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14144.pdf
古汉语特殊句式及例句 一、判断句形式及例句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栗者,民之所种。(者,)虢,虞之表也。(,也)忠义者圣贤家法。(者)刘备天下枭雄。()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二、被动句的形式及例句 1、“于”字句:而君幸于赵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为”字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为所”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3、“见”字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三、省略句形式及例句。主语和谓语的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宾语与兼语的省略。(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郑穆公使(人)视客馆。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分句的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四、倒装句式(一)宾语前置句的形式及例句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莫我知也乎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余马首是瞻。惟你是问。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以后世无传矣。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夜以继日(二)主谓倒装句的形式及例句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所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定语后置句的形式及例句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四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中心词+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四方之士来者。国语*越语 求人可使报秦者。荆轲刺秦王(3)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四)状语后置句的形式及例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荀子 五、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直耳(只是罢了)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五种:表示选择语气常用的有: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与其宁(与其宁可)详解:、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7)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8)“无以”这个格式的意思是“没有用的(办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9)“为所”“为所”“见”“于”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固定格式。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10)“之谓也”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说的是”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11)“以为”,“以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做,用做”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12)“岂哉(乎)”、“独哉”这个格式的意思是“难道吗”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鸿门宴“与其孰若”“与其宁”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