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代汉语_古书注解.ppt

    • 资源ID:79771457       资源大小:411.50KB        全文页数:5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_古书注解.ppt

    古书注解古书注解目录目录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三、古书注解的内容三、古书注解的内容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五、古书注解的体例五、古书注解的体例六、古书注解的方法六、古书注解的方法训诂训诂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存在于古籍正文中)礼记乐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2)注释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2.注释的兴盛两汉(1)原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封建政府的提倡主观因素 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2)注释特点: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重视字词句的解释(3)重要古训: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等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特点: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2)重要古注 魏 王弼老子注 西晋 郭象庄子注 唐 孔颖达五经正义 唐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 宋 孙奭孟子疏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借注释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为“六经注我”。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5.注释的复兴清(1)复兴的原因:清政府的文化政策 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2)重要古注 朱熹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有: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有: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释全章大意(一)释词1.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如:(1)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晏注为:“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也。”(2)国语齐语“升以为上卿之赞”韦昭注“赞,佐也。”2.注释篇题,如:赵岐在孟子章句离娄中注释“离娄者,古之明目者,盖以为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二)串讲又称“解句”,指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以阐明句义。如:(1)郑笺对“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两句串讲:“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数令恩德来顾眷我。”(2)诗经邶风古风中“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愈亲也。”(三)释词并串讲释词与串讲同时使用。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四)通释全章大意归纳篇章大意,有时还分析篇章结构。1.归纳篇章大意 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2.分析篇章结构 如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郑玄笺云“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叙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一)正字注音 周礼春官大宗师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熹集传:“夭,于骄反。”前一个为正字,后一个为注音。三、古书注解的内容:三、古书注解的内容:(二)指出词语的出处 有时,古书注解的内容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如:李善注李密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曰:“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又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曰“孔从子。孔子曰。吾于狼狈见圣人之志。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又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曰“毛诗曰。既优既渥。”(三)释义即对文章中较为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注“保,爱护也。”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四)注明典故 西汉扬雄的赋解嘲:“夫上世之人,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李善文选注:“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叔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解嘲中的“解缚而相”是指管仲相齐桓公事。“释褐而傅”是指傅说相武丁事,典故出自墨子,李善进行注解时注明了用典来源。(五)划分段落诠释大意 如:杜甫春望中,仇兆鳌注“此忧乱伤春之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赵淓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注文前面划分段落,诠释大意,对于阅读和鉴赏这首诗的读者很有帮助。(六)阐明思想或表达观点 有的是阐明原著中的哲理,有的是寄寓注者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如楚辞离骚“恐修名之不立”王逸注曰“屈原建志清白,贪流名于后世也。”洪兴祖补曰“屈原非贪名者,然无善名以传世,君子所耻,故孔子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七)串讲意思对古书中的某一句或文章整体进行串讲。例如诗经硕鼠,毛诗序曰:“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硕鼠的主题进行了简要讲解。(八)说明修辞说明所注解的内容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例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注解说明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到了“兴”的手法。(九)考证人名地名与考核史实对人名地名进行考证或对史实进行考核。例如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正义:“楚州淮阴县也。”淮阴侯列传:“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索隐案:“下乡,乡名,属淮阴郡。”以上两个例子对地名进行了注解。再如史记项羽本纪:“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裴骃集解:“张晏曰:涉,姓;间,名。秦将也。”对人名进行了考证注解。(一)曰、为、谓之 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于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加以细微的区别。被释词放在其后,略等于现在的“叫做”。格式:释语+“曰、为、谓之”+被释词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另外,“谓之”又可作“之谓”,意义不变。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二)谓 标明被释词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也可用来串讲文意。