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12秋-02-走进高考:议论文·时文13152.pdf
-
资源ID:79401706
资源大小:1.92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语-12秋-02-走进高考:议论文·时文13152.pdf
第1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高三语文秋季班教案 教师 日期 学生 课程编号 课型 专题 课题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教学目标 熟悉关于现当代文化现象的议论文的主题特色,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教学重难点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句段的作用、概括、开放题等重点题型的掌握。教学安排 版块 建议时长 1 导读 5 分钟 2 经典考题 40 分钟 3 知识梳理 10 分钟 4 能力提升 35 分钟 5 实战演练 30 分钟 6 作业 30 分钟 第2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上节课我们将高考第一篇文章分为议论文和说明文两种,针对议论文,我们又分为关于传统的和关于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同样是文化现象,由于时代之别,在主题内容上有较多差异,关于现当代的文化现象范围广泛,专业术语较多,但在答题方面,仍然是围绕议论文中的常见题型复习。真题解析: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1 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 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 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 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经典考题 导读 第3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知识卡片:1 第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_的状况。(2 分)()2 第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 分)()3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A B C D 4 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B 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C 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D 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5 联系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3 分)()6 根据第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 分)()2014年上海高考试卷评析(节选):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注重命题的准确性和测量的科学性,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2014年试卷的选文类型,既延续了近几年高考的基本样式,又在继承中有所变化。现代文阅读的两篇选文贴近生活实际,关注公民素养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第一篇现代文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是社科类文章,旨在阐明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还要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公民的新闻素养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文贴近考生生活,文风质朴自然、条理清晰且内涵丰富,为考生思考自己应当具备怎样的新闻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第4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 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知识梳理 第5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除了上节课中学习的议论文阅读要点,我们这节课再继续拓展如下内容:1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两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答题技巧:(1)不能。(2)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3)删除后的意思是(4)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性;(2)“但”、“固然”、“诚然”等提示语;(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语气、句式(设问、反问、祈使、肯否定陈述.排比、双重否定等)2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手法角度: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2)论证方法角度: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并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3)写作手法角度: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_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3 文句、文段结构上的作用(下面句子或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开头通过写_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_。(或引出_ 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或引出_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_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_(或引出_的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 筛选信息,概括归纳。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裂解文章的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高考此 第6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类考题的数量相当多。考题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2)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具体有以下方法:直接提取要点。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这样的词语或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要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盖全和随意拔高。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括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层次恰当,内容涵盖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弄清文章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5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答题技巧:(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阐述感悟。(一)真题解析: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能力提升 第7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 第8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知识卡片:1 概括第段大意。(25 字以内)(2 分)()2 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段空格处的一项是()。(2 分)()A 通常 大多 都 B 大多 通常 都 C 都 通常 大多 D 通常 都 大多 3 第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_。(2 分)()4 简析第段的作用。(3 分)()5 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B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C 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D 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6 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4 分)()着眼能力检测 强调思辨能力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卷特点(节选)201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卷命题工作,严格执行“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方针,从阅读材料的选择到试题的编制,都力求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考试材料的选择往往直接决定着语文试卷阅读试题的质量。今年的 5 篇阅读材料各有文体代表性,具体有社科文、散文、律诗、史传文和记。其次阅读材料的题材覆盖了主要人文话题,有指向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要话题;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此外,这几篇阅读材料分别呈现出严谨、细致、清晰、朴实、优美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第9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第10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二)真题解析:2011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家园城市 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会产生游离、漂泊、寄居的感觉,而拥有传统的城市才能让居住者有认同感、归属感,才是美好的家园。如何满足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也是家园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从自然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本来不应该与 第11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城市截然隔离。大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等应当成为城市特色的一部分,把自然和城市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另外,城市的各种线条、块面、色彩,以及绘画、雕塑、园艺乃至城市整体的节奏韵律等,可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审美对象。