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与切入路径3592.pdf
-
资源ID:79460419
资源大小:456.9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常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与切入路径3592.pdf
常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与切入路径 作者:常州市委党校 单松 李卫平 摘要:县域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2012年常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县域经济”是“常州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常州现辖金坛和溧阳二县,从历史实践和现实基础看,常州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新一轮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与和谐发展,重点与难点在县域,空间和潜力也在县域。关键词:县域经济 转型发展 一、常州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成绩与差距并存 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和长三角都市圈的成员,总体上看,金坛和溧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态势良好,金坛和溧阳连续多年入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纵向比较,金坛和溧阳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上升势头良好;横向比较,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竞争非常激烈,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与苏南各县(市)尚有差距。(一)纵向比较:发展的成绩斐然 1、连年入围全国百强县,2010年名次提升明显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是综合评价县域经济的指标体系,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采用客观数据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金坛和溧阳多年来连续入围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10年前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排名,在最新的排名中,金坛由 77 位跃升为 66 位,前进了 11 位;溧阳由 54 位跃升为 44 位,前进了 10 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 单位:名 年份 金坛 溧阳 全国排名 江苏排名 全国排名 江苏排名 2006年 77 16 54 13 2007年 82 15 52 12 2008年 77 16 54 13 2009年 77 16 54 13 2010年 66 15 44 12 资料来源: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2005年更名为县域经济咨询所)。2、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经济实力是区域国力与财富的重要指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金坛和溧阳“十一五”以来,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一般预算收入等方面,不仅在总量上增长明显,而且持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十一五”以来的 6 年内,金坛和溧阳的经济实力提升非常迅速,GDP和人均 GDP均增长了一倍多,分别增长了 105.7%和 131.5%、,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16.16%和18.91%、15.07%和 18.75%;一般预算收入金坛增长了 168.6%,将近二倍,溧阳增长了 214.4%,二倍多。“十一五”以来金坛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GDP(亿元)增长速度(%)人均 GDP(元)增长速度(%)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速度(%)2006年 177.5 19.13 33008 19.74 8.6 28.36 2007年 210.8 18.76 38771 17.46 11.3 31.40 2008年 237.0 12.43 43486 12.16 12.8 13.27 2009年 261.4 10.30 47863 10.07 14.1 10.16 2010年 308.3 17.94 56157 17.33 18.0 27.66 2011年 365.1 18.42 65946 17.43 23.1 28.33 平均增速 16.16 15.70 23.20 资料来源:金坛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十一五”以来溧阳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GDP(亿元)增长速度(%)人均 GDP(元)增长速度(%)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增长速度(%)2006年 217.6 21.82 28249 22.54 11.8 29.53 2007年 266.5 22.47 34402 21.78 16.3 38.14 2008年 320.0 20.08 41173 19.68 19.6 20.25 2009年 360.8 12.75 48488 17.77 23.2 18.37 2010年 424.7 17.71 54339 12.07 29.0 25.00 2011年 503.8 18.62 64466 18.64 37.1 27.93 平均增速 18.91 18.75 26.53 资料来源:溧阳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产业结构反映了区域工业化的程度和区域的竞争力。