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形体规则性报告597.pdf
x办公楼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xxxx xxxxx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2 目 录 一、针对条文.3 二、工程概况.3 三、设计依据.4 3.1 本工程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和标准.4 3.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4 四、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5 4.1 结构设计标准.5 4.2 抗震设防有关参数.5 五、主要荷载(作用)取值.6 5.1 活荷载标准值.6 5.2 风荷载.6 5.3 雪荷载.6 六、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7 七、计算分析.7 7.1 左右塔楼(1-11-3 轴,1-81-10 轴).7 7.2 中部塔楼(1/1-3 轴 1/1-7 轴).12 八、得分判定.17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3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一、针对条文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第 7.2.1 条:“择优选择建筑形体,评价总分值为9 分。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规定的建筑形体规则性评分,建筑形体不规则,得三分;建筑形体规则,得9 分。”二、工程概况 建设单位:xxx 建设地点:xxx 项目名称:xxx 总建筑面积:xxx 建筑基底面积:xxx 建筑层数:xxx 主体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高度:xx 建筑功能:办公+商业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4 三、设计依据 3.1 本工程所遵循的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和标准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20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其他国家及地方规范、设计条例、规定 3.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xx 公司提供的xx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5 四、结构设计主要技术指标 4.1 结构设计标准 4.1.1 设计基准期为50 年,设计使用年限50 年。4.1.2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4.1.3 地基基础(或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4.2 抗震设防有关参数 4.2.1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4.2.2 场地类别为II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0.35s,结 构阻尼比0.05。4.2.3 本场地地基土层地震液化程度判定:本工程不存在可液化土层,场区地震稳定性良好,属抗震有利地段。4.2.4 结构的计算嵌固部位为地下一层顶板。4.2.5 结构抗震等级见下表,施工单位按构造措施对应的抗震等级进行施工。表 4.2.6 结构抗震等级 子项名称 底部加强部位 楼层 框架梁柱抗震等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 H 栋 A、B、C 区 及地下室 12 层 计算措施 构造措施 计算措施 构造措施 -2 层 三级 四级 三级 三级 -1 层及以上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6 五、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5.1 活荷载标准值 表 5.1 活荷载标准值 项目 标准值(KN/m)项目 标准值(KN/m)项目 标准值(KN/m)项目 标准值(KN/m)走廊、卫生间 2.5 高低压室、油烟净化设备房、水泵房、设备平台、设备间、水处理间 按设备重量 储藏室、库房 5.0 地下室顶板(非消防车道)5.0 强、弱电间 7.5 停车库、汽车坡道 4.0 上人屋面 2.0 绿化中庭、空中庭院 3.0 地下室顶板(消防车道,双向板跨不小于6m 处)20.0 不上人屋面 0.5 门厅、电梯前室、楼梯间、商业 3.5 消防控制室、变配电间、柴油发电机房、进线间、无线增放机房、楼控机房 10.0 电梯机房、排烟机房、送风机房 7.0 地下室顶板(消防车道,双向板跨小于 6m 处)22.0 其他 2.0 注:1.屋顶花园活荷载不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自重;屋面有可能积水时,按积水的可能深度确定屋面活荷载;卫生间活荷载不包括蹲式卫生间垫高部分的荷载。2.屋面板、钢筋混凝土挑檐、悬挑雨篷和预制小梁,施工或检修集中荷载取1.0kN;楼梯、走道、阳台和上人屋面等的栏杆顶部水平荷载为1.0kN/m。3.楼面及屋面施工荷载不应超过2kN/m,否则应加设支撑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结构安全。未注明的楼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取值,设备、电气等有特殊要求的房间由相关专业提供荷载数据,并应在结构施工前由生产厂家(承包商)复核确认,任何调整情况须及时通知设计院。4.考虑隔墙位置可灵活自由布置时,楼面活荷载附加值为 1.0 kN/m。5.2 风荷载 基本风压取值见下表。表 5.2 基本风压取值 类别 风压(KN/m)类别 风压(KN/m)位移计算 0.35 承载力计算 0.385 地面粗糙度列别为B 类。5.3 雪荷载 基本雪压为0.5KN/m(按重现期为50 年采用)。地面粗糙度列别为B 类。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7 六、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工程部编制的PKPM 系列软件。七、计算分析 结构计算根据抗震缝分2 个部分分别计算,分别是左右塔楼(1-11-3 轴,1-81-10轴)、中部塔楼(1/1-3轴 1/1-7轴)。各部分具体计算过程参见结构计算书。将各部分计算结果统计如下。7.1 左右塔楼(1-11-3 轴,1-81-10 轴)7.1.1 位移验算结果=工况 1=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548.(第 17 层第 1 塔)=工况 2=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370.(第 17 层第 1 塔)=工况 3=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634.(第 25 层第 2 塔)=工况 4=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390.(第 12 层第 1 塔)=工况 5=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414.(第 12 层第 1 塔)=工况 6=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366.(第 12 层第 1 塔)=工况 7=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911.(第 25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10(第 1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10(第 25 层第 2 塔)=工况 8=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2650.