品种30个以上。开发出成套的配套技术,实施新品种示范工程。201120152245-28nm配线用超高纯系列溅射靶材开发与产业化攻克45-28nm工艺用Ta、Cu、Cu合金、Cu合金阳极、Ni合金、Co超高纯金属提纯技术、合金熔铸技术、合金和大尺寸锭材制造技术,使靶材满足45-28nm集成电路组合配线要求并通过半导体芯片用户认证,实现靶材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建成国内最完整的半导体靶材产业链。2011201223汽车零部件绿色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汽车零部件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材料和电子数控节能技术,开发新型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并集成应用,达到降低整车重量、能耗和排放的目的;研发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加快新源汽车产业化;全面提高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标准,建成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开发测试中心。20112015 (一)优势产业科技支撑工程积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性功能,加快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纺织服装、石化、钢铁、船舶、造纸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围绕突破行业技术瓶颈,选择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促进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推广。研究制定一批产业技术路线图,确定重点产业未来五年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关键技术和技术突破的路径。1.装备制造业技术发展思路: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装备成套化、产业集聚化方向发展,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新装备制造业转型。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作用,大力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应用光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工艺技术水平。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传统装备制造向节能、节材、高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方向发展。 优先主题:(1)新型塑机、高级塑料模具、特种压缩模具等模塑成型装备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2)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电抗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技术。(3)长距离输送管道燃压机组、大型管线球阀和控制系统、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及接收站等天然气装备技术。(4)信号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主辅逆变器、专用传感器和电容器等城市交通装备技术。(5)大型履带吊和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基础设施装备技术。2.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发展思路:支持企业研发国家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小排量经济型汽车和中级轿车。大力支持汽车精密成型、数控、质量保证等技术,提升宁波汽车及零部件加工技术及工艺装备,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借鉴成熟产业园区的经验,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优势,开发建设宁波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 优先主题:(1)经济型轿车、高中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自主品牌的车用发动机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等。(2)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电子点火系统、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内装饰品。(3)变速箱系统、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等重点产品的系统模块。3.电子电器技术发展思路:引导企业研发“节能、智能、环保”型家用电器产品,重点推进新型电子仪器及元器件、传统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技术升级。大力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较高技术含量的电子电器产品。优先主题:(1)计算机硬盘、微电机等产品用的高端磁性材料及器件开发,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技术开发,电子信息用多晶硅片和单晶材料。(2)轻触开关、金属化薄膜电容器、继电器、接插件、电位器、SMD三极管、场效应管、可控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技术。(3)服务3G网络的基站系统、交换系统、传输系统、数据测试和安全系统等技术。(4)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宽带通信网升级的技术,无线通信终端、导航系统、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5)白色家电、水家电、厨房家电、健康护理家电等领域的新技术。4.纺织服装技术发展思路: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针织业、服装等在省内外居于重要地位行业的关键技术,突破印染后整理技术瓶颈,延伸产业链,重点开发适应国际纺织品中高档市场的高附加值产品。通过强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纺机服装装置、整机的开发,提升我市纺织服装装备整体水平。优先主题:(1)高仿真纤维、超细旦纤维、功能性纤维、高技术纤维及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再生纤维,以大麻植物副产品等为原料的可再生物质纤维,及各种功能性纤维等关键技术,加快下游产业的研究开发。(2)应用各种新纺纱技术,促进棉纺和毛纺、绢纺、麻纺等结合,改进技术与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3)高端服装设计技术开发,运用服装生产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服装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4)引进现代服装流水线,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服装装备的自我研发能力。(5)淘汰一批工艺装备差、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的纺纱、印染技术,前沿性地支持纺织服装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生产。5.石化技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高端技术产品,尤其是高端石化产品和新型石化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链。推进石化产业生态化改造,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水耗大的落后石化生产设备及工艺,提升石化清洁生产水平。提高产业技术门槛,促进石化产业向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方向发展。