“十一五”以来,金坛和溧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二产质量不断巩固提升的同时,第三产业日益繁荣。2011年,金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6.6亿元,是 2006年的 2.21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369.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 56.2%,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亿晶光电 500兆瓦单晶垂直一体化、天龙光电光伏设备、兆晶光电单晶、多晶硅片、正信集团电池组件、凡登切割材料、银晶 LED光源等新兴产业项目竣工投产。2011年,溧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11.16亿元,是 2006年的 2.60倍,实现省口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40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 35.5,形成了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工业产销双双突破千亿大关,现代农业在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是江苏省唯一的“全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特色鲜明。“十一五”以来金坛溧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表 金坛 溧阳 2006年 8.7:55.9:35.4 7.6:56.8:35.6 2007年 8.0:56.9:35.1 6.7:57.9:35.4 2008年 7.9:57.0:35.1 6.2:58.3:35.5 2009年 7.7:56.3:36.0 7.6:57.4:35.0 2010年 7.1:56.4:36.5 7.1:57.5:35.4 2011年 6.6:55.9:37.5 6.8:56.4:36.8 资料来源: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二)横向比较: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特色。区(县)是根据历史、地理、民族、风俗等要素进行行政区划的区域,不同的区(县)所辖的面积不等,有的差距很大,经济总量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但仅从总量上比较区(县)明显有偏差,人均产出和单位面积产出这二个指标更能反映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报告拟从经济规模、人均产出、单位面积产出、和增长速度四个维度进行比较。1、常州区域内区(县)比较 虽然市辖区与市辖县在规划定位、行政决策权、接受辐射度等发展环境方面有所差别,尤其是金坛和溧阳实行的是省管县的体制,但同属一个地级市,对区与县进行比较还是很有意义。金坛和溧阳相互比较:溧阳的辖区面积比金坛大 57.16%,经济总量比金坛大 37.99%,意味着溧阳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金坛高,政府可实施和调整的发展空间比金坛更优越;但金坛的人均产出和单位面积产出略高于溧阳,反映金坛的经济集约度比溧阳高;GDP的增长速度溧阳略高,差别不大。所以,总体来看,金坛和溧阳具有类似的工业化水平,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金坛和溧阳与辖区比较:新北和武进处于第一方阵,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单位产出上均远高于金坛和溧阳,尤其是新北区,经济的集约度非常高,单位产出远胜各区(县);天宁和钟楼处于第二方阵,它们虽然在辖区面积上远低于金坛和溧阳,但在单位面积的产出上比金坛和溧阳高出许多,说明其经济集约度较高;金坛和溧阳处于第三方阵;戚墅堰处于第四方阵。造成这种格局有三个重要原因:一是受产业发展规律的影响。受中心外围理论、发展极理论和产业梯度发展理论的影响,一般来说,产业发展以市区为中心,有由内而外、先近后远的发展梯度,金坛、溧阳和戚墅堰离市区较远,经济集约发展程度较弱。二是受到区域发展规划的影响。一般来说,市辖区的一产比重较低,远离市区的县的一产比重较高,而根据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经验,一产的单位面积产出比二产、三产低。三是受到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影响。2011年常州辖市(区)经济规模和产出比较 GDP(亿元)人均 GDP(元)单位面积 GDP(万元/平方公里)GDP增速(%)辖区面积(平方公里)金坛 365.1 65946 3742.85 18.42 976.7 溧阳 503.8 64466 3280.23 18.62 1535 武进 1376.96 87100 11045.37 12.00 1246.64 新北 623.0 102900 14186.17 24.50 439.16 天宁 350.6 67351 52037.70 16.70 67.38 钟楼 326.5 66254 44726.03 17.24 73 戚墅堰 81.85 76854 25918.30 17.80 31.58 资料来源:各政府网站、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2、省内主要县(市)的比较 从总体上来看,金坛和溧阳在江苏省 25 个县和 26 个市中属于中等偏上(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单位面积产出)。昆山、江阴、常熟等属于第一方阵(单位面积产出 1 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丹阳等城市属于第二方阵(单位面积产出 6000万元/平方公里以上);金坛、溧阳等城市属于第三方阵(单位面积产出 3000-6000万元/平方公里);溧水、句容等城市属于第四方阵(单位面积产出 3000万元/平方公里以下)。与苏州和无锡所辖的市(县)比较:常州与苏州、无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县级市较弱,新北区和武进虽然也有差距,但差别并不是很大,金坛和溧阳在数据指标上全面落后于苏州和无锡的县级市(虽然在增长速度上有较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主要是由于总量比较小,所谓的后发优势使然,随着总量的提升,这种速度不具有可持续性)。与南京、南通所辖的市(县)比较:金坛和溧阳总体上略有优势,尤其是发展速度。