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docx
-
资源ID:79464522
资源大小:49.79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全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docx
全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xx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xx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是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营造安全稳定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xx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和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编制本规划。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应急管理的新起点“十三五”期间,xx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重要论述,高度重视全市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将全市的安全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关于印发xx市安全生产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和xx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切实把灾害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城市安全发展的主攻方向,把规范生产和提高综合防治能力作为促进安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推进风险防控、监测预警、隐患排查治理、改革创新、依法治安、基础建设、专项整治、宣传教育等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了全市“十三五”期间安全形势的稳定向好态势。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新起点、新征程。自xx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以来,积极落实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机构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全市安全发展不间断。在我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边工作、边改革、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主动适应应急管理新要求,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改革原则,逐步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能划转。(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机遇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对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实现这一伟大使命,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推动应急管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全面提升我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我国应急管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二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随着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群众素质、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快提升,安全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自然灾害预警能力提升,“科技强安”战略有利于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五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以及全社会对安全的高度关注,为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动能。(三)面临的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是xx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着风险隐患增多、各类突发事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甚至有时相互叠加、耦合,各项应急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增多。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多发频发,自然灾害呈现增加的趋势,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洪涝、干旱、风雹、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使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抵御、救援、救助工作难度普遍增大,特别是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依然薄弱,基层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不到位,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健全,未能真正全面做到将灾害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专业应急救援能力不强、安全生产监督执法能力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十四五”初期,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大量中小微企业安全投入、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管理机制很难较好落实。xx市高风险生产经营单位较多,主要集中于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领域和道路交通领域,容易发生火灾、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交通事故等生产安全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三是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长期存在。近年来,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仍比较严重,重大疫情不时出现。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我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还不健全,基层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救助和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未来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安全发展的影响将持续存在,其他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等威胁依然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形势严峻。四是社会安全风险形势复杂多变。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安全危机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涉内和境内涉外的突发事件也明显增多,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国家安宁。xx作为中原地区副中心城市,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诱发群体性事件因素较多,涉外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五是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体制刚刚成型,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还不够完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有关应急管理标准体系还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应急物资及装备匮乏、储备结构不合理。同时,还存在着应急预案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需要进一步落实,应急救援力量需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装备及技术力量需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应急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提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预防为主、多策并举,重点解决制约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促协同,统筹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工作,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公共安全风险和损失,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扭住产业发展、城市提质、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工作”,统筹规划应急管理事业的各个环节,突出重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要逐步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又要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积极适应新体制新要求,推动应急管理事业稳步前进。坚持科学合理,上下衔接。推动建立科学合理、上下衔接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全面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优化顶层设计,从总体上加强应急管理机构职能、资源、力量的优化配置,合理规划,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的上下互通的“大应急”管理格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救并举。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救援相结合的原则。以“零事故”创建为目标,注重由事故导向逐渐向主动应急提前防范转变,推进关口前移,对各类风险的源头进行精准识别和全面综合管控,以灾害防控为重点,统筹协调应急救援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主导作用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社会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合力。(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防控体系。全市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响应、指挥、处置能力和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明显增强。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灾害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灾害事故得到根本遏制,较大以上事故明显减少,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到2035年,基本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2.分类目标安全生产方面:到2025年,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规范有效、常态化运行。全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明显,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市民安全素质显著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xx%;(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xx%;(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xx%;(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xx%;(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xx%。