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数学教案16932.pdf

    • 资源ID:79835524       资源大小:804.63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数学教案16932.pdf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2呈现问题。同学们算一算,14 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师:同学们算一算,14 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2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方法三 4 个玩具汽车10 本小人书,14432,2 个玩具汽车5 本小人书,103535(本)。方法四 4 个玩具汽车10 本小人书,8 个玩具汽车20 本小人书,12 个玩具汽车30 本小人书,2 个玩具汽车5 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师:假设 14 个玩具汽车可以换 x 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2学生尝试列式。预设 方法一 41014x。方法二 104x14。方法三 144x10。方法四 41410 x。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4学生独立解比例。5汇报结果。预设 生 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 4x1014。生 2:我是这样计算的: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师巡视,适时指导)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学生自主验算)8教师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二、新授 1研究 1 平方分米与 1 平方厘米的关系(1)指导学生自学例 1出示自学提纲:A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B边长是 10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C1 平方分米与 100 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因为 1 分米10 厘米,所以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 厘米的正方形 1 分米1 分米1(平方分米)10 厘米10 厘米100(平方厘米)(3)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板书)2推导 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的关系(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 平方米与 1 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1 平方米而 1 米10 分米,所以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 100 个边长是 1 分米的小正方形,即 100 个面积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 1 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板书)(3)思考:1 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 米()分米 1 分米()厘米 1 平方米()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判断(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2)4 平方米40 平方分米()(3)50 平方米和 50 米一样大()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五、课后作业 13 平方米()平方分米 5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5 平方米()平方分米 26 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 13 分米,宽是 6 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3一条人行道长 20 米,宽 4 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 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 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愿意)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1、活动一: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 11 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2、活动二: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 1 次杯口朝下,翻动 2 次杯口朝上,翻动10 次呢?翻动 19 次呢?100 次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3、活动三: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加法中加数与和的奇偶性特点。培养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全过程。三、运用模型,解决问题。1、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10389+20 xx:11387+131:268+1024:46786+25787:6007+8997:2、有 3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 3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汇报反馈。3、数学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 A 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归你。谁想上来参加?(学生玩游戏。)这样玩下去,能获得奖品吗?为什么?【设计意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2、如果将 4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 3 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 4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板书设计:数 的 奇 偶 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 10 页例 3 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2、熟记 1 的乘法口诀。3、会用 1 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教学难点:会用 1 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每次摆 2 根,摆 3 次。每次摆 2 根,摆 6 次。3、引入新课。二、学习例 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 个 1、2 个 1、9 个 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 个 1 是 1、2 个 1 是 2、9 个 1 是 9 板书:11=1 12=2 13=3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3、编口诀。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同桌交流。5、记口诀。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熟记口诀。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13一三得三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设计 1 的乘法口诀 11=1 一一得一 12=2 一二得二 13=3 一三得三 19=9 一九得九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体会并运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对这些加法进行比较熟练地口算。2、使学生能尝试运用所学加法去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数学活动中累积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意识。3、使学生能与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学会并能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小棒、计数器、卡片、图片、ppt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出示松鼠卡片)大家看这是谁呢?生:小松鼠!师:对,是小松鼠!大家都很厉害,那么谁知道小松鼠最喜欢吃什么呢?生:松果!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小松鼠特别开心,因为今天小松鼠的生日,小松鼠跟着松鼠妈妈一起去采它最爱吃的松果,我们一起看看它们采了多少吧!(出示 ppt 课文情境图)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说一说图中传达的数学信息。(讲解 25 和 4 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2、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踩了多少松果?(2)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松果?(3)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采了多少松果?(出示问题卡片)3、给学生实践,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出示数学卡片)4、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 提问:从 20 里面拿掉 4 根,还是从 5 里面拿掉 4 根?(摆小棒计算)4 个珠子是从十位上拿走还是从个位上拿走?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总结:先算个位上的 5-4=1,再算 20+1=21。5、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了松果?列算式解决问题,25-4=21(提示:这个问题上个问题的算式和算法都一样。)6、请学生列算式解决小松鼠和松鼠妈妈一共踩了多少松果?25+4=29 提问:4 根小棒摆在 5 那里还是 20 那里?摆小棒计算。4 个珠子拨在十位上还是拨在个位上?为什么?拨计数器解决问题。(总结:先算个位上的 5+4=9,再算 20+9=29)7、带学生做游戏(你出几我出几,我们之间相差几)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练习 四、课堂总结 把小松鼠人物化,带领学生发现小松鼠采松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交流,不用教师刻意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在自然平和的气氛集中注意力并学会知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教材简析: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9397 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例 1 通过说圆、画圆、感 受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教材里没有直接指出圆是曲线图形,把机会留给学生体验和交流。这样,学生在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了一步。例 2通过用圆规画、用尺量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例 3 安排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活动,深入体验圆的特征。练习十七在安排练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特别说明:由于本届五年级学生还没有使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关轴对称及平移,旋转的内容无法涉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1课前交流:略 2导入新课:(1)(指着物体上的圆)这种形状叫(2)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圆?二、自主合作,初步认识圆 1画圆。(1)学生借助物体画圆。(2)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定长、定点、旋转一周。(3)用圆规规范地画圆、剪圆,让学生再次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4)比较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认识圆的特征(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 0 表示。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2)认识圆的特征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特征。完成填表题和判断画圆,让学生知道圆的大小和半径或直径有关。教师小结有关内容。三、联系实际,初步应用圆。1广场花坛喷水装置的设计,如果你是设计人员,喷头放在哪里?喷水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巩固圆心的作用。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3这是一个球场,要在中间画这样一个圆要用哪些工具?怎么画?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 100 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 个桃子的卡片)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 8 页情境图。师:3 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探究新知 1理解“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3 只猴子平均分 6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3 只猴子平均分 3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 3 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 0 表示,把 0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 030。(3)问题拓展。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 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 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 0 的计算方法。(1)出示教材 8 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师:这 3 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2)估一估,分一分。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4)集体交流。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师: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方法一 口算。3003100,030,632,10002102。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将笔算除法三个核心版块分布在二下、三上和四上进行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三课是二年级下册分苹果、三年级上册分桃子和四年级上册买文具。本课教学属于承上启下的衔接桥梁,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竖式格式的初步认识,具备了被除数是整十整百的口算经验,教材注重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张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计算。在处理竖式计算教学时,都以口算为基础,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还注重从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经历直观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抽象算法。考虑到分桃子不利于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竖式,故本课将学习的情境设计成为“分小棒”。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不比除数小)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列法及商的书写位置。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1)课件出示:(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 当 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1)课件出示: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3)复习笔算方法。(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3复习用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 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 题,能运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 空间观念。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1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1)提问:大家说说,我们常用右手做哪些事?我 们常用左手做哪些事?(2)谈话: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 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 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评析: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使学生获得大 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物体间左右位置关系奠定 础。(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结合具体场景,进一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1)出示挂图:小朋友在教室里上课的场景。谈话: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之 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 来看,画面中坐在前面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 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提问:有的同学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 吗?为什么?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提问:你还能看图说说哪些物体有左右的位置关 系吗?同桌讨论后汇报。评析:紧密结合小朋友上课的情景,引导学生讨 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 握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 步发展空间观念。(2)联系教室真实场景,强化对左右位置关系的 认识。(想想做做第 1 题)让每个学生说一说坐在自己左面的小朋友是谁,坐在自己右面的小朋友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 回答。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让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 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选横排里的三个小朋友,请学生说说中间小朋友 B 所处的位置。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儿说 B 在左边,一会 儿说 B 在右边。讲述: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时,一定要说清 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评析:联系实际,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某 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说的。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说一说所处的位置。评析:通过说说教室里的某一人或物所处的位 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二、巩固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 2 题)(1)同桌合作操作: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 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右边,把铅笔摆在文具盒的右 边,把学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把橡皮摆在学具盒 的左边。(2)让学生说一说,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 右边的是什么。从左数,文具盒是第 个,从右数,文具盒是第 个。数学书的左边有什么,右边 有什么。(3)请同桌合作,自由摆放学具,再互相说给同桌 听,指名几人交流。评析: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把操作、观察 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自由摆放学具的活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2说一说。(1)想想做做第 3 题。谈话:丁丁和拉拉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他们来到了玩具柜台。呵!那么多玩具,挑选什么呢?妈妈规定每人只能买一样,并且不能说出它的名字,只能说 出它上、下、左、右的邻居各是谁。提问:小朋友,如果你是丁丁或拉拉,你会怎么说 呢?其他小朋友能根据他的说法,猜出他想买的是什 么吗?(评析:给单调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境,可以极大 地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的积极性,让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想想做做第 4 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指名全班交流。评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 前后、上下、左右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每个学生都 有说的机会,人人参与,人人表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三、实践活动,增强应用意识 1想一想。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 地站着,(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的是右手吗?(可能有 的学生说是右手,有的说不是右手,说法不一)请小朋友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 不是右手。(教师举起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让学生检验自 己的看法。)说明: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刚好相反。评析: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教学难点,运用设疑的方法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引起学生 注意,引发思考;让学生举起右手与老师对照,促使 学生去体验感悟;最后教师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 对面站着,因为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总之,这段 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 突破了难点。2动脑筋。(挂图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思 考: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表 演体验。)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 走路的人。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 地走。评析:看图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 下结论。为此,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 来,去感悟去体验,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 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 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四、总结点拨、拓展应用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玩得愉快吗?在玩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找出各种物体 间的左右位置关系说一说。评析:教师富有情趣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知识汇报交流学习过程和掌握的学习策略,在自由的氛 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本领去探索周围更广阔领域 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的课堂总结是必要的,有价值的。总评 认识左、右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 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 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 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1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 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体验左右的 置关系及其相对性。如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 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组织学生运用身边的学习 品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活动,创设购买玩具的情景组 织学生开展猜测、推理活动,组织学生表演上下楼梯 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 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理念。2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 用书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大量的生活 实例,无论是新课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作业的布置都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选取密切联系学生 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一、教学内容:P6869 二、教学目标:1、熟记角的各部分名称,能辨认出直角、锐角、钝角。2、培养乐于交流,合作的意识。3、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三、教学准备:放大镜和一块手表。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角的练习课。(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题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2、完成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怎样判断。3、完成习题 3:学生独立完成,投影仪出示答案 4、指导学生完成习题 4:收集学生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口述方法。5、指导完成习题 5(1)观察 3:00 与 9:00 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角是否一样大。(2)分组拨一拨,找出哪两个时刻时针、分针所成的角是一样大,并把角的名称写下来。(3)发现什么规律,两个时刻相加正好是 12 6、完成习题 6、7(三)全课 教学内容:连加 教学目的: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数学教案16932.pdf)为本站会员(得**)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