优先主题:(1)石化产业新工艺技术、新装备技术和产品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石化产业安全、环保和节能技术研究,为石化产业的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节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3)石化生产中有毒有害原料和溶剂的替代技术,高污染化学品的绿色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4)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纳米技术、煤化工技术等的研发,提高石化行业的产出和效率。(5)有利于延展产业链的乙烯、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等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6.钢铁冶炼技术发展思路:支持企业引进和自主开发钢铁生产先进装备,提升钢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普钢产业,整合提升不锈钢产业,开发特种钢、新型钢等高端钢铁新产品。鼓励钢铁企业向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发展,积极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料、节水,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先主题:(1)干熄焦、高炉余压发电、高效连铸、蓄热式加热炉等节能技术研发,提升余热、余汽、余压和中水回收等领域循环利用技术水平。(2)钢渣中f-CaO的预处理、利用转炉渣和粉尘进行铁水预处理、转炉钢渣熔体碳脱磷技术等国际冶金前沿技术跟踪开发,推广应用铁水三脱预处理工艺,提高钢水和转炉作业效率。(3)造船板、管线板、高强度结构板、锅炉板、容器板等高质量板材技术研发,家电板、汽车板、高档建材板、电工钢板等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高附加值新品种研发。(4)钢铁企业废气、废水和钢渣、转炉泥、瓦斯泥等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船舶技术发展思路:全面推广现代总装造船模式,改革船舶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式,提高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水平。加快使用信息技术改造船舶生产工艺,重点推广应用CIMS、ERP、虚拟装配、可视化技术等提升宁波船舶企业工艺水平。以高技术船舶、高附加值船舶、工程船舶、高速客船、客滚船等船舶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发系列新产品。优先主题:(1)小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等先进船舶标准化技术研发和船舶电子仪器、仪表等控制技术开发。(2)海洋工程装备、化学品船等特种船舶和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技术研发。(3)推进修造船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船舶设计、技术和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计算机辅助船舶设计系统,为造船产业接轨国际公约、规则、标准、规范提供技术支撑。(4)积极推行现代造船模式,提高修造船企业装备技术水平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提高关键工序装备的数控化、自动化水平。8.造纸技术发展思路: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适用造纸技术,降低生产水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推进信息技术改造造纸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开发和应用新的精确制造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延展产业链,开发高档用纸的技术,促进宁波造纸产业做大作强。优先主题:(1)高强度、高效率、低污染以及无污染的高端造纸技术开发。(2)新原料、新浆种研发,推广废纸处理、纤维回收、节水和防污的适用技术。(3)开发和应用造纸清洁生产、“三废”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4)大力开发办公用纸、铜板纸、包装用纸、印花纸、家具装饰纸系列产品、强化地板装饰纸系列产品、装饰板系列产品等领域造纸技术。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围绕宁波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领域,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海外人才、领军人才和其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创业结合起来,探索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和创新方向。重点支持海洋高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科研攻关及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1.海洋高技术发展思路:抓住国务院批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港口高技术化、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深海技术、现代海洋服务等领域技术。建立健全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重点扶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洋高新技术专业、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关企业研发中心。在重点产业平台布局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基地,抢占海洋经济发展制高点。优先主题:(1)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技术、现代海洋物流高端产品配套技术。(2)现代海洋渔业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医药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海洋生物质能源技术。(3)突破海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技术,开发赤潮、浒苔爆发、风暴潮和海洋地质灾害等的预警预报和控制技术等,建立综合性、立体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4)发展大吨位海水淡化装置、车船用海水淡水装置、水电连产、热膜耦合海水淡化装置。加强海水资源深度开发技术研发力度。(5)海洋波浪能、潮流能、海岛风能开发技术及装置研究。(6)海洋防腐技术及新材料研制开发。2.新能源技术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重点领域。建立健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产权和品牌。加强新能源产业链建设,打造从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到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技术链。加大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扩大新能源企业装备水平。优先主题:(1)建设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环保型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园,形成国家重要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开发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建

    注意事项

    本文(宁波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doc)为本站会员(asd****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