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1.doc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呢?通过语文等教材,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知恩、感恩;语文课外开展感恩活动服务于他人,让感恩的心延续。关关键键词词 :小小学学语语文文教教学学 感感恩恩 感感恩恩教教育育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 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佳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深入人心,警句 “有才无德不是才,有德无才也不是才,有德有才才是真正的才”是中华传统的育人标准。但现在的小学生 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感恩教育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了感激他人,奏响了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一一、进进行行感感恩恩教教育育的的必必要要性性1、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近些年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美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当今社会,知恩图报已离我们已经太遥远。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 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很多人都已觉自然,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从来都没曾想过去回报。今天,我们的学生浪费粮食,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道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2、传统的学校德育显得柔弱无力。学生生理的超前性和心理的滞后、学校德育的理想化与转型社会的恶俗化、主流价值观的长期单一性与学生个体多样性等许多极富时代特征的突出矛盾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寻求改革和突破便是一种必然,寻求一种道德的人本理解、以人的方式把握和理解,它可以真正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人。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可行性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可行性1、美国感恩教育的魅力。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实际上,美国人的感恩心态在平时就表露得十分充分。不管你在什么场合,“谢谢你”、“非常感谢”总是不绝于耳。因为他们深知,说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也使自己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2、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新方式。感恩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总体理念是情感教育。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看来,感恩教育是教育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3、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而,语文教学时时处处无不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离开了学生生活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语文教学是不可思议的。语文学习又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它需要着眼课文,更需要放眼课外。它所特有的交际功能,使它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注重课上课下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语文学习与生活、与人的情感、与人们生存的需要密切相关。新课程理念和感恩教育都强调教学的人文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并进行感恩教育是最好的方式。孩子年龄小,外界的影响很容易内化,所以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渗透“感恩”的思想,从小就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在师生活动交往中引导学生去反思父母、师长、他人的恩情,让孩子能从小有健康的心态,能善待他人的误解,从容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三、感恩教育的内容三、感恩教育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也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谓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恩情。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儿童散文、一个个感人的儿童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地。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但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一)父母的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还有三个儿子、妈妈的帐单、七颗钻石、可贵的沉默等课文都体现了孩子懂得感受父母的爱,回报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三)师长的教诲之恩,如:一株紫丁香中的一群为辛勤的老师在窗下栽下一株香气扑鼻的紫丁香,使老师能消除疲劳的孩子;画杨桃中懂得感谢父亲和老师的教诲的学生,都体现了学生懂得感激回报师长的教诲之恩。(四)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还有我不是最弱小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清澈的湖水、父亲和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课文教育孩子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赐予之恩。(五)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一面五星红旗中的留学生让我们体会到尊重自己的祖国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敬重。(六)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她是我的朋友、窗前的气球等课文感受珍贵的朋友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呢?通过语文等教材,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在语文课堂中,利用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知恩、感恩、 施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展感恩活动服务于他人,让感恩的心延续。(一)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二)情感体验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三)倾诉衷肠报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四、小学语文课外感恩教育的延续四、小学语文课外感恩教育的延续对于学生缺失感恩现象,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分析说,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久的恩宠下,感恩的情感也随之变得麻木。因此要让学生明晓“在自己一生中得到的东西,都要学会感恩”,同时,感恩和爱的教育应该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顾俊还强调说,感恩教育切忌简单地强加给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使学生认识到感恩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享受,一种让心灵获得满足的享受。孩子出生后,父母们总是习惯于默默地付出,习惯于这种“暗地里的爱”,不要求孩子给予任何的回报和感激,反而还一直骄傲地认为这是浓浓的亲情,这是中国父母的美德,其实这正是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或许会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大遗憾。不让儿女知道自己挣钱的艰辛,儿女怎会懂得珍惜?怎会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激?就此现状,我及时开展了“感恩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的是让孩子能从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激,还让学生不但要亲身去尝试,而且还要把它记录到本上写感恩笔录,这样学生就能从小事做起,学着去做感恩的事。每逢周末假日活动后给学生布置一项“孝心作业”,要求学生会烧简单的一两样菜或一两件家务劳动,并利用双休日为家长尽一份孝心。其实这样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思索。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收获最大的就是知道了父母要他们学习的原因,也让他们仔细去体会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学会了感恩、施恩、报恩。感恩教育需要长期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愿感恩之花开遍每个孩子的心间,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正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