南通的经济总量比较大主要是由于县所辖面积大,但所辖面积较大反映的是未来的发展潜力大。南京的人均指标高主要是由于南京市区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强和区域的发展成本较高所致,流动人口少,亦反映未来的发展潜力大。与镇江所辖的市(县)比较:丹阳的总体指标全面超过了金坛和溧阳,但其它的县(句容和扬中)与金坛、溧阳有较大的差距。从省内主要县(市)的比较来看,金坛和溧阳的发展潜力很大,但竞争的压力亦很大。2011年省内主要县(市)经济规模和产出比较 城市 县级市 GDP(亿元)人均 GDP(元)单位面积 GDP(万元/平方公里)GDP增速(%)辖区面积(平方公里)常州 金坛 365.1 65946 3742.85 18.4 976.7 溧阳 503.8 64466 3280.23 18.6 1535 南高淳 294.24 70438 3665.17 12.3 802.8 京 溧水 294.3 70188 2992.53 12.3 983.45 苏州 昆山 2432.25 147200 26218.63 15.8 927.68 常熟 1710.45 113110 13542.76 12.2 1263 无锡 江阴 2335.9 146000 23653.96 12.0 987.53 宜兴 980.39 79080 4808.90 12.3 2038.7 镇江 丹阳 724.9 75510 6921.54 12.7 1047.31 句容 291.89 47147 2107.51 12.2 1385 南通 如皋 520.67 41178 3525.42 12.0 1476.9 如东 425.45 42717 2272.70 20.7 1872 资料来源:1.各市(县)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2.由于高淳、常熟和如东未公布 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所以人均 GDP为通过其它渠道估算数据。二、常州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机会与挑战并存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外部的发展条件,在客观评价外部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恰当调整自身的发展规划,以适应并充分利用外部发展环境,才能做强做大自己,在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发展环境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一)外部发展环境的机会与挑战 1、“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机会与挑战 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 51 号文件提出地市合一,实行“市管县”体制,江苏和辽宁率先试点,在当时的制度安排下,江苏的工业经济得以迅速向农村辐射,为“苏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近年来,在“强县扩权”思路的指引下,江苏率先进行“省管县”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江苏 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苏发201139 号),省管县体制虽然减少了管理的层级,增强了省管县的自主决策能力,但省管县体制尚处于试验和调整阶段,许多配套的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还不成熟,这就会造成一些由县承担的改革成本,更重的是省管县后,地级市的发展规划可能会减弱对省管县的扶持,市辖区与省管县的协作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与潜力。2、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机会与挑战 2011年 11 月,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 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2年 1 月,江苏省政府对外发布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2年 7 月,常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对所辖区县提出细化要求:武进和新北2014年率先实现,天宁、钟楼和戚区 2014年力争实现,金坛、溧阳确保与全市在 2015年同步实现;2012年 3 月,常州发布了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江苏省指标体系相比,新增了 8 个特色子项指标,并适当提高了 6 个江苏省定指标目标值。现代化指标体系对常州市、市辖区(县)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刚性的约束,江苏省对常州的考评与验收包括金坛和溧阳,所以金坛和溧阳的发展不仅是它们自己的事,也是常州市的事,金坛和溧阳需要努力实现跨跃发展,常州也应该大力给予关心与扶持。常州要在 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均在金坛和溧阳,它们许多刚性指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收入水平和单位 GDP能耗等指标。根据产业发展规律,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程度正相关,要求二产的规模和质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居民收入水平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业、创业正相关,居民收入水平受到国家、省政策和通货膨胀程度的影响很大,且增长非常缓慢;单位 GDP能耗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正相关,短期内很难有大幅的提升。金坛和溧阳经济较为薄弱,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还相对较慢,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挑战非常大。(二)内部发展环境的机会与挑战 1、后发优势的机会与挑战 后发优势主要是指可以利用先发的经验与教训、先发的技术、后发的资源和低成本,吸引先发的资本;但后发也有后发劣势,主要是容易形成对先发的依赖与依附。