(第 11 层第 1 塔)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8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3(第 24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8(第 23 层第 1 塔)=工况 9=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26 1 7560 -1.64 25 1 7522 -2.69 2 7482 -8.95 24 1 7441 -7.55 23 1 7153 -7.55 22 1 6868 -15.87 21 1 6560 -17.21 20 1 6246 -18.15 19 1 5937 -18.94 18 1 5629 -18.53 17 1 5314 -19.07 16 1 5000 -19.16 15 1 4691 -19.65 14 1 4383 -19.77 13 1 4075 -19.73 12 1 3761 -19.11 11 1 3452 -18.75 10 1 3151 -18.07 9 1 2843 -17.88 8 1 2529 -17.36 7 1 2220 -16.46 6 1 1912 -15.75 5 1 1603 -15.99 4 1 1287 -14.15 3 1 973 -13.27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9 2 1 660 -12.26 1 1 349 -11.12 =工况 10=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26 1 7557 -7.01 25 1 7503 -7.02 2 7482 -11.95 24 1 7343 -9.24 23 1 7219 -7.38 22 1 6921 -7.24 21 1 6613 -7.14 20 1 6300 -6.99 19 1 5991 -6.79 18 1 5682 -6.56 17 1 5374 -6.29 16 1 5061 -5.99 15 1 4752 -5.74 14 1 4443 -5.47 13 1 4135 -5.18 12 1 3822 -4.84 11 1 3513 -4.49 10 1 3246 -4.23 9 1 2938 -4.03 8 1 2625 -3.86 7 1 2316 -3.59 6 1 2007 -3.40 5 1 1698 -3.16 4 1 1383 -2.97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0 3 1 1069 -2.75 2 1 755 -2.54 1 1 444 -2.39=工况 11=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10(第 1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10(第 1 层第 1 塔)=工况 12=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20(第 1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20(第 1 层第 1 塔)=工况 13=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10(第 26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16(第 26 层第 1 塔)=工况 14=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3(第 26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7(第 26 层第 1 塔)=工况 15=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1(第 26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5(第 26 层第 1 塔)=工况 16=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4(第 24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9(第 26 层第 1 塔)7.1.2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X 向刚重比 EJd/GH*2=3.38 Y 向刚重比 EJd/GH*2=2.83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 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 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1 7.1.3 楼层侧向刚度比 X 方向最小刚度比:1.0000(第 25 层第 2 塔)Y 方向最小刚度比:0.9797(第 25 层第 1 塔)7.1.4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层号 塔号 X 向承载力 Y 向承载力 Ratio_Bu:X,Y 26 1 0.2817E+04 0.2493E+04 1.00 1.00 25 1 0.2583E+04 0.2363E+04 0.92 0.95 25 2 0.2517E+04 0.2071E+04 1.00 1.00 24 1 0.2254E+05 0.2130E+05 4.42 4.80 23 1 0.2016E+05 0.1855E+05 0.89 0.87 22 1 0.2083E+05 0.1965E+05 1.03 1.06 21 1 0.2210E+05 0.2110E+05 1.06 1.07 20 1 0.2312E+05 0.2212E+05 1.05 1.05 19 1 0.2414E+05 0.2307E+05 1.04 1.04 18 1 0.2714E+05 0.2600E+05 1.12 1.13 17 1 0.2808E+05 0.2679E+05 1.03 1.03 16 1 0.3168E+05 0.3071E+05 1.13 1.15 15 1 0.3267E+05 0.3163E+05 1.03 1.03 14 1 0.3379E+05 0.3262E+05 1.03 1.03 13 1 0.3460E+05 0.3341E+05 1.02 1.02 12 1 0.3708E+05 0.3539E+05 1.07 1.06 11 1 0.3775E+05 0.3636E+05 1.02 1.03 10 1 0.4322E+05 0.4162E+05 1.14 1.14 9 1 0.4445E+05 0.4248E+05 1.03 1.02 8 1 0.4517E+05 0.4331E+05 1.02 1.02 7 1 0.4708E+05 0.4515E+05 1.04 1.04 6 1 0.4799E+05 0.4599E+05 1.02 1.02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2 5 1 0.5575E+05 0.5406E+05 1.16 1.18 4 1 0.5664E+05 0.5514E+05 1.02 1.02 3 1 0.5742E+05 0.5590E+05 1.01 1.01 2 1 0.5798E+05 0.5694E+05 1.01 1.02 1 1 0.4738E+05 0.4726E+05 0.82 0.83 X 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0.82 层号:1 塔号:1 Y 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0.83 层号:1 塔号:1 7.2 中部塔楼(1/1-3 轴 1/1-7 轴)7.2.1 位移验算结果=工况 1=X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570.(第 8 层第 1 塔)=工况 2=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542.(第 8 层第 1 塔)=工况 3=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598.(第 8 层第 1 塔)=工况 4=Y 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839.(第 12 层第 1 塔)=工况 5=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670.(第 12 层第 1 塔)=工况 6=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675.(第 10 层第 1 塔)=工况 7=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2197.(第 8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2(第 1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2(第 1 层第 1 塔)=工况 8=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1/1242.