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到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高,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自然灾害防治部门责任,完成全市自然灾害全面调查、评估,完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和xx应急救援基地(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着力打造韧性城市;各县区要建成建筑面积不小于63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完成年度救灾物资储备计划,物资储备能基本满足本级应急救助工作所需;各县区至少新建1个类应急避难场所、2个类应急避难场所和5个类应急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创建2-3个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6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筹建1-2个具有xx特色的安全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加强公民安全教育,提高识灾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基本建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预警、救助体系。(1)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小于xx%;(2)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小于xx%;(3)年均每十万人受灾小于xx人次;(4)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xx%。公共卫生方面:到2025年,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显著提高;建立统一指挥、协调运转、快速反应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运输机制;医疗救助和应急医疗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全市医药服务信息实时汇总,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进行预警,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安全方面:到2025年,基本实现“智慧公安”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感知神经元和智能感知体系;基层公安派出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完成市、县(区)两级公安队伍人才专业化建设;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防控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应急救援方面:到2025年,全面形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一张网”,信息化发展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建设1支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2-3支不少于100人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其中包括1支专业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打造xx地区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推动建设省级应急救援机器人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100%;(2)县区综合救援力量建队率达到100%;(3)各类功能区和乡镇(街道)专(兼)职救援力量覆盖率达到100%;(4)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5)各级政府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率达到100%。三、主要任务(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1.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总结全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后存在的不足,科学界定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权限,明确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定位,加强部门合作,推进行业部门职能明确化,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机构精细化改革,在人员编制、组织架构、职能划转上逐步优化,形成上下衔接,左右畅通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安委会和减灾委等综合议事协调机构的指挥作用,建立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建立覆盖各辖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工作;建立健全高效的应急管理服务体系,鼓励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提升。加强应急领导机构建设,健全部门机构设置,合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责任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协调联动、科学救援、保障有力的新格局。2.加强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指挥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机构。按照指令畅达、系统有序、条块清晰、执行有力的原则,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基于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构建“1+12+1”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深化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转变工作,积极发挥市政府应急指挥部的作用,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即构建基于统一应急指挥平台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该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涵盖1个应急救援总指挥部、12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和1个应急指挥平台,将“1+12”应急指挥部的设置纳入到应急指挥平台,实现纵向管理指挥畅通有效、横向协调合作迅速有序的网络化应急指挥体系。进一步明确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推动内部各个机构之间职能的“化学反应”(即部门之间各负其责、快速响应、联合应对的工作流程),强力推进会商联动机制、平战转换机制、快速集结机制、现场处置机制、评估复盘机制等五项调度指挥机制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应急救援工作的高效化、科学化、安全化。(二)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1.推进应急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坚持法治思维,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按照依法管理、急用先行的原则,根据国家“1+5”法律骨干框架体系,即以“1”部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安全生产法、消防法以及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等方面5部应急管理法律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律框架体系,在省级制定xx省安全生产条例、xx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xx省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xx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配套出台突发事件应对、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行业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和涉灾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和制度。2.推进地方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组织推进xx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按照“谁提出、谁实施”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应急管理标准,包括安全生产标准、消防救援标准、防灾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标准三大类,依据应急管理部、xx省人民政府编制修订的各类应急管理标准,推动制定适用于本市的地方应急管理标准并监督实施,提升应急管理标准化水平。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消防领域、防灾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通用基础领域标准化实施。加强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为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应急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实现精准防范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安全生产企业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领域率先制定安全生产技术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与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3.统筹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全面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市、县两级应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衔接。在完成市、县两级总体应急预案修订的基础上,加强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与总体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确保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救援沙盘推演系统,实现应急预案数字化、动态化、模块化管理。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演练刚性约束制度,加强桌面推演和专项集训,适时组织开展跨区域、跨领域综合应急演练,鼓励委托第三方进行演练评估,持续检验、提升应急预案实战能力。应急预案责任单位要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每2年至少开展1次专项演练、综合演练等活动,重点推进实战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开展应急演练,注重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演练活动结束后,及时完成演练效果总结评估,并对相关应急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发挥“以演促案”的反馈作用,提升应急预案实用性、针对性。健全各类灾害快速研判响应制度,完善应急研判响应程序,分级分类制定应急响应指令,明确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响应主体、内容和启动条件。健全舆情快速反应处置一体化机制,提高精准排查和科学处置水平。4.加强应急管理评估、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完善灾害事故调查评估制度,依法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加强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工作,出台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指南,加强典型案例剖析和自然灾害发生、演化及处置规律经验总结研究,及时、全面、科学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落实事故调查评估报告提出的防范和整改措施。