金坛、溧阳与苏南其它县相比较,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低,上市公司少,大企业大集团少,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产品数量和层次与它们都有差距;在发展资源上优势不大;但在发展成本和发展空间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问题,金坛和溧阳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条件,避免后发陷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2、转型发展的机会与风险 转型发展一般有二层涵义:一种是主要发展动力的更迭,洪银兴等人认为江苏已经从要素驱动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创新的贡献,而不是生产要素的贡献;另一种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的提升。“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国家和地方亦出台了许多激励转型的政策。变化意味着机会,同时蕴含着风险。金坛和溧阳若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在转型期把握机会,避免风险,则可以实现跨跃式发展,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先进位。金坛和溧阳在转型发展中要注意处理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需要重视和保护,有条件的可以转移或者升级;特色产业是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依托,需要扶持其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保障,应该大力发展,但要注意项目选择与重点培育。三、常州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与切入路径(一)金坛和溧阳创新转型驱动的总体战略 1、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以科技体制创新、产业规划和科技政策为支撑,以开发园区的功能和服务完善为重点,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科技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智)为手段,以技术转化为切入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本模式,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2、创新驱动二步走战略 创新驱动二步走战略:创新驱动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创新驱动二步走战略分以下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从整体经济发展的动力看,第一步依旧是投资驱动,第二步才是创新驱动。“十二五”期间投资驱动不但不能减弱,而且还要加强,只是投资驱动的重点要向创新型经济倾斜。从区域经济发展惯性来讲,主要的支撑力量一旦退出或减弱,而新的支撑力量尚未形成的话,经济整体将面临衰退的风险。第二层意思:第一步是引进创新技术、创新项目和创新人才,以中端技术市场为重点;第二步是以中间技术为支撑,通过基础研发或引进技术(人才),占领高端市场,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于技术的封锁随着技术的高新程度而逐渐加强,中端技术的特点是:较容易获得,较成熟,比较容易产业化。“十二五”期间主要是走第一步。(二)创新转型驱动的切入路径 金坛和溧阳创新驱动的切入路径应该是从技术转化切入(当然并不排除个别企业选择从事基础研发)。虽然近年来金坛和溧阳很重视科技创新,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市级科技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但现有的科技研发力量还不强,政府的财政科技力量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充裕,从最终的研发绩效与风险来评估,金坛和溧阳经济要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话,与其选择基础研发,不如选择技术转化,将有限的研发引导、投入资金集中于技术引进与转化,以达到快速市场化,加快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绩效的目的。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研发,第二个层次是技术转化,第三个层次是扩大市场需求。对照熊彼特的创新经济理论,基础研发叫做发明,也就是新技术的发现;技术转化叫做创新,也就是发明的商业性应用;对照创新的分类来看,基础研发叫做原始创新,技术转化叫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照施振荣先生的微笑曲线,基础研发叫做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叫做组装和制造,扩大市场需求叫做品牌和服务。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层次看,有二个切入路径:一个是从基础研发切入,另一个是从技术转化切入。从基础研发切入,要求具备充足的技术研发投入、丰富的科学研究人员、良好的包容和激励制度引导等条件。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战略,比如美国、芬兰、德国等;微软、英特尔、思科、华为等。基础研发的特点是对研究人员要求高,研发投入大,成功率低,无法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但一旦成功收益率极高。(国际上大致的比例是:最后能真正市场化成功的比例不到 10%)从技术转化切入,要求具备一定的技术引进能力、一定的技术研发投入、一定的技术开发人员、一定的产品生产能力、一定的市场调研和开发能力等条件。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韩国;中国的海尔、格兰仕等企业。技术转化的特点是对技术研究人员和研发投入较高,成功率较高,若不是自主的基础研发技术,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且败诉的概率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