荀子劝学:“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益之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注:“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它。(三)貌、之貌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略等于现在的“的样子”。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四)犹 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意义只是近似,略等于现在的“如同”或“等于说”。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五)之言、之为言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的“声训”。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1.“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的。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辩”原是辩论,借作变化的“变”;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2.“读如”“读若”这两个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读如”不仅拟音,有时也指明假借。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七)如字 这是古书注解中标明多音字读音的术语。一个字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用义的读音叫“本音”,其余的读音都算是变读。“如字”表示这个字在当前语言环境中读它的本音。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熹注:“从,如字。从,随也。”(八)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古书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就是注明虚词。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一)传注体 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诂、训】: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诗周南关雎疏)。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此诂与训之辨也。”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五、古书注解的体例:五、古书注解的体例:【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注】:现在通用的注释名词。“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二)义疏体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疏】说文:“疏,通也。”“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称解释经文的为“注”,经文和注文的注释称之为“疏”。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正义”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三)集解体 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集解体注释在引各家之说时,有的只称人姓氏(称“某氏曰”),不提及名。所以读集解体注本应先读其序,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哪几家之说。(四)章句体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作为一种注释,“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五)其他 以上列出的四种古注类型比较常见,这里再介绍一下补注体、音义体。补注体 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这是一种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的注释。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就是这类著作。补注往往能为理解原文提供一些新材料,提出一些新见解,值得参考。音义体 六朝以后,一些学者特别重视对古书的注音,而且将注音与释义联系起来,这种注释叫做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值得注意的。定义: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训诂学是以训诂为基础,在长期的训诂过程中积累而得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是对古汉语,古文献的意义进行解释。而考求古文献中词义的手段,就是训诂方法。六、古书注解方法六、古书注解方法训诂训诂分类:形训 声训 义训 这三种方法在训诂学中可以解决明通假,考方言,求语源的问题,对训诂学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一、形训 定义:通过对汉字形体的结构分析来探求字义及其所记录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主要依据是汉字构造的根本原则形义统一。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原始的汉字是据义造形的,这就使字与所记录的词的意义直接发生了联系,具有形义统一关系的特点。汉字写词,计有“六书”;字形结构,唯有“四体”。字形分析主要是运用六书理论进行的。真正大规模运用据形索义方法探求词义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在训诂学中,形训对于揭示本义,了解引申义,识别假借义以及更深入准确了解词义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但形训也有诸多不足之处,它的适用范围较窄,不能分析双音词,容易忘形生义等。注意:1.字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本义。例如“理”字,“郑人谓玉之为理者为璞。”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这里就是它的本义,而战国策:这里的“理”为剖析也,分析的是词义。2.字的本义与体现在形体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例如“初”字,说文:“,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虽从刀从衣,但没有资料足以证明它在实际使用中最早的意义是裁衣之始,因而“裁衣之始也”只能表明造字构形的意图,不是“初”字的本义,它的本义是“开始”。因形求义需要遵循的条件如下:(1)只有本字才能说明本义 如说文的“州”下云:“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其中“居”字是借字,不是本字。本字“”是从尸从兀,“尸”的本义是“主”,即人依托于某处;“兀”的本义是指洪水中高而上平的山隣州岛。找到了这个本字,根据因形求义的方法就可以知道它的本义为“居住”。(2)只有本义才能与本字的字形结合 如“北”字,在史记田单列传中写过:“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根据下面的注释为“军走曰北”,可知是指“军队败逃”。而根据说文八上是“从二人相背”。这个字形与“军队败逃”是不相符的,可知“军队败逃”是“北”的引申义,不是本义。(3)必须有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做证据 本字、本义是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在社会中早已约定俗成。它们被记录在大量的古代文献语言材料中,已经流传下来,因此要确切地认识与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就必须系统地研究汉字的本字本义。如果只是以古律今,用孤立的、零碎的材料来因形求义,就必然会出现“望形生义”的错误。根据六书理论来考求字义的方法:六书理论是研究形训的重要方法论,它首次将汉字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清代以后“六书”定名,即我们现在采用的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六书理论必须有大量丰富的语言材料做证据将汉字结构原则系统地分类辨析,总体把握。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从事科学的系统的形训。因此,六书分析是形训的纲领。形训的不足之处:1、只能应用于“义存于形,视而可识”的情况。如“凤”,单从现代汉字简化的字体看,是看不出它的读音和意义的。必须还原它的古代字形“鳯”,才能能够了解。2、形训只能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它的引申义,假借义就不能直接运用这种方法来探求了。如“虚与委蛇”、“自怨自艾”、“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3、适用范围较窄,它只能适用于大体推断汉字的意思。想要准确的确定一个字的意义还要综合运用其他训释词义的方法,最终确定字义还需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4、无法分析双音词。如“狐疑”,后人误读为两个词,以为狐多疑性,故曰“狐疑”。这是不正确的。二、声训 声训是利用被释词与释词语音上的联系来解释字义,即运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方式推求字义本源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典籍。如:易说卦:“乾,健也。”论语颜渊:“政者,正也。”孟子滕文公上:“校者,教也。”“右文说”“右文说”是宋代王圣美提出的,他认为形声字的左边符号表明义类,右边声符表示字义,是文字学上一种由声符求字义的学说。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四有云:“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类也。”“右文说”的出现打破了长久以来形训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为“因声求义”、同源词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合理的材料与判定依据。同时,“右文说”又存在不足:1、将汉字限定在形声字范围内,但并非所有的形声字声符都有表义功能,如“邵”“韶”“沼”“诏”“招”“妱”“笤”等字都是以“召”为声符,“召”本义为“呼唤”,其中“招、诏”有呼唤义,但“邵”为姓氏;“韶”为古代乐曲名;“沼”指水池;“妱”为古代女子人名的用字;“笤”是笤帚,除尘的用具。2、局限于汉字的右边声符。如“上声下形、内声外形”等情况。因声求义 定义:因声求义,就是通过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推求词义。形音义是汉字的三要素,其中音与义的关系尤为密切,我国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学者们大力提倡因声求义的方法,并在训诂实践中加以广泛运用。“因声求义”的基础是音转现象的存在。音转就是指古代汉语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而产生的语音流转现象。音转是就整个音节而言,语音发生流转。在古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音转现象,其存在给后人阅读古籍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现如今,以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为参考标准,从声、韵两方面分别作以分析和归纳。分为声转和韵转两部分,声转就是声母发生流转,所谓的韵转就是韵部发生流转。“因声求义”说也有失当之处,如只从语音角度入手解决汉字的字义推源,致使过于重视语音而出现忽视汉字意义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滥用谐声系统的情况。但是,此学说的重大意义却是不可忽视。三、义训 直陈词义。即用意义相当、相关或所指类同的词作训。1.共文:相邻出现的表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两个词。已知其中一个词的意思,能推出另一个词的意思。孔颖达经常利用这两个词相同或相近特点,推求词义。2.变文:又称变言,就是在文章中为了避免重复或为了使韵脚和谐而有意地变换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使文词错落多变。所变换的文词多是义同或义近的不同词语,或是在当时语境中具有相通意义的词。3.异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但孔疏中的“异文”大都不是通常所说的异文,而是举同义词异其文而用之,相当于“变文”,即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利用异文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词语的特点,可以帮助探求词义。1.古书注解的作用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典籍。例如: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日:“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此文中“病酒”谓酲也。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毛传:“病酒日酲。”说文解字酉部:“酲,病酒也。一日醉而觉也。”是说醒兼有醉和醒两义。段玉裁注:“许无醒字,醉中有所觉悟,即是醒也,故醒足以兼之。”此例中的“病酒”是酒醉而醒的意思。七、古书注解的利弊及阅读方法:七、古书注解的利弊及阅读方法:可以提高我们辨别工具书正误的能力。例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扶之者众也。”有的成语词典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字解释为“僵硬”。虫死后僵硬与否跟“百足”又有必然联系?说文解人部:“僵,偃也。”段玉裁注:“僵谓仰倒。”广韵:“僵,仆也。”可知“僵”在古代汉语中是“仰倒”的意思,而“僵硬”是它现代的常用义,在曹魏时代,“僵”字还没有“僵硬”的意思。如果将此句中的“僵”理解作“僵硬”,那么下文“扶之者众”就没有着落了。事实上,“扶之者众”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原因,“扶之者众”,正是针对“百足”而言的。“足”多使其虽死而不会倒下,这才是合情合理的解释。”训诂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古代社会,丰富文化知识。古代文献记录着当时的社会制度、风俗民情等各种文化知识。前人的训诂对这些文化知识的考释,是我们直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的途径之一。例如:窨,地室也。(说文解字穴部)今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称一种半地上半地下的简易窝棚为地窨子,可谓是古代生活习俗的遗存。2.古书注解的不足 当注者而未注。古书上有些难解之处,正是读者搞不通的地方,注本却偏偏无注.原因:一是没有看出问题,忽略过去,即所谓漏注现象;二是注不出,故意避开。舍弃古训求别解。古书的传注,是我们进行词义训话的重要依据之一。尽管古注也会有臆断牵强之处,需要我们细加鉴别,择善而从,但要否定一条古注,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脱离上下文孤立释义一词多义是词汇中的普遍现象,但特定的上下文中,一个词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因此,确定文中词义一定要考察语言环境。七、古书注解的利弊及阅读方法:七、古书注解的利弊及阅读方法:脱离上下文孤立释义一词多义是词汇中的普遍现象,但特定的上下文中,一个词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因此,确定文中词义一定要考察语言环境。例: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志”就是做标志。可是有人提出异议,说这个“志”是记识事物,理由是:船在行进,走走停停做标记未免愚蠢,渔人是归途中处处在心里记下河边可作标记的事物。诚然“志”可训“记”,但结合下文“寻向所志,遂迷,”来看,这个“新解”便不攻自破了:能说渔人“寻”的是“记在心里”的东西吗?以今律古而误。例:与吕氏春秋察今:“时不与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都按现代汉语理解为连词“和”。虽通却误。今案:与字在此当训为“随着”。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与,随也”。淮南子地形:“蛤蟹珠龟,与月盛衰。高诱注:“与,犹随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从”和“与”对文同义。杜甫登舟将适汉阳:“塞雁与时集,摘鸟终岁飞。”各例证明:当“与”字的前面或后面有表时间的名词时,就训为“随着”。据此,“时不与法具至”即时代没有随着法令制度一起流传下来。3.如何阅读古书注解 要理解古注的体例,弄清注疏文字与被注问题的对应关系。弄清各家观点和本书编者的倾向。重要的是要有分析有批判的去读古注,还要加以自己的思考。在今人注释乃至字典辞书中常常出现一些前人早已指出来的错误我们又重犯了,或者前人犯过的错我们依旧没改过来。在看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查找资料加以认证。读古注,还要有一点学力,不能一昧的忠实于古注,要了解旧注的局限,不抹煞古人,也不迷信古人,还要吸收其有价值的东西,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判断是非。谢谢观看!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_古书注解.ppt)为本站会员(暗伤)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