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江苏省东海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5孔乙己(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23906.pdf
-
资源ID:79359745
资源大小:167.33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配套K12】江苏省东海县八年级语文下册15孔乙己(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23906.pdf
K12 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 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孔乙己 第三课时 孔乙己 课 型 分析课 学习目标 1 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 认识小说的主题 步骤 教 学 内 容 方法意图 导入 提问学生:第二部分的段落层次如何划分 预习检查 新 课(一)内容讲析:1 护短一事是孔乙己到店后所发生的第一件事,是情节的开端。思考: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进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神态描写: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 感悟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义 朗读、思考、议论 K12 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 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2 孔乙己受尽了人们的取笑,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向孩子们说话,以寻求一点人生的温暖,分角度朗读(读 7、8段),划出孔乙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善良,待人热情,迂腐不堪。3 第 9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看:承上启下,内容上看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4 不过也有人会提起他,为什么会提起他呢?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因为结账,才发觉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因此引出了掌柜与酒客的对话,交代了孔乙己“被打”的经过。(1)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2)孔乙己悲惨遭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明确:(1)侧面描写。(2)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爬上去的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没有爬上去的,只得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有力说明了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罪恶。5 孔乙己被打之后,还来过一次酒店,范读第 11 段,(1)划出孔乙己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2)思考: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先前的“青白脸色”现变得“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先前身材高大,跟孩子们说话要弯下腰去,现在盘着两腿,坐在蒲包上,不能站立,跟别人讲话须仰面,先前人家嘲笑他,他常常脸红脖子粗地为自己辩解,现在却不十分争辩,只是用眼睛 情感体会 联系上下文理解 K12 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K12 教育资源学习用资料 “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他的断腿,但他仍死要面子,以腿“跌断”来遮掩,不过说话声音极低,断断续续。先前他在“短衣帮”面前是“排出九文大钱”,现在只能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种鲜明对比,显示孔乙己的遭遇更为悲惨。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最后又在“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了。这“笑”中没有怜悯和同情,人与人关系那么冷漠。(二)分析小说主题 1 孔乙己悲惨一生的结尾如何?死。“大约”“的确”,这两个词表面矛盾而含义是深刻的。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说“的确”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来推断他肯定活不下去。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2 总结主题。(略)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情节的高潮部分,体会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分析总结能力 总结、扩展 1、小说不到 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这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2 课后将孔乙己一文与吴敬梓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比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布置作业 1 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2 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巩固练习 练习预习 1.完成辅导相关练习;2.整理文后练习三;3.预习:相关练习 培养练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