总结自机构改革以来,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益做法,定期检查工作推进情况,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考评制度的建立,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标准,建立年度中期、后期过程与结果考核机制,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考核。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处置督查办法,充分运用警示约谈、提示警示、挂牌督办、提级调查等工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完善应急管理督查体系,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各项工作责任落实。(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1.建立健全应急决策指挥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专家队伍的辅助决策作用,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加大科学决策支撑力度。强化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统筹调度职能,提升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将应急管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应急培训,明确培训学时要求,提升党政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2.建立健全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市各指挥部及成员单位按照“统一指挥、联合响应、部门调动”的原则调度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完善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坚持平战结合,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平时以应急演练为基础,提高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效率;各行业部门及时根据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处置的需求,与有关部门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会商研判,提出处置意见建议,为应急救援抢险提供技术支撑,调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完善各级安全生产、消防、减灾救灾、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健全应急救援、应急保障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完善驻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工作制度,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积极推进军地应急力量训练条件开放共享,开展常态化联演联训。培育扶持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完善灾害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灾害事故风险研判、隐患治理、监测预警等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灾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各应急管理部门、各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强化事故、灾害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力度,制定数据共享清单、交换渠道、途径方式、评价机制等,逐步实现市、县(区)应急管理、公安、交通运输、气象、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水利、卫生健康、消防救援、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对接共享,形成多部门联合处置安全生产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格局。充分利用“互联网+应急”的网络优势,加强应急管理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为及时处置安全生产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提供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应对保障。4.健全风险研判与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风险研判与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市事故灾难与自然灾害的形势分析会议,加强对风险季节性、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发布各类安全预警信息,制定科学的管控方案,实现风险超前防范、隐患即时治理。定期组织辨识评估全市各行业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制定“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建立完善区域安全风险数据库;推动各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规范,指导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督促高危企业建立安全风险数据库,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原则实施差异化风险动态监管。5.强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机制健全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把握舆论主导权。加强对应急管理重要工作的深度报道与政策解读,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培训,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加强与媒体合作,完善社会舆论、媒体报道以及微博、微信和各大短视频平台等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测、研判和应对工作机制,完善本市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监测系统,提高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能力。(四)深化本质安全能力建设1.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风险防控(1)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安全准入标准,严格落实安全设防标准,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严格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高风险行业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更新,通过资金奖补、兼并重组等途径,引导安全保障能力低、长期亏损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入园整治工作,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工程。(2)坚持创新方式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综合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化监管方式,指导和规范企业开展事故隐患线上、线下自查、自改、自报工作,推进重点监管企业“全覆盖”。(3)分行业分领域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与非煤矿山、建筑施工、道路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针对重大事故隐患坚持挂牌分级督办制度,精准分析事故和科学研判风险,将挂牌整治成效纳入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和年度工作考核,推动重大风险有效管控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标本兼治消除事故隐患。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事故查处、联合执法等手段全方位加强安全监管和隐患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重点加强对化工、桥梁、隧道、电力、油气、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设施的安全风险防控,强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定期总结公布本行业领域重大风险及其管控情况,提升行业安全水平。2.持续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贯穿各行业的双重预防体系,全面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行安全生产“一企一码一档”,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完善包括风险因素、重大危险源等内容的电子安全档案。到2022年底,建成覆盖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化、智能化双重预防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风险隐患的动态管理分析和全过程记录评估管理。推动企业按照“五有”标准,建立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纠的工作格局和长效机制。加大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加强风险评估和执法检查,建立双重预防体系运行激励约束机制,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质量。3.推进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巩固专项整治行动成果,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工贸、电力、消防、道路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城市运行、工业园区、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监管和隐患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1)危险化学品。不断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机制,实施全链条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油气管道、危险货物运输、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风险管控。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精准化安全风险评估,分类建立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落实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制定落实“禁限控”目录,依法淘汰不安全产能。全面落实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工作制度,强化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设施安全风险管控,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2)煤矿。加强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或极复杂等灾害严重煤矿治理;积极推进30万吨/年以下煤矿关闭退出;推进煤矿优化系统、减水平、减头面、减人员“一优三减”和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建设和储煤基地建设。(3)非煤矿山。提高新建萤石矿、铅锌矿、金矿等矿种地下矿山生产系统最低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安全生产许可管理,加大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监督核查;推进露天非煤矿山机械化建设,建立完善非煤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监测监控系统;严格尾矿库准入管理;有效整合中小型矿山企业;整改提升入井人数超过30人或井深超过800米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全面建成尾矿库、露天矿山和地下矿山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智能化示范矿山。(4)工贸行业。深化粉尘涉爆、液氨制冷、电镀、锂电池等重点领域环节专项治理。完善有限空间、交叉检修等作业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工矿商贸企业外围作业安全管理。推广实施新型制冷剂代替液氨制冷工艺改造。在涉危涉爆场所、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推广高危工艺智能化控制、在线审批和监测监控预警系统。(5)消防。开展打通“生命通道”工程,建立消防通道联合执法管理机制,开展安全疏散设施综合治理。