(第 9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0(第 9 层第 1 塔)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3 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0(第 23 层第 1 塔)=工况 9=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23 1 2958 -3.62 22 1 2914 -8.07 21 1 2843 -11.76 20 1 2710 -13.83 19 1 2577 -15.56 18 1 2444 -16.82 17 1 2311 -17.71 16 1 2178 -18.36 15 1 2045 -18.72 14 1 1912 -19.04 13 1 1779 -18.99 12 1 1646 -18.41 11 1 1513 -17.93 10 1 1380 -17.36 9 1 1247 -16.84 8 1 1114 -16.01 7 1 981 -14.87 6 1 848 -13.60 5 1 715 -12.15 4 1 582 -10.71 3 1 449 -9.21 2 1 313 -7.48 1 1 174 -5.72 =工况 10=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23 1 2959 -6.73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4 22 1 2914 -7.26 21 1 2843 -7.38 20 1 2710 -7.26 19 1 2577 -7.10 18 1 2444 -6.89 17 1 2311 -6.64 16 1 2178 -6.38 15 1 2045 -6.09 14 1 1912 -5.82 13 1 1779 -5.51 12 1 1646 -5.13 11 1 1513 -4.80 10 1 1380 -4.45 9 1 1247 -4.16 8 1 1114 -3.82 7 1 981 -3.45 6 1 848 -3.07 5 1 715 -2.69 4 1 582 -2.30 3 1 449 -1.94 2 1 313 -1.55 1 1 174 -1.18=工况 11=X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3(第 1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3(第 1 层第 1 塔)=工况 12=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5(第 2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5(第 2 层第 1 塔)=工况 13=X-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5 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1(第 23 层第 1 塔)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4(第 23 层第 1 塔)=工况 14=Y 方向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00(第 16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00(第 22 层第 1 塔)=工况 15=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10(第 23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13(第 22 层第 1 塔)=工况 16=Y-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规定水平力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1.10(第 23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1.13(第 22 层第 1 塔)7.2.2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X 向刚重比 EJd/GH*2=3.11 Y 向刚重比 EJd/GH*2=3.49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 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 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7.2.3 楼层侧向刚度比 X 方向最小刚度比:1.0000(第 23 层第 1 塔)Y 方向最小刚度比:1.0000(第 23 层第 1 塔)7.2.4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层号 塔号 X 向承载力 Y 向承载力 Ratio_Bu:X,Y 23 1 0.2174E+04 0.2416E+04 1.00 1.00 22 1 0.3950E+04 0.3982E+04 1.82 1.65 21 1 0.9112E+04 0.1111E+05 2.31 2.79 20 1 0.9783E+04 0.1182E+05 1.07 1.06 19 1 0.1028E+05 0.1240E+05 1.05 1.05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6 18 1 0.1174E+05 0.1416E+05 1.14 1.14 17 1 0.1216E+05 0.1467E+05 1.04 1.04 16 1 0.1484E+05 0.1739E+05 1.22 1.19 15 1 0.1543E+05 0.1802E+05 1.04 1.04 14 1 0.1597E+05 0.1859E+05 1.03 1.03 13 1 0.1657E+05 0.1939E+05 1.04 1.04 12 1 0.1761E+05 0.2071E+05 1.06 1.07 11 1 0.2072E+05 0.2332E+05 1.18 1.13 10 1 0.2126E+05 0.2389E+05 1.03 1.02 9 1 0.2176E+05 0.2450E+05 1.02 1.03 8 1 0.2231E+05 0.2530E+05 1.03 1.03 7 1 0.2318E+05 0.2626E+05 1.04 1.04 6 1 0.2388E+05 0.2755E+05 1.03 1.05 5 1 0.2755E+05 0.3283E+05 1.15 1.19 4 1 0.2798E+05 0.3333E+05 1.02 1.02 3 1 0.2869E+05 0.3412E+05 1.03 1.02 2 1 0.2995E+05 0.3600E+05 1.04 1.06 1 1 0.2426E+05 0.3024E+05 0.81 0.84 X 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0.81 层号:1 塔号:1 Y 方向最小楼层抗剪承载力之比:0.84 层号:1 塔号:1 xxx 建筑形体规则性判定报告 17 八、得分判定 a)由上述计算过程可知,由抗震缝分成的三个结构计算体均属于形体扭转规则,且平面凹凸尺寸未超过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平面规则性判定表填写如下: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是/否 扭转不规则 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 倍 否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否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否 b)竖向规则性判定表填写如下: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是/否 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否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否 楼板局部不连续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否 综合整体情况属于建筑形体规则,得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