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心理学-第十四章-态度与品德心理.ppt

    • 资源ID:79393786       资源大小:855KB        全文页数: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心理学-第十四章-态度与品德心理.ppt

    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1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本章学习目标o掌握态度的由来,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种类,态度的结构,态度的功能o了解态度的实验与研究进展o掌握品德的含义,结构。o品德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关系o掌握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2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在两间墙壁上镶嵌着许多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进两只猩猩。一只猩猩性情温顺,它刚进到房间里,就高兴地看到镜子里面有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都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奔跑嬉戏,彼此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直到三天后,当它被实验人员牵出房间时还恋恋不舍。另一只猩猩性格暴烈,自从它进入房间的那一刻起,就被镜子里面的“同类”凶恶的态度激怒了,于是它就与这个新的“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它被实验人员拖出房间,因为这只性格暴烈的猩猩早巳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丧命。3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心理概述态度与品德心理概述一、态度的含义(一)态度概念的由来一是行为的主观或心理的准备状态;二是雕塑或绘画作品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见的姿态。态度attitude来源于拉丁语aptus4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美国心理学家斯彭斯斯彭斯(Kenneth Wartinbee Spence)5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研究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朗格朗格(1888)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可以算是涉及态度最早的实验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被试若将注意集中在反应动作上,其反应时间要比特注意集中在刺激上的反应时间短。实验说明,有精神准备和没有精神准备,其反应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准备影响了人对刺激的反应。6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o 态度真正成为社会心理学中引人注目的概念,是从托马斯(William Thomas)等人的研究开始的。o 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935)在当时有关态度的定义基础上,总结归纳出6个要素:结构;行为的难备状态;心理基础;持续性;学习性;评价性。7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态度概念的界说o 1.第一类定义偏重认知认知方面,将态度纳入认知体系中,把态度看作是一种具有结构性的复杂的认知体系,强调内在的信念组织,如罗卡奇(Rokeach,1968)认为“态度是个体对同一对象的数个相关联的信念的组织”。o 2.第二类定义偏重情感情感方面,将态度看成是情感的标志,强调态度是赞成或不赞成的表达,如爱德华兹(Edwards,1957)认为态度是“与某个心理对象有联系的肯定或否定情感的程度”。8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态度概念的界说o 3.第三类定义偏重行为行为方面,强调行为的准备状态,如奥尔波特(1935)认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中枢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o 4.第四类定义力图包容所有方面包容所有方面,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纳入态度之中,如弗里德曼(Freedman,1984)指出,“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情感的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的持久体系”。9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态度的特点1评价性 2方向性3稳定性 4内隐性5复杂性10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态度的结构、种类与功能1单维度态度模型费斯本费斯本和阿吉增阿吉增(Fishbein&Ajzen,1975)(一)态度的结构11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2双重态度模型 对同一态度客体,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可以在记忆中共存。双重态度存在时,内隐态度是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则需要更多的认知容量从记忆中提取。内隐态度决定人的内隐反应,甚至在人们从记忆中提取外显态度的时候也存在这种情况。双重态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的五个基本假设的五个基本假设12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外显态度容易改变,而内隐态度不容易改变,因此,改变态度改变的常常是人的外显态度,而不是人的内隐态度。双重态度模型与态度的矛盾状态以及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之间的不协调是不同的,亦即具有双重态度的人并不比其他人表现更多的矛盾心理和认知情感成分的不协调。双重态度模型双重态度模型的五个基本假设的五个基本假设13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3三维度态度模型认知行为情感态度的三种成分14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15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二)态度的种类1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2一般态度与具体态度3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行为性态度16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态度的功能1知识功能2社会适应功能 (1)调节适应功能 (2)价值表达功能 (3)自我防御功能 17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四)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的关系态度情感价值观18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何谓品德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的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是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为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决定着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的选择。19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品德的结构1.品德的形式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20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2.品德的内容结构3.品德的能力结构21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品德的特点1.社会性2.稳定性3.统一性4.差异性5.调节性6.自觉性 22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四)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五)品德与态度的关系23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心理的基本原理 一、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1.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雷哈布(Rahab,1940)和杜布(Doob,1947)等人(2)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希尔苏姆(Hilsum)、布朗(Brown),1956年 24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2.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Bandura)模仿观察学习 两个核心概念25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3.认知理论凯尔曼(H.C.Kelman,1961)(1)模仿或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26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o1.先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o2.个体自身因素个体自身因素 (1)个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个体的知识结构 (3)个人的价值观o 3.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 (2)同伴 (3)社会团体 (4)文化因素 27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态度的改变 (一)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F.Heider,1946)“POX”模式28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汀格(L.Festinger,1957)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会表现出3种情况:协调 不协调 无关29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被迫依从被迫依从”实验实验 该实验以大学男生为被试,每次一个人轮流进入实验室,从事一种事前并不知情的单调乏味的工作。历经一小时的工作内容是将盘中12把汤勺一把一把地拿出,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放回去。结束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出门时对在外等侯的人(助理员)说:“工作非常有趣。”并按两种标准付给被试报酬:一半人付给美金1元,另一半人付给美金20元。但是被试彼此之间并不知道报酬有差异。被试在心理上产生了两种认知:其一,他知道工作是单调乏味的,这是他真实的认知。其二,他对别人说工作是有趣的,这是他因接受了报酬不得不这样说。另一个实验者私下询问每一个被试,要他们坦白表示工作是否有趣。按常理推断,接受高额报酬者应该说假话才是。实则不然,接受20美元的被试多数表示对工作无兴趣,承认他告诉别人的话是假的;接受1元报酬的被试,多数仍表示对工作有兴趣,维持了他们出门后告诉别人的他对工作的态度。结果显示,前后两个认知不一致时,将在心理上产生认知不协调而促使个人改变其中之一,从而维持其态度的一致性。30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认知说服理论霍夫兰(C.Hovland,1959)31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在态度心理学中,人们把说话者因威信因素产生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产生相反效应的现象,称之为睡眠者效应。此效应是凯尔曼凯尔曼凯尔曼凯尔曼和霍夫兰霍夫兰霍夫兰霍夫兰在研究“信息高低可靠性的影响有多久可保持,会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时发现的。研究者向两组中学生被试出示一篇“司法制度应从宽处理少司法制度应从宽处理少年违法者年违法者”的读者来信,阅读者在甲组扮演一位知识渊博、公正无私和值得信赖的人,在乙组扮演一个无知、有偏见和不负责任的人。然后让被试表态。结果发现,高低可信性信息源对被试的态度具有不同影响,前者大,后者小。三周后,研究者再次询问上述被试对来信内容所持的态度。这次只让两组中各一半被试重复信息传达者,另一半则不提及。结果发现,两组中回忆传达者的被试,其赞同程度都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差不多;而两组中另一半不为提及的被试,赞同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者下降,后者上升几乎不存在差异。32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国外品德发展主要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岁10岁)(4)公正阶段(11岁12岁)33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1)第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倾向阶段第二阶段:朴素的工具性享乐主义阶段34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2)第二级水平:习俗的道德水平习俗的道德水平第一阶段:人际协调的倾向阶段第二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倾向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35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3)第三级水平:后习俗的道德水平后习俗的道德水平第一阶段:法定的社会契约的道德阶段第二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倾向阶段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三级水平、六个阶段”36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3.埃里克森的个性品质发展阶段理论o(1)信任对怀疑(02岁)o(2)自主对羞怯(24岁)o(3)主动性对内疚(47岁)o(4)勤奋对自卑(712岁)o(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o(6)亲密对孤独(1825岁)o(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2550岁)o(8)完善对绝望(50岁以上)37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充气娃娃充气娃娃”实验实验 班杜拉把儿童分成两组,让一组儿童看成人拳打脚踢塑料娃娃。成人边打边叫:“揍它鼻子!”“把它打倒!”“扔到外面去!”他采取真人真打、电视录像和图片显示三种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儿童独自和塑料娃娃在一起时,他们会模仿成人的行动,拳打脚因塑料娃娃。其攻击性行为远远高于第二组无示范的控制组。而且,直接观察成人示范行为和观看电视录像的效果是一样的。班图拉由此推断,“坏”的行为既然能有效地被儿童所模仿,也必定能有效地使儿童去模仿“好”的行为。38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中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1.自我意识的独立性2.品德发展的矛盾性3.道德观念的可塑性 4.对外交往的封闭性 39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心理表现形式1.反叛性自我2.寻证行为3.固执4.疏离感5.怀疑6.适应性自我7.谎言8.冲动40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四、品德不良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 1.道德认识无知,行为消极盲目 2.道德情感匮乏,情绪消极多变 3.道德意志薄弱,难以约束自己41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导致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1.外部原因(1)家庭的不良影响(2)学校教育不当(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2.内部原因(1)身心发展的不平衡(2)心理存在问题42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心理的应用一、注重方法,应对偏见和逆反心理偏见(prejudice)逆反心理(contrast psychology)43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一)正确应对偏见1.一视同仁,平等对待2.平易近人,全面了解3.因材施教,客观对待44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接受测试者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他们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结果他们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友善的人。然而,当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象出一个适合的人时,却发现接受测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个实验揭示了人际知觉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在认识和了解一个人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一种突出的品质,并因这个品质的影响,使人们看不到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当一个人某一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好”时,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好的,即“一俊遮百丑”。当一个人某一突出品质被标定为“坏”时,他就被一种消极的“晕轮”所笼罩,被主观地认为其它的品质都是坏的。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也叫“光环作用”。这种心理效应的危害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常常无意识地左右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干扰着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45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正确应对 逆反心理1旁敲侧击,点到即止2真情引导,善于鼓励3实践体验,感悟自我4潜移默化,榜样引导二、二、46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二、因势利导,转变不良态度与品德1.师生朋友情,增加亲切感2.随风潜入夜,转变旧观点3.奖惩须分明,强化正行为4.发现闪光点,鼓励朝前走5.逐步提要求,动力遍全身47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三、自我教育,提高培养效果1.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2.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3.采取多样化教育方式4.创造良好教育环境48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思考练习题思考练习题o1.什么是态度?什么是品德?它们各有哪些特点?o2.态度和品德分别有着怎样的结构?o3.态度和品德之间有什么关系?o4.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改变的?o5.品德是怎样形成的?中学生的品德发展有什么特点?o6.什么是品德不良?哪些因素导致品德不良?o7.你在中学时代遭遇过偏见吗?你是如何应对的?o8.回忆一下逆反心理在自己中学时代的表现,并谈谈如何应对逆反心理。o9.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转变不良态度和品德。o10.结合自身情况谈谈如何加强自我教育。49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心理学心理学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态度与品德心理课外延伸课外延伸o请利用教育实习或实践的机会,调查、了解一名品德不良的中学生,分析其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矫正的策略与方法。50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二分。

    注意事项

    本文(心理学-第十四章-态度与品德心理.ppt)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