制定实施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安全能力提升方案。全面推进“三合一”场所、电动车充电等城乡火灾风险突出环节排查整治。推动消防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落实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6)道路运输。深入实施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加快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和危旧桥改造整治;全面清理整治农村马路市场;严格客货车生产销售监管,开展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专项整治,全面排查货车、专用车生产企业、车辆维修企业和车辆非法改装站点;加强旅游客运、长途客运、危险货物运输、校车运行、农村交通等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综合运用各类监管数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7)交通运输(民航、铁路、邮政、水上和城市轨道交通)和渔业船舶。强化民航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化可控飞行撞地、跑道安全、空中相撞、危险品运输、机场净空保护、鸟击防范等专项整治;深化铁路沿线、公铁水并行交汇地段、危险货物运输等安全治理;严格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严密防范禁止寄递物品进入寄递渠道,加强邮件快件处理场所、营业网点火灾、车辆安全、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涉客运输船舶安全整治,深化内河船舶运输整治,严厉打击“三无船舶”非法营运;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环境专项整治;开展以渔船脱检脱管、渔业船员不适任为重点的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渔船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从事非法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砂石运输行为治理。(8)城乡建设。推进市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开展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瓶装液化气行业、建筑垃圾消纳场及临时堆放点安全风险整治;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起重机械、高支模、深基坑等危大工程治理,重点突出对起重机械使用、临高临边作业、地下暗挖等高危作业环节的检查治理;强力推行高处作业防护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严格落实高处作业管理人员带班作业等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住房建设安全管理。(9)特种设备。建立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全面构建特种设备双预防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特种设备监测、评估、预警、处置机制。持续开展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隐患专项整治,提高防范特种设备事故能力。(10)城市运行。加强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开展地下管廊(网)、“三线”(电线、管线、通信线)隐患排查,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推动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及监测预警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使用安全,强化城市供水、热力、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治理等环节的监管力度。(11)工业园区。完善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实施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规范园区规划布局,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强化园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深化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加强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明确职责分工,配齐配强专业执法力量,推进园区智慧化;将园区相关方和外来人员纳入安全生产管理范围,建立完善承包商入园作业管理制度。开展园区应急资源和能力摸底调研,全面掌握各园区救援队伍、人员、车辆、装备、物资、基础设施等情况,指导工业园区提升应急能力。(12)危险废物。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落实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和危险废物由产生到处置各环节联单制度,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作、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形成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合理规划布点处置企业,加快处置设施建设,提升处置能力。4.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生产装备、生产设施、生产工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布局高端制造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利用先进技术对装备和工艺实施智能化改造,引导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工贸等行业领域企业开展智能化建设,实施“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专项行动,开展智能化厂矿、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融合应用,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等新型能力,推动安全生产从静态分析向动态感知、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从单点防控向全局联防转变。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免费帮扶、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定级工作,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规范化。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绿色化改造,提高传统产业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5.完善市场化服务机制。健全市场化准入机制,支持引导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事业,推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的有序衔接。严格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机构监管,鼓励专业技术服务、保险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宣传教育培训等活动,培育新型应急服务市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鼓励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动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探索完善巨灾保险制度,提升社会灾害恢复保障能力。(五)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全面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积极做好辖区内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主要灾种致灾自然因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等普查工作,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资源基础数据库,落实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全面完成全市自然灾害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编制本地区多尺度、多灾种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与各级各类规划有机融合,加强对普查成果的应用转化和普查数据的更新维护,实现普查成果的长期应用与管理,推动风险普查与常态防灾减灾工作相互衔接。2.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综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云计算、人工智能、模拟仿真、5G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及交通运输、商贸、建筑、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风险点进行综合监测预警。加快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工程建设,建立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气象、地震等部门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实现对各类基础地理、社会经济、防灾工程等基础数据及自然灾害风险等专题数据的快速处理分析,加强自然灾害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监测治理,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强化雷达探测、光纤传感技术、5G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运用,提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智能感知及监测预警能力,持续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技术发展,充分发挥先进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支撑作用。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提高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4.提高城乡基础防灾能力。加强城市灾害风险综合防治,开展城市常态化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利用现有系统资源,统筹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防灾冗余度和模块化建设,加大城市水、电、气、热、交通、通信等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管网改造力度。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交通运输、铁路、电力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级地方政府规划建设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时,应当预留通信管线及其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推进公共资源开放共享。依托铁路和公路桥梁,对国家一、二级干线过河光缆免费附挂,进一步提升通信网络安全可靠性和防灾抗灾能力。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及社区抗震韧性评价和加固改造,提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住宅容灾备灾水平。争取将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予以优先保障。全面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国家试点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省级综合减灾(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多部门协调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模式,严禁随意更改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质。加强农村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安全农居建设,对自然灾害高风险点实施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抗震改造;积极推进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5.完善事故灾害信息收集发布制度(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