家园城市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也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卡片:1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 分)()A 由于 因此 B 由于 才能 C 因为 所以 D 因为 而且 2 第段画线词语“年轮”的含义是_。(2 分)()3 第段论述的“城市居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包括_和_两个方面。(2 分)()4 分别写出第段中“空间”一词的含义,并从打造精神家园的角度概括两种空间的不同作用。(4 分)()2011年上海语文高考试卷评析(节选)1、选文贴近教学,平易而有内涵 第一篇现代文家园城市是科技说明文,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该文贴近上海城市定位,贴近学生生活和阅读经历。第二篇现代文又见鹭鸶是文学散文,继承了往年选择名家作品的传统,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第三篇选取了东汉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羁旅之人怀乡思亲的名作,以叙事见长,该诗进入高考试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诗歌的范围,对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第四篇古文孙叔敖传取自史记,延续了历年高考以优秀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说送张琥是叙议结合的名家作品,对考生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有所启发。今年的五篇选文,其总体难度较去年有进一步的降低。选文更贴近中学的阅读教学实际,所选材料平易之中有一定深度,考生须深入体会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2、试题指向明确,全面而又均衡 语文卷的命题充分体现“考试手册”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二期教改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体现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延续去年命题关注“课程标准”的做法,今年试题的设计进一步注意了与“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一致。试题总体来看都比较平实,不会给考生造成审题障碍,但平实的题目含有深意,能否准确把握这种深意则可以区分出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试题强调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联系,强调课外文本与课堂教学的联系,着重内容分析与语言品味的联系。整张试卷的试题设计,在难易程度上保持了中等偏易的特点。第12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5 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建造物质环境和营造精神家园是我国当前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B 由于文化缺失导致城市的雷同是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C 本文引用意大利建筑师的话是为了说明城市建设缺乏城市传统。D 家园城市是在不断反思和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终极目标。6 2010年上海世博会多方面体现了“家园城市”的要素,试举一例加以阐述。(5 分)()真题解析:2009年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1)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实战演练 第13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2)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3)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4)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5)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6)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 2 月 4 日“星期论文”专栏 第14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 第(1)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2 分)()2 下列对第(3)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A 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B 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C 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D 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3 第(5)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不超过 20 字)()(2 分)4 联系上下文为第(5)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 分)()(1)也 更 (2)既 又 5 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4 分)()6 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 45 字)(3 分)()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第15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二)真题解析:201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徐贲 今天,微博已经成为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有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只有结论。在说理的结论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往往是在需要考量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和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的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情绪,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第16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有删改)1 第段中,“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是因为微博的语言有_的特点。(2 分)()2 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 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B “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D “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3 第段用有关尼克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联系第段加以回答。(3 分)()4 概括作者认为“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4 分)()师生总结 第17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1 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重点。2 方法提炼。3 请把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来。请在此处写下你的学习心得:真题解析:2014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近年来,“山寨”一词异军突起,很快席卷全国。对山寨现象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反对的一方认为:山寨行为就是仿冒、造假、盗版、侵权,会破坏创新者的权利,无助于中国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无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支持的一方认为:多数山寨产品并不违反现得法律,山寨产品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说明它能适应中国广大下层消费者的需要,有存在的合理性。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和见解,都是以承认现行秩序、规则乃至法律的正当性为前提的,但是,这个前提是可以讨论的。不可否认,当今世上现行的许多有关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规则、法律等,大多是西方强国依据其道德、价值、利益制订的。这些规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逐渐形成的。实际上,这些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在某种意义上,“山寨”就是不承认这些规则,要打破这些规则,所以,预设立场地认为现行秩序不可破坏,现有规则一切正确,恐怕失之偏颇。西方国家往往能够轻易地压低物质生产的价值,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依靠技术、设计、品牌、标准大赚其钱,这是与全球化时代文化、影响力、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等强势软实力相辅相成的。发达国家依靠其控制的强势媒体,在全球化时代,能将其产品与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依靠其影课后作业 第18页/共18页 专业引领共成长 走进高考:议论文现当代文化现象 高三语文秋季班课程 视、网络、体育、服饰等文化消费,不断在全世界复制同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不断吸引和诱惑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使其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趋之若鹜。这就是今天不尽合理的现实,也正是“山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必去争议这种经济、文化与社会现实合理不合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不理会一切现有的秩序和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呢?不行!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从道德基础来说,我们不能说这些规则完全就是保护强者、保护先来者的利益,这些规则是在不断的制度演进与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规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保护创造、鼓励创新的积极意义,符合人类的普遍价值。从现实可行性来说,如果排斥这些通行的规则,我们就会自闭于世界,就无法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1 请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6 分)()2 第段中,作者认为“现有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第段中又认为打破这些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作者的论述是否严谨?请结合文本加以评价。(5 分)()3 依据上文,推断作者对待“